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馆

 沪学 2012-05-13

紀實影像:齊風尋故



疏桐葉 發表在 圖說曆史|國內 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forum-57-1.html


  
“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裏,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這是西漢司馬遷站在前秦霸主---齊國土地上發出的由衷讚歎。
  
  在齊國漫漫八百年的曆史長河中,孕育了一大批名君賢相、英帥良將。這批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以他們一係列政治變革的實踐,為齊文化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在風雲變幻、波瀾壯闊的曆史煙雲中,演繹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讓我們跟隨太史公的腳步,再次來到閃耀著春秋霸主輝煌的齊國故都---臨淄:感受雄渾的齊長城、撼人的殉車馬、連綿幾十裏的“臨淄墓群”、還有稷門外那“百家爭鳴”的空前盛景……找尋屹立了八百載的齊國之風。。。

  
  
一、車萃·馬魂

  
在齊國故城郭城東北部淄河東岸,現在的河崖頭村西,有一處東周時期的貴族墓地,已發現大、中型墓二十餘座。其中有一座殉馬墓,墓室夯築而成,東西二十三米多,南北二十六米餘,有寬闊的南墓道,槨室是用自然石塊砌成。墓在古時被盜掘多次,隨葬品一件未剩,根據殘存的各類器物的陶片推斷,屬春秋晚期。
  
  在墓的東、西、北三麵有一“門”形殉馬坑。坑的西麵長七十米,北麵長七十五米,東麵在清代末年修築村圍牆則被破壞,據殘存的馬骨推斷,長度當與西麵相等,寬為五米。坑內殉馬由西南端開始,按順時針方向成兩行排列,馬頭向外,昂首側臥,作奔跑狀,前後略有疊壓,距離均勻,井然有序,氣勢雄偉壯觀,經鑒定,馬係騙過的壯馬,是被處死後經人工排列而成。一九六四年清理了北麵五十四米,殉馬一百四十五匹。一九七二年又發掘了西麵南端三十米,殉馬八十三匹。按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馬當在六百匹上下。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見。
  
  馬是商周時期國家的重要戰備資源,也是奴隸主貴族的重要財富。因為當時軍隊的主體是車兵。戰鬥開始,甲兵縱橫,馳騁衝擊,以決勝負,步兵跟從車後,隻起輔助作用。所以馬匹的多寡,是國力強弱的標誌之一。當時戰車由四馬駕挽,兩服兩驂,每輛配備甲士三名,稱為一乘。春秋時期,“千乘之國”即為大國,六百匹馬可裝備一百五十乘,相當或超過一般小諸侯國的實力。文物考古部門考證認為其墓主人為景公杵臼。齊雖為大國,君主死後殉葬如此眾多的壯馬,也不能不使人驚訝。齊景公,公元前五四七年至前四九0年在位,是繼薑太公後第25代國君,在晏嬰的輔佐之下,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好治宮室,聚狗馬”,《淪語.季氏》也有“齊景公曾有馬千駟”的記載。 殉馬這一事實,充分反映出齊國國力的強盛,也暴露出齊國貴族的奢華。殉馬坑的發現,在國內外有著很大的影響,引起考古界人士的高度重視,它為研究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曆史,特別是對研究齊國的軍事及畜牧養殖業等,都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
  
