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房宫:流传千年的美丽误会

 一寸大海 2012-05-13
                                              
阿房宫:流传千年的美丽误会
本报记者 周仲全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在杜牧笔下,阿房宫雄伟、壮丽,极尽奢华。也正是如此景象,让我们的思想永远停留在了“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之中,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到过西安的游客,不会不想象阿房宫。在西安市西郊阿房宫遗址处,有一座宏大的现代建筑,它的名字叫秦阿房宫。艺术地再现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卧桥、磁石门、祭地台等众多建筑,气势宏伟,锦绣壮观。在殿阁内外演出《秦皇登基大典》、《派将出征》、《横扫六合》、《荆柯刺秦》、《徐福东渡》等大型节目。节假日,施放宫廷焰火。使游人充分领略“歌台暖响,舞殿冷袖”的秦宫古韵。这更让人相信,秦阿房宫当是何等壮观?
    然而,一切皆是虚幻。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经过五年的发掘,最后证明:阿房宫,根本不存在。
    本报访问的两位专家就是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和中国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值得一提的是,二位考古专家是一对伉俪,这在考古界并不多见。


嘉宾: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
    李毓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队长
    刘庆柱 1943年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考古》和《考古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先后参加并主持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等考古勘探、发掘。已出版考古学专刊、专著、论文集7部,论文逾百篇。
    李毓芳 1943年生。曾参加过陕西现洋杨家湾西汉墓发掘、秦都咸阳遗址勘探与发掘、汉唐帝陵的勘察。1979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考古队队长、秦阿房宫考古队队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此间先后参加或曾主持过西安唐长安城青龙寺遗址发掘;秦汉栎阳故城遗址的勘探和发掘;汉杜陵陵区的勘探与杜陵园东门遗址、北门遗址、寝殿遗址、便殿遗址和孝宣王皇陵园东门遗址、寝殿遗址,以及两座帝陵陪葬坑的发掘;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未央宫少府遗址、中央官署遗址、角楼遗址,桂宫第一、二、三号建筑遗址,制陶、冶铸、造币遗址的发掘、长乐宫遗址发掘、秦阿房宫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等。已出版考古学专刊三部、专著两部,发掘报告、简报、论文数十篇。

