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二)

 奔跑的鸡架 2012-05-16

6.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中医学中亦称为“心法”、“顿悟”,是指不遵循严格逻辑规则的一类思维方法,是人在思维过程中,基于有限的数据资料、知识信息和经验事实,调动一切已知的思维材料和思维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领悟和具体的判断的一种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对称,其区别在于思维步骤、进程的程式化程度有所不同。它常以“悟”作为认知事物的基本形式,即通过主观的内省体验,使主体与客体直接冥合,心与理合一,实现认识的突变和飞跃。故直觉思维具有突发性、简约性及模糊性等特征。

    直觉思维方法的展开形式是直觉判断、想象。所谓直觉判断,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直感的断定。想象是对头脑中的各种观念和思维元素进行加工、改造、组合,从而创造出新观念的一种直觉推理。这里的“观念”,既包括意象、图式等具象的观念,也包括概念、词语、符号等抽象的观念。

    直觉思维也是中医学常用思维方法之一,历代医家也多有论述。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程国彭曾言及达悟之境谓:“沉
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药无虚发,方必有功。”许多医家还将自己所撰医著冠以心法、心悟等名,如《丹溪心法》、《外科心法》、《医学心悟》、《疡科心得集》、《伤寒心要》、《扁鹊心书》等等,以示其法。历代医家借助此法一方面用以研究和琢磨前贤珍贵的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则完善或阐明自己的新见解、新体会和新发现等,以此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如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序》中说:“二十余年虽记诵广博书,然治人之术,不出人右,其夜梦人柯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见其题曰《内经主治备要》,骇然惊悟……自是心目洞彻,便为传道轩岐,指挥秦越也。 ”这一惊悟,贯通了二十年之说,使脏腑病机系统化有了质的飞跃,开创了中医学术史上的易水学派。又如清代医家程国彭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悉心领悟,精心总结,概括出治疗疾病的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并认为“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此予数十年来,心领神会,历试而不谬者,尽见于八篇中矣。”

7.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即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过程,是具有具体同一性、辩证矛盾性和联系发展性的抽象思维。它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变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统一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系统完整地认识对象。其基本形式为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及辩证理论体系。辩证思维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思维及现代科学辩证思维。中医学中的辩证思维当属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它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最为突出、系统、珍贵的一种思维形式,并由此而确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思维:也可以称为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中医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整体思维从事物整体出发,着眼于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认识事物。它把对象世界理解与规定为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但部分作为整体的构成要素,其本身也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体与部分并不是完全间隔的两个世界。由于它们或者受着某一共同规律(道或理)的支配,或者有着同构(如阴阳、五行结构)关系,或者由共同的基质(如气)构成,因此,部分就必然蕴涵着整体的功能与信息,即整体与部分之间有着相类、相似、相通的特征。在此思维框架中,道、气、太极、理是代表整体或全体的基本范畴,阴阳、五行、八卦等则是这一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天人合一”是这一整体思维的根本特点。

    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建构中,广泛地运用了整体思维的方法。首先,古代医家将自然、社会与人视为一个整体,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的观点,由此创立了“援物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相类比,把通过观察自然所得出的规律推广到人体,从而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其次,整体思维把研究对象的内外表里视为一个整体,外在表征是以内在变化为依据,由此又产生了“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以此建立了中医的藏象理论等,并成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方法。

    (2)变易思维: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易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94)。变易思维是以变化的观点考察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变易思维具有生化日新、循环反复、阴阳调节的显著特点。生化日新是把宇宙看作连续性的、整体性的变易过程,是一个大流行,并且视宇宙整体有如生命机体那样的生化功能,表现为一个新陈代谢、日日生新的过程。循环反复是把对象世界理解与规定为一个由始而终、由终而始、循环往复的无限过程,而且这种反复一般所强调的,不是像西方人那样的物质质点在虚空中的机械性位移与变化,而是整体在形态、属性或功能方面的反复转换。无论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事物,还是由个体事物作为部分联结而成的整体,在特定阶段上都表现为日新向上的演进过程,当发展到极盛或极限,则向对立面或反面转化,如是反复,循环不已。阴阳调节则将阴阳看作整体内部的对立双方,它们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着整体的运动变化,即生化日新与循环往复,本质上是宇宙万物一种自发性的自我调节过程。变易思维也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就人的整个一生来说,有一个生、长、壮、老、已的演变过程,而在此过程中,人体功能活动及病理变化又受年、时、月、日等时间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节律性变化。疾病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受病邪性质与强弱、人体的体质差异以及治疗、护理等条件的影响,辨证论治即是以疾病的运动变化为其基础。