  一九八三年,國家已將清理出的三十多米殉馬坑,就地建起古樸大方的展廳,並對馬骨作了防腐保護處理,以供人們永久觀瞻。
  
  現墓室南北26米多,東西23米餘,槨室位於墓室中部,用自然石塊壘砌,南北長8米,東西寬7米,深5米。墓早年被盜,隨葬品無存,唯周圍的殉馬坑大部分保存完好。
  
  殉馬坑在墓室的東、西、北三麵,東西各長70米,北麵長75米,寬5米,三麵相連,全長215米。1964年省考古所發掘了北麵西段54米,清理殉馬145匹;1972年發掘清理了西麵南端30米,殉馬83匹;1980年於西麵南端建起殉馬坑展廳,展示殉馬106匹。殉馬排列密度平均每米地段2.78匹,全部殉馬當在600匹上下,屬世界罕見。殉馬全係壯年戰馬,且均為騸馬,是被處死後人工排列而成,馬兩行,前後疊壓,昂首側臥,四足蜷曲,形作奔跑狀,呈臨戰姿態,威武壯觀。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外景
  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係統、最完整、以車馬遺誌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博物館。該館包括春秋殉馬車展廳和中國古車陳列展廳兩部分:後李春秋殉車馬、規模之大、配套之齊全、馬飾之精美、為當代全國之冠、列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館內集中國古車研究成果之大成,充分展示了我國車乘的悠久曆史和造車技術在世界車輛發展史上的領先地位。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
疏桐葉
花生:157 粒
等級:聖仙
帖子:3745
威望:700 點
注冊:2004-12-9
  
三、管仲紀念館
 
  管仲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他輔佐齊桓公勵誌改革、富國強兵、九合諸候、一匡天下的豐功偉業;他的民為邦方、劄法並用、通商惠賈、開放務實的深邃思想,贏得了世人的謳歌和後人的禮讚。孔子稱之以“仁”,梁啟超譽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管仲死後,葬於臨淄牛山北麓,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淄博以管仲墓為依托,以《管子》思想為基礎,以管仲的生平為脈絡,辟建管仲紀念館,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在展現天下第一相輝煌一生的同時,全麵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並綜合展示宰相文化及曆代名相對現代社會的貢獻,使人在遊覽中得到智慧的啟迪、心靈的淨化、思想的升華。
  
  整個紀念館展廳總麵積539平方,由五廳(管鮑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齊、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館(中國宰相館)組成。整個展廳內裝形式采用寫真景觀與漢風格展示構件相結合的手法,運用浮雕壁畫等多種展示手段。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管仲雕像采用花崗岩製成,整個雕塑重約十八噸,雕像高五點四米,底座高兩米,底座四周分別雕刻了“楚王問鼎”、“晉文公護周王回京”、“越王發兵攻吳”、“五戰出都”四個曆史典故,反映了春秋五霸爭霸稱雄的曆史故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疏桐葉
花生:157 粒
等級:聖仙
帖子:3745
威望:700 點
注冊:2004-12-9
  
四、連綿墓群掩雲煙

  在齊都臨淄周圍幾十裏的地麵上,大約分布著150多座古墓,被稱為“臨淄墓群”。墓的年代上起春秋中後期,下迄秦漢。
  
  墓主有國君、王侯、貴族、大夫、將軍、名士等。墓的形製多為高大的封土墓,狀如山丘。1977年,國家將“臨淄墓群”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淄博市人民政府立石質標誌於故城南古墓旁。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田齊王陵】:
  中國戰國時期齊王的陵墓。在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的東北和南麵。陵區有王陵6 座,分“二王塚”和“ 四王塚”兩組,中隔膠濟鐵路南北相望。據考二王塚為戰國田齊太公子塚剡和齊桓公(一說春秋時的桓公和景公)墓。四王塚文獻記載為戰國田齊國君威王、宣王、塚王和襄王墓。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二王塚】
  在臨淄城東南的鼎足山上。俗稱“二女墳”、“齊王塚”,在陵區東北的鼎足山上。該山為高約60米的石灰岩山丘,北為遼闊的魯北平原。傳為齊桓公、景公之墓,據今人考證,此桓公非指薑齊小白,乃田齊第三代國君桓公午,與之為鄰的則為田齊的第二代國君田剡之墓。不知孰是。?
  
