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归有光《吴山图记》

 昵称503199 2023-03-17 发布于湖北

新课标大语文 2021-10-18 11:58

收录于合集#文言观止文章合集232个

吴山图记

归有光

【题注】

旧时,一员地方官将要离任,当地百姓(实际上是一些绅士)需得表示挽留之意,如立去思碑、送万民伞等,《吴山图》则是吴县百姓送给离任县令魏用晦的纪念品,礼轻情义重。归有光应邀而作《吴山图记》,因此多官场应酬之语,却也表达了小民百姓对贤明父母官的期望。大凡图记,总不可避免地需要叙写图上所绘之景、绘图的情由及作记的原委等,本篇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归有光构思运笔独有妙处、行文淡宕有致,因而颇耐玩味。全文文字雅洁俏净而纡徐有致、语言得体。首段仅用寥寥数笔,便将吴地形胜凸现纸上;“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一段,横空结穴,点出了全文的主旨。中间及最后一段,承接自然。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归有光文章的特色,为后代桐城派古文家所取法。

原文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句法错落多致,从句式上就让人产生群峦叠嶂、异峰突起的感觉,且又连用“皆”“最”等表示至极程度的副词,更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点评:开篇并未正面介绍《吴山图》所绘,反而将吴县境内的名山胜地写得摇曳生姿,但凭借这段生动的介绍文字,便能激起读者对《吴山图》的想象:既然有如此奇美的山水为据,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图画也一定很美。归有光独具匠心,不露痕迹地说明了吴人以吴山为题作图的原因,也暗示了图中所绘之美。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点评:接着叙写赠图的事由。本段文字简约,归有光将自己的用意蕴含在似乎是很客观的记述之中。不仅从朝廷考评的角度对魏用晦的政绩给予充分肯定,还通过百姓的反应对此予以证实,这样,既引出了绘赠《吴山图》之事,也引入了赞美魏用晦的正题。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紧扣赠图一事,将议论重点放在了县官治政)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以一“而”字为转折,变换议论角度,再揭出一层新意)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点评:本段议论,是全文中心所在。县令乃父母官,贤良与否,直接影响着百姓的生活,然归有光却略而不言治政实事,反以富有诗意的想象把县官治政与山川草木联系起来,不仅增添了文字的形象性,更说明《吴山图》所显示的不只是山水之美,还隐含着魏用晦政绩的光耀。随后以魏用晦类比北宋贤相韩琦,褒奖之意立显:一张《吴山图》,不仅凝聚着吴人对魏用晦的爱戴之情,也寄寓着魏用晦对吴人的殷殷之思。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点评:文末写魏用晦展玩此图、请求作记,交代了写作这篇记的具体起因,同时感叹魏用晦与吴人彼此之间的感情,与前文吴人送图之事相照应,勾联紧密、结构严谨。

【注释】

①吴:吴县,今已并入江苏苏州市,为吴中区。长洲:明代县名,后并入吴县。明朝二县均属苏州府管辖。

②郡治所:州府官署所在地,此处是指苏州府治。吴县和长洲县的衙门也设在苏州城内。

③穹窿: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阳山:在今苏州市的西北。邓尉:山名,在今苏州市西南,因东汉时邓禹曾隐居此山而得名,山上多梅花。西脊:又称西碛山,在邓尉山西。铜井:又称铜坑山,亦在今苏州市西南,以产铜而得名。

④灵岩:山名,在今苏州市木渎镇,又名石鼓山、研石山、象山、石城山。

⑤吴之故宫:春秋时吴国君主夫差曾在灵岩为西施建馆娃宫。据传今灵岩山寺一带即是馆娃宫的遗址。

⑥尚:还。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越国君主勾践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西施备受吴王宠爱。相传吴王曾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有琴台、梳妆台等。

⑦若:像。虎丘:山名,一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北阊门外。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三日有虎踞于上,故名。唐王朝避其先世李虎讳,改称武丘。后复旧名。泉石幽胜,上有塔,登眺则全城在目,为苏州名胜。剑池:池名。在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在这里找寻过吴王阖庐的宝剑;一说阖庐葬在这里,曾用鱼阳扁诸等宝剑各三千殉葬,故名。天平:山名,在灵岩山北,因山顶方平,故名天平山。尚方:山名,又称上方山、楞枷山,在原吴县西南。支硎(xíng):山名,在原吴县西南,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隐于此山。