误会之一: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历史还原:
    项羽没烧阿房宫
    记者:二位老师都是考古界的专家,尤其在秦汉建筑考古研究方面,都是权威人物。经过几年的发掘,历史上著名的宫殿——— 阿房宫的历史真面目也显现在眼前。我想大多数读者跟我一样,都是通过杜牧的 《阿房宫赋》了解阿房宫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毁于项羽之手。可是二位老师却发现,项羽没烧阿房宫。李老师有哪些考古发现?为什么这么说?
    李毓芳:阿房宫很大,大到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此大面积的焚烧会在地面上形成并留下痕迹。比如,黏土经过高温烧烤,会形成陶质的烧土,呈现砖红色;而建筑中的木质部分经过火烧会炭化。我们在离阿房宫遗址不远的咸阳宫遗址上就发现了大量红烧土痕迹,大量的炭化物,其中还有不少金属熔化后的小块。证明在咸阳宫这里,曾经过大火焚烧。
    而在阿房宫遗址上,我们进行了“地毯式”勘探。比如,在前殿台基遗址2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我们打下了大量的探眼,密度高达每平方米5个,就是为了避免遗漏。不过,钻探了数万个孔,分析了大量的土样,我们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所以我肯定地说,项羽没烧阿房宫。
    记者:您的考古证据主要是没发现火烧痕迹。有没有可能土层被破坏,痕迹也被破坏了呢?
    李毓芳:我们经过调查,当地农民没有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上动过大土方,平整土地是在距前殿遗址的最东边还有1公里远的“上天台遗址”那一带,只是个土坑,并没有大面积取土。
    另外,我们的发掘表明,遗址上有汉代文化堆积层,还有比其更晚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堆积层,这些堆积层都在前殿遗址之上存在着,如果破坏的话也是由上往下的顺序,不可能由下往上吧?所以,不存在破坏土层一说。
    记者:对,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我有问题想问刘庆柱老师,您对中国的都城有着深入的研究,《史记》记载项羽“烧秦宫室,三月不灭”,这里的秦宫是不是阿房宫?
    刘庆柱:人们对史书的误读,是造成“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误会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烧秦宫室,三月不灭”,这里的秦宫指的是秦都咸阳宫。我们曾在秦咸阳都城一、二、三号遗址发掘时,发现过大块的红烧土、炭灰和硫渣。通过考古发掘,证明项羽当年烧的是秦咸阳宫的建筑,而恰恰在阿房宫前殿遗址上,没有发现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说明项羽没有烧这里的建筑。
    记者:既然历史文献关于阿房宫问题有着明确的记载,那么为什么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以来人们还是认为项羽烧了阿房宫?
    刘庆柱:我想由于秦始皇大兴土木的暴政繁刑,导致了强大秦帝国的迅速灭亡,这早已成为历史的定论。秦始皇大兴土木项目很多,阿房宫只是其中之一,阿房宫建筑越恢宏,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越深重,社会的矛盾越激化,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越深刻。于是,人们都在总结前朝的历史教训,借古喻今,目的是让今天的统治者引起警觉。《阿房宫赋》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说的不就是这个吗?
    历史学家对秦帝国、秦始皇的历史判断是正确的。但是文学作品不用考虑这些的,为了强化感染力,使用“放大的”甚或“夸大的”历史资料是常有的事。文学与史学不同,尽管阿房宫没有被火烧,但是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明确了“楚人一炬”的“事实”,虽然违背历史,但仍然是一篇警示后人的光照寰宇的文学名著。关于项羽焚毁阿房宫的说法我们则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并及时吸收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纠正各种不全面、不准确的东西,还历史以原貌。
    另外,我们考古重证据,也不可全信史书,史书撰写上也免不了修饰与夸张,即使是张衡、班固也如此。
    记者:现在的阿房宫遗址有多大?
    李毓芳:事实上,西安市文物部门曾于1994年组织人力大致划定了阿房宫遗址的范围:东至皂河、西至纪阳寨、南至和平村,北至三桥镇,面积10.89平方公里。而《史记》记载,秦阿房宫是建筑在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皇家花园“上林苑”中。到了汉代,这里又成为汉王朝皇家园囿上林苑的一部分。
    我们考古队的工作范围可比这大得多,为了防止遗漏掉任何一处建筑,在传说的“阿房宫遗址”及其周围1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了考古工作。但是,实际上,所谓的阿房宫遗址,根本没有那么大,只有一处前殿遗址。误会之二: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  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历史还原:
    阿房宫根本没建成,是“半拉子”工程
    记者:二位老师总提到“阿房宫前殿”,为什么要找“前殿”?阿房宫的“前殿”做什么用?
    刘庆柱:前殿是秦皇帝办公场所,也就是我们百姓中常说的金銮殿。但当时叫前殿。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规律,一般是宫城先于郭城建设,宫城之中大朝正殿先于其他宫室建设。所以,前殿应该是最早建设的,对阿房宫至关重要。
    记者:《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极其宏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我觉得阿房宫应该是一个建筑群,而不应该单指某个建筑。李老师,考古发现,阿房宫到底有多大?前殿有多大?
    李毓芳:阿房宫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史记》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自以为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在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渭河南岸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先作前殿阿房”,随后,以阿房宫前殿为中心,在周围准备建造270余座离宫别馆。宫室之间以“空中走廊”连接。这些走廊又依地势直达终南山下,在山顶建宫阙作为阿房宫大门。
    这座宫殿究竟有多大?《史记》说,那座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秦代一步约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秦一尺约合0.23米。如此算来,阿房宫前殿东西大概宽690米,南北进深约115米,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我们推测,阿房宫包含两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台”建筑群。
    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组成了阿房宫考古队,我是队长。我们经过资料对照和测算,找准了阿房宫的前殿位置。
    经过几年的发掘,我们看到,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在这个夯土台基之上,西、北、东三面已夯筑土墙,墙顶部则已铺了瓦。不过,夯土台基上面还没有建筑南墙。现存最大高度为12米;夯土层的厚度一般为5厘米至15厘米,夯窝的直径约5厘米至8厘米;夯土的总面积达541020平方米。这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
    由于阿房宫“前殿”遗址的东西两端已经覆压在村庄房屋之下,考古勘探与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南北两面。
    通过几条探沟的试掘,发现前殿夯土台基北边缘由三段组成。中间一段长323米,由两层台面构成,其中第二台面南侧有夯筑土墙遗迹,墙宽15米,现残存高度2.3米;同时,该墙南侧有大量建筑倒塌堆积,以板瓦和筒瓦残片为主。东段和西段的长度,分别为286米与661米,皆有三个台面构成,夯墙南北两侧均有大量建筑倒塌的瓦片堆积。
    南部台基比北部较矮,略呈向南倾斜的坡状,其南沿现存高度为2.8米。贴台基南边沿还发现一条现长285米的东西向壕沟,其内出土大量汉代瓦片和三枚唐代开元通宝,当为后代所挖,或是驻军的防御设施。
    这说明,阿房宫的前殿还没有建成。只在前殿打个地基。所以,阿房宫根本不存在。
    我们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可以肯定地说,阿房宫前殿遗址里不但没有发现一点红烧土,也没有发现一个秦代的瓦当和瓦当的残块,而且也没有发现秦代建筑物倒塌的堆积层,只存在汉代的文化堆积层。后来又发现了在汉代台基地面之上的唐代及其以后的保存较好的文化堆积层,说明这个前殿遗址台基上并没有秦代的地面之上建筑。
    千年流传的阿房宫只是个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地基。
    记者:看李老师神情凝重,我也倍感失落。流传千年的华丽建筑原来只是个土堆,对这个事实,觉得很难接受。阿房宫的建筑情况,史书上应该有记载吧?
    刘庆柱:尽管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根本称不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阿房宫”,但关于这座神奇宫殿的传说却见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为了预防刺客,秦始皇让人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阙门,这样身怀利刃的刺客经过此地时就会被发现。《三辅旧事》则说,秦始皇将东方六国的兵器收集起来,铸造成12个铜人,安置在阿房宫门口,作为显赫功绩的象征。
    还有一些史书则称,阿房宫并非秦始皇首先下令修建的。成书于魏晋时代的《三辅黄图》称,秦始皇的高曾祖父惠文王就已经开始建阿房宫。秦始皇只是对这一工程进行了扩建。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游天下。次年七月,阿房宫还没建成,他便驾崩了。秦二世征调修建阿房宫的70万囚徒到临潼的骊山修建始皇陵,阿房宫工程就暂时中止。第二年四月,二世皇帝回到咸阳。《汉书》说他“复起阿房”。不过又过了一年,反抗军已经打到秦王朝的家门口了。公元前206年春,项羽率军进入了秦都咸阳。传说中他下令屠城,掠夺了阿房宫,最后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宫殿。千年之后,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慨这段故事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但事实终归是事实,我们考古队员也很失落,但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必须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考古队的职责。
    关于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所做出的结论,在社会上、学术界均引起巨大反响。有人说这与古代文献记载是不一致的,其实严肃的历史学著作对此记载是十分清楚的,如司马迁在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指出:“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直到秦二世,阿房宫仍然未完工。因此,班固《汉书·五行志》记载:秦二世“复起阿房,未成而亡。”南宋程大昌在其《雍录》中说阿房宫,“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就是说,阿房宫还仅仅停留在“期望”的层面上。现在看来史书中的记载跟我们的考古结果相印证了。误会之三: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磁石门,乃阿房北阙门也。门在阿房前,悉以磁石为之,故专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

