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剧芦苇说

 无门和尚 2012-05-16

编剧芦苇说

(2008-11-09 06:35:55)
 
 
熟悉中国电影的人都知道,芦苇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电影编剧,《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这些在国际三大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经典电影都出自他之手。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位艺术片的高手,恰恰是写类型片出道的。上世纪80年代,他和周晓文合作了《疯狂的代价》和《最后的疯狂》两部类型片,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轰动一时,获得了很高的票房。作为一个在类型片和艺术片之间游刃有余的金牌编剧,芦苇对电影类型和艺术的关系研究和剖析得非常透。看完他对类型重要性的阐释,会让人觉得茅塞顿开。
    类型是什么东西呢?芦苇认为,“类型上电影的规定性。电影是一个艺术产品,这个产品跟所有产品一样,是有功能性的,类型其实是一种功能”。“我多年的经验是,不管写什么电影,第一个你首先面对的就是类型。你到底要写一个什么电影,对自己要有一个定位,也就是说你要知道写的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功能,说白了就是知道观众要看什么”。“类型实际上是一个交流系统。当你把类型规定好以后,观众就有所期待。比如冰箱是家电的一个类型,观众一听说就知道可以放食物进去”“你根据类型所要求的模式的起承转合来写,不会有大问题”。而“模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千百次实验的结果,实际上也符合常情常理。比如说电冰箱,就是两三个门,一个用作冻箱,一个用作一般冷藏,你可以再做一些自由的外观设计和搭配等,但如果没有这个,或额外增加什么,都被证明不实用”。
    按照芦苇的观点,再回头审视我们看过的一些电影,你会发现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为什么我们觉得一些电影令人失望,情节不合逻辑,就是因为编剧不遵照相关电影类型故事模式来写剧本。最近的例子是张一白导演的新片《秘岸》。影片一开始的路数和《好奇害死猫》相似,一看就是一部悬疑片,于是观众在看片过程中有强烈的揭开故事谜底的欲望。如果按这一类型模式写下去,也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可出人意料的是,导演和编剧在影片后半部分和结尾,却突然玩起了艺术,最终弄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开放式结局,曾志伟到底死没死?故事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些观众憋了半天最想知道的谜底,却稀里糊涂不了了之。整个观影过程无疑是令人失望和不解渴的。芦苇自己也举了一个反面例子——何平执导的《天地英雄》,他说:“我们知道西部片和武侠片,最关键的要点是第七场戏,就是英雄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应凭自己的个人勇气杀出重围。这时大家对男主角的期待已经到了最大,全戏最激荡的那一刻即将来临。可是何平的处理完全违反了类型的规律,在《天地英雄》中,谁把恶势力打败了呢?原来是那个光头尼姑把舍利子取出来,发出万丈光芒,紧跟着跟核爆炸一样出现了蘑菇云,把坏人打败了。首先,这个在逻辑上讲不通,你既然有这么一个宝贝,开始就高高举起来不就完了,坏蛋肯定不敢碰你,何必等到最后?这种处理在魔幻类型中还说得过去,但在一个西部武侠片中,就违背了规律。”
    当然,芦苇重视类型,是把类型当作编剧写剧本必须遵照的一个模式和规律,是写好剧本的必须而非充分的条件。他并没有过于夸大类型的作用“类型只不过是有效规定,它不能成全你,但是它可以保证你不犯基本错误”。类型只是提供一个不失败的基础,但不能保证你出彩,出彩不出彩那是创造问题。什么是创造?其实模式下处处都是创造……”

    芦苇没有进一步展开谈编剧如何创造的问题,我想那是因为这个问题既不会有标准答案,也不会有《九阴真经》那样的武功秘笈。编剧的创造性,和个人的天赋智商、知识积累以及生活经验都有关系。不是人人都能成功,都能成为大师的。这一道理,不仅适用于电影编剧,也适用于任何行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