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斫轮老手

 爵士坊 2012-05-12
斫轮老手
导语:
“斫轮老手”在《淮南子》中出自《道应训》一章,讲的是一个用刀斧砍木制作车轮的老者轮扁和齐桓公的一段对话,老者以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给桓公上了一课。透过这个故事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言与意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不同。探讨这一成语的内涵,可以联系卖油翁的故事和庖丁解牛的故事,进行扩展认识。
斫轮老手:比喻对某事情经验丰富或技艺纯熟的人。

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轮扁斫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焉在?”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圣人之糟粕耳。”桓公曰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然。有说。臣试以臣之斫轮语之。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思想阐释:
 技艺纯熟:
轮扁之所以敢于直言圣人之书乃是糟粕,是由于他自身的技艺是纯熟和高超的。在古代,用刀斧砍木制作车轮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而轮扁以古稀之 年还在斫轮,并且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以至至妙的境界,这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达之于技艺了,就如同庖丁一样游刃有余。有了这样的实践经历,轮扁才能够批评脱离现实的圣人之书。
 实践出真知:
理论从实践中得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式。单纯的书本理论只是纸上谈兵,轮扁批评圣人之书也是立足于此。在长期的实践中轮扁摸索和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得心应手至于精妙,而这种东西不是能靠文字言语来传递的,也即是说“言”不尽“意”。在实践中感悟总结的直接经验是独一无二的,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轮扁的批评是深层次上对桓公只重理论不重实践的批评,以切身体会言之极具说服力。
 学习与继承:
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我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范围也不外这两种。轮扁批评圣人之书以及炫耀斫轮技艺,就是强调直接经验的不可言传和重要性。我们学习也是这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最好的,在学习实践中思考总结得之于心才能运斤如风。当然间接经验也很重要,并非全是糟粕,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它。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的好,首先要勇敢的拿来,在占有的基础上挑选并勇于创新为己所用。若能将直接和间接经验两方面把握好就可以是自己成为学习上的斫轮老手。




附录:
故事: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很生气的说:“我读书,你一个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你。”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却能够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其中的奥妙,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已一起死去了,所以您读的所谓圣人之书就只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
注释:
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名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名。“道”“名”皆为老子创造的哲学概念。
参考书目: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岳麓书社
《中国成语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成语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http://www.guoxue.com



研究论文:
http://www1./yth/hyy/read.php?FileID=29943
约而言之,轮扁一节可用“言不尽意”以总括。语言贵在意义,而“意有所随”,即言外之意,这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但是世人却以书中的片言只语、形色名声为贵,这就“贵非其贵”了。轮扁根据自己的纯粹经验,认为桓公所读之书为糟粕。他体悟到的斫轮规律,得于心且应于手,但却无法告诉自己的儿子,就像古人无法在书中真正传达自己的思想一样。这个时候我们会感觉语言的苍白无力。王夫之评论道:“极有为者之所为,仁义而已。乃其所为仁义者,岂果有以自信而审其无假哉?读书而闻有仁,则以为仁;读书而闻有义,则以为义。不知古之为此言者,适乎时,因乎化,而非其必然之情也。窃其所言以自贵,而挠万物之情,此儒墨之所以多为多败,而撄人之心也。其无独见而唯人言之从也,曰道谀。其有人之有而自忘也,曰贼心。”5王夫之认为古人所说的仁与义,都只是为了适应具体的时代和变化而发的,所谓对症下药、因病而发罢了,并非“必然之情”,后人片面拘守,窃以自贵,遂致愈骛愈远。
http://jy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45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进一步思考了自己的教育工作,以及到来的新课程。我们一直把书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轮扁就提出了“糟粕” 之说,认为“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确实是的,学习知识如果仅从书本上现成得来,而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就仍然算不上真正有用的知识。可见实践在学习中是不可替代的。
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说的不就是一种感觉吗?在语文教学中将不就是语感吗?“语感就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他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 “语感中心说必然以学生为主体,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粘贴’。好比冷暖的感觉,你不能命令谁感觉到冷暖,而必须承认从而尊重人作为感觉主体的地位。” 从王尚文教授的这些话,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语感是一种能力,它需要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来培养;二、语感不能给予,也就是说教师无法给学生语感,只有靠学生自己形成。王尚文教授对语感的培养也有精辟的论述:“听、读是基础,是关键。听,范围有限;读,其实也就是读给自己听,才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许多零星、散乱的生活体验,并不自觉,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文本的言语所唤醒,凝聚起来,进而燃烧起来,把人带进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可见,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就必须让学生读,不能让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再往下想到我们的语文课程,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提法都是非常的科学的,试想没有语言实践,哪来的语感?没有大量的语言实践,哪来的语文素养?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有言不达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可我们的老师却又喜欢去说,其实说的已不是它原有的味道,只有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的读,才能体会文章语言中所传达的“精气神”,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语感、语文素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






诗一首----<斫轮老手>
斫轮老手
斫轮老手
说不出怎样把一只轮子斫圆
但他能把一只轮子斫圆
他斫起轮子来
运斤如风
直木在他手中渐渐趋近圆
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轮子的事
可他一年到头也就斫那么几个轮子
他更多的时间是在
抽烟
喝酒
闭目
枯坐
偶尔也去青楼游乐一番
等感觉到了
天心月圆
春枝花满
他才开始斫轮子
每斫好一个轮子
他都要试着滚动
新轮子沾着尘土向前滚动着
滚到最后
在轮子要倒地的那一瞬
轮子静止不动
他认为这一瞬是绝对的静
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斫轮老手
他斫的轮子在路上留下的车辙
淡到无痕
不过
还是有人循着这车辙
找到了他
2006,2,26,

本贴由南昌杨瑾于2006年3月03日12:02:31在〖北京评论〗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