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议和 DM

 天德元宝 2012-05-14
 第一次绍兴议和(1)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的1141年绍兴“议和”内容;
和约的主要内容为:
①南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③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运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北)交纳;
④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次年二月,宋派使节进誓表于金,表示要世代向金称臣,和约正式自效。

金使张通古、萧哲随王伦到宋以后,打出了诏谕江南的旗号。在宋廷上下,引起极大反响,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对"诏谕"一词强烈反感,这不等于把宋廷变成了金的一个地方政府了吗?皇帝对地方官员可以用诏谕,金与宋是两个并列政权,怎么可以用诏谕呢?

  难道这样糊里糊涂的就亡国了?

  举国上下,无不愤慨!

  王伦也向高宗汇报,觉得用诏谕江南这个词不合正统。

  如果接受了金的这个叫法,那就成了千古罪人!

  秦桧的目的是通过议和来保全大宋,而不是让大宋灭亡了。
针对舆论的强烈反对,秦桧也借机向金使施加压力,你看啊,你们用这个称呼,引起大宋上下的极力声讨,弄不好这和谈都没得谈了,还是换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词语吧。

  张通古、萧哲一路走来,也切身感受到了,大宋臣民对金"诏谕江南"的反感,沿途备受冷遇和指责。

  如果坚持用这个称呼的话,恐怕议和真的无法完成。

  一个称呼而已,没有必要太较真,只要议和的内容没有变化就可以了!

  在秦桧与萧哲等一番商议之后,就把诏谕改成了国信,把江南改成了宋,意思就换成了,宋金两国之间的书信往来,很正常!

  堵住了一些人的嘴!

  称呼可以改,但内容不能变啊!那是金廷经过仔细研究后定下来的,张通古、萧哲两个人可没有胆子敢给改半个字!

  那是要杀头的啊!

  议和的主要内容是册封高宗为帝,高宗已经是皇帝了,还用得着册封吗?要的,只要向金称臣,就必须由金来册封他。

  这个册封需要举行一个仪式,由金使手捧国书,高宗跪拜接受。

  谁接了这个国书,谁就接受了册封!

  别看高宗平时总是希望议和,但真到了议和的时候,让他接受国书,他还是老大不自在,堂堂一个大宋皇帝,还要行跪拜之礼,让别人册封自己为帝!

  耻辱啊耻辱!

  当王伦向高宗汇报册封之事的时候,高宗就很生气:"朕继承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册封!"

  又想议和,又不想跪拜,这件事难办了!

  秦桧开始犯了愁,高宗一面要议和,一面又不肯屈膝,让他这个议和首席代表感到很棘手。

  恰好这时候,三衙统帅杨沂中、解潜、韩世良相继来参见秦桧,问:"军民汹汹,该怎么办?"

  这些人退下之后,又把事情告诉了台谏们。

  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来想办法。

  勾龙如渊、李谊多次找到秦桧一起想办法。勾龙如渊出个主意:就是先把国书放在宫中,就不用行臣礼而定此事。给事中楼炤想得更绝,他把"天下居丧,三年不言"的事情告诉秦桧。

秦桧觉得这个办法太好了,以这个借口就可以把国书的问题简化了。

  大家一商量,皇帝居丧不能接受国书,那就只有让六卿之首的宰相秦桧代替皇上接受国书了。

  找人替皇上接受国书,金人能答应吗?

  王伦就把高宗生气的事情告诉了金使,萧哲他们也害怕把高宗惹恼了,让他们不能活着回到金。

  仔细掂量了一下利害关系,金使也就同意了,由秦桧代受国书。

  这事解决了以后,高宗很高兴,立刻诏金使上殿。金使传达了金主的议和意见,归还河南、陕西旧地,送还徽宗灵柩和母兄亲族,没有索要什么。

  真是太好了啊!

  没想到金人这么好说话,这样的议和条件,划算!

  这样好的议和条件,怎能不同意!

  好,同意了就签字,谁来签呢?参知政事李光在百官中很有威望,高宗就让他签字,以此来压制那些反对言论。

  高宗这个激动啊,千呼万唤的议和终于来了,比想象的要好,要容易,要完美!

  他要马上让天下人都知道议和成功这件事情,让他们和朕一起分享喜悦!