  “二王塚”就山造墓,方基圓墳,東西並列。方基接連成一體,東西總長320米,南北寬約190 米,墓基似有3層,逐層收縮。其中西塚墓基長約190 米。圓墳高約12米,東塚較西塚略小。在“二王塚” 西北山麓,有一塚一基兩墳。墓基東西150米,南北110米,有3層。其上東西並立兩方台,台上各有圓墳。“二王 塚”東北40米處也有一座東西向的小塚。這些塚墓似與“二王塚”有關係。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四王塚】
  俗稱“四女墳”,在“二王塚”西南的山阿。塚南依一平頂丘崗,皆就山造墓,方墓圓墳,東西並列。四塚墓基相連,總長約700米。由於山水長期衝刷和耕作,墓基的北麵、西麵已經溝壑連綿,坑窪不平,但四塚墓基輪廓仍然清晰。西起第一塚墓基南北245 米,東西約155米,圓墳高 8 米,是四塚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第二塚、第三塚的墓基約138米和145米,圓墳均較第一塚稍顯矮小。第四塚墓基南北245米,東西155米,與第一塚大小相等,墓基與第三塚間隔63米。四塚墓基南沿成直線,推測北沿原來也應齊平。墓前有小塚,可能是他們親屬的墓。在“四王塚”西穀地,南北分布著8 座小塚,皆方基圓墳,尚不知和“四王塚”有無聯係。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黔敖墓】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饑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管仲墓】
  在臨淄城南牛山北麓,墓高14米,東西34米,南北近14米。後人登臨牛山,總免不了在管仲墓前留連一番,毛維騶曾慨歎:“幸脫當年車檻災,一匡霸業為齊開。可憐三尺牛山土,千古長埋天下才”。舊時墓前曾立一石碑刻有此詩,今已無存。?
  
  現墓周圍已修磚石牆加以保護。墓前立石碑兩方,一方刻“管仲像”,一方刻“齊相管夷吾之墓”,並陰刻其簡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晏嬰塚】
  在齊故城大城的西南部,桓公台的北方。墓高10米左右,墓前立有明萬曆年間鐫刻的“齊相晏平仲之墓”石碑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的重修碑。1982年秋,新刻晏子像及其傳略石碑立於墓前。墓周有磚砌圍牆保護。? 
  
  經鑽探,此塚封土未經夯打,土質雜亂並含漢瓦,表明這是後人對這位力行節儉、聰明機智的齊相的忻慕所修築的紀念性墓葬。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田單墓】
  田單,生卒年不詳,齊國臨茁(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人。齊國田氏的遠族。戰國後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初為小吏,後被擁立為齊將。田單處事用兵以“奇”勝,善用智術。以功封安平君,任國相。
  
  田單墓,位於皇城鄉皇城營村東南。墓高8米,東西近30米,略呈正方形。墓前有民國7年立的“齊相田單之墓”石碑,碑身斷為兩截,現已無存。據《臨淄縣誌》(民國9年)載,曾有於墓東掘井者得銅器甚多。1972年,當地群眾在墓東側農耕時,離地表1米半左右,發現石槨,並間有大量卵石。疑為田單墓室,遂複蓋候考。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薑太公衣冠塚】
  位於永流鄉張家莊東南。墓高18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55米。太公呂尚,字子牙,號太公望,東海人,呂姓薑氏,世稱薑太公,公元前11世紀封於齊,齊國始祖。名臣。他在任期間,修國政、通商工、興漁鹽,人民多歸齊。卒後葬於周,齊人思其德,葬衣冠於此。

 
疏桐葉
花生:157 粒
等級:聖仙
帖子:3745
威望:700 點
注冊:2004-12-9
  
五、齊風尋故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梧宮台——梧台,即梧宮之台。
  
  梧宮,齊國宮名。故址在今山東臨淄區西北周敬王三十六年春,越王勾踐使大夫諸稽郢帥兵三千,助吳攻齊。吳王夫差遂征九郡之兵,大舉伐齊。預遣人建別館於句曲,遍植秋梧,號曰梧宮。使西施移居避暑,俟勝齊回日,即於梧宮過夏方歸。——《東周列國誌》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梧宮台近景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桓公台
  桓公台是臨淄齊國故城重要遺跡 宮殿區在小城西北部,地下分布有大麵 積的夯土基址。其中心建築為一高14米、南北長86米、東 西寬70米的夯土台基,俗稱桓公台,頂部分為 3層。台 東北發掘了1處宮室建築遺址。建築分為2層,上層屬西 漢時期,下層為東周時期。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臨淄古排水道口
  故城內的排水係統設計合理,它利用淄河、係水作為東、西天然屏障和自然護城河,又在大、小城南、北牆挖護城壕溝,與淄水、係水東西溝通,並根據南高北低的地勢開多處溝渠,在城垣施工中設有精巧的排水道口,以此將城內、外的河流與壕溝緊密地聯係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排水網。城內共有3大排水係統(小城1處,大城2處),4處城牆排水道口。?
  
