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

 wdzajcx 2012-05-13

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

本文《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学困生转化讲座五之1)》,分为五个版块:一是高中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研究;二是高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三是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四是高中学困生转化计划;五是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版块一:高中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研究

作者:陈保勤   日期:2004年11月9日

摘要: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问题,但又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笔者及其课题组采用调查法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用实验法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转化学困生,要查清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地进行细致的、耐心的、经常性的转化教育。这些都建立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家长及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高中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困难、厌学以至难以完成学业的学生。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使学困生树立信心,学有所得,围绕这一长期困惑教育工作者的难题,笔者及课题组的同志对项城三高2003级的高一学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研究,现介绍如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调查及分析。

项城三高是2002年开始招生的一个新学校,所招学生基础较差。对03级高一学生中的468名学困生进行了学习困难产生原因的调查,调查方式有口答、座谈、问卷等几种,综合统计归纳如下表:

表一:学困生产生原因的调查统计表


产生原因

所占比例

生理缺陷(如知觉识别能力)

3%

心理偏差(如自卑、孤僻悲观)

5%

习惯差(如怕苦、贪玩)

7%

德育素质差(如上课捣乱、不学习)

8%

学习能力差(学生认知、理解速度慢)

8%

学习基础差

15%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

3%

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如同学的不良行为)

2%

作业量太大

12%

教师辅导跟不上

13%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

14%

教师行为挫伤学生自尊心

10%


形成学困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大都不是单一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因,即外部环境造成的,包括家庭原因、学校原因、人际关系等;二是内因,即个人的原因,包括各种因素造成的道德素质差、习惯差、能力差、基础差等。从表一可以看出,在这些原因中,主要是学校的原因,尤其是落后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有敏钝、性情有缓急,在任何一个学习的群体中都不会出现具有整齐划一的智力水平和学习习惯的情形,而现有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特征。

(二)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实验过程。

根据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对项城三高2003级一(2)班的10名学困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首先是班主任及课任教师和学生广泛接触,从听课、看作业、看成绩单入手,逐步摸清了每个学困生的成因和思想状况,在这个基础上,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实验。

1、班级管理。

(1)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找到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扩大闪光点,巩固教育成果,定会获得成功。对他们自始至终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即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学习,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要以情感人,以表扬为主;对他们要不歧视、不埋怨、不板起面孔训人。

(2)心理辅导老师配合班主任及课任老师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当了解到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在某一个环节上有心理障碍时,及时找他们谈话,用朋友的方式进行开导,使其心理障碍尽快得到排除。

(3)指导学困生制订符合他们实际的奋斗目标系统,振奋人心的远大目标、分阶段的分目标和近阶段的小目标。并有完成这些目标的周安排、日常规。老师不断的检查这些学生目标实现情况,存在哪些问题,如有必要做相应地调整,以求达到激励效应的最佳效果。

2、学科教学。

(1)导入新课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以旧引新,这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特别是利于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消化夹生面。

(2)讲授新课时,采用“愉快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法,创设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情景和给学困生以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3)布置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他们各有提高,各有多得。

(4)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不但全批全改,而且面批面改,使他们切实学懂、掌握。

(5)考后讲评时,发现学困生的进步就表扬,让学困生有成功的体验。

(6)定时定量给学困生补课,为其查缺补漏,加固基础。并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他们学会学习,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3、学校管理。

(1)在学习上设立学困生进步奖。

(2)按时、按月、按学期为学困生设立多项单项奖,如体育运动会上的上佳表现、科技活动的优秀制作、音美课上的艺术表现力、学雷锋活动标兵、校内劳动的积极分子等。

(3)为学困生充分提供学校的各项资源。如图书的借阅、阅览室的开放、电脑室的充分开发、课余时间的体育竞赛、学校内的花草树木观赏等。

二、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研究结果。

对2003级一(2)班学困生进行了转化教育的实验,对照班一(3)班原分班人数及学生基础与一(2)班大致相同。将一(2)班学困生历次考试成绩及一(2)班与对照班一(3)班的考试成绩对比列表如下:

