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意义

 聽雨軒sjh 2012-05-15

生命的意义

(一)有工作可以做

    怎么样的人生可以算是有意义的呢?答案有三: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在此,先说明「意义」是什么。意义是指可以让人「理解」的部分。譬如,我每天这样过日子,很快就觉得重复而乏味了,那么,我的这种生活模式可以被「理解」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就有意义了。以下我们先就第一点来说。

    有一天我搭乘捷运,上车之后没有座位,只好站着。坐在我前方的是两位小姐,年近四十,她们显然彼此认识,一路都在聊天。右边的小姐说了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她说:「我先生最近变成流氓了。」

    我看她一眼,心想她先生应该是个中年人,怎么会变成流氓,走上邪路呢?左边的小姐紧接着问:「不会吧,你先生年纪也不小了,怎么会变成流氓呢?」这等于是替我发问了,所以我竖起耳朵,想听清楚右边的小姐怎么回答。她不慌不忙地说:「我先生现在『留』在家里帮『忙』。」原来如此,她把「留」与「忙」这前后两个字,组成「留忙」,然后故意用谐音说成「流氓」,让别人大吃一惊,也达到了自我解嘲的效果。

     这是一件「中年失业」的个案。真正遇上了中年失业,恐怕很少有人能像这位小姐那么豁达,以如此幽默的口吻来描述。失业的日子不好过,我们有工作时,怎能不珍惜呢?

    有一所养老院,曾经公布一项调查研究的结果,让我们对于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院方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中,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必做,纯粹只是休息养老。长期下来,观察所得的数据显示: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要负责照顾花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以上。由此可知,一个人有工作可以做,哪怕只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

许多人在退休之后,主动到医院或慈善机构担任「志工」或「义工」,这时他们所考虑的不是薪资待遇,也不是社会地位,而只是单纯的「有工作可以负责」,因为这样将使生活变得踏实。

    我有一位朋友,当了三十几年公务员,退休之后一个月就觉得无聊了。原先真的没有料到,每天的上班「居然」是个甜蜜的负担。现在不必上班了,反而开始烦恼。他心生一计,就吩咐太太说:「以后你每天买菜之前,请先写一份菜单,由我来批『可』之后,你才去买。」原来他上班所做的事,主要就是批公文,现在没有公文可批,只好试图批菜单了。

    看到以上的说法,足以肯定工作是必要的。找到任何一份工作,都表示自己是有用的,可以发挥能力(心力或体力,知识或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并且取得应有的报酬(包括薪资与身分地位)。

    然而,问题在于:有多少人是「乐在工作」的呢?工作的压力难道不是我们烦恼的来源吗?做一行怨一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但是从反面来想,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时,不要说没有待遇来维持生活,连自己为什么还要活下去都没有把握了。

    工作使人获得定位,在人群网络中成为互相支持的一个点。只要想到「如果没有我这一份工作,社会将会变得不一样」,心里就会踏实了。
(二)有人可以关怀
 
     法国学者涂尔干(E. Durkheim)在《自杀论》一书中,分析自杀的三种原因及类型,依序是:利己型、利他型、断裂型。

    利己型是指原本对自己有利的条件都消失了,好像温室中的花朵被移到日晒雨淋的空地上,受不了逆境的煎熬,因而放弃了求生意志。

    利他型是指为了群体(如族群、社会、国家、人类)的福祉,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至于断裂型,则是在遭遇天灾人祸时,原有的生活脉络及生命信念受到严厉的考验,因而产生虚幻之感,不愿继续存活下去。

    涂尔干的著作写于十九世纪末期,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年了。这一百年以来,个人自由的幅度逐渐扩张到极限,随之而来的自杀问题,也大都环绕着涂氏所谓的「利己型」展开了。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只知自己而罔顾别人,以致引发人际关系的紧张、对立、矛盾、冲突,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心理学家佛朗克认为:只要有人可以关怀,人生就是有意义的。说得清楚一些,「有人可以关怀」,可以兼指两面:一是有人可以被我关怀;二是有人可以关怀我。这两者虽有主动与被动之别,但是效果是相似的。

    以崇拜偶像为例。许多影迷与歌迷能够活得下去,进而活得有些趣味,全靠偶像的帮助。

    二○○三年四月份,香港报纸刊载一则消息,说张国荣跳楼自杀事件发生后,香港地区在九小时之内就有六人跳楼自杀。根据报导,这六人都是张国荣的影迷与歌迷,他们听到偶像死亡的消息,就觉得世间再无可以依恋的事物,于是选择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偶像被许多「粉丝」(影迷歌迷在英文都称为fans,译音就成为「粉丝」了)所关怀,由此产生两全其美的效应。偶像人物看到成群结队的粉丝,跟着自己跑来跑去,不禁感觉自己的生命非常充实;而众多粉丝的生活重心就放在偶像的一颦一笑上。

    孟子谈到舜时,说他是「象喜亦喜,象忧亦忧」,象是舜的弟弟,所以有此一说。我们如果有些幽默感,可以说:对粉丝而言,「偶像喜,我也喜;偶像忧,我也忧」。你能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偶像」与「偶像崇拜」这样的东西吗?