    (3)相成思维: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济互补的观点看待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对立的两种事物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对象客体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关系,着眼于普利高津所说的“协调与协和 ”,追求整体的有机和谐。这种相成思维的起源甚早,孔子提出“叩其两端”,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者,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叩其两端即考察问题的两个方面。老子强调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老子》 ·2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58章)。《易传 ·系辞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精湛论断,认为对立双方的相配相济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法则,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繁衍发展的原由,并强调对立双方除具有相依互补关系外,尚表现为和顺、交感、适中等状态,即对立双方相互承顺、相互统一,并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由此使整体系统趋于和谐与有序。相成思维充分体现在中医阴阳学说之中。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观,帮助古代医家开拓出中医生理、病理、发病、诊法、辨证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起到了构筑中医理论基本框架的作用。

8.试探与反证

    试探,是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措施作用于对象呈现的结果,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的一类方法,可称之为逐步逼近法。人类在认识自然、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总是由失误较多、较粗糙,逐渐发展到较精确、较细致的,是逐步向真理逼近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试探性地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观点或假说,通过实践的检验,而逐步上升为理论。中医理论的形成,亦是如此。如对于“卒中 ”的认识,汉唐医家曾试探性地提出 “卒中外风之说”,认为是突然感受了外界暴戾之风邪,据此以祛风药为主治疗,但效果并不满意。鉴于此,宋代一些医家尝试性地把部分卒中患者的病因归于恼怒太过,以致气血逆乱的“气中”;有的归之于体虚气弱。明代有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提出了“类风”、“非风 ”、“内虚暗风 ”等说。直至清代叶天士发展而成“肝阳化风”说,确立了以内在脏腑机能紊乱为主的“卒中 ”病因病机。在这些假说提出的前后,人们大都进行过试探性治疗,并根据治疗结果作出了修正。

    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认识方法。许多中医理论的提出或确立,是建立在对临床治疗结果的反推或反证基础上的。如对于骨折病人运用补肾药,可发现骨折愈合加快,根据这一结果,人们可进一步确立“肾主骨 ”的理论。对于一些脏器的病变,运用某些动物的相同脏器进行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疗效,这一结果引导人们进行逆向推论,提出“以脏补脏 ”学说。中医对于病因的认识,多数也是根据临床表现来追溯和反推病因,称为“审证求因 ”。

    试探与反证,类似于现代假说方法。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一种推测和解释,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理论的形成需要以经验材料为基础,并对经验材料进行理性的推理,这个推理的过程,即离不开假说。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所以,在科学认识和发展过程中,假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桥梁。假说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两个阶段,即初始阶段和完成阶段。在提出假说的初始阶段,提出者根据有限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作出初步定,这些假定具有初步的尝试性,没有最后定型;到了完成阶段,则从已确定的尝试性假定出发,经过事实性材料(包括文献记载的已往事实性材料)以及理论性材料即现存的有关科学原理的论证,使之成为一个结构比较稳定的系统。假说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假定性、工具性等特点,只有经过理论或实践的检验证实,方可转化为理论。自然科学就是沿着从假说到理论,再从新的假说到新的理论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也是如此,如从《素问 ·热论》、《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到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辨证,就是中医外感病从经验到假说,再到理论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假说起到了导向性的促进作用。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十分丰富,而且无论是哲学方法,还是一般科学方法,都颇有独到之处。正是这些独特的建构方法,使中医学得以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方法学的特点是中医学赖以生存下去并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方法的时代局限性和某些缺陷,重视方法学的研究,引进现代科学方法,克服固有方法的缺陷,以促进中医学从传统科学脱胎出来,进一步演变、发展成为现代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