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说解(四)

 觉金 2012-05-16
《灵枢·厥病第二十四》说解(四)
[ 2008-3-13 16:15:00 | By: 工贝 ]
 
原文: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说解:
以下所说的“心痛”都没有“厥”字的限制,说明与心脑血管疾病无关,其实是指腹腔脏器的疼痛。这是因为,古代的老百姓经常把剧烈的腹痛误以为是心痛,这样就很容易把心绞痛与上腹疼痛混淆为一种病,从而导致误诊和误治,而本篇作者为了明确区分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疾病,就必须连带着介绍一些有关腹部疼痛的病症作为鉴别诊断,然而由于讲解的对象就是这些对医学毫无所知的普通百姓,所以只能使用他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于是也就把腹痛称之为“心痛”。
《说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也。”则所谓“中有盛聚”者,实即肠胃发生梗阻的意思。盖人之腹腔即可看作盛受黍稷的所在,而肠梗阻之严重者,除了剧烈的腹痛,还有肠型显露于腹壁之上,呈现出包块状的不规则突起,是则腹部所显露的包块突起肯定是由黍稷之类的“盛聚”所致。对于肠梗阻,《内经》作者是不主张针刺治疗的,尤其禁止在“盛聚”的部位施加针刺,所以他接连说了两句“不可刺”、“不可取于腧”。关于这一点,务必提起注意,因为下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病例分析。
很显然,作者提出这种以盛聚梗阻为特征的“心痛”,是为了与血气栓塞的心绞痛进行鉴别的意思。

原文:
肠中有虫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针。
说解:
在古代,消化道寄生虫是导致腹痛的常见病因,然与经络不通、血气不调无涉,故小针无取也。
但是这句话肯定不是这个意思。
在这句话,“皆不可”三字很值得玩味。“不可”是指令性语气,即不允许的意思。“皆”是全部、所有的意思。“皆不可”其实是一道死命令,是说凡属于消化道寄生虫造成的腹痛,都绝对禁止针刺。
但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里有非常明显的不合乎情理的地方。
现在假设:本篇作者是一位古代的针灸医生,他擅长于针刺治病,某一天,他接待了一个患者,主诉是腹痛,除此以外并无其它不适,那么,这位医生根据什么才能断定这个患者的腹痛是不是由于肠道寄生虫所致呢?如果无从断定,他还敢不敢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腹痛呢?此其一。
假如经过盘问得知,该患者最近曾发现大便中带有蛔虫,于是得出诊断,目前的腹痛很可能是腹内蛔虫所致,那么按照上述指令,他就只能告诉患者:蛔虫性腹痛不能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这种病非我所能,请另就高明吧。然而,一个自称技术全面、能力高超、连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一切久病痼疾都敢于承揽的医学专家,三言两语把一个很普通的腹痛患者推出门外,这就显得有点太不合情理了。

原文:
心肠痛,侬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
说解:
不但古代的普通老百姓,甚至古代的文化人,其实也是心腹不分的。如《说文》:“人心,土脏,在身之中。”是说人心居于腹部中央的意思。那么,凡腹痛之剧烈者皆谓之“心痛”,其实是古人的普遍认识。然而本篇作者是个专业医生,他肯定知道心痛与腹痛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腹痛本是肠痛而与心无干,故提出“心肠痛”,意在告诉人们:一般人常说的“心痛”实际上只是腹腔内的“肠痛”,只有“厥心痛”才是真正的心痛。
“侬”,本意是恶心,在此指呕吐。《伤寒论》有“心中懊侬”,也是形容恶心欲吐的样子。
这是讲蛔虫性肠梗阻,以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部肿聚(肠型膨出)为基本特征。腹痛多为阵发性,谓之“痛有休止”。这是由于梗阻部位的肠蠕动引起痉挛导致腹痛,而肠蠕动原本是间歇式进行。肿聚的部位可随肠蠕动而移动,谓之“往来上下行”。“腹热”是梗阻局部的腹膜充血。“喜渴”是频繁呕吐导致脱水的表现。“涎出”则是虫体分泌的毒素进入血液后引起的中毒反应。

原文:
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说解:
乍一看,这似乎是针对上述症状提出了相应的一套治疗方法,实际上,后人几乎都是如此理解的。然而如果联系前文进行分析,问题就出来了:本篇作者既然已经反复提出了“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肠中有虫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针”的指令性禁忌,是连“小针”都绝对禁止使用,怎么又会贸然地使用“大针”治疗肠道寄生虫呢?这不是出尔反尔么?我以为,即使古代还没有形式逻辑这门学问,但是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原则总是有的,作为一个以治病救人著书立说为己任的临床医生,他的思维不可能如此的混乱,以至于出现如此明显的前后抵牾、自相矛盾。
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前文之所以郑重其事地反复地告诫我们“不可刺”、“不可取于腧”、“皆不可取以小针”,其真正的用意,乃在于强调对于“中有盛聚”的剧烈腹痛(即肠梗阻),采取针刺的方法是绝对错误的,必将引发严重的后果,而这一段关于针刺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的文字,其实是一个错误治疗所导致的医疗事故的原始记录。本篇作者原本是希望通过详细具体的记载,以警醒后人,再也不要重复类似的错误,却没想到被后人误解为正确的方法。
作者所记录的错误治疗的操作过程如下:
先有一个助手以双手沿肿聚(即肠型膨隆部位)四周向中心推挤,并用力固定,不使其移动,操作者则以“大针”向肿聚正中位置深深地刺入,然后两个人共同施以持久挤压,直到肿聚消失,不再移动,这才出针。当然,操作者的意图也很清楚:刺杀虫体,消除肿聚,以解除剧烈的腹痛。
有解剖学知识的人都不难明白,这样的治疗非但不能刺杀虫体,而且肯定要出严重的事故。
《九针十二原》:“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挺,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可知“大针”本是专门用来穿刺肿大的关节鞘囊放泻积液的器械,长而且粗,非毫针之纤细可比,那么,在肠型被死死固定的情况下,再以“大针”对准了刺入,结果必然是刺破肠壁,人为导致肠穿孔。于是一个严重的医疗事故就产生了。

原文:
胼(原作〈上并下心〉,《说文》没这个字,显系传抄之误)腹,侬痛,形中上者。
说解:
肠梗阻部位的肠管由于内部胀气而处于高度膨胀状态,这也正是产生剧烈腹痛和腹壁上显露肠型的原因,那么一旦出现肠穿孔,肠内容物必然迅速溢出,扩散于整个腹腔,于是肿聚部位自然就随之消解,这在操作者看来似乎就是“虫不动”了,然而却造成了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从而出现特异性的板状腹,这就是所谓的“胼腹”。“胼”即胼胝,胼胝本来是指手足部位的老茧,由于皮肤增生,显得厚敦敦的,柔韧而坚实,则此“胼腹”,就是形容整个腹壁肌肉由于紧张强直,表现为既坚实又柔韧的状态。
“侬痛”,是说恶心呕吐和腹痛症状依然存在,也就是说,病情非但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而且愈加严重。
“形中上者”,是本文作者如实记录下的这个倒霉患者的形体特征,表明这个患者属于形体中等偏上(即偏于高大粗实)的一个壮汉。
根据上述记录,我推断作者还想告诉我们,该壮汉在这次错误的治疗之后很快就死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