表二:2003—2004学年度上期一(2)班学困生历次考试名次表

姓名

分班名次

第一次考试名次

第二次考试名次

期末考试名次

郭海峰

502

487

417

369

朱留强

514

472

434

384

田秋景

528

490

450

372

曹丹凤

539

464

428

345

张朱永

550

495

410

366

董建鹏

561

501

405

382

王磊

572

512

443

376

杨琳

588

485

387

379

刘志刚

592

504

446

337

吴尚蓉

608

512

462

390

注:分班名次、考试名次是在全段800名学生中所占名次。

表三:一(2)班、一(3)班学期初、末成绩对比表

班级

人数

分班人均分

第一次考试均分

期末考试均分

两班前50名人数

一(3)

50

468.3

685.6

644.3

14

一(2)

51

467.4

738.5

698.2

36

从表二可以看出,通过实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每个学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显著提高。这说明尽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但这些学生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只要深入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细致地、经常性地教育转化,这些学生都能由学困生转化为正常生乃至优秀生,这正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的。从表三可以看出,由于学困生通过教育转化后学习成绩的提高,促进了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提高,取决于平时的过程管理,也就是说与班级的学风、班风有一定关系。而班级的学风、班风又能促进学困生的转化,这就使班级的学习和管理步入了良性循环。这样的教育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歧视学困生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讨论。

1、通过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实验,认为不论是班级管理,教师教学,还是学校管理,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教育,热爱学生是实施转化教育的先决条件。“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转化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灵魂,都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正是笔者及其课题组进行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有人认为使学困生走向成功比较难,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很难对学困生倾注一片爱心,更难使学困生走向成功。

2、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及其课题组仅就怎样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学困生转化进行了一些实验和探讨,而对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对学困生的影响这一方面所付出的转化实验还不够,以后将随着实验研究的继续进行,注意与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结合,使“高中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版块二:高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作者: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  王爱民  日期:2006年9月10日

摘要: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学困生”的成因,如何培养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与作用

    人们面对任务或困难的时候,总会对这些任务和自己的能力作一些判断:我是否胜任这些工作;以我的能力,能应付眼前的困难吗?心理学家把人们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景的自我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景,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在行动中,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

    2、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二、高中“学困生”的定义及成因

1、“学困生”主要指的是学习困难生。这些学生的智力并无缺陷,只是学习成绩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暂时落后他人。“学困生”是普遍存在的,几乎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有。

2、高中”学困生”的成因既简单又复杂,情况也不尽相同。

⑴有关统计结果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导致学生学习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找出影响 “学困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⑵笔者在所教班级对化学成绩前十名和后十名的答卷进行统计和研究,得出“学困生”的非智力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良的学习态度是形成差生的首要因素。有些差生不良的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在学习中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多次消极情绪体验的结果,日复一日,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了“学习即痛苦”的消极情绪反应,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学困生”对学习目标即学习应获得的知识、技能应达到的要求缺乏了解。

②落后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上课似懂非懂;不懂也不问,不求甚解,疑团成堆,造成恶性循环;作业怕难怕繁,疏于思考,敷衍了事;考试时过于紧张,作题时不懂得先易后难考不出应有的水平。不正确的成就归因是“学困生”形成的普遍因素。

③许多“学困生”一旦成绩不好就一味归因于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因素较多,而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又直接影响到学生成绩的提高。但我们通过观察、了解、交流,这些学生也并不是不想学好,也不是没有理想或美好愿望,只是他们的自我感觉太差,没有信心,没有干劲,缺乏勇气。

3、我认为,帮助“学困生”的关键在于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三、高中“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爱的策略。要关爱“学困生”,缩短和他们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增加说服者的可信度。对于“学困生”,很多时候,只要他不影响他人,不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往往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种无视他的存在的举措,无疑是对“学困生”自尊心、自我效能感的最大伤害。苏霍母林斯基曾感慨:“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因此,无论课堂上还是课下,老师都要格外地关爱“学困生”,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爱的第一要素便是关注,反过来则最忌漠视,这样会让“学困生”总是觉得老师对自己不满意,看不起自己,进而和老师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象汪洋中的一条船一样感到心理孤独无助。这时老师的关怀、体贴、一句理解的话语就是对他们的召唤,就能使他们产生驶向希望之岸的勇气和力量。具体说来就是课堂上,老师的眼光多停留,提问不能遗忘“学困生”,为了让他也能乐于回答问题,必须让他相信自己,这就需要老师会提问,善于引导、启发、会为他架设梯子。课堂下,要更多地与“学困生”接触,与他交心、谈心,做他的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或矛盾时,不妨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化解矛盾,用豁达的胸怀谅解。