  立即下诏:这次金使来,全部归还我陕西、河南故地,与我讲和通好,归还梓宫和母兄亲族,其他的没有要求。"

  为了确保议和顺利实施,避免边关将领挑衅金军,引发冲突,阻碍议和实施。高宗还亲自写了信,派人交给韩世忠、张俊、岳飞,让他们千万别轻举妄动,坏了皇帝好事。

  看这架势,大宋占了很大便宜啊,要不高宗能这么兴奋吗?

  第二天是接受国书的日子,高宗因为自己要居丧守孝,就命令秦桧代替自己行跪拜之礼,接受国书。

  议和就这么搞定了!

  绍兴九年(1139年)新年,高宗因为与金讲和通好,心情愉悦,下令大赦全国。

  看来议和对高宗真的很重要!

  下诏:河南新收复的州,所有军官吏一律不更换,免除这些地方租税三年,徭役五年。

  休养生息政策还是要地!

  议和的书面协议虽然签订了,但如何去履行这个协议,还得派人去与金交割一下。

  王伦又该出发了,这次议和,功不可没,高宗非常满意!

  为了表彰王伦对大宋做的突出贡献,高宗提拔他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担任护送徽宗梓宫、迎接皇太后和交割地吏!

  注意,请注意,议和书上说的明白,是归还徽宗灵柩和母兄亲族,而此次高宗派王伦去迎接的是什么呢?徽宗梓宫和皇太后!那钦宗赵恒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怎么办呢?

  他们回来了,尤其是钦宗,高宗又该怎么办呢?

  要是在大宋内部,还有不少靖康老臣,他们真正拥护的是钦宗,而不是高宗,一旦钦宗回来了,在他们的拥立下,发动复辟不是不可能!

  高宗心里没底啊!

  谁不想做皇帝啊!

  派走了王伦,高宗又想到戍守边关的将领们,议和虽然成功了,但边备不能松弛,特别是防止一些反对议和的人,借机来个破罐子破摔,不玩活了,用消极的方式对抗朝廷。

  为了稳住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高宗自登基以来,不停的轮番召见他们,拉拢他们,奖赏他们、提拔他们,让他们永远忠心于皇帝!

  把他们牢牢攥在手心里,才是关键啊!

  这次议和之后,高宗又先后给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将升了官、提高了待遇。又给岳飞、吴等将领提了职。

  议和不忘武功。

  高宗还真有一套!

议和的事搞定了,升了官发了财的王伦乐颠颠跑到金廷去履行协议了。

  天下看似太平了!

  人们该弹冠相庆了!

  朝廷里的反对声音也应该随着协议的签字、国书的接收而逐渐销声匿迹了吧?

  高宗是这么想的,秦桧也是这么想的。

  一了百了!

  幻想有时很简单,实际有时很复杂。

  最难平息的也是最让高宗担忧的反对声音,则是那些手握兵权的将领。

  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行,无不在挑动着高宗的那根紧绷的神经!

  早在金使入境,议和尚未有定论之时,时任京、淮宣抚处置使的韩世忠就要求来到临安,亲自向高宗奏事。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阻止高宗议和行为。

  高宗能不明白他的企图吗?能敞开宫门让他进来吗?当然不能!

  皇帝没有批准,韩世忠不敢贸然朝见,他是一个做事稳重的人,不像个性很强的岳飞,有时候犟脾气一上来,管他皇帝同意不同意,我怎么想就怎么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样的个性韩世忠学都学不来!

  不让我当面说,好,我就在奏折里说,韩世忠先后四次上疏力谏,告诫高宗:金人这是以待刘豫的方法来待你,千万不要上了他们的当。他还信誓旦旦的向高宗保证:如果你不相信宋军收复中原的实力的话,那么就让我带兵去攻打金军力量最强的地方,如果我打败了,你怎么议和我都不管!

  金人好不容易答应议和,你却要带兵去主动挑衅?那还了得!坚决不能答应!高宗在批阅韩世忠奏折时想。

  等到金使到了临安,要求高宗行跪拜之礼接受国书,韩世忠再次被激怒了,他又上疏道:金人打着诏谕的旗号,实质就是让你归顺于他,在这个主辱臣死的攸关时刻,我愿意拼劲全力与敌人决一胜负,若不能取胜,再跟他们议和也不晚!

