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公制礼与孔子的“克己复礼”

 朱志超的图书馆 2012-05-16

周公制礼与孔子的“克己复礼”

(2009-12-16 10:46:15)

   周公制礼在周之初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到了春秋战国时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也就是说在春秋战国这个历史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了,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从周初所制定的那些典章制度已经被破坏殆尽,即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那么由此可见,无论是“礼”还是“乐”这些与周的统治密切相关的典章制度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社会条件,一种新的典章制度悄然形成并取而代之。不难推断周公煞费苦心所制定的“礼”和“乐”是不适应春秋战国这样的社会背景的。那么处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孔子为什么却提出“克己复礼”?像孔子这样的智者难道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吗?这个矛盾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周公制礼的“礼”的内容是什么呢?从《诗经。颂》的内容来看,“礼”的内容应该就是祖宗崇拜。单纯的祖宗崇拜在周公的时期有其价值,因为当时巫风盛行,巫觋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要革除这种巫觋文化就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典章制度,这就是周公制礼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和意义。以祖宗崇拜来取代那种巫觋文化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周公制礼是一项政治活动。经过西周那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巫觋文化得到了有效革除和抑制,也就是说周公制礼的“礼”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春秋战国不仅出现了学术下移这样的文化景观,而且诸侯国纷纷脱离周王朝的制约的政治局面也同时出现,在这样的局面下“礼”显然不能再作为一种有效的调节社会平衡的行为规范了,那么再构建一种新的行为规范来取代它也是很合乎规律的。到底构建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呢?应该说在当时并没有取得一种大家公认的,或者说已经形成主流的行为规范,诸侯国要取得独立且站住脚,长久存在下去,单靠各诸侯自己的力量显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于是网罗能人就是他们的第一取向,那么要取得网罗人才这种活动的胜利,显然仅仅靠祖宗崇拜是没有可能实现这种理想的。人才从哪里来呢?还得眼睛向下看,所以民本思想应运而生,附之以社稷为本的思想。这应该是基本的主流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为何提出“克己复礼”呢?在孔子看来祖宗崇拜的核心是人气血脉的一贯性,父者永远是父,即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永远处于一个尊者的地位,自然一国之君者对于臣来说也应该永远处于一个尊者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保持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以民为本与尊尊,长幼有序应统一起来。所以他是以复古为旗帜在倡导一种新秩序。这就是董仲舒为什么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据,也是儒家学说后来能够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