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姜广平

 昵称3359418 2012-05-15
转自用思想点燃课堂的BLOGhttp://blog.sina.com.cn/wangzhongyin3
2008-04-19 11:44:44


感悟姜广平

--------------------------------------------------------------------------------

 

文/常丽华(山东省淄博世纪英才学校)

  感悟姜广平,是从《中国教育资讯报》(即《中国教师报》)读他的《路漫漫――我的语文教学生涯》的连载开始的。
  第一次读到一位既是教师又是作家的文章,如此真实、深刻而细致地刻画着他的语文人生,我被震撼了。从来没有哪一本书能以小说的方式来写我们的教育,写我们周围熟悉的人和琐碎的事。其间,我数次流下了眼泪。不仅是感动,还有疼痛。是教育上的疼痛,是我这个一直在小城中长大的小学教师从没经历过的教育疼痛。
  无疑,他是独特的。
  因为独特,我开始留意姜广平,把他所有上传到网上的文章全部下载下来。慢慢地,我发现,他的独特,不仅因为他有着教师、作家、评论家的三栖身份,更在于他独特的精神追求。他要从作家的角度来写我们的教育,从评论家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他希望能为教育界留下一份鲜活的档案。他写着他自己,写着如于漪等一代教育大师的生命历程。但是,他又是一个生活、挣扎在最底层的一个最普通的语文教师,他无法摆脱一些他摆脱不了的东西。就这样,一个不断在路上艰难行走的姜广平和时时停下来安静地和你说话的姜广平交叉着,但又非常清晰地出现在我面前。
    “我永远有一种在路上的感觉。”这是姜广平对自己的评价。大概,这也是他之所以用“路漫漫”作为自己近乎自传体书名的原因。《路漫漫》写出了姜广平和他身边那些同事们的生活,写出了在一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诸多小人物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写出了自己语文教育生涯路上的无奈与执着。虽然还没有连载完,我想我已经读懂了他。还有他的梦。在这本书的序中,他坦言“在八岁读小学一年级的那一年就确定了我将来要做一名教师的志向。后来竟然还能得偿所愿也是很出乎我的意料的。”这是一句很令人心酸的话。这句话,注定了他的漂泊。儿时的梦是不可知的,大学毕业时的梦是不可知的,在唐刘中学、时杨中学,乃至在广州、深圳、珠海、无锡……每一个地方,他美好的梦都一一破灭。他的精神,找不到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他便不断地走着,拒绝着生命的静止,努力寻求他在教育上的诗意的栖居。
  可是他找不到。
  作家的浪漫情怀与对自由精神的渴望让他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感受生命的疼痛。
    而他的生命是与教育连在一起的。
  教育是美好的。他的教育体裁的长篇作品《重塑生命》(北京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也写出了教育的美好。但教育对他而言,疼痛多于美好。当他划着父亲的小船到唐刘中学报到时,一身贫穷的着装、几箱很有份量的书籍引起了学生惊异的目光。在那间学校分给他的小屋里,他每天都在看书、备课,像蚕躲进茧壳一样躲在中学校园里。但他无法躲进自己的教育梦想里。他的梦无可奈何地和袁野、曹润等人扭织在一起。九月一日的阳光并没有给他带来教育的康庄大道。那时,他多的是无奈。最深的疼痛来自时杨中学。当一纸参加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的大赛通知发到时杨中学时,姜广平却没有及时拿到。校长大人把它压下了。当他知道这一事实时,从报上看到的却是省青年语文教师大奖赛落下帷幕了。这一事件,姜广平的杏坛梦彻底破灭。“我下了床,将书桌上的叶圣陶、于漪、钱梦龙、布鲁纳他们全都推到了地上。然后,我坐到地上,疯狂地撕扯着它们。最后,我的周围便是人群和飘飞的纸片。我坐在那一堆撕碎的书中间,我从地上捧起那些碎片,举过头顶,然后抛下它们,我看见叶圣陶、于漪、钱梦龙、布鲁纳们伤心地飘落到地上和我一起哭泣,悲壮而凄凉……”每次读到这里,我几欲泪下。想到我也曾经参加过这样的优质课,那是怎样的隆重啊!从领导到同事,无一不以关注的目光看着我。我非常清楚这样的比赛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但对姜广平而言,不要说隆重,就连机会,也这样被残酷地剥夺了!《路漫漫》中《九三年》上、中、下三篇文字把他那一年的无助、挣扎、失望、痛苦刻画的淋漓尽致。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强呢?他能顶住高考的折翅,却无力承受这样人为的压制。对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青年教师来说,一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机会呢?
  这就是教育的疼痛。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放下教育走向文学。在那样足以让人窒息的环境里,他只能这样。
  那段时间,他写出了他的中篇小说《逃离一做城市》。那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文中的方芥舟是一个城市中的边缘人物,在物欲诱惑与精神信仰之间,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与高贵的人格之间,他选择了后者。逃离之前,他的灵魂却已经被撕成了碎片。那篇小说,写出了姜广平在当时那样一种环境下对理想追求但不可得的痛苦。
  投入文学,这并不是姜广平最终的追求。《路漫漫》的后半部分还没出来,我不知道姜广平是怎样从时杨中学走出来,又怎样辗转了那么多地方,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疼痛,但我知道,虽然教育让他伤痕累累,他却始终爱着教育,很执着地爱着。“教育是我的根。我对教育倾注了太多的情愫。我跳来跳去,但我没有跳出教育。我的目光投射的再远,也还是将那目光投注在教育上。”《路漫漫》写出了他的教育情结,他后来发表的数百篇教育科研的文章也出自他的教育情结。我欣赏这样一个有着教育情结的姜广平。
  因为能感受到这样一种情结,姜广平的文章,又给我一种静静地听他说话的感觉。在《我抓住了两个世界》一文中,姜广平就像一位睿智的大哥,以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最朴实的语调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要抓住文学与教育两个世界的。“阅读文学名著与教育名著并能很好的吸收,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底。”当我把这篇文章放在我们学校的网上时,立刻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回应。大家都说,能抓住这两个世界,就能从教书匠走向教育家。其实,不仅是语文教师,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抓住文学与教育这两个世界的。这样的启示,就源于姜广平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魅力。《我用行走划下了人生的半径》是一篇极富个性化的文章,慢慢读来,就像在听他静静地诉说。“当我习惯了漂流之后,竟然时时有一种让自己流浪的惯性。只要一看到丑恶,一看到伪善,我就不想继续面对。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的教育理想并没有能找到一个可以扎根的地方。”这就是姜广平,真实,透明、毫不掩饰自己。有人认为他太消极,甚至有些玩世不恭。我并不这样想。姜广平则把这种情绪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的清醒”。他把教育的脆弱、人性的脆弱展示给我们,他在真实地剖析自己、表达自己,在我们身边,很少有教师具备这种文字功力和经历了太多疼痛后对人生的彻悟。正因为如此,在他身上,又有一种孩童般的可爱。“现在,如果要远度重洋,不是将我在教育上的生命之根都斩断了吗?我不愿意!”这句“我不愿意”,活脱脱一个可爱的姜广平。生活是需要这种可爱的。不是幼稚,是执着。
  姜广平不断地走着,不断地向我们诉说着。“真的不后悔,在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在困守着一种另类教育的时候,我知道在我的肩上一样担负着很多美好的生命。”  
  祝愿姜广平一路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