  还是上次那套话,烦不烦啊,我还抓紧议和要紧呀,你别生气,朕知道你真心爱国,等议和成功了,我也连你一块赏了!

  高宗早被议和冲昏了头脑,哪还顾得上韩世忠谏言啊,就这样奏折,一天即使没有个万儿八千的,也得千八百个,高宗看得脑袋都大了,有的干脆就直接送到茅房了!

  先用他们解决一下内急吧!

  韩世忠的上疏被统统PASS了,那其他统兵将领呢?

  张俊算一个,但他这个人老奸巨猾,相当听皇帝的话,只要皇帝喜欢,他就不反对,还跟着在一旁呼应。

  就拿议和这件事情,从提出到敲定走了很长时间,朝中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各抒己见,唯有这张俊,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架势,严格遵守武将不干政的规矩。

  

武将论议和(2)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白话体秦桧传)

皇帝决定了的事情,咱个武夫说了也白说,弄不好还把自己套进去了,莫不如来个视而不见,认真干好本职工作。议和的时候,你们谈;打仗的时候,我上!

  张俊是这么一个人!

  这样的武将,才是高宗的最爱!

  南宋初立之时,高宗曾有三大将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

  等到了绍兴八年(1138年)议和之时,刘光世早已交出了兵权,闲赋在家,他本来就对政事不怎么感冒,议不议和,对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这个人可以忽略了!

  然而,对议和反响最激烈的当属岳飞。

  议和成功之时,岳飞正好担任淮西宣抚使,听到议和成功的消息,岳飞很是气愤,但迫于当时举国上下都在搞庆祝活动,高宗因为高兴还大赦了全国。

  一个议和,把大宋乐得找不着北了!

  议和已是既成事实,再上疏发表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既不合时宜,也起不了作用,莫不如来个讽谏,看是祝贺,实则讽刺。

  这次咱就玩点新鲜的!

  岳飞给高宗上疏,说:"如果为了解燃眉之急,拯救危机,议和可以作为权宜之计;如果要从恢复中兴的长远考虑,还能这样吗?再说了,当前形势一片大好,如果陛下同意我带兵北伐,我保证燕云等地唾手可得,雪耻复仇,报效国家。"

  说来说去,和韩世忠说到一块去了,都是要恢复中原!

  议和初定,高宗高兴劲还没过,岳飞就用这样话来刺激他,他能高兴吗?

  这个岳飞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更不像话的还在后头呢!

  高宗为了稳定军心,授予岳飞开府仪同三司,先给你个甜枣吃,巴掌先记账。

  这是高宗惯用招数!

  为什么给岳飞升官呢?因为战功卓著吗?不,是因为议和了,皇帝高兴,赏完了议和功臣,也没忘了戍边的武将们,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嘛!留个心眼,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金人很不准成!

  无功不受绿,何况是因为议和成功给的官,我岳飞不是那种嗜官如命的人!

  不要,坚决不要!

  皇帝赏赐的官,不要得给个理由,岳飞的理由很简单:从现在的形势看,应该感到危机而不应该感到高枕无忧了,应该感到忧虑而不应该举杯欢庆,越是这个时候,越应该抓紧训练军队,增加军备,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突然之变,更不应该搞论功封赏,让敌人耻笑我们这些武将,打不了胜仗,只能靠议和升官!"

  不给皇帝面子,拿皇帝面子当鞋垫子!

高宗这个气啊,当着天下人的面,皇帝的话还不如狗放屁!

  有你这样做臣子的吗?几次三番和皇上对着干!

  想当初我是何等器重你?宽容你?别人犯错误可能杀头,而你犯错误了,不但不杀头,我还要亲自劝慰你,勉励你,你难道真的不理解我做皇帝的一片苦心吗?

  岳飞啊岳飞,你真是让人难以琢磨?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怎么还没有感化你呢?

  高宗失望伤心痛苦愤怒!

  再忍一忍吧,还用得着他!

  高宗连续下了三次诏命,岳飞这个牛脾气,就是坚辞不受!

  考验高宗耐性的时候到了!

  金人屈膝称臣之辱都能忍,区区一个岳飞,又算得了什么!

  关键时刻,高宗亲自出马,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语气温和,举止亲切,平易近人,耐心劝慰。

  铮铮铁骨的岳飞,吃软不吃硬,高宗一来柔的,他就服了!

