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亟待“减肥”

 花漾物语 2012-05-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逐步变成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给语文教学增添了生机活力。但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由于对新理念内涵把握不准,有的老师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语文教学的误区,造成语文课“体态过丰”。逐渐“肥胖”起来。现就以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拓展过多
  
  一位年轻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泉城》,在对课文粗略地讲解之后。就急于引导拓展:“泉城的历史怎样?文化价值怎样?怎样来保护?类似这样的名城有多少?准备怎样画这座你心中向往的名城?”等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引入了很多的课外信息。课堂容量大、节奏快。乍看似乎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对字里行间透着的神韵,“进而不人”“过而不留”;对“意境的感悟、情感的熏陶、语感的积淀、素养的修炼”体悟不足。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课内外沟通,学科间整合,注重资源的开发,视野的拓展,这本无可非议。伹如果一味随波逐流,赶时尚,无视语文自身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去整合拓展,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社会课、美术课,变成所谓综合性“大语文”,把课堂适度的拓展变成无度的拓展,这绝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课件过乱
  
  多媒体课件的描述和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沟通了形象和影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苍白无力。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有的变成了“满堂电”,讲台变成了“声像舞台”,课堂变成了课件的“交响乐”,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内化和积累。
  语文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水平的。而课堂上,教师常越俎代庖,急于使用课件。直化语言,替代学生的感悟。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但一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花哨”、“好玩”的课件画蛇添足,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教师是最鲜活的教学媒体,教材是最丰富的学习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媒体。切忌“无目的、无计划地滥用”。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把握文章的感情脉搏和语言品位上,在多媒体的参与下,让学生在舒卷流畅、动容传神的语言文字中感悟体验,切不能以削弱文本潜在魅力为代价,让多媒体课件喧宾夺主。
  
  三、导不“导”,主体过“主”
  
  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心翼翼地隐蔽了教师这一“主体”,放弃了教学中的“首席地位”和“引导权”,甘当学生阅读讨论的陪伴,简单地迎合学生游离于表面的肤浅体验。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无关的、非本质的问題,教师不加判断,不加选择,不加疏导就进行教学。如一个词语不理解,就解释词义;对标点符号的用法有意见,就讨论某个标点符号;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不清楚,就介绍时代背景……这种课堂,表面上很民主,其实这种“学生牵着老师走”的危害性与“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等同。造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效率极低。
  学生的心智比较幼嫩,知识不成系统,思维不够成熟,过分放手不引导,课堂的教学效益只能在一个低层次上徘徊。作为语文教师,要心中装着学生,时刻想着主体,高瞻远瞩,把握尺度。既不能压抑主体,也不能放任主体;既不能过分主导,又不能削弱主导。二者有机融合,和谐发展,才是完美的课堂。
  
  四、探究过深
  
  现在有的教师视探究为法宝,追求时尚,喜新厌“旧”,把学生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消耗在价值不大的探究上。有的把学生限制在抛出问题和预设答案的管道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自己设计的套路,寻求答案,为学生的探究结论假性地展示了平台。这种貌似探究,实际上是“穿新鞋走老路”,“重复昨天的故事”;有的把文本中一读就懂,一想就会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丧失兴趣,探而无味;有的让学生探究难度大、曲折多的课题,学生望而生畏,探而无果;有的探究过程过于理性化,偏重逻辑推理,用“甲等于乙,乙等于丙,甲就等于丙”的等式来机械地解读文本,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动感和灵气。学生由于缺乏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缺乏丰富的理性认识和抽象的思维能力,过于理性化的探究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探究信息材料的可感性、可操作性,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文章中需要探究、能够探究、适合探究的内容和契机。有形而探,有感而发,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融入文本、升华文本、超越自我。
  综上所述,语文课的“肥胖”,是一种虚假繁荣、泡沫经济,是片面理解、机械套用新课程理念的结果。我们必须正确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坚持活用新理念,推陈出新;摒弃炒作新理念,花样翻新。恰当定位不乱位,准确到位不越位,保持语文教学的“字正腔圆”,消除课堂教学中的“肥胖”现象。让语文课“苗条”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