止,以示神,亦曰却胡门。”历史还原:
    “磁石门”、“上天台”、“烽火台”等遗址不属阿房宫,是上林苑遗址的一部分
    记者:现在,我们知道了,阿房宫没建成,那么,二位老师作为考古工作者,是否研究过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描写的华丽场面是怎么来的?据我所知,明朝有一幅描绘阿房宫的名画,其画面又是从哪来的?还有后人的很多关于阿房宫的文字和绘画,都是没有根据的吗?
    刘庆柱:杜牧作《阿房宫赋》时,是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敬宗荒淫失德,自即位以来,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杜牧针对现实,借古喻今,提出历史教训。仔细阅读《阿房宫赋》,我认为杜牧所描述的阿房宫是他自己的合理想象,而明代后出现的阿房宫图就是建立在杜牧的这个合理想象之上的再发挥。
    记者:看来杜牧的合理想象,千年以来,无意间颠覆了大家对阿房宫的整个认识,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
    现在阿房宫遗址的对面,建有现代阿房宫,我曾经参观过,也为其宏大气势和华丽建筑所折服,这座建筑,有根据吗?
    李毓芳: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杜牧的诗和后人的画,也是合理想象。
    记者:史书上记载,阿房宫“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就是以终南山顶为南大门,可见其大。又有不少史书中载有 “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磁石门,乃阿房北阙门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磁石门。二位老师,现在考古发现,磁石门是否存在?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样子?
    李毓芳:我们考古队在确立了阿房宫前殿遗址后,又对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方向2000米处的一座建筑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这座建筑就是现在人所称的“磁石门遗址”,传说中秦阿房宫的磁石门所在,我们编号为上林苑六号遗址。我们经过考古发掘证明,这座建筑遗址没有门道遗迹和相关设施的遗存,因此该处遗址根本就不是一座门址,而是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该遗址的建筑时代应为战国时期,又沿用到了汉代。也就是说,这是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中的一处建筑,与阿房宫无关。
    记者:传说中,秦始皇派徐福带500童男童女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后来,秦始皇在阿房宫东建一座“上天台”,盼徐福归来。这座“上天台”是否存在?
    李毓芳:在阿房宫遗址东界,有一处是传说中的“阿房宫上天台”遗址,我们考古工作上编号为上林苑四号遗址。该遗址位于阿房宫前殿遗址东500米,长约310米,高约20米。
    高台建筑遗址南坡试掘出土的板瓦的纹案和工艺证明,这些遗存与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相同,是关中地区战国时代流行的纹饰特点和工艺特色。据此推断,该高台宫殿建筑应为战国时代建筑遗存。所以,也与秦阿房宫无关。
    另外,我们还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南1200米处,发现一处夯土台遗址,编号为上林苑二号建筑遗址。这就是传说中“秦阿房宫烽火台”。结果表明,这也是战国时期秦国所修建的上林苑中的建筑之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时代要早,与阿房宫没有任何关系。
    记者:这么说来,很多传说与阿房宫无关,这也验证了阿房宫未建成的说法了。
    李毓芳:一直到考古结束,考古队在寻找和确定秦阿房宫范围的过程中,勘探、发掘了7座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国家公园——— 上林苑内的宫殿建筑,其中有四座建筑还沿用到了汉代,成为了汉代上林苑中的宫殿建筑。这些与阿房宫无关。
    上林苑是国家公园,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宫殿建筑近百所。它规模很大,从地图上看,北起渭河、南至秦岭,而千年流传的阿房宫就建在此,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土而已。
    记者:到此,阿房宫的一些基本史实摸清了。二位老师对阿房宫的考古是否还有疑问?如果有的话,最大的疑问是什么?
    刘庆柱:我有一个疑问,就是像阿房宫这样的国家工程,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按照常理推测,应该有一个总体规划,还要有局部规划。根据以往出土的文物和我们的考古经验来看,阿房宫一定存在这样一个规划。如果有的话,这张规划图在哪?是被毁了还是留在某处?这对真正认识阿房宫,以及秦历史至关重要。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对这一切都不知道。如果在我有生之年,能发现这个“规划”,那将是我一生中最欣慰的事。
    记者:从阿房宫考古中,我们得到许多启示,比如说,一篇《阿房宫赋》就改变了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对于考古工作来说,阿房宫考古带来哪些启示意义?
    刘庆柱:阿房宫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使我们认识到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考古新资料的不断发现中、多学科结合新方法的不断应用中、学科理论的不断创新中,学科自身在不断的纠正不正确、不准确的“人类记忆”判断中发展的。作为从近代科学发展出来的考古学,使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记忆”的恢复,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都产生了全新的飞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记者:谢谢二位老师,祝老师身体健康。二位老师即将访问台湾,祝一路顺风。