  啥也别说了,这个官我要了!

  接受了官,不等于接受了议和!

  北伐抗金,毕生志向,不可撼动!

  不打仗了,两军之间恢复了平静,岳飞没事的时候,就琢磨,金人主动提出议和?这不合常理啊!他们一直都很嚣张,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也绝对不至于被打服啊,这么容易就他们打怕了,怎么可能呢?这里面必有内幕,没准是金人出现内部危机,国力受挫,才想出的这招缓兵之计!

  如果真如想的那样,那现在不是北伐的最好时机吗,来个趁火打劫,收复中原,岂不快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为了打探金人虚实,我得亲自到金境去看看!

  由于身份特殊,级别较高,岳飞出境得高宗亲自审批。

  出境得有理由啊,你这么高级的军事将领不能随便出境啊,是有限制的,没有极特殊情况,皇帝不可能批准!

  什么理由好呢?想来想去!哎!有了,大宋先帝的陵墓自从南撤以后,一直就没有祭扫过,作为臣子的理当前去祭扫,以此来告慰先皇!

  有了借口,岳飞立即起草申请报告,呈送给了高宗,并强调:"金人不能无缘无故的求和,此次议和,说明他们内部出现了心腹之患,名义他们把土地还给了我们,实际上是暂时放在这里保管而已。"

  岳飞的意思,高宗很清楚,就是变着法子实施北伐!

  高宗很纳闷,岳飞一再请求北伐?北伐究竟为了啥?难道一定要把钦宗接回来,把我赶下台不成!这样的臣子,真该死!

  高宗把这事跟宰相秦桧说了,让他给拿拿主意!

  秦桧一听,这哪行啊,议和刚签下了,岳飞就跑到金人地盘上去搞什么祭扫先帝,咱们这么想,人家金人可不这么看!岳飞这分明是唯恐天下不乱啊!阻止,必须阻止!不然金人就会说我们没有信用,破坏议和,这仗啊就又打起来了!

  秦桧把想法跟高宗这么一汇报,高宗的心就跳了起来,马上下诏,坚决不准岳飞北上祭扫先帝陵墓!

  岳飞精心制定的侦察计划,又被高宗、秦桧泼了一头冷水!

  
 
 
 绍兴议和
  赵构大吃一惊,这可比完颜宗翰提出的条件还苛刻啊,他忙道:“这么多?我国可是拿不出来的啊!”订立澶渊之盟时,宋国也不过送给辽国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而已,这凌乱秋一张嘴便是一百万,当宋国是金山银海啊!

  凌乱秋道:“这还多!好吧,陛下说多少呢?要么就不给,要给的话就别太少了,这面子上不好看,是不是?”他也不知道该要多少,只好让赵构自己提出来。

  赵构想了想道:“就按澶渊之盟的数目如何?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凌乱秋摇头道:“那可不行,也太少了点吧!”他上学的时候可是学过澶渊之盟的,虽然忘记了具体数目,可却记得那是宋辽相峙时订的条约,现在可是金国强宋国弱,这能一样吗?当老子是小孩儿啊,这么好骗!我是何许人也,能上你的当吗!

  赵构问道:“那大将军到底想要多少呢?”

  凌乱秋知道了底线,立即加价道:“白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不能再少了,要是再少我也不敢做主了,咱们还是接着开打吧!”银子可是好东西,可绢就只是奢侈品了,要是被服什么的话多要点还可以。

  “这……”赵构犹豫了一下,他身边的汪伯彦赶紧点头示意,要赵构答应。赵构道:“那好吧,岁贡就么定了。不过,朕的帝号希望大将军一定要保证能让贵国皇帝认可啊。”

  凌乱秋道:“行,这个我一力担保,要是我做不到这点,从此以后,我凌字倒着写!”他拍胸脯保证,这点他肯定做得到,谁不知赵构做了好多年的皇帝啊。

  赵构高兴了,他别的不在意,唯独能不能做皇帝他是最在意的,他喜道:“那就多谢大将军了!”

  凌乱秋笑道:“这有什么好谢的,陛下不要这么客气嘛!”