2、要用“全面观点”认识“学困生”,给他们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要认识到”学困生”也可能是潜力最大的学生,“学困生”和尖子生都是父母的宝贝,一个家庭的希望,“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们都应该成为人才或某个领域的劳动者。教育好“学困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出尖子生更为光荣。事实也证明有时“学困生”往往对老师更有感情,关键是老师要发自内心的接纳他们、关爱他们,决不可让学生产生一种“某老师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看法。

    3、以替代性经验来激励“学困生”,这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的水平相差无几的人取得成功,他就会跃跃欲试,效能感大增。因此,我时常留意报刊杂志中与自己的学生情况接近的一些成功者的经验的收集。还常常请一些较有作为的当年也曾是“学困生”的先期校友来参加班会,作面对面的交流,讲述他们成长的经历,让“学困生”实实在在地从与自己差不多的人身上看到希望,受到激励,从而定下自己可能达及的近期目标、长远目标。

    4、让其体验成功的感觉。这对“学困生”来说至关重要却也最难做到,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成功,更多的是失败。于是老师要善于找机会帮助他们体验成功。为此,我在教学和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分解目标,降解难度。分解目标就是为了不使“学困生”知难而退,我把他们确定的终极目标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若干个层次的目标。被分解的目标变小,它对人的压力就不大了,并且容易实现,而这些近期目标的实现有使人产生自我效能感,进而可以产生征服更多目标的气势和欲望。我总是这样告诫学生:多学一点,就向成功走近一步。所以,通过分解目标,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不断的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质的飞跃。降低难度是指对某一方面知识的一种分层次掌握。比如对化学科的某个知识点、原理的掌握,我不是要求后进生一步到位,而是从识记-理解-运用的逐步深化。这样从基础抓起,进而熟能生巧,实现对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着既符合“学困生”的实际,更是认知规律的要求。基于这种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每次测试都有不同的目的:一般的单元测试总是强调识记,兼顾理解;期中考试着重理解兼顾识记、运用;期末考试侧重运用兼顾理解、识记,这样效果很好。降低评价标尺后,“学困生”凭自己的能力,首次体验到成功的满足,那对他该是多大的兴奋刺激,于是他自然会期待下一次更为成功。有的人或许这首次的成功体验,将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因为这首次的成功体验,激活了他内心身处昂首挺胸自尊做人的渴望。当然,作为老师还得心细一点,要善于发掘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实哪怕并不闪光,哪怕只是发现一点苗头,都要由衷赞赏大力彰显,目的就是鼓励他们将那点长处尽情展露,淋漓尽致地发挥。从来都是失败,现在开始有点进步甚至可说是有所成就,从来都是被训斥,现在也能听到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声,那么学生的情绪怎不高涨?自信怎不高扬?学习生活中的兴奋点被开掘出来,学生就会自求再获成功,并为此而全力以赴。 

     5、用赏识的语言予以巩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赏识对于人的情绪就象阳光对草木一样,能激发人的心理需求。我们经常见到“学困生”因得到某科老师的赏识而爱上这门课。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学困生”深受鼓舞。因此,当“学困生”有了一点改变自己的行为,老师都应该用赞美之语及时强化,即是让学生觉得这种行为受人称道并能给自己带来益处,自己应予以保持和发扬。尤其是当他经过一番努力获得了进步。多次的表彰、称赞,目的在于使之养成良好品行,并能坚持不懈,始终士气高昂。当然更多的则是,在他积习抬头难以坚持,快要有所懈怠、反复的时候,老师的关注、鼓励、引导就更为重要了。