  至1980年,已發掘清理出大城西牆的排水道口,東西長43米,南北寬7米,深3米,用巨石壘砌而成,水口分上中下3層,每層有5個方形水孔,孔內石塊交錯排列,水經孔內間隙流出而人卻不能通過。這樣既能排水又能禦敵,為古城排水係統建築史上所僅見。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臨淄古排水道口(之二)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稷山洞石墓群
  稷山位於齊故城南10公裏。1983年9月群眾在此山采石爆破時,發現漢代洞石墓1座。鑿有20餘米深,邊長為3米的正方形豎墓道,約在10米深處,再擴鑿長0.8米、寬1.10米、高1.72米的南北橫式門道;然後鑿成長3.88米,寬3.70米,高1.94~2.10米的南北向墓室。繞墓室上緣一周,鑿有等距安有鐵釘的石卯孔31個,棺木已朽。
  
  墓被炸開後,部分隨葬品散失。共收集到隨葬品70餘件,有銅器、石磬、微型鎏金編鍾、海卵石及器物飾 件等。山頂有多處墓葬構成了“稷山洞石墓群”。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孔聖廟與稷山古柏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稷山石刻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稷山漢墓墓道口(之一)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稷山漢墓墓道口(之二)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稷山漢墓墓室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稷山漢墓豎墓道
  
  稷山位於齊故城南10公裏。1983年9月群眾在此山采石爆破時,發現漢代洞石墓1座。鑿有20餘米深,邊長為3米的正方形豎墓道,約在10米深處,再擴鑿長0.8米、寬1.10米、高1.72米的南北橫式門道;然後鑿成長3.88米,寬3.70米,高1.94~2.10米的南北向墓室。繞墓室上緣一周,鑿有等距安有鐵釘的石卯孔31個,棺木已朽。

 
疏桐葉
花生:157 粒
等級:聖仙
帖子:3745
威望:700 點
注冊:2004-12-9
  
附:古代車馬故事圖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王導驅車圖】
  王導是東晉開國大臣之一,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司馬睿晉元帝,稱帝任丞相。王導秘密營造離宮別館,眾妾成群,兒女成行,後來被他的妻子曹氏知道了,十分驚愕和怨恨,便下令車駕,帶領著官署和奴婢二十人,手持菜刀,親自去尋討。王導聽說便匆忙下令駕車。飛轡出門,想搶先趕回離宮,猶患牛慢,便左手抓住車欄,右手提看塵尾;用塵柄幫助趕牛人打牛,狼狽奔馳。本圖表現的是王導在牛車上以塵尾助禦手趕牛的情景,反映了南朝大貴族日常隻乘牛車。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陳濤斜戰鬥圖】
  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十月,安祿山反攻長安。文部尚書房琯親自領著中軍為前鋒,在鹹陽縣陳濤斜與安祿山之軍隊進行了一場戰鬥。房琯是個讀書人,做了宰相,他看到“春秋”上講的都是車戰,便用牛車二千乘,馬步夾之,仿效古人與敵作戰。敵方順風揚塵鼓噪,牛都驚駭,又點燃柴草。結果,房琯人畜戰敗,被殺傷四萬多人,隻剩下幾千人倉皇而逃。遠在長安的杜甫聽到房琯戰敗的消息,心情沉痛地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濤澤山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方義軍同時死。”這次戰鬥表明舊的車戰方法到唐代已完全過則了。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虢國夫人遊春圖】
  虢國夫人(?-756年),唐楊貴妃的姐姐,嫁裴氏。
  