  汪伯彦这时提笔把两人商定的条款记下,送给二人观看。这份和约的内容是:

  一、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二、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大半给金国。

  三、宋每年向金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这份屈辱的议和条约等于把宋国变成了金国的属国,赵构紧张地看着凌乱秋,希望他答应。凌乱秋皱着眉头看了半天,冒出了一句,“我不大识字啊,你写的我看不明白。”

  赵构闻言几乎晕倒,你不识字还看了这么半天,幸亏你没把这张纸给拿倒了!凌乱秋指的是他不识宋时的繁体字,赵构误会了他是个文盲。

  汪伯彦连忙道:“那就让下官为大将军解释一下。”说着,他念了一遍合约。

  凌乱秋听完后,道:“不好。”

  赵构和汪伯彦立时问道:“哪里不好,请大将军明言。”

  凌乱秋道:“为什么要到那个泗州交纳,我看还是把岁贡直接送到汴梁好了,由我代为转交。”钱入光棍手,还想拿出来吗!

  赵构松了一口气,原来是这个不好啊,这可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愿意在汴梁交纳,那就在汴梁交纳好了。他对汪伯彦点了下头,汪伯彦马上大笔一挥,改了这条。

  赵构笑道:“凌大将军真是爽快人,那个完颜宗翰派来的使者什么都做不了主,说来说去的说不明白,可大将军三言两语间便把合约敲定,大将军真乃神人也!”

  凌乱秋心道:“我敲定了个屁,都是你自己在那儿敲的,你比我厉害多了。我是神人,你是神棍。”他举起桌上的酒杯道:“来,为了咱们两国永远不再兵火相见,我敬陛下一杯。”

  赵构也举起酒杯道:“好,就让朕和凌大将军干了这杯酒。”两人把手中酒一饮而尽。

  凌乱秋道:“这酒不错,什么酒啊?”

  汪伯彦回道:“是绍兴酒。”

  凌乱秋道:“好酒,陛下请我喝绍兴美酒,又在酒桌上定了这份和约,我看这份和约不如就叫做'绍兴和议’好了!”

  赵构笑道:“就依凌大将军之言,这份和约就叫'绍兴和议’。”

  汪伯彦也在一旁凑趣道:“'绍兴和议’这名称好啊,凌大将军必会因为这份和议名垂青史,后人只要一提起这份和议,便会想到凌大将军对金宋两国做出的贡献。我看不如凌大将军就在这份和约上签个名吧,也好让后世之人明白这和约是凌大将军定的。”

  他这话说得好听,可实际上却是让凌乱秋留下把柄,凌乱秋哪能不懂,他现在身处险地,急于要回军中,别说只是签个名,就算让他把金国的五国城划给赵构,凌乱秋都会一口答应。他笑道:“正该如此。来,把笔给我,就让本大将军留名青史。”

  汪伯彦微笑着把毛笔递给了凌乱秋。凌乱秋提笔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完之后,有点不好意思地道:“我不太习惯用毛笔写字,这个名签得太难看了。要不你再重抄一遍和约,让我也重签一次?”

  赵构道:“无妨无妨,凌大将军乃真性情人也,做大事的人字写得好不好是小节,不须劳心。再说这是草约,等日后签正式和约时,凌大将军再一现名家风范。”

  凌乱秋一听更明白了,这根本就是要把柄嘛,要是自己反悔这份文书定会被送到金国手里,说自己曾阵前通敌,让自己来个“名垂千刀”,他会把这文书给谁,哼,肯定是完颜宗翰那个杂碎儿!

  凌乱秋道:“那陛下也签个名吧,最好是一式两份,咱们各持一份。我把自己那份给都元帅送去,也好让都元帅知道陛下议和的诚意。”

  赵构可不在乎有什么文书会落在金国手里,议和文书又不是战书,就算落到金军手里也不会引发大战的,他很爽快地道:“好,让朕也盖上印玺。”他并没有签名,而是拿出来个小玺,盖了上去。汪伯彦快速地又写了一份,凌乱秋和赵构再次分别签名盖印。

  凌乱秋把自己那份和约放入怀中,道:“那我的玉佩就请陛下还给我吧,没了它,香宁公主会责怪我的。还有,陛下能不能给香宁公主修书一封,她想念你得紧,这次我提兵南下,她特意叮嘱我要和陛下见上一面,让我带封家书给她。”