照片说明
    ①明代阿房宫图。
    ②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南部铺瓦遗存。
    ③⑤阿房宫前殿遗址北部的秦上林苑排水管道遗迹。
    ④阿房宫北墙遗址。
    ⑥现代建筑阿房宫。周仲全摄
    ⑦阿房宫前殿土台遗迹。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刘庆柱提供

    http://epaper./html/lnrb/20080401/lnrb50556.html     
 帝临天下 始皇胸襟
 
天上人间 功亏一篑
 

壮丽阿房 千载传奇

后人哀而不鉴,复哀之也


阿房宫

                                                  今人作 佚名
秦皇劈地筑殿堂,为藏娇女曰阿房。伐尽天下苍穹树,蜀山林倒掠村庄。
集腋成裘刮民财,寡廉鲜耻赤心埋。栉风沐雨黔首役,络绎不绝输秦来。
覆盖田亩三百里,云厢雾苑崛地起。高无尽头低冥迷,远岑近壑齐矗此。
直起骊山接咸阳,渭水樊川绕宫墙。参差瓦缝征兵列,高低檐牙矢镞张。
锦帘锈闼朱雕栏,粉墙玳瓦玉金砖。凤床龙椅琉璃室,玉粒金莼翡翠盘。
庭边草木斗芬芳,院落花团锦簇长。筑室磷钉多米粟,架梁椽柱胜庾仓。
舞殿歌台沐春风,隔墙冷暖异样同。千楼万阁迷日月,横直栏槛失西东。
朝歌夜弦悦萧鼓,吆声连绵嘈杂语。击瓮叩缶助筵欢,蝶燕穿梭起歌舞。
艳妃美嫔佳媵嫱,窈窕三千宫中藏。其中多者皆寂寞,终始未见秦始皇。
秦人纷奢世人苦,其珍异宝如山堵。燕赵韩魏齐楚勒,掇尽辎铢空寰宇。
一人独揽天下财,四面八方进贡来。天地山海神灵怒,日月星辰共悲哀。
独夫娇纵日益固,世人无语心深怒。戍卒高呼四者鸣,楚人一炬化焦土!

