分享

谈道家的处事思想(林慧敏)

 网络教室 2012-05-12
        关于老子想必大家多少有些了解、我就不多说了、现在我分享一下《道德经》中我认为在生活中值得思考的、有实用的几章。
       

《道德经》之二十章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一味顺从与相互抵触,其间的差距又有多大呢?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大的距离呢?只要众人回避的,你也就不得不惧怕。大千世界这种现象总不会终止。纷繁复杂的芸芸众生中,有的一生像蹲在牢圈中的畜生一样,不思考任何理论问题,还自鸣得意,有的则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而我呢,还是孤独地等待未来的运气,这种好运我还非常茫然,就像婴儿尚未成长为孩童一样。现在研究自然法则已经使我精疲力竭,尽管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但似乎没有君王来器重我,让我找到一个好归宿。一般人总是心满意足,而我却茫然若失。我真是太蠢了!太糊涂了!一般人都明智,我却围绕着这些学术不能自拔,一般人能看破红尘,我却为此而闷闷不乐。一般人都有所依靠,我却像顽石一般,好象还显几份鄙俗之气。其实,我的心灵就像大海一样辽阔、明净、沸腾,任凭多大的风浪,我也决不退缩。我就是有别于他人,将研究天地之道作为我最佳的精神食粮。

1、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绝学并非不让学。而是要绝除后天浊识俗见,一切有害之学、邪僻之学都要绝之。如果一切有害之学都进不了人心,那就可以无忧。问题是很难做到。人来到世间,随着人的成长,五颜六色的知识就进入了人心内,污染了人本来清洁之心。人类就在这种万花筒中生活,人之本性逐渐迷失。所以太上提出绝学无忧。要弃绝各种不利身心健康的知识,人就能明心见性,以达无忧。

现实中有很多这种现象,往往知识很多的人,忧愁烦脑也多,倒是那些知识不多的人,反而单纯,更贴近本性。现实中就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自杀的事,因为掌握的知识信息太多,没能调好,内心就会产生混乱。所以很多有知识的人,反而被知识所束缚。没有什么知识的人反而对人生的道理很清楚,有生活的智慧,有悟性。当然这都不是绝对的。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唯唯诺诺,与呵斥奉承,相去几何呢?不易分辨。唯是指诚恳的应诺声,阿是指奉承讨好声。表面上是不易分别的,同出于口,同应于人,差别在于内心的心态。是诚恳不是奉承,反映的是人的内在修养。而表面不易判断,所以这给人的语言交流带来一定麻烦。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与恶,相去多少呢?没多少,本就是一体之两面。善与恶没有很明确的分界。世间的事,往往去做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恶果,俗话说“好心办坏事”,善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福祸无门,善恶唯心”,恶人转念可以变为善人,善人转念可以变为恶人。这种事例很多。

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大家都怕的事,你不可不怕。人家还没到那个程度,你不能标新立异,人们都怕鬼,你不怕吗?就是不怕也要说怕。你说不怕,问题就出来了。

荒兮其未央哉:人生荒的现象,没完没了,未有终期。指人生未能觉悟,沉迷于花花世界,心灵荒废,没有归止。

3、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熙熙攘攘,及时行乐,玩耍嬉笑,追求声色快乐,如去参加宴会一样,沉迷于灯红酒绿;如春天登高观赏美景一样。人世间就是这样,吃喝玩乐,满足于口腹、耳目之欲,吃大餐,观美景。这种享乐的追求是表面的感官刺激,难以持久。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我确淡泊宁静,对享乐的追求没有征兆和感觉。生活的比较平淡。心就象刚出生的婴儿和未长大的孩子一样,无知无欲,天真无邪,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累累兮若无所归:象婴儿那样慢慢的在积累人生的经验,但好象没有明确要归于何处。不要事先把归宿定好。婴儿都是按天性自然成长的,不要有所依归。(婴儿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走向死亡是确定的)

4、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都以为自己了不起,拚命追求名利,贪得无厌,多了还想多,余了还想余;而我好象忘掉了世间的一切,遗弃了世俗的追求。

由于我淡泊名利,视身外之物的金钱名利如粪土,世人多不理解,反被人误解,遭人冷眼。于是笑之为痴,说之为愚。由于有道者的与世俗不同,所以视为愚。视为混沌未开,不明事理。但有道者追求的是人生更高的境界,超然物外。不是真愚,也非真糊涂。而是难得糊涂。

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

一般人都显的明朗光亮,光彩照人,显露在外。我确昏昏然,外相看去好象平凡庸陋,甚至有些傻;一般人都精明算计,明察秋毫,小事都不放过,观察的很细微,而我闷闷的,笨笨的,好象不开化。历史上很多道高者,都是这样,外相上是看不出来了,疯疯傻傻的。因为他们的境界难以为世俗所理解。所以遭世人讥笑讽刺。

淡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淡泊无求象大海一样;象风飘然而过,没有止息。比喻人的心境象海一样宽阔,象微风一样飘而不止,不求归宿,自然无为而为之。

6、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皆有所求,升官发财,长寿健康,都以一些具体目标为人生追求。而我坚持自己的追求。不同世俗,很顽固且粗俗鄙陋。这些话是太上的一种自嘲,就是不和世人在名利物欲上争高下,相反,外下无争,自喻鄙陋。但他的心与日月同明,与天地同在。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与众人不同之处就在于掌握了大道之根本。道为天地万物之母。食母就是把握了大道。就好比树,我们要学根的精神,不是学叶,叶子漂亮,光彩,招摇。好事都让叶子占着,根只提供营养。这种根的精神就是“母”。如果没有处下无争的精神,你老是想做叶子,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一吹,你就失去了。贵食母,就是象根一样,处隐,处脏,给人提供养料,给人带来好处,给人提供方便,你是最伟大的,你是最强者,你才是最终事物的核心。

