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管理“你不懂的知识”

 yagi1 2012-05-14

如何管理“你不懂的知识”

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曾经如此感慨:我经常为自己的无知而感觉到震撼,因为往往读一本没有读过的书的时候,突然间感觉到这么一个事情我怎么就多少年都不知道,没读过。这种感觉是震撼和茫然。

  西方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个圆圈,解释说:你看这个圆圈,圆圈内是已掌握的知识,圆圈外是浩瀚无边的未知世界。知识越多,圆圈越大,圆周自然也越长,因此未知部分当然显得就更多了。” 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从现代的观点看,芝诺的圆圈说还需进一步拓展,无知的领域不仅在圆圈外,圆圈内也冒出许多新的未知点。从1900年到2000年,科学从500个学科发展到5000个学科,估计到2100年可以发展到5万个学科,而且大部分是交叉的或细分的。无知的领域不但在外围而且在内部。

  一个朋友因为业绩出众升任总工程师,但是没有预料中喜悦。因为有很多要管理、要签发的项目中,很多是自己原来不熟悉、不擅长的,各种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连了解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去理解了,面对众多不懂的知识,如坐针毡,如履薄冰。

  知识体系年年更新,专业分化越来越快,我们越来越多地处于这些境地:随着承担的管理事务与日俱增,处理细节问题的能力在不断降低。面对激增的知识,一般会做出两种反应:一种是尽力让自己掌握所有的新知识,另一种是坚持要求下属详细解释一切细节,以便独立地做出决策。无论哪种方法,都只能局部、有限地解决问题,管理不懂的知识,需要依赖的是流程和系统。

  设计院有一种说法:算不清加钢筋,香港同行叫做:算得粗用钢补,意思都一样,校对者不大放心,让设计人放大一档,审定人还不放心,让设计人再放大一档。图纸到了开发商手里,用钢量就大得离谱了,于是再找人优化。这已经成为设计公司的常态了。究其实,都是对不懂的知识的恐惧。

  在手工作坊年代,手艺高超的工人会被拔为管理者,学而优则仕,艺而优则管。在知识处于平稳、缓慢增长的时期,从理论上讲他是最会训练新人,并发现他们错误的,可使管理工作得以很好的维持。然而,知识的爆炸和社会对创新的需求决定了现在此路不通。

  通过系统和流程,来下放决策权,来规避风险,也许是不错的选择。政府常常使用专家审查来作为审查的依据,开发商运用peer review(同行评议)和independent check(独立校核)来支持决策,企业甚至把自己无力承担的研发美其名曰高端外包

  达瑞尔-莫雷,一位出身于麻省理工学院,从来都没有玩过篮球的数据专家,这是NBA官网对莫雷的评价。但就是这个没有任何打球或者执教的经验,但在咨询公司、中央情报局、华尔街、美国国家安全局等地方干过,年仅32岁的外行2006年 空降到休斯敦火箭队,出任总经理。上任后的第一个赛季,火箭豪取二十二连胜,这是NBA历史上第二长的连胜纪录。第二个赛季,火箭继1997年之后首次突破季后赛首轮,但是最终却在西部半决赛中惜败于最后的冠军洛杉矶湖人队,成绩大幅飙升。有什么秘诀?莫雷说:联盟中没有任何一支球队像火箭这样依赖数据研究。外行管理内行的典型案例。

  在生活中,我们请医生看病,去4S店修汽车,去商场购物,都是在管理不懂的知识,把实际决策权交给在这些方面比我们知识丰富的人,而你所需要的能力就是根据品牌、声誉等外在因素进行选择而已。去年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让一个朋友终日惴惴不安:我怎么知道哪头猪吃了瘦肉精?我怎么知道哪袋奶粉掺了三聚氰胺?我只好如此安慰他:不要买便宜得离谱的东西。

  意识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牛人苏格拉底有个名言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表面上非常谦虚,骨子里透着无比的自负,暗讽别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能够管理无知则是智慧的表现。用系统、流程和数据坦然地管理你不懂的领域,领导比你更专业的下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