                   阿房宫究竟有多大?

在与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一路之隔的一片空地上,一个总占地面积780亩的人造景观——秦阿房宫,已由当代人建成。建筑群包括阿房宫前殿、兰池宫、六国宫室、长廊、上天台、祭地坛等众多建筑。传说中的阿房宫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宫”。笔者差途中,有幸到此一游,感慨颇多。建房人,烧房人,以及住在宫里成千上万的美女都哪儿去了?却给后人留下许多迷团。
 
     现有人认为阿房宫在历史上未曾建成,人们心目中的阿房宫只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项羽焚烧阿房宫更属无稽之谈。阿房宫的概念是借助晚唐诗人杜牧《阿房宫赋》浓墨重彩的渲染,使后人认为:阿房宫已经建成,后被项羽烧毁。
 
     其理据是有:史圣司马迁记述的阿房宫前殿仅是一个设计规划,而非已经投入使用的豪华宫殿。
    
      在秦亡将近一个世纪过后,司马迁撰写了史学名著《史记》,他在《秦始皇本纪》中写到:“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说得非常明白,即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被投入使用。但《史记》却没有载明:阿房宫建造到什么程度?其内的主要建筑——前殿进度如何?而这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司马迁有两个说法。《史记·表第三》载:“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但同书的《秦始皇本纪》却记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很可能的情况是秦始皇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要稍早些,期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至迟在公元前212年开始动工建造。
 

    公元前212年,秦朝修筑并开通了直道;又征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因集中人力覆土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丽山园。第二年即秦二世元年四月复建阿房宫时,“骊山事大毕”,又从陵墓工程中抽调出一部分劳力回到阿房宫,中间停工7个月。
   
    但是,当年冬天(二世二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陵园的“丽山徒”被“授兵以击”,从此帝国陷入混战之中。当时阿房宫建筑即使不停工,也不会按部就班地进行了。若此,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阿房宫按计划有规模施工的时间前后是两年零七个月。但两年零七个月的建设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文献上没有明说。
    
     项羽烧了什么?烧了多少?
    
    建都咸阳后,秦国的宫室建筑集中在渭河北岸。到了战国晚期,秦国开始在渭河南岸陆续修建了一些宫室建筑,像兴乐宫(汉长安城之长乐宫)和章台宫,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屹立在渭河南岸了。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在渭河南岸建信宫(后改为极庙)、兴乐宫中的鸿台以及朝宫(阿房宫及前殿),秦二世即位后续建阿房宫。仅就秦而言,阿房宫地区的宫室建筑可分为惠文王、秦始皇、秦二世三个时期,时间跨度在120年左右。

    虽然在秦以后阿房宫地区人类活动不断,像公元384年前秦慕容冲占据阿城并在此称帝,唐代李世民进入关中后也曾在此驻兵……然而秦以后的建筑遗迹无论规模还是范围,均不能与秦时相比,而且从文化遗物上也比较容易区分。
 
    现难度较大且最关键的是如何将战国晚期的宫廷建筑和秦朝的建筑区分出来,也就是在众多的建筑群中将阿房宫筛选出来,而要达到此目的,除了考古发掘别无他途。

    关于阿房宫的规模,《长安志》载“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关于前殿的尺寸,史籍中有7种不同的说法。如《史记》载“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汉书》有“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之说等等。
 
    在没有考古勘探实际尺寸参照的情况下,文献中关于阿房宫和前殿的诸多数据,使我们有理由认为,正是因为宫区和前殿都没有建成, 在不十分清楚建筑进度的情况下,人们误把二者视为一体,即前殿的范围就是阿房宫的大小。

