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东风回看成长之路

 甘霖16 2012-05-13

借东风回看成长之路

                              ——读阎连科--《我与父辈》有感     恩祥

    在短促的寒假里,我就只读了两本书,其中阎连科写的《我与父辈》最感动人心,让我读到最多的东西。

这本书写的是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民的底层生活;写得是作者的父辈们为柴米油盐和生老病死而活着的命运与人生;写的是农民的生存与奋斗。作者的父辈这代即是我的祖辈这代,而作者也恰是我的父辈这代。从作者的父辈看作者,从作者的文字看我的父亲,借着作者文字兴起的这股东风,回看那些成长之路。

    有差距就有竞争。文中谈到作者在小学时代就感觉到了差距的可怕。他家里有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姐姐,学校里有个成绩考第一的同桌。这个同桌还是个城里人,以至于作者从小就有了“城乡差距”的心理阴影。有了             这些差距,他便真正地开始用功读书了。我的小学时代似乎也是这样。我也有两个学习比我厉害的姐姐,我深知正是因为与姐姐们有了差距才迫使我努力向前的。在我的小学里我压根不知道“名次”、“排名”这些词。因为我的学校没排过名,只讲“考八、九十分的就是厉害的”于是每个人都是考个八十分就满足了的人,没有人想过超越与被人超越。他们后来的成绩都是平常的,而只有像作者这样的人,成绩才是稳步增长的。我的姐姐就是这样爱竞争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也是被姐姐熏染的人。

    读书是农村孩子的“奢侈”。作者的初中生活讲得很少,只有一件事讲得很细。那就是关于他与他二姐谁继续念高中,谁弃学留家的抉择。这是七十年代的许多农村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我的父亲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父亲那辈也有五、六兄弟,祖父只是靠做些木匠活和耕些田维持家用。父亲考上高中在村里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父亲高考那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遗憾的是父亲落榜了。可是父亲想复读,他觉得复读一年一定有希望。但祖父不想一家人为父亲读书耗费太多“元气”,于是父亲的梦从此破碎。正如文中作者的二姐那样,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妹了,她的解释就是:她是一女的,读书也无用处。

    我父亲不想我们重蹈覆辙,于是他拼命地干,拼命地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正是看到父亲这么拼命,我们三个才有了要逃离土地和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

我也是从小就带着这些问题成长的: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就无法上大学?为什么男女就无法平等?为什么城乡差距会如此之巨大?为什么农民就要耕一辈子的田?

打是父亲颤抖的手。文中谈到父亲痛打作者是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只因为他偷了几毛钱。打后的泪水都被作者瞧见。我已经不记得父亲打我的年代了,记忆中父亲好像从未打过我,只因为我是未打先哭的“懦夫”。于是父亲就只是痛骂我。记得有一次我偷了家里的钱,但我对父亲撒了谎说没有偷。父亲好像也很乐意相信我,只对我说:“儿呀!家里的每一毛钱都沾满了爸爸的血与汗,爸爸挣的钱以后都会是你的。”打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乱花家里的一分钱了。

   “我不明白父亲会在两个来月里老成这样子,原本乌黑的头发,骤然间雪茫茫地白了一片。且每走几步,他都要费力地站下来大口地喘上几下,如同空气对他来说永远也不够呼吸一样。”这句生动形象的外貌、动作描写不能不让全天下当儿子的“魂牵萦绕”。现在也只是当父母的会担心儿女的出行,而少有当儿女的会担心父母的出行。是的,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亲的头发白得那么快?为什么只是出趟门,也值得父母如此担心呢?我们还有很多不明白的。

    在农村怎样才算得上是苦?文中写到作者大伯一家搬运石头的那段,感人至深。大伯为了给儿子盖座新房子,为了让儿子娶上媳妇,不惜一切代价,在大雪纷飞的冬天里带着八个儿女赤裸着脚到河对岸搬运石头。砸、搬、扛、抬、背······每个人都说他疯了不心疼孩子。你无法想象冰天雪地里背着石头踏着冰河的感觉;你无法想象那手脚发肿、遍满无数血裂口的痛苦;你无法想象持续几个冬天的血的磨砺与残酷。我想我们这代人都没有吃过这样的苦,也无法忍受这样的苦。我的祖父吃过,我父亲也吃过。父亲告诉我说:现在所住的房子都是他跟爷爷一砖一瓦砌成的,这里的每一根房柱都是他在六月天里从深山老林中背回来的,这里的每一块砖都是他们从老远的地方挖出来的泥和成的。五兄弟的房子都是他跟爷爷日夜兼程砌的。

     农民的尊严是什么?“房子盖起来,债也欠下了。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欠,唯独不能欠的是人家的债。从明天起,我们一家人都重去拉石头、卖石头,尽快把人家的债务给还上。”这是文中大伯对他的八个子女所说的话。这是一种尊严,一个农民的尊严,农民也有活在世上的某种尊严。我父亲也对我们三个说过类似的话:“我一定要不借别人的钱来供你们三个上学,就算借了他人的钱,我也一定尽快还上。”这对父亲来说是他的尊严,但对我们来说这像他的承诺。这个承诺将会让我们的决心更坚定。

    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心得是明白了一个普通老实的庄稼汉生存的意义,或者说活着的愿望,或者还可以说是最大的理想。那就是:力求在活着时让子女们尽力吃得饱一些、穿得不那么破烂裸露些,并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时,都能够有理由谈婚论嫁,有条件娶妻生子。这并不是一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能概括的。我的父亲最大的心愿也仅是希望他的孩子能为他争一口气,有所作为,成家立业。为了这些,所有的农民们,所有穷苦家庭的父母们都甘愿如牛如马地做着。

   《我与父辈》,这些锥心泣血的文字,千万读者为之动容的文字,感动人的就是它的真实与真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