     6、争取家长的配合支持。家长普遍望子成龙心切,而“学困生”的家长此心则屡遭挫折、打击。心态转为两种,要么是“恨铁不成钢”恼怒,继而便是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哀叹、继而冷漠。我们做老师的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首要的是让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孩子目前这种状况,并不意味着这辈子无所作为了,关键在做家长的态度。学生其实心目中很在乎家长的理解,尽管他们有时行为表现出来的是逆反。一些学生意识中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追朔起来,往往毛病最早出在家里。家长眼中的轻蔑、语言中的讽刺,是学生自信的杀手。因此,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工作,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得与家长协同努力,否则便会功效尽弃。

总之,只有当“学困生”的“习得无助感”被克制,自我效能感高度地焕发出来,真正成了自我的主宰,那么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将始终斗志昂扬、百折不挠。

版块三: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

作者:李继生来源:潇湘基础教育实验的博客  日期:2008年9月13日

一、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由来

1、近些年来,我县高中适龄青少年入学率在95%左右,高级中学招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学校学困生比例不断增大。据调查,我校约有40%的学困生。因此,我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出现低海拔高原现象。校长针对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能有新的突破的现状,对此提出加强学困生转化教育,把学困生比例降到最低限度。作为祁阳四中一分子,一个老教师,怎能坐视不理。

2、要做学困生转化教育,就得读懂学困生,才能找到有效策略,那么,高中学困生是怎样一种群体?

⑴所谓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校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国教育工作者称之为“差生”、“双差生”、“后进生”、“学业不良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等等。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这些学生要比其他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学生。不难看出,巴班斯基称之为学业不良学生。

⑵根据巴氏见解,本人认为学困生最基本的特征是学业成绩很难及格。高中学困生是指高级中学里那些学业成绩很难及格的在校学生。他们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大脑有损伤?智力不正常吗?非智力因素有问题?关于学困生的成因,目前国际学术界最有权威是世界卫生组织的表述。该组织认为这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从发育早期阶段起,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他们学习困难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不是智力障碍,也不是脑外伤或疾病,而是源于认知过程的异常。

⑶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做学困生转化教育呢?国内外有人搞过心理干预,如美国Field和Hoffman曾设计的个体模型,在学困生占47%的两所高中实施,结果这两所高中的学困生都克服了学习困难。然而这种策略以学困生自我认定为基础,即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困生自我揭短,而我们面对的学困生绝大多数害怕揭短。教师一旦揭短,他们有的闷闷不乐,有的暴跳如雷,有的放弃学习,有的离家出走,有的甚至不要命。可见,对学困生揭短,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其自尊,损其自信,消其自强。

⑷学困生教育必须谨慎,如果操作不当,就会给孩子们成长带来更多不利。搞救失教育不行,搞扬长教育可以吧?我国的特长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和差异教育等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到学困生转化教育的策略,但都有不能持续引爆学困生学习热情,还有求迁就学困生之嫌,我们的操作结果是不能学校把学困生比例降到最低限度。

3、综上述,高中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出路是找到他们心理平衡点。

⑴后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异质的、不确定的、无序的、多变的。因而他们主张在保护个体外部世界生态平衡的同时,要保护好个体内部世界的生态平衡。因而教师要“完全地教”所教的一切,让主要的观点“发生尽可能多的组合”。个中“主要的观点”可以作为学困生转化教育的平衡点,那么在学困生转化教育过程中,是基于学困生内存的“主要观点”还是基于学困生外在的“主要观点?

⑵人格构建理论指出,学习是一种源于人的潜能和天赋的高度自主性、自由性的选择行为,是潜能的释放过程。他们强调学习者必须感到学习材料的个体价值和意义,体现“知觉”个体的个体性、主观性的情感,越是自由程度高的学习,就越是全身心投入的学习,越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据此,本人想到做学困生转化教育应以学困生内存的“主要观点”为基点。这个学困生内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学困生心理特点和已有成果,本人把学困生内存的“主要观点”引申为学困生特长、亮点或者闪光点——独特的素质强项。

⑶本人把学困生独特的素质强项成为学困生优势。教师基于学困生优势,在自由交互活动中,“完全地教”所教的一切,使之“发生尽可能多的组合”——生成种种关系,然后建构独特的课程知识系统,本人把这个过程叫做学困生优势培育。为了探明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有效策略,本人提出“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和学校发展以尽绵薄之力。