 

《道德经》之二十二章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有弯曲就会有圆满(委曲求全),有歪斜就会有端正,有凹陷就会有充盈,有陈旧就会有崭新替代,某方面获得少,另一方面就会有所得,某方面获得多,另一方面就会使你困惑。因此,圣人总是执着地追求一个方面,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论准则。不老是光顾自己,因而明智;不自以为是,因而开明;不妄自菲薄,因而能取得成功;不骄傲自大,因而有长进。只要你不同别人争权夺利,天下人自然不会同你较劲。古训所谓委曲求全,难道是一句虚托之语吗?正是这种诚意的委曲,才获得了全的效果。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委屈才能求全。曲则全是祖先早就发现的宇宙真理。宇宙都是曲线的,圆周形的,物质世界没有一件是完全是直线构成。星球天体都是圆形运转。做人也是如此,委屈方可求全。弯转了,反向求之,反向思之才可保全。只接受阳性的一面,难以周全。

弯曲才可以伸直。宇宙万物没有一件是直的,直是人为的,暂时的,勉强的。如果一味求直,反而矫枉过正。只有顺其自然,枉之日久,枉必自化,直不求而自得。一心求直,反而不得,这就是指枉则直。弯曲的才最直,因为宇宙万物是弯曲的,人心最想直,想捷径,比如,中国到美国,你只有走弯曲的才是最快的,如果想走直线,反而变远。

洼则盈:低洼才能盈满。处下,谦让,自然盈满。心高气傲,总居高位,反而受损。如果能处于下位、低洼之处,自然将被填满。

敝则新:破旧的东西将被更新。守旧的一面,才能有新的感觉,如果喜新厌旧,任何新的事物都是走向旧的一面。只有守旧,才能图新。这是告诉人们要从反面去把握事物的本质。想新反得旧,守旧反得新。

少则得:少取反而可以多得,私心越少,欲望越少,得之越多。这个得未必单指物质上的得,也包括人生意义的获得,道性、悟性的获得等。自取其少,得之反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多则惑:多取反而迷惑,人心太贪,什么都想要,最后反而迷惑。有道者都明白,知识愈多,烦脑愈大;财富越多,痛苦越深。求财恨不多,财多害自己。人心都是想求多,但积累多了,反倒容易迷失人生的方向,最后本末倒置,反做了知识的奴隶、财富的奴隶。以至人性丧失。人来世间本来不需太多的东西,是人心私欲,把人的需要复杂化、扩大化。以至完全丧失人生的方向。正是:人有良田万顷,只日食三餐;有广厦千间,只夜眠六尺。人的实际消耗用不了多少。人的获得往住超过本身消耗的部分。那么多出来的部分拿来做什么呢?最好是做好事。否则将迷失人性。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总结以上六句,要求圣人不可偏向一面,要从反面来求全,以达抱一。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善于看到常人不易看到的一面,来确定人的基本准则,确立人生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观。以此做为天下人的范式。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不自我显现,反而能显明。人一自我显现,就得意忘形,私欲膨胀,难见事物全貌,不明事理,误人又害己。所以只有不可见,才能保持真见,洞明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得到彰显。不自是己见,不刚愎自用,才能心地宽广,容人容物,自会彰显于天下。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得功劳。不自吹自擂,有功自然会归于他。

不自矜,故长: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够持久。虚心处下,不傲慢,方能长久。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与世无争,把好处让经别人,只知奉献,爱一切众生,为天下百姓,不计个人得失。这样天下人也没有什么东西和他争了。天下万物都是自然生化的,日月运行,四时变化,风云雷电,哪样是争出来的。自然的特性是不争,唯有人心,有私心妄念,整日想入非非,与人争,与天地争,结果自寻烦脑,无以解脱。所以太上要求人不争才能解脱。

5、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古人说的委曲才能求全这话,不是虚言,不是空洞说教,是真实的,只要诚意去实践,人人都是可以达到的。

委曲才能保全,才能成就道德,完善人生。“退一步,海阔天空。”“退步原来是向前”等都是在说“曲则全”的道理。

 

《道德经》之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踮起脚虽然能高一些,但不可久立;跨大步虽然走得快些,但不可远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虽然能增强自信,但并不是开明的表现;自以为是,不愿接受别人意见,虽然显得有主见,但不能接纳雅言,易固步自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虽然有自知之明,是谦逊的表现,但不能取得大的成就;过分谨慎,缺乏判断力,虽然能防患未然,但事业难以有长进、提高。那些行为符合自然法则的人,他们认为多余的粮食都是一种累赘,个别人甚至厌恶这些多余的身外之物。因此,了解自然法则的有道之士,他们也从不注重这些财物,只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正是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1、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把脚尘踮起来,想抬足高望,反而站立不稳。想跨大步快走,反而不能走的长久。跂者,指好高;跨者,指骛远。好高骛远,急功近利,都不可能长久,都是有违自然之道的。

自我显现的,心中不能明;自以为是的,反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反没有功劳;自我矜持的,反不能长久。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种状态,放在道的标准来衡量,就叫做,剩下的食物和多余的形态。对于任何事物而言,这种残羹剩饭和多余赘形的东西,人们都会感到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去做。相反要遵循自然规律,“放下人心却是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