  赵构道:“好说好说,朕这就给小妹写信。”他先把玉佩还给凌乱秋,然后拿起笔来给香宁公主写信。

  凌乱秋在一旁提醒道:“请陛下把我的名字加进去,就说陛下已经认可了我和她的婚事。陛下你也明白的,香宁公主总是跟我要什么父母之命,说没有父母之命,哥哥的……那个之命也行。嘿嘿,女人就是麻烦。”他心中却想,什么狗屁和议老子才没放在心上,你的哥哥之命才是最重要的,这次回汴梁非把香宁小宝贝儿娶到手不可,看她还有什么理由推托。

  赵构写字信的手顿了一顿,从心里说,他实在不愿意让小妹嫁给这个金国将军,可这已经成了“事实”,他也没什么办法,只好道:“行,要家里人答应婚事实是应该的。”

  信写好后,凌乱秋小心翼翼地揣进怀中,看得比那份和约贵重得多。他说道:“好了,既然要商量的事都商量完了,本将军就要回临安城了。我看这样吧,能不能请陛下派个人跟我一块回去,和我的手下好好商量一下怎么跟都元帅递和约的事。”凌乱秋深通做光棍之道,他明白赵构虽然窝囊怕死,可并不代表他不精明,他是决不会就这么轻易放自己回临安去的,与其让他先提出来派人“护送”,倒不如自己先提出来,还显得有点诚意。

  赵构一听,正合心意,他道:“好啊,就让伯彦陪凌大将军一起回临安吧。他是朕的心腹大臣,有什么事凌大将军尽可和他商量,也好让他给大将军出出主意什么的。”

  说完,他向汪伯彦一使眼色,汪伯彦连忙向着凌乱秋点头微笑,心里却是摇头微哭,深怕凌乱秋一回到临安立马反悔,那自己的脑袋未免要离家出走,一去不复返也。

  凌乱秋装出一副不想说又不想说的样子,吞吞吐吐地道:“这个嘛……这个……”

  赵构道:“凌大将军有何事,但说无妨。”

  凌乱秋道:“这份和约一签,那两国便可罢战。我国的士兵可以重返家园,而陛下的百姓也可得享太平,但和约不好签哪。陛下你想,我要说服都元帅答应,那可多不容易,还有我的同僚也要说服,要是他们不服,这和约的签定可得受阻了,所以……”

  赵构一愣,他不明白凌乱秋为什么会提起他的同僚,他身为皇帝,可没给别人送过礼,一时没反应过来,但他身边的汪伯彦立刻就听懂了,凌乱秋这是在索要贿赂啊。汪伯彦也不是什么正直之人,他和凌乱秋彼此彼此,虽然今天是第一次见到这位凌大将军,但对他的脾气心意,却摸了个八九不离十,心想这小子若不在此时乘火打劫,浑水摸鱼的捞取好处,就凭他也不会在都元帅面前那么吃香,坐上了大将军的高位。

  汪伯彦道:“是啊,当真不易。皇上,我看不如就多送凌大将军些金银,让大将军代为分派,想来其他将军的反对便会少了,还有凌大将军如此辛苦,也当重重酬谢才是。”

  赵构心中也笑了,公然索贿之人他可是第一次见到,道:“好,正当如此。金银之事好说,大将军需要,朕自当奉送。来人哪,给凌大将军准备一份厚礼,还有多备些金银,请凌大将军转交同僚。”

  凌乱秋连连摇手道:“这怎么好意思呢,这个……多谢陛下了。”转送?银子一入口袋,你就别想它能从老子手里再蹦出来。他又道:“咱们是一家人,这金银我当然不会要,我只是为了陛下的议和大事着想,想好好打点一下朝中其他的将军,免得那些人说陛下礼数不周,胡乱怪陛下小气,我可不是自己想要啊!”

  赵构点头道:“明白明白,凌大将军的一番苦心,朕都是明白的,以后的事还望大将军费心啦!”
  凌乱秋这才点头道:“美女我也想要一些,回去后好侍候公主。”   求收藏!
 

十二道金牌(1)

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白话体秦桧传)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09_12/06/293231_109.shtml

宋军这仗打得是越顺,高宗抗战的底气是越不足,求和的想法越重。

  只要能遏止住金军前进的势头就可以了,不要求收复失地!