二、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特征

1、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从研究对象看,包括高中学困生个体优势培育、高中学困生群体优势培育和高一学困生优势培育、高二学困生优势培育、高三学困生优势培育;从高中学困生优势发展方向看,包括高中学困生基于自身优势向单一学科发展和和高中学困生基于自身优势向全部课程发展;从研究内容看,包括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过程和环境等等。

2、目前,我们没有能力在短短三年内解决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全部问题。加之,我校正在学习长沙市一中分类教育经验,设置了直播版和提高班,提高班学困生比例在50%以上,如果想办法将提高班学困生比例下降到20%左右,则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行动策略是有效的。基于这个设想,本人把研究视角定格在高中三个年级的学困生群体优势培育,且以引导高中学困生利用自身优势全面整合单一学科各种知识点为研究内容,探究高中教师有效促进高中学困生优势发展最优化的策略,重点探究高中学困生群体优势培育的运作环节、各类优势培育。

3、高中学困生优势,本课题专指高中学困生个体和群体特有的素质强项,本课题专指他们最烂熟的知识点所折射的学习风格。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是指高中教师有效促进高中学困生实现优势发展最优化的行动。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⑴教师。在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过程中,高中教师是主导。因而高中教师要当好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员。

⑵学生。在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过程中,高中学困生是主体。故而课程知识点的习得,个体课程(德智体的总称,以下均同此)系统的构建,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学困生自己的事情,他人不可包办代替。

⑶基点。在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过程中,高中学困生优势是基点。即高中学困生利用自身优势习得课程知识点,并基于该优势构建个体课程系统,以实现其全面素质的平衡发展。

⑷行动。在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过程中,教师的行动是有效促进。其特征是高中教师引导高中学困生基于自身优势,通过衍射学习,生成课程全部或大部分知识点,使他们建构起独特自我。观测指标为效果好、效率高、效益大。效果好要看高中教师行动能否促进高中学困生转化为高中合格生(会学、愿学、爱学和学业成绩合格),效率高要看高中教师行动能否尽快由高中学困生转化为高中合格生,效益大就是高中教师行动能否将学困生比例降低到最低程度。

⑸目标。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目标是高中学困生优势发展最优化。即高中学困生内存知识点的数目最大化,组合个性化,迁移自动化。内存知识点的数目最大化就是高中学困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占课程全部知识点的份额多得不能再多。内存知识点的组合个性化即高中学困生内存知识点基于自身优势建构成独一无二的有机整体,即用模糊函数处理高中学困生学习结果所得到的一组隶属值保持相对稳定。内存知识点的迁移自动化就是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少到不能再少。

4、上述要素中,教师是课程教育的行动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行动者,师生是教学的行动者,基点是是师生教学行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目标是教师行动的预期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学困生优势培育就是教师引导学困生基于自身优势,通过衍射学习,生成课程全部或大部分知识点,从而实现内存知识点的数目最大化,组合个性化,迁移自动化。说白了,就是教师指导学困生从自己最烂熟的知识点出发生成他们短缺的知识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课程全部或部分知识点,以构成独特知识(德智体诸方面)系统。

三、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研究意义

1、它能呵护学困生心灵。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教师引导学困生基于自己的优势,主动生成短缺的短缺知识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课程知识点。这样,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

2、它有利于新课改。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促进全体学困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如果我们的设想与结果一致,则可以为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将对于整个高中新课程改革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型课程改革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它有利于公平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还有存在,忽视学困生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乏其人,这种学校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杜绝。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教师从学困生优势出发逐步实现学困生内存知识点的数目最大化、组合个性化、迁移自动化。这样,学困生就不会掉队,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然公平。

4、它有助于我国小康建设。今天的在校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学困生优势培育主张促进学困生优势发展最优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困生都能转化为合格生,还可以促进学困生多向异化,则意味着学困生优势培育可以使学困生成为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材,为他们后续学习和就业创业奠定一定的基础,这可为高校输送高素质新生,为社会输送具有生力军品质的劳动者,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的高中教育。

