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别让好东西毁了

 新用户5345BAE7 2023-09-05 发布于江苏

夏天的西瓜是个好东西,外出运动后一身汗,回来吃上两片西瓜,那是一种享受。但如果一下子吃得太多,会让人肠胃消化不良,严重一点的,还会引起腹部疼痛、身体乏力等问题。我想,可能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不太舒服的经历。
冬天的雪花好是好,特别是在江南地区,难得下一场大一点的雪,如果到处都被盖上一层白色的“绒毯”,那真是太美了。可如果我们忘记“霜前冷、雪后寒”这句谚语,在赏雪时,穿得太少,或者因为打雪仗、堆雪人,临时减了衣服,受了冻,就会感冒发热,头晕头痛,要经受好几天病痛的陪伴,却有点得不偿失的意味了。
好东西,也要看在怎样的环境下欣赏,或者如何理性的来对待,不然明明是好东西,却在不经意间成了造成痛苦与伤心的罪魁祸首,实在可惜。同样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不要把课堂里的好东西毁了,课上得令人声声叹息。你看——
课堂表演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得当,既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实践语言、磨励思维,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优秀的老师,善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巧妙地将表演渗透其中,让课堂拥有更加出色的教学效果。印象深刻的一节课,是薛法根老师教学《“你应该把这条鱼放掉”》时,安排的表演中学生做故事中的“爸爸”,老师做故事中“儿子”,在对话表演中帮助学生明白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却又妙趣横生,课堂中笑声阵阵,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文本主旨的领悟和内化。表演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可见,这样的表演是与文本学习非常契合的重要教学策略。但是,一位老师在教学《蜘蛛开店》这一篇童话故事时,也安排了学生进行表演。可走到讲台前的学生竟然是课前排练好的,尽管有精美的道具,但整个过程生硬、机械,毫无课堂即时生成的精彩,更没有对文本中语言推敲、咀嚼的过程,全班坐在下面的同学成了看“戏”的观众,这样的表演有多少现实的价值呢?没有思考课堂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学习目标的达成,却把表演当作几名好学生博人眼球的“作秀”,这实在是不应该。
随文本的学习内容,合理的拓展是必要的,也为课堂增加了学习的厚度,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在教学中,让拓展为课堂增添点睛之笔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见过很多。有一回,我所在的学校邀请王崧舟老师来校执教观摩课《天籁》,在整个教学反复读品的过程之中,学生理解了庄子这一名篇的内容,感受行文的节奏,体验文言语言表达的魅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出风与地籁的关系,读出目不暇给的众窍,读出千变万化的地籁之声,接着认识人籁和天籁之声,层层递进,并尝试表达自己笔下的天籁,每个学生发出自己认为“天籁”。课的最后,老师拓展了一首歌《那是谁》,出人意外,却又如此妥帖。那不悲不喜”“不错不对”“不进不退的人,与课文背后的庄子互文互解,古今相认。这样的拓展,令在现场听课的我顿觉是神来之笔,实在高明。可是,在有些课堂上,老师也在拓展,但往往为了拓展而拓展,甚至拓展毫无必要,完全浪费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就如在教学五年级琦君的《桂花雨》,在课堂中大量拓展作家的生平创作介绍和作品内容片段,在课堂学习的不同阶段都把学生的视线引向课本外的文字,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应该学习的课文没有深入,而拓展的内容又是眼花缭乱,真正的学习收获少之又少。这是对教学拓展的真正意图发生了严重的认识偏差。
再来看课堂中的课件应用。很多时候,可以用一段师生朗读解决的问题,却又是动画,又是音频,又是课件内容和学生的互动,似乎这样的课才是好课,这不同样是对一个好的教学手段曲解了吗?不可否认,课件走进课堂,多媒体为语文学习服务,这是对课件应用的正确定位。无论怎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本身,才是我们课堂的根本目标和核心指向。但是,追求课件的精美,课件内容的繁多,操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复杂,甚至有的语文课,连课件的制作团队都要坐在教室内随时待命,试问,这样的课件还有在课上应用的必要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为学生的语言文字实践和语文素养提升助力,而不是喧宾夺主,课件盖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风头”,这又是把一个好东西用坏了。
其实,在课堂上可以应用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教学的策略,应用的工具,实施的方法,多元的评价,这些都是我们上好一节语文课绕不开的好东西。但一定要记住,指向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成长,把好东西用好,才是我们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坚实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任何一种策略或手段,都应站在学生学习的真实学情和需要之上,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止有法,应用有度,千万别把好东西毁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