  高宗就这么点愿望。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高宗如此的想,别的大臣猜不透,秦桧却早已心知肚明。

  为什么呢?因为在六月初,高宗大规模调兵遣将,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以为高宗这会动真格的了,要与金军拼个你死我活。

  聪明的秦桧也被高宗给唬住了。

  高宗的演技太高了!

  为了迎合高宗的抗金决心,秦桧立刻上奏道:"古人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我原来看这个挞懒有割地议和的意思,因此就赞成陛下收复河南。现在兀术杀了他的叔叔挞懒,把王伦杀了,放回蓝公佐,议和已经发生变化,我十分赞成陛下制定讨伐兀术的计划,希望陛下命令诸位统帅联合起来一起率兵讨伐。"

  看到了吧,秦桧是到啥时候说啥话,现在朝廷上下一片喊打,高宗也摆出了大干一场的架势,作为宰相的秦桧,不能反应滞后,立刻发出自己声音:赞同讨伐!

  该出声就出声!

  上下一心,决心打仗。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战斗力,只要大宋人民团结起来,金军就是个纸老虎。

  战场上捷报不断传到朝廷。

  高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照这样打下去,收复中原,迎回赵恒是早晚的事儿,自己这皇位还能继续稳坐下去吗?

  这个愁啊!

  高宗一举一动都被秦桧看在了眼里。

  你说怪不怪,打了胜仗皇帝却显得闷闷不乐,难道是有什么心事吗?秦桧想着想着就失眠了。

  猜透高宗的心,得需要很高的悟性。

  幸好秦桧研究高宗很有心得,没多久就猜出了高宗的心事。

  原来如此!

  摸透了高宗的心事,这事就好办多了,顺着他来,对自己是百利无害啊!

  高宗不能说的话,我来说,高宗不能做的事,我来做,谁让我是宰相呢?为皇帝分忧解难是我的职责。

  随着整个局势的迅速扭转,宋军由被动挨打转为主动出击,收复失地。

  秦桧主动朝见高宗,向他建议,打退金军进攻的将领,就不要趁势追击了,守住城池就行。那些追击金军,积极收复失地的将领,要迅速班师,回到原来驻地,不得轻举妄动。

  看来煮熟的鸭子,又要被放飞了!

  

高宗早就有这种想法,可是又说不出口,作为皇帝,他不能出尔反尔,给天下人留下笑柄。

  纵使再昏庸的皇帝,也要注重自己信誉,取信于民,才是立国根本。

  关键的时候,又是秦桧主动站了出来,替他说出心里话。

  好个秦桧,真有你的!

  宋将刘琦在顺昌大败兀术十万大军,金军受到南侵以来的最大一次重创,损失惨重,震动金廷。

  秦桧按照高宗的意思,上疏建议,刘琦应该见好就收,选择恰当时机班师南返。

  刘琦打了大胜仗,士气正旺,哪里肯轻易班师,这么好的杀敌机会,抓不住,以后就没有了!

  还是那句话,将在外军另有所不受,刘琦继续与金军战斗,直到金军大败而退。

  报国心切的刘琦,虽然打了胜仗,却让高宗犯了疑心。

  手握兵权,不听朝廷调遣,这样的将领很可怕。

  与此同时,岳飞率军北进,直逼中原,让高宗大吃一惊。

  往北,往北,再往北,离赵恒越来越近,这心悬得越来越高。

  秦桧明白高宗那颗脆弱的心,经不起丝毫惊扰,于是就起草诏书,让司农少卿李若虚亲自到岳飞营中下达班师的命令。

  皇帝的特使来了!

  圣旨宣读了,岳飞却不肯班师。

  胆敢抗旨!

  看来岳飞的北伐之心永远也死不了。

  准备金牌,越多越好,一定要把岳飞给我追回来。

  郾城之战,岳飞打败金军,差点活捉金兀术。岳家军乘势北上,直逼汴京。

  在燕京以南的广大地方,老百姓听说岳家军挺进汴京,无不拍手称快,争相起义,纷纷举兵响应宋军,打击金军。

  金人在这里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看到抗金的形势一片大好,岳飞也高兴不已,他勉励将士说:"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金人老巢黄龙府,我和你们一同开怀痛饮!"

  志向之大,无人能比!

  连战连败的金兀术已经到了绝望的地步,做好了放弃汴京北撤的打算。

  只要开战,金军必败。

  收复了汴京,打到黄龙府,灭了金,谁将受益?