四、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收获

1、理论收获。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是学困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如下:

⑴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是高中教师有效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行动策略。即以高中学困生群体优势为基点,以促进高中学困生优势发展最优化为目标,坚持“跟进优势,多元整合,自主构建,完善自我”的基本原则,采取“认定优势,共商计划,衍生教学,动态评价”的行动,通过四元互动的活动方式,以护其自尊,激其自信,励其自强,使他们不放弃学习,不离家出走,甚至珍惜生命,从而实现自身优势发展最优化。这是一个有效而安全的学困生教育策略。

⑵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的结果是高中学困生优势发展最优化。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追求高中学困生内存知识点的数目最大化、组合个性化、迁移自动化。前者要求高中学困生尽可能全面习得课程知识点,中者要求高中学困生形成独特知识结构,后者要求高中学困生应用知识快速解决问题。

2、主要创新之处。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有所创新,主要有以下一些:

⑴中学困生优势培育超越心理干预。自我认定模式设计者认为,学习困难是隐蔽性障碍,许多高中学困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学困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接纳自己是自我认定的基础。我们认为,引导高中学困生知道、张扬自己的长处比知道、补救自己的不足更重要,也许他们在扬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消退自己的短处。这样,可以呵护学生自尊,激励学生自信,鼓舞学生自强。

⑵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超越扬长教育。特长教育是基于学生体艺技能优势的教育,其实质是优势课程教育,很容易被人歪曲成英才教育,误导人们办快慢班。我们提倡的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主张教师引导高中学困生跟进其德智体诸方面任何一个优势,通过多元整合和自主构建,不断完善自我,以促进高中学困生优势发展最优化,从而使之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特长教育没有提出这种设想,也没有这种实践。

⑶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充实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强调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性格和兴趣的具体情况施加不同的教育。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属于因材施教的范畴,但比因材施教的提法更具体。我们提出,跟进高中学困生优势,采取有效教育策略,促进高中学困生素质平衡发展,这将是因材施教的新途径。

⑷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首次应用生态平衡原理指导高中学困生教育。人类素质是相同的,只是由于环境的作用使各种素质相对独立存在的层次不同,因而显化的水平也就不一样,结果出现各具优势的个体和群体。根据这种优势施加积极有效的教育策略,这不仅可以呵护学生个体各种素质象生态系统一样平衡发展,还可以维护国家人才系统的生态平衡。

3、成果价值。课题组成员和学校领导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以下价值:

⑴落实教育全体性。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旨在不让我校高中学困生掉队,使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面向全体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永恒的主题。

⑵落实教育全面性。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旨在帮助我校高中学困生实现优势发展最优化,从而促进高中学困生完全素质获得平衡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立场。

⑶落实学校办学决策。我校约有40%的高中学困生,通过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如果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高中学困生的比例,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就能大幅度提高。

⑷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中高中学困生优势培育完全舍弃了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平均发展观,强调高中学困生完全素质的平衡发展。完全素质的平衡发展就是指高中高中学困生素质发展具有个性。这样可以呵护学生内部世界的生态平衡,可以促进他们的素质得以和谐发展;也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和谐发展,从而维护我国人才系统的生态平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这是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版块四:高中学困生转化计划

作者: xuekunsheng  来源:阿尔法教研网   日期:2011年1月27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因此,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应侧重学困生,研究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为此,在学校的关心、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我根据这些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更好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现对工作计划如下:

一、落实责任、明确分工,确保学困生转化工作

为保证学困生不动荡,无辍学,学校要选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领导负责年级工作,并挑选骨干教师担任年级班主任,建立激励机制,凡是成功转化学困生的教师给予褒奖。反之,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并取消一切评优资格,由于层层落实了学困生转化工作责任制,实行校长包学校、教导主任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级、教师包学生的“四包”责任制,使学困生转化工作与直接责任人的奖惩、晋级、评优树先挂钩,确保学困生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1、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方面注重对学困生的关爱,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配齐师资,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落实好“五个必须”、“六进课堂”的具体要求。