  天寶七載(公元748年)封虢國夫人。其姊封韓國夫人、妹封秦國夫人。並得玄宗寵迂,廣收賄賂,窮極奢侈。十五載安祿山攻長安,她隨玄宗,貴妃西走,行至馬嵬坡驛,貴妃被縊死,她逃至陳倉,被縣令捕殺。此圖是她騎馬遊春的情景。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宋大駕鹵簿圖與宋人物故事圖】
  古代稱皇帝的車駕為大駕。鹵簿,是古代帝王出外在其前後的儀仗隊。皇帝出外有大駕、法駕、小駕之分,儀仗隊的規模各不相同。大駕的鹵簿一萬人;法駕有大駕儀仗人數的二分之一,小駕鹵簿隻有幾十人或幾百人。宋大駕鹵簿圖,畫的是宋朝皇帝外出的儀仗隊。最前麵小亭子樣的車裏有鼓有鑼(也叫鉦),兩個木人,車走一裏時打一下鑼,車走十裏時擊一下鼓,故也叫擊裏鼓車。前麵是指南車,車上的木人永遠指向南方。後麵是隨從人臣等。
  
  這乘大轎中坐的是宋徽宗的皇後。也就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的母親。北宋被金人滅掉,將宋徽宗和兒子欽宗及皇後俘虜到了五國城(今吉林)。宋徽宗死後,他與金人交涉將他的母親從五國城接回杭州。後麵兩抬轎內是高宗的兩個女兒去接她母親回南方的情景。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康熙南巡圖 乾隆南巡圖】
  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聖祖玄燁)和第四代皇帝乾隆(高宗)都是在位時間較長,而且很有作為的皇帝,乾隆曾多次南巡,體察民情民意。這裏畫的是他們下江南的盛景。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萬樹圓賜宴圖》中乘坐出輿的乾隆】
  
  這張乾隆畫像是意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畫的。1715年來中國北京傳教,給乾隆皇帝服務,任清宮廷畫家。
  
  擅長肖像、花鳥、走獸,尤其畫馬。並把西方畫的方法和中國畫的融合在一塊,所以這張乾隆身披盔甲檢閱軍隊的畫像畫得十分出色。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射騎圖】
  作者李讚華(898-936年)五代後唐畫家。本名耶律倍。契丹人。遼太祖阿保機長子,能文善畫。長興二年(930年)明宗賜姓李,名讚華。

 
疏桐葉
花生:157 粒
等級:聖仙
帖子:3745
威望:700 點
注冊:2004-12-9
  背景資料
  
  齊文化:優秀的傳統地域文化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李金海&宣兆琦
  
   兩周(西周、東周)至秦漢時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曾經培
  育了秦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
  化等文化類型區。在這個異彩紛呈的傳統地域文化百花園中,齊文化
  無疑是一朵瑰麗的奇葩。
  
   所謂齊文化,就是齊地齊人一組組共同體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
  在曆史過程中累積的一切生產生活樣式、行為方式、禮儀製度、風俗
  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思想、情感、觀念、知識、科學、技術
  等,以及蘊藏著文化信息的人工製品的總和。
  
   齊文化淵源於殷商以前的我國東西部兩大文化圈。東部文化圈主
  要包括三個部分,即今山東地區的史前考古文化、東夷文化和殷商文
  化。西部文化圈主要包括兩個係統,即薑炎文化和姬黃文化。兩大文
  化圈在一定條件下,經過長期的互相碰撞、交流、濡化,至公元前
  11世紀,薑太公尚封齊建國,終於整合成一種新型文化,即齊文化。
  
  
   齊文化一旦形成,便像一條生生不息的湍急河流,以洶湧澎湃之
  勢,流過了春秋、戰國、嬴秦,到兩漢時期,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大背
  景下,與魯文化等其它地域文化交彙為一。由此可知,齊文化既是我
  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淄河流域是齊文化的中心,海岱之間是齊文化的腹地,先秦時期
  的齊國文化是齊文化的主體。
  
   西周時期,薑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
  魚鹽之利。人民多歸齊,齊國遂為東方大國。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管
  仲為相,富國強兵,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國成為春秋
  五霸之首。戰國時期,田氏代薑,繼往開來。齊威王懸賞納諫,勵精
  圖治,一鳴驚人,一飛衝天,齊國列為戰國七雄之冠。齊閔王時期,
  齊、秦互稱東、西兩帝,可謂雙峰對峙。當時,東齊、西秦、南楚三
  足鼎立,大有天下三分之勢。對此,司馬遷以讚歎的筆墨,在《史記
  ·齊太公世家》中寫道:“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琅邪,北被於海,膏
  壤二千裏,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聖,建國本,桓公
  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
  風也!”
  
