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是孔子非常推崇的人。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辅佐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两年,武王死去,辅佐武王之子,年幼的成王。之后平定叛乱。 周公最大的贡献是有两项,建立分封制,制礼作乐。其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周公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是总结了商朝的经验而制定的。在商代,王位的继承,有时是弟弟,有时是儿子。没有明确的规定。然后,就会出现许多争夺王位的事件发生。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周公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就是说: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位,而其他的儿子被分封为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在各个诸侯国里,也是一样,嫡长子才有继承权。其他的儿子被封为大夫。 礼仪、居室、服饰、用具等等都是有具体规定的。就是当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最上面是周天子,下面是诸侯,在下面是大夫,在下面是士,在下面是平民,最下面是奴隶。你处于那个阶层,就只能享受那个阶层的待遇。住多大的房子、穿什么样的服饰,使用一定规格的用具…… 总之,最终的目的就是形成一个很有秩序的社会!对巩固西周的政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礼崩乐坏 西周末年,就是周公后的300年左右,进入春秋时期。这就是礼崩乐坏的年代。 孔子是春秋晚期的鲁国人。而周公恰好是被分封在鲁国的。孔子比周公晚了大约500年。 西周初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是势力最大的。诸侯每年要到国都去朝觐的。一方面是拜见天子,还有就是进贡。如果有什么战事,都是天子发出的号令,诸侯判派出军队。 到春秋时期,就不一样了。首先是天子没有实力了。春秋时期的几个霸主,都是可以号令诸侯的,而天子只是一个陪衬。 然后在诸侯国内,大夫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以鲁国为例,鲁国国君也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权力在三家大夫那里,以季氏家权力最大。 其实,三家大夫,季氏、叔孙氏、孟孙氏,历史上称为“三桓”,因为其实都是鲁桓公的后代。 先是三桓专权,后来发展为“家臣执政”。就是季氏的家臣阳虎,掌握鲁国大权,最后作乱,被平叛。 《论语》中记载的几个例子:季氏在家里宴请其他的大夫,跳的是“八佾之舞”。按照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天子才可以享受“八佾之舞”,而诸侯是六佾,季氏只是大夫,是四佾。八佾,就是八排八列,共64个人,一起跳的一种舞蹈。孔子最后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说如果这个可以忍受的话,那还有什么是不可忍受的。 季氏,又去祭拜泰山。这次孔子更加愤怒,不过也还是没有办法。因为第一次毕竟是在家里,影响小,而这次是在外面,影响极大! 在齐国,一个大夫把国君给杀了。这是很严重的事,孔子就去向鲁国国君汇报,希望鲁君可以派兵讨伐。鲁君回答说,这事还是给季氏大人说吧。季氏大人对这件事的态度更是暧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