⑴“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⑵“六进课堂”即:微笑进课堂、尊重进课堂、民主进课堂、探究进课堂、合作进课堂、创新进课堂。对学困生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取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2、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出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确保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通过谈心的方式找准转化的突破口

学困生大都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不能认真对待。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但由于长期处于学困状态他们又或多或少的对老师存在一些戒备心理。根据这一特点,我要采取谈心的方式力争得到他们的信任。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洞察他们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学习的根本原因,和他们象朋友一样谈话。有可能刚开始他们对我不能完全信任,可能很不情愿把真话说出来,要是这样我更要经常抽空和他们谈。逐渐的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各自学困的真正原因。

四、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知道了这些学困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原因之后,我首先要从他们的听讲习惯抓起。课堂上随时注意他们的举动,稍有不正就轻轻的走到他们身边,用不同的体态语言去提醒他们,使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注意着我,我必须认真听。其次在课堂上我还会为他们专门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鼓励他们回答。这样目标定低一些,步子放小一些使他们立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一点点的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一次次小小的收获中增强自己的上进心。际情况谈三点转化学困生的具体作法。

五、布置适量的作业,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

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上,为了防止这些同学对学习产生怠倦情绪,对他们都要做必要的减负。比如把别人一次完成的作业让他们分两次做,同时又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书写必须工整,做题必须认真。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作业习惯就会有明显的进步,我再从题目的难度和数量上做不同程度的调整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步。在平时的作业中我会还会根据他们的某一点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做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困生从心理上感觉到我并不比别人差。

六、转变班级其他学生的看法,为学困生重树形象

这四名学生长期以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学困生。所以有极个别同学难免会有这样的疑虑:即使我再努力他们都认为我不好。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学困生,他们已经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有所进步,我们要改变固有的观念,让他们对自己的进步充满信心。

七、完善师生考评制度,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困生”转变工作中教导处责任重大,教导处要针对学困生,按年级、学科、分批进行定期集中卷面考试。通过测试,查看学生成绩,找出学困生的薄弱环节和教师教学中的空档,把学困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错题集中起来,帮助学困生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隔一段时间再考一次易错的题,杀个回马枪,看学困生是否真正落实了,坚持做到“日日清,月月清”,同时将学困生转化效果进行数据统计,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客观科学分析,及时对比本校与它校、班级与班级、本月和上月的考试情况,做到教师学生人人心中有数,切实将查漏补缺落到实处。

总之,学困生是需要老师用心去呵护他们的,它们犹如一颗稚嫩的小草,老师的语言稍有不慎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进步,所以在转化学困生上,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讲究方式方法。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版块五: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作者:祁阳一中课题组 蒋丽君  日期:2012年1月10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学困生问题日渐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困生不仅要承受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不同承度的影响。因此,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安心专业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与进步,走出因学习困难而导致心理贫困的误区,是我们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学习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其次是方法问题,学习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学习是很愉快的活动。老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常常力不从心,感到困惑无奈,为此本人抛砖引玉,谈点自己在转化学困生的认识和经验。

 一、学困生转化的前提

校领导一直把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是对学困生的思想状况更为关注。充分认识到加强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会形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样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确立。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价值追求也趋向多元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影响,他们对自己未来充满了选择的困惑,同时他们的学业负担以及心理负担又是史无前例的,心理上出现浮躁和不安,热衷抽烟、喝酒、打群架、进网吧,抓话柄制造师生、生生矛盾,顶撞老师、勒索同学。学困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敌对等方面。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害怕听到打雷声;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二)学校因素。

1.学业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他们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觉时,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2.考试负担。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同学间竞争。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除了学习,他们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他们在参加集体比赛失败时,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大家受到责备时,他们会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和同学吵架以后,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在别人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三)家庭影响。

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他们认为赚钱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不一定会有钱,有钱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识。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他们在同学笑时,也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又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平时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很害怕去人很多的地方。有时他们一个人在家时,又感到特别的孤独。

(四)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de]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三、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密切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

对待学困生,单纯从学习上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是手段,教育是目的”,我们既要扶困,又要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培养健康心理,摆脱心理困境,顺利完成学业。