    我肯定偶像的作用,因为对许多人来说,尤其是心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偶像的示范以及对偶像的关怀,将使日渐觉得孤单的个人获得生存的勇气。我在多年前,还为此写了一篇小文章,强调「崇拜偶像的孩子不会自杀」,但是文章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万一偶像自杀的话,就要赶紧采取防范措施。

    关怀如果是双向的,将使人更珍惜自己的生命。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后,中华电信发布一项消息,说:地震之后的十分钟,电话线与手机线路,几乎全部塞爆了。原因是大家都急着「互相」打电话关怀自己的亲友。从这个简单的事实,我可以清楚肯定:台湾人的自杀率「不可能」飙到死亡原因的第三名。

    不过,我们不能忽略一项趋势,就是:在短短的一两年内,诈骗案件风起云涌,多达六成的人都碰到「疑似诈骗」的状况,以致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赖受到严重的打击。

    今天若想找到可以互相关怀的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建立一些「中介团体」。譬如,参加志同道合的社团,其性质大致有三:益智类(如读书会、研习会),娱乐类(如健身、运动的组织),公益类(如医院及慈善机构的志工、义工团体)。

    互相关怀的人要真诚相待,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以道义相期许,不但利人利己,也对整个社会有所帮助。这真是何乐不为呢?

    总之,有人可以互相关怀,就足以肯定自己具有某些价值。有价值的人生,是值得活下去的,因而也是有意义的。

(三)有痛苦可以受
 
    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因此,如果主张「有痛苦可以受,人生就有意义」,会不会显得太刺耳,或者只是唱高调呢?

    若想明白这种主张,关键在于先认清「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改变」有两种:一是被动的与无奈的,譬如,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二是主动的与积极的,就是在遭遇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位女作家接到一笔稿费,是以邮政汇票支付的。邮政汇票上写着她的大名,所以她在提款时,被邮局小姐认出来了。邮局小姐立刻美言几句,说:「你会写文章,真令人羡慕。」作家为了表示客气,就说:「会写文章有什么用,头发都白了。」邮局小姐随口答说:「可是,我不会写文章,头发也会白啊!」

    只要一直活下去,头发就会变白,不然就会掉发。这是身体外型上的变化,谁也无法抗拒。至于会不会写文章,则是在某种努力之后所获得的专长。

    我们要珍惜的是什么?答案很清楚,就是:把握受苦受难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

    有些朋友在网络上查到我的数据,发现我曾有过「口吃」的毛病,都会觉得难以置信。事实上,当我在小学三年级因为模仿别人口吃,而自己变成更严重的口吃患者时,我也无法想象自己有一天可以在大庭广众前面说话,甚至以教书为业。

    我一罹患口吃,立刻成为同学嘲笑的对象,然后产生很深的自卑感,几乎陷于自闭症中。我的直觉告诉我,如果要降低别人嘲笑的音量,只有把书念好。于是我自动喜欢念书,成绩名列前茅,一路到了中学都是如此。

    高二那一年,我在一位老师的鼓励之下,参加了何西哲老师主持的「口吃矫正班」,历经二个月每周三个晚上的训练,终于可以勉强上台说话了。

    我有九年的时间生活在口吃的阴影下,这是我青少年阶段最大的痛苦。我为了减轻自卑心理而拚命念书,但是我的改变除了念书成绩不错之外,主要是以下两点:

    一是,我这一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尤其是弱势的、受苦受难的人。我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同理心,很容易从别人的角度来设想问题,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而言不算太难;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优越感」三个字;我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很容易知足常乐。

    第二个改变是:我非常珍惜说话的机会,并且说话总要设法让人听得懂。我一路念的是哲学,教的也是哲学,而哲学在许多人心中的印象是:「把简单的说成复杂,把你懂的说成你不懂」。我立志改变这样的印象,所以特别在言语表达方面下功夫,长此以往似乎有些成效。

    经由自我反省,我知道自己若是不曾患过口吃的毛病,不曾在九年之内深感痛苦,我就不太可能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己。那么,试问:有痛苦可以受,人生不是有意义的吗?

    在此所谓的意义,是指生命变得不一样,由于开发及锤炼了潜能,使自我进入不同的境界。换言之,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机会,让自己提升转化。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

    譬如,身体生病时,心智可能变得坚强,灵性也可能领悟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硅统公司的老板杜俊元在经历了癌症考验之后,捐出了数十亿资产给功德会,希望能为社会做一些事。试问:这种疾病所带来的苦难,不是很有意义吗?

    能够明白这种主张,人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因此,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