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究竟有多大?
在与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一路之隔的一片空地上,一个总占地面积780亩的人造景观——秦阿房宫,已由当代人建成。建筑群包括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上天台、祭地坛等众多建筑。传说中的阿房宫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宫”。笔者差途中,有幸到此一游,感慨颇多。建房人,烧房人,以及住在宫里成千上万的美女都哪儿去了?却给后人留下许多迷团。
现有人认为阿房宫在历史上未曾建成,人们心目中的阿房宫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项羽焚烧阿房宫更属无稽之谈。阿房宫的概念是借助晚唐诗人杜牧《阿房宫赋》浓墨重彩的渲染,使后人认为:阿房宫已经建成,后被项羽烧毁。
其理据是有:史圣司马迁记述的阿房宫前殿仅是一个设计规划,而非已经投入使用的豪华宫殿。
在秦亡将近一个世纪过后,司马迁撰写了史学名著《史记》,他在《秦始皇本纪》中写到:“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白,即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被投入使用。但《史记》却没有载明:阿房宫建造到什么程度?其内的主要建筑——前殿进度如何?而这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司马迁有两个说法。《史记·表第三》载:“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期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至迟在公元前212年开始动工建造。
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征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丽山园。第二年即秦二世元年四月复建阿房宫时,“骊山事大毕”,又从陵墓工程中抽调出一部分劳力回到阿房宫,中间停工7个月。
但是,当年冬天(二世二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陵园的“丽山徒”被“授兵以击”,从此帝国陷入混战之中。当时阿房宫建筑即使不停工,也不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了。若此,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阿房宫按计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是两年零七个月。但两年零七个月的建设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文献上没有明说。
项羽烧了什么?烧了多少?
建都咸阳后,秦国的宫室建筑集中在渭河北岸。到了战国晚期,秦国开始在渭河南岸陆续修建了一些宫室建筑,像兴乐宫(汉长安城之长乐宫)和章台宫,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屹立在渭河南岸了。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在渭河南岸建信宫(后改为极庙)、兴乐宫中的鸿台以及朝宫(阿房宫及前殿),秦二世即位后续建阿房宫。仅就秦而言,阿房宫地区的宫室建筑可分为惠文王、秦始皇、秦二世三个时期,时间跨度在120年左右。
虽然在秦以后阿房宫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像公元384年前秦慕容冲占据阿城并在此称帝,唐代李世民进入关中后也曾在此驻兵……然而秦以后的建筑遗迹无论规模还是范围,均不能与秦时相比,而且从文化遗物上也比较容易区分。
现难度较大且最关键的是如何将战国晚期的宫廷建筑和秦朝的建筑区分出来,也就是在众多的建筑群中将阿房宫筛选出来,而要达到此目的,除了考古发掘别无他途。
关于阿房宫的规模,《长安志》载“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关于前殿的尺寸,史籍中有7种不同的说法。如《史记》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汉书》有“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之说等等。
在没有考古勘探实际尺寸参照的情况下,文献中关于阿房宫和前殿的诸多数据,使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因为宫区和前殿都没有建成, 在不十分清楚建筑进度的情况下,人们误把二者视为一体,即前殿的范围就是阿房宫的大小。
而实际情况却是,前殿仅仅是阿房宫内的一个单体建筑。据《史记》记载,规划中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最近的考古勘探和试掘资料显示,阿房宫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从台基北边缘秦代地面算起)12米左右,夯土台基的面积是54.1万平方米。根据《史记》记载的尺寸推算,前殿的面积为8.07万平方米,约占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也就是说在拟建的阿房宫区域内,还有6个相当于前殿面积大小的空间,不知规划着什么样的建筑。
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其中并不包括阿房宫
在35万平方米所能勘探的区域内,考古人员曾特意寻找,想发现一些红烧土、木炭等火烧痕迹。类比秦咸阳和秦始皇陵的建筑遗址,它们均处在和阿房宫相似的环境中,周围也是村庄密集,后代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剧烈,但是那里没见到红烧土和木炭遗迹。
这证明《史记》中《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所记“遂屠咸阳,烧其宫室”和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的文字,并不包括阿房宫在内。当然,前殿还没有开始建造,也就不存在烧与不烧的问题了。
考古探查及分析使我们得知:阿房宫是秦统一后于渭河南岸在建的一处帝国皇帝办公的宫殿区,前殿是阿房宫内最主要的宫殿,它约占宫区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宫区由于整体作了夯筑地基的处理,形成总体抬升的高台式建筑群;鉴于工程规模的过于庞大和帝国运势的迅速衰微,前殿和宫区内的其他建筑均尚未建造;工程仅完成了宫区地基的夯筑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在35万平方米的勘探范围内没有发现阿房宫被焚烧的迹象,说明项羽火烧阿房宫实属无稽之谈。
既往人们相信阿房宫被烧,是对早期文献不究其理与望文生义,和继之对杜牧《阿房宫赋》描绘的状况笃信不疑等原因造成的。
汉文帝时的贾山是最早描述阿房宫的人。《汉书·贾山传》载:“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这是他为汉文帝“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所作的《至言》中的一段话。
汉初立国的政治需要,导致妖魔化秦始皇成为时代的选择。短暂的秦帝国灰飞烟灭后,因为新建皇朝的政治需要,陆贾的《新书》、贾谊的《过秦论》和贾山的《至言》,完成了为西汉立国的舆论造势。
三篇政论从感情出发的讨伐可能要大于理论上的阐释,同时过度地贬低甚或采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事例也完全是有可能的,秦始皇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等故事的出笼,就出于同样的目的。
由于阿房宫在秦统一后的独特历史地位,有着丰富政治、社会内涵的“阿房宫概念”在汉初就基本上形成了,并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经久不息地复制着。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的《阿房宫赋》,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唐敬宗李湛不理朝政,大兴土木,杜牧正是要借《阿房宫赋》来提醒唐统治者以秦为戒。正像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出笼后,将在似与不似之间徘徊的阿房宫概念最终确立下来,于是,一座辉煌的秦朝建筑在人们心目中无可置疑地耸立了起来:“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一座前所未见又祸国殃民的阿房宫借助诗人浓墨重彩的渲染,造成了所有人心目中无以复加的豪华奢侈、壮丽雄伟的印象。
这座无与伦比的皇宫哪里去了?《史记》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为人们的想象增加了翱翔的翅膀,从此没有人怀疑阿房宫被项羽焚烧的结论了,当代的史学著作、教科书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着这样的知识。
现在看来,阿房宫概念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人们为满足基本相同的心理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虽然这一概念并不是空穴来风,但它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相去甚远,它误导了太长的时间和太多的人们。
而人们之所以情愿被长久地误导,多是为《阿房宫赋》所描绘的壮丽景观所折服,但却往往忽略了杜牧为赋的目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其实,历史上早就有人指出过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文献上关于其规模的描述是图纸上而非实际上的。南宋程大昌在《雍录》中写道:“上可座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其中后两句已明白指出:那是设计的模型,希望达到这种样子。可惜这种与众不同、富有智慧的声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司马迁和刘向的史学品格向为人们敬重,他们对阿房宫的记载应当不是凭空杜撰出来, 有人认为这很可能取自国家档案中秦朝的相关设计文献。 但问题是史书常说项羽见啥烧啥,其何不烧书?
阿房宫考古的争议,其深层意义是复原一座想象中的宫殿容易,但还原一个历史真面目貌太难!
http://www./bbs40_5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