   齊都臨淄,原為東夷部族爽鳩氏之所居之地,具有豐厚的文化底
  蘊。發展到戰國時期,臨淄儼然成為海岱間一大都會。據史載:“臨
  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揮汗如雨;家敦而富,誌高而揚。”(《戰國策·齊策一》)其後,
  臨淄繼續發展,保持長期的穩定和繁榮。秦漢時期,“齊臨淄十萬戶,
  市租千金,人眾殷富,巨於長安。”(《漢書·齊悼惠王傳》)正是
  這座被後人譽為古代“東方羅馬”的臨淄,成了齊文化的發源地。
  
   在千百年的曆史長河中,在既是“膏壤千裏,粟如丘山”,又是
  風炎土灼的齊國大地上,曾孕育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傑出人物,其中
  有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犖犖大者有:薑太公、齊桓公、
  管仲、鮑叔牙、晏嬰、孫武、司馬穰苴、齊威王、孫臏、田單、鄒忌、
  鄒衍、淳於髡、魯仲連、扁鵲、甘德、徐福、淳於意、蓋公等等。孔
  子曾在齊地聞韶,為之“三月而不知肉味”;荀子在稷下學宮“三為
  祭酒,最為老師”;孟子居齊,長達約20年之久……真可謂聖智輩出,
  群賢畢至。
  
   正是這些傑出的人物與素以勤勞、勇敢、智慧而著稱的齊地勞動
  人民共同創造了博大精深的齊文化。齊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包
  括:齊地考古文化、東夷文化、齊國政治文化、經濟文化、軍事文化、
  科技文化、管子學、晏子學、稷下學、齊地宗教與民俗、齊經學等等。
  蘊藏其中的“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的變革觀念;尊王
  室、攘夷狄,社稷是主、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尊賢智、尚有功”、
  “使有能”,德才兼備的用人原則;“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
  否,因而去之”,政合民意,令順民心的政治方針;重法治,尚禮義,
  行教化的政治傳統;國有明君、朝有經臣,和而不同的政治期待;禮
  賢下士、懸賞納諫的良好政風;“井田疇均”,“均田分力”,“相
  地而衰征”的地稅製度;以農為本,農、工、商、貿一體化的經濟發
  展模式;“來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財”,優商惠賈的對外開放思想;
  “誠工、誠農、誠賈”,不違農時,取民有度的鼓勵生產措施;親善
  鄰邦,取信諸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稱霸方略,廟算,慎戰,知
  己知彼,運籌帷幄的奇兵妙計;圍魏救趙,減灶誘敵的取勝戰術;義
  利並重,存亡救絕的價值取向;尊教重士,兼容並包,學術自由的文
  化政策;“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立”的人生追求等等,都是齊文化的
  精華所在。
  
   齊文化還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譬如:被學術界譽為我
  國第一部百科全書的《管子》,第一部手工業工藝技術精典《考工記》,
  人類兵學聖典《孫子兵法》等等。同時,齊文化也給我們留下了豐富
  的遺址、遺跡、文物、勝景,例如: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
  後李文化遺址、春秋車馬坑和殉馬坑、孔子聞韶處、戰國四王陵、徐
  福東渡出海處,以及我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等。這些寶貴的資
  源既是齊文化的載體,又是齊文化的體現。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進程中,齊文化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例如:
  政治方麵的尚變革、開明性,經濟方麵的務實性、開放性,軍事方麵
  的智謀性,學術方麵的兼容性等等。
  
   總之,齊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蘊、悠久的曆史、豐富的內容、鮮明
  的特點,不僅影響了中國整個早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而且以其頑強
  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輻射力直接影響到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以及秦漢以
  後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民俗等各個領域,並且對今天的改革
  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具有良多啟迪和借鑒意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