是钦宗赵恒不是高宗赵构。

  高宗的心病就在这里。如果岳飞不顾高宗的命令,继续率兵北上,渡过黄河,直捣金人老巢黄龙府,那钦宗赵恒就有的救了。按照岳飞的性格,肯定是要救钦宗的,这是岳飞一直以来对外标榜的志向所在。那么,照此推理下去,钦宗获救之后,在岳飞的护送下,一路南下,抵达汴京,在靖康老臣的簇拥下,登基复辟不是不可能。毕竟钦宗还是正统,而高宗只不过是战乱时的过渡天子。

  岳飞作战如此神勇,钦宗得了他,不想复辟都不行。

  不能让他得逞,必须让岳飞班师!

  班师?把师班到哪里呢?总不能班到临安来吧。金军还是要防的,底线还是要设的。在哪里合适呢?高宗和秦桧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确定以淮河为界,宋军全部撤退到淮河以南,以北的地方,就让金人占去吧。

  要是岳飞拒不班师呢?

  除了不断给他发金牌外,还要来个釜底抽薪,命令张俊、杨沂中两支部队先撤回来,剩下岳飞一支部队孤军深入,到那时候,由不得他不回来。秦桧向高宗建议道。

  好,就这么定了,先把张俊、杨沂中两路人马撤回来,然后不停的给岳飞发金牌,直到他班师回来为止,我倒要看看看他有几个脑袋敢连续违抗朕的旨意。高宗拿定了主意。

  高宗动了杀心!

  张俊、杨沂中两人一向是皇帝眼里的乖臣,圣旨一到,立马打道回府,管他胜与负,故土收复不收复,咱当兵的就只管打仗,别的一概不管,皇帝让打就打,让进就进,让退就退,服从领导,性命好保。

  两个字:听话!

  张俊、杨沂中两个人率军南撤了,岳飞一支部队,三面受敌,形势十分严峻。

  秦桧签发的金牌,一道接一道的送来,一块刚放下,另一个块又来了,自古至今,还没有见到过用这么多道金牌班师的!

  高宗对岳飞一百个不放心啊!

  一个历史纪录诞生了!

  岳飞一天收到了十二块金牌。

  皇帝就是偏心,把金牌都发给了岳飞!

  看着这金光灿灿的十二块金牌,就是岳飞有天大的胆量,也不敢再扭下去了,除非他不要命了,或者真想营救钦宗,另立山头。

  然而,岳飞再怎么倔强,再怎么另类,他都是忠于大宋的,皇帝命令他不能不听,在那个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岳飞也无法超越。

  班师!岳飞目视东方,拜了又拜,痛哭道:"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此情此景,此人此语,何等的悲壮!

  各路军马全部按要求返回。

  高宗高兴了,退兵比打胜仗还高兴,这样的皇帝绝无仅有。

  秦桧做的好,朕一定要好好奖赏你。

  高宗在明堂举行盛大仪式,祭祀天地,同时封秦桧为莘国公。

  为国杀敌,血染沙场的将士们没有得到封赏,却对退兵有功的秦桧加官进爵。

  天理何在啊?高宗!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

 
 
兀术毁约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09_12/06/293231_101.shtml

再把镜头对准金。

  这议和在大宋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金又是怎样呢?

  莫非金人对议和举双手赞成吗?他们对和平的渴望超越了大宋?

  事实并非如此。

  议和只不过挞懒等人一厢情愿的事情!

  金太祖阿骨打的四儿子金兀术骁勇善战,一直反对议和,主张对宋用兵,妄想杀到江南,统一天下。

  浑身的力气没出使啊!

  这个金兀术每次金军攻宋,他都亲自上阵,屡立战功,与宋军交战次数很多,胜多败少,曾经率兵一路把高宗追到海上,气焰很是嚣张!

  通过与宋军的交手,让他打心眼里就看不起宋,认为只要自己稍微努点力,拿下大宋不成问题。

  都是帮乌合之众!

  在宋金战争后期,兀术曾被吴氏兄弟、岳飞等将领多次打败,心里很是不服,以我堂堂大金勇士,轻松灭辽,俘虏宋二帝,这样的战绩,怎能被胆小如鼠的宋军队打败?
_ _ _ _ _ __ _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