(一)满足学困生心理健康五大营养是的关键。

经过调查、归纳学困生需要五大心灵营养,共十个字即: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以生为本,人字当头,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五大营养,梦想系心、肯定强心、自由护心、情感乐心、宽容养心,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具体做法:

1.满足“肯定”,获得自信。以成功教育、扬长教育理论为指导,搭建各种学生成功的素质教育平台,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展示风采,张扬个性,享受学习的快乐。老师以激励性人格,因势利导学生,学校以奖励机制表彰学生。

2.满足“自由”,让学生做主。课堂教学中要有自主学习环节,时间上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课外活动要有“特长空间”,自习课“学生自主”,对课堂教学要有“以生评教”机制。

3.满足“情感”,激发上进。一个是学生期望老师尊重自己的情感,一个是自己的兴趣得到关注,一个是助人为乐以及追求真、善、美进取行为,得到老师的热情支持;让学生干自己喜欢而又正确的事情。情感集中体现在兴趣上,兴趣是身心的整合点和兴奋点,忽视兴趣就等于目中无人,其后果就是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心里就有心理疙瘩,就会出现过多的口是心非,师生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影响到课堂知识传授。  

4.满足“宽容”,激励探究。有效的学习总是亲自体验、亲自尝试。真实的学习意味着“尝试错误”,“尝试错误是学习的别名”,在尝试中试探、积累和领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地思考、说话、做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说话、做事,其实那是学生做人的权利。对学困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太苛刻和大惊小怪,出现错误才是教育的契机,只需要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不再犯错误,这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如果不允许犯错误,那么学生的敢想敢干的勇气就没有了,因而“宽容”精神对培养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格外重要。

5.满足“梦想”,增添动力。学困生最缺乏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老师需要人梯精神,帮助学困生实现梦想。心想事成、梦想成真这是心灵成功学的核心观点,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就有了坚守,就能有效整合优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达到身心和谐,言行一致,减少外在环境的不良影响,精力聚焦,全力以赴干自己必须干的事。

(二)心理素质训练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做人做事、搞好学习最主要的是心理素质要好,智力因素中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特别是注意力和联想力的缺失是学困生最突出的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制造兴奋点,聚焦注意力,增强吸引力,以思维导图理论为指导,通过学习具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联想力、注意力,并且指导他们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编写知识提纲,画知识形成树,教会知识系统化的复习方法,效果是很明显的。非智力因素理想、情感、意志、道德、习惯,主要是养成教育,抓手是扎扎实实地搞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搞好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尊重别人,能够看得起自己,又能和他人合作共事,享受学习之乐、做人之乐,激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意志品质的培养对解决目前学困生普遍存在的精神缺钙现象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体育的德育教育功能,特别是用长跑、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体育达标的方法,另外一方面就是利用课堂限时作业、限时自学、当堂达标的活动来强化目标意识、果断行动精神。

(三)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的有效结果。

造成学困生现象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可是我们习惯了“好为人师”,以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进行育人。事实上学生是有灵魂、主动性的人,就其本性而言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他们厌恶别人指手画脚的指点自己,这样以钳制为特点的教育在转化学困生实践中,存在师生不一致的内在矛盾,很不熟学生欢迎,极易导致师生冲突,形成心理问题,转化学困生效果很差。因此我们只能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形成亲师性、亲生性的师生关系上,把转化学困生的支点放在学生的主动性上,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中介,实施因材施教,这就是老师主导下的自我教育,以远大理想和心理健康作支撑,学困生自己超越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教师的角色变了,主要是创造适合学困生的教育,保护好学生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以对学生终生负责和终极关怀的态度,关注健康人格的培养,促使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

对学困生群体而言,他们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学业上影响还大,做好学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助学帮困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心理上关心他们,由于多数贫困生处于自卑心态中,内心世界相对封闭,所以,我们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多关心、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要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相反,经受挫折后取得的成功才具有更深远的价值,通过我们的工作,帮助学困生支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因为学业贫困而导致精神贫困,放弃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和美好人生的向往。其次,对学困生群体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让贫困生的各种情绪得到合理的渲泄,对学困生我们鼓励他们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请家长协同一起去专家医院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