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山图》记 归有光

 苏迷 2012-05-16

《吴山图》记 <wbr> <wbr>归有光


    周末,闲暇无事,读归有光文选,读此篇《吴山图记》,感慨系之。此文不仅写得好,关键记载了一个非常好的廉洁文化资源。

《吴山图》是吴县百姓送给离任县令魏用晦的纪念品,其功用相当于已程式化的“去思碑”。但吴县百姓所送的《吴山图》却是礼轻情义重,因为它代表了老百姓对廉洁贤明县令的真情实感。对于作者归有光来说,吴县的山山水水实在是太熟悉了,因为自己也曾在湖州府长兴县任过县令,因此,对《吴山图》的意义当有切身的感受,故下笔为文,随兴生发,侃侃而谈,毫无造作应酬之嫌。

    第一段作者不直接从《吴山图》说起,而是写吴县的山川形胜,而这些自然景观本身又极富文化积淀,显示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二段先交待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顺理成章地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坚实的铺垫。第三段先从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说起,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最后又上升到真正的贤者是“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最后一段称赏魏用晦是属于“不能自忘于其人”的贤者,“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真可谓运思良苦。

 

【原文】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1],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2],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3],尚有西子之遗迹[4]。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5],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6],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7]为给事中[8]。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9]。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10]。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11],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释】

  [1]“吴、长洲”句:吴县和长洲的县治在苏州府的府城。吴,今江苏吴县。长洲,县名,1912年并入吴县。郡治所,指苏州府治所,即今苏州市。[2]穹窿:山名,在吴县西南。阳山:在吴县西北,又名秦余杭山、万安山。邓尉:山名,在吴县西南,汉有邓尉隐居于此,故名。西脊山,山名,在邓尉山西,一名西碛山。铜井:山名,在吴县西南,一名铜坑山。[3]“而灵岩”句:灵岩山在吴县西,春秋时吴王夫差在山上为西施筑馆娃宫,吴之故宫即指此。[4]西子之遗迹:指灵岩山上响屟廊、西施洞等遗迹。西子,西施,传说越人送给夫差的美女。[5]虎丘:山名,苏州有名的游览胜地。剑池:虎丘山上的池名。天平:山名,在吴县西。尚方:山名,在吴县西南,又名上方山。支硎:山名,在吴县西二十五里,又名观音山。晋朝僧人支遁隐居于此,山上放鹤亭、白马涧等都是他的遗迹,山因此出名。[6]魏群用晦为吴县:魏体明,字用晦,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吴县知县,隆庆二年(1568)迁刑科给事中。为吴县,在吴县做县官。[7]以高第召人:因吏部考绩成绩优秀而被召入朝廷做官。[8]给事中:官名。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置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吏科四人,户科八人,礼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其后员数常有增减。[9]“尸祝”句:在佛寺或道观为魏君向神祈祷,这本来就理所当然。尸祝,本指主持祭祀的人, 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祷告、祝福。浮屠之宫,佛寺。老子之宫,老子被道教尊为祖师,老子之宫即道教的神庙道观。[10]“昔苏子瞻”四句:苏轼《书韩魏公黄州诗后》:“黄州山水清远,……魏公去黄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韩魏公,名琦,北宋宰相,封魏国公。黄州,今湖北黄冈。[11]内庭:宫禁以内。按《明史。归有光传》:“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内庭”指此。归有光卒于隆庆五年,此文为其晚年所作。

 

【译文】

     吴县、长洲二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而划界分治。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而灵岩山,曾经是当年吴国宫殿所在的地方,那里至今还保存着西施的遗迹。至于说到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都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三万六千顷浩瀚的太湖中,有七十二峰坐落其间,则更称得上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任吴县令不到三年,就因为政绩赫赫而被朝廷召入任给事中。魏君治理吴县时对百姓很有恩惠,百姓苦留不得,魏君也不忍离去,于是有热心人就画了一幅《吴山图》,作为临别留念赠给他。

    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如果县令贤能,那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受到他的恩泽,荣耀一方;如果县令不贤能,就会祸及当地的山川草木,使其受到耻辱。魏君对吴县的山川草木,算是增加了它们的光彩吧?有朝一日这里的百姓将在山间选择一处风景优美之地,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这本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可是魏君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仍然会眷恋当地的山川呢?过去苏子瞻称道韩魏公离开黄州任上已经四十多年,往事依然时时不忘,以致写下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的人把这首诗刻在石碑上。这以后人们才明白贤能的人对于他所到的地方,不仅使那里的百姓不忍忘怀他们,而且连他自己也不会忘记那里的百姓。

    如今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有一天他和我同在内庭,拿出这幅《吴山图》,边欣赏边感叹,于是让我为这事作一篇记文。啊!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情谊,吴县的百姓怎么能忘记他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