⑧太湖:在今江苏省南部,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旧说有三万六千公顷。

⑨七十二峰:太湖中有大小岛屿四十八个,加上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尤以洞庭东山、西山、马迹山、三山、鼋头渚最为有名。沉浸:浸入水中。

⑩海内:古人以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犹言天下。《战国策·秦策一》云:“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⑪高第:在吏部举行的考核中列为上等者称高第。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常在皇帝左右侍从,备顾问应对等事。因执事在殿中,故名。魏或加官,或为正官。晋以后为正官。隋开皇六年(586),于吏部置给事郎。唐属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而留给事中。明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之违失、章奏封还一权。魏用晦所任为刑科给事中,《明史·职官三》言其职责为:“刑科,每岁二月下旬,上前一年南北罪囚之数,岁终奏上一岁蔽狱之数,阅十日一上实在罪囚之数,皆凭法司移报而奏御焉。”

⑫扳留:挽留。又作“攀留”,即攀缘车驾挽留,表示对离任者功绩的肯定和对离去的眷念。

⑬由是:因此。好事者:喜欢绘画的人。事:从事。以为赠:即作为赠送的礼品。

⑭被:通“披”,受。泽:恩惠。荣:兴旺。

⑮尸祝:尸,代表鬼神受享祭的人;祝,传告鬼神言辞的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吴。”注曰:“庖人尸祝,各安其所。”尸祝在此处的意思是:将来把他当作祖先、神灵一样祭祀。浮图:梵语音译,此处指佛教寺院。老子之宫:即道观。老子是道教供奉的始祖。

⑯惓惓(quán):恳切、难以舍弃的样子。

⑰苏子瞻:即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韩魏公:即韩琦(1008—1075),字稚圭。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韩琦曾与其兄在黄州居过,黄州人以此为荣。苏轼作有《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一文:“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此处用韩琦之思念黄州之事言魏用晦思念吴县。

⑱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94)十月二十六日,苏轼作《书韩魏公黄州诗后》云:“而轼亦公(即韩琦)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黄人,即黄州人。

⑲内庭:即内廷,宫廷之内。隆庆四年(1570),归有光任南京太侍寺丞,留京执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因此有机会在内廷与时任给事中的魏用晦见面。

练习题

1

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断句。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

2

把文中加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归有光交代自己与《吴山图》主人的同年关系,再引出《吴山图》的故事,将一地的山川形胜与贤能之士联系起来,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B.文章谈了县令的贤与不贤对老百姓的关系,又用苏轼和韩琦的故事为例,目的是说明贤能之官吏自然会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

C.作者用心雕饰文字,写得清新淡雅,细腻描绘了吴县的山水,又将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构思非常精巧。

D.全文结构巧妙,层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紧扣官与民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真可谓运思良苦。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C。文辞委婉,感情真挚,在文字上并未精心雕饰。

思考题

作者在文中引用苏轼和韩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区畅所欲言,我们会在推文第二天留言置顶参考答案哦)

参考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界各自管理。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而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天下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喜欢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惠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确实是不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并感受到耻辱。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思黄州》这首诗歌,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道德高尚的人对其生活过的地方,不但使那里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里的人。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一同在宫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唉!魏君对于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毕光荫 / 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审校:付婷婷 / 责编:杨衢

往期精选

经亦求精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蝜蝂传》

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驳复仇议》

…… 

史海探珠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汉书·苏武传》

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汉书·李陵传》

…… 

子学遗珍

文言合集 | 子学遗珍——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子路的形象

…… 

集英咀华

文言观止 | 集英咀华——王世贞《本草纲目》序

文言观止 | 集英咀华——《座右铭》

……

想要获取高中语文教学资料

参与投稿/提建议/加入全国语文教师群

请添加杨衢微信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收录于合集 #文言观止文章合集

 232

上一篇文言观止丨集英咀华——王世贞《本草纲目》序下一篇文言观止 | 史海探珠——《明史·归有光传》

阅读 512

分享收藏

1

1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 新课标大语文·杨衢

    置顶

    【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文对魏用晦离开吴县,却仍眷恋该县山水做了提问,下文却并未直抒己见,反引韩琦作《思黄州》诗一事作为说明,意味深长。 因为若把自己为魏用晦写《吴山图记》,同苏轼在黄州为韩琦把诗刻在石上的故事相比,可能有比附之嫌,但若以苏轼黄州刻石的事例来说明“道德高尚的人对其生活过的地方,不但使那里的人不忍心忘记他,他自己也不能忘记那里的人”这一道理,就显得含蓄自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