    而实际情况却是,前殿仅仅是阿房宫内的一个单体建筑。据《史记》记载,规划中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最近的考古勘探和试掘资料显示,阿房宫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从台基北边缘秦代地面算起)12米左右,夯土台基的面积是54.1万平方米。根据《史记》记载的尺寸推算,前殿的面积为8.07万平方米,约占阿房宫面积的七分之一。也就是说在拟建的阿房宫区域内,还有6个相当于前殿面积大小的空间,不知规划着什么样的建筑。
    
    
    
    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其中并不包括阿房宫
    
    在35万平方米所能勘探的区域内,考古人员曾特意寻找,想发现一些红烧土、木炭等火烧痕迹。类比秦咸阳和秦始皇陵的建筑遗址,它们均处在和阿房宫相似的环境中,周围也是村庄密集,后代人类活动频繁,程度剧烈,但是那里没见到红烧土和木炭遗迹。
 
    这证明《史记》中《秦始皇本纪》和《项羽本纪》中所记“遂屠咸阳,烧其宫室”和 “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的文字,并不包括阿房宫在内。当然,前殿还没有开始建造,也就不存在烧与不烧的问题了。

    考古探查及分析使我们得知:阿房宫是秦统一后于渭河南岸在建的一处帝国皇帝办公的宫殿区,前殿是阿房宫内最主要的宫殿,它约占宫区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宫区由于整体作了夯筑地基的处理,形成总体抬升的高台式建筑群;鉴于工程规模的过于庞大和帝国运势的迅速衰微,前殿和宫区内的其他建筑均尚未建造;工程仅完成了宫区地基的夯筑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在35万平方米的勘探范围内没有发现阿房宫被焚烧的迹象,说明项羽火烧阿房宫实属无稽之谈。    


    既往人们相信阿房宫被烧,是对早期文献不究其理与望文生义,和继之对杜牧《阿房宫赋》描绘的状况笃信不疑等原因造成的。
 
    汉文帝时的贾山是最早描述阿房宫的人。《汉书·贾山传》载:“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驰,旌旗不桡。”这是他为汉文帝“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所作的《至言》中的一段话。

    汉初立国的政治需要,导致妖魔化秦始皇成为时代的选择。短暂的秦帝国灰飞烟灭后,因为新建皇朝的政治需要,陆贾的《新书》、贾谊的《过秦论》和贾山的《至言》,完成了为西汉立国的舆论造势。
 
    三篇政论从感情出发的讨伐可能要大于理论上的阐释,同时过度地贬低甚或采用一些道听途说的事例也完全是有可能的,秦始皇求仙、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等故事的出笼,就出于同样的目的。
    
  
    由于阿房宫在秦统一后的独特历史地位,有着丰富政治、社会内涵的“阿房宫概念”在汉初就基本上形成了,并被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经久不息地复制着。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的《阿房宫赋》,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唐敬宗李湛不理朝政,大兴土木,杜牧正是要借《阿房宫赋》来提醒唐统治者以秦为戒。正像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所说的:“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出笼后,将在似与不似之间徘徊的阿房宫概念最终确立下来,于是,一座辉煌的秦朝建筑在人们心目中无可置疑地耸立了起来:“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一座前所未见又祸国殃民的阿房宫借助诗人浓墨重彩的渲染,造成了所有人心目中无以复加的豪华奢侈、壮丽雄伟的印象。

    这座无与伦比的皇宫哪里去了?《史记》中“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的记载,为人们的想象增加了翱翔的翅膀,从此没有人怀疑阿房宫被项羽焚烧的结论了,当代的史学著作、教科书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着这样的知识。

    现在看来,阿房宫概念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人们为满足基本相同的心理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虽然这一概念并不是空穴来风,但它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相去甚远,它误导了太长的时间和太多的人们。
 
    而人们之所以情愿被长久地误导,多是为《阿房宫赋》所描绘的壮丽景观所折服,但却往往忽略了杜牧为赋的目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其实,历史上早就有人指出过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文献上关于其规模的描述是图纸上而非实际上的。南宋程大昌在《雍录》中写道:“上可座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其中后两句已明白指出:那是设计的模型,希望达到这种样子。可惜这种与众不同、富有智慧的声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司马迁和刘向的史学品格向为人们敬重,他们对阿房宫的记载应当不是凭空杜撰出来, 有人认为这很可能取自国家档案中秦朝的相关设计文献。 但问题是史书常说项羽见啥烧啥,其何不烧书?
    
  
        
     阿房宫考古的争议,其深层意义是复原一座想象中的宫殿容易,但还原一个历史真面目貌太难!http://www./bbs40_51886.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