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颠覆杜甫的鼻祖?

 天天邵阳 2012-05-18
个人资料
周云
周云

谁是颠覆杜甫的鼻祖?

(2012-05-17 10:47:33)

近来网民们 “杜甫很忙”系列的涂鸦,引发了一批正义人士的强烈不安,他们义正词严地指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绝不容许杜甫形象被侮辱,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民族底线”。“如此恶搞诗圣,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我不知道网民的行为是否真的如此严重,但我知道的是,对于杜甫的颠覆,绝非始于今日,早在40多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就批评过杜甫,彻底颠覆传统上关于杜甫的评价。这些文字,在今天看来,尽管作者很严肃,但读之却令人哭笑不得,颇具黑色幽默的效果。

这个人就是郭沫若。1972年,郭沫若出版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书:《李白与杜甫》,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关于李白;关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在关于李白这一部分中,郭沫若高度赞美了李白,这里且按下不表。在关于杜甫这一节中,郭沫若同志对杜甫进行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解读。

比如对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郭同志是这样解读的:“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能有这样明白的认识,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过问题还得推进一步: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推论到这一层,杜甫的阶级立场便不能不突露出来了。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对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郭沫若的评价也大体相似:“杜甫自己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人,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和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这种人正合乎地主阶级、统治阶级需要,是杜甫理想化了的所谓良民”。

最雷人的还是郭沫若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奇谈怪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来说,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比住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恨人。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孩子们拾取了被风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亏得诗人大声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儿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比他穷困百倍。”读完这段,阶级仇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哦卖糕的,杜甫啊,你真是太罪大恶极了。

郭沫若为什么要对杜甫进行近乎仇恨般的批判呢?据说是因为伟大领袖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因此,为了迎合领袖的意思,郭沫若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写成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如果还能被称为著作的话。如此看来,倒是网友们对杜甫的恶搞,动机要单纯得多,也可爱得多。

近来网民们 “杜甫很忙”系列的涂鸦,引发了一批正义人士的强烈不安,他们义正词严地指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绝不容许杜甫形象被侮辱,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民族底线”。“如此恶搞诗圣,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我不知道网民的行为是否真的如此严重,但我知道的是,对于杜甫的颠覆,绝非始于今日,早在40多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就批评过杜甫,彻底颠覆传统上关于杜甫的评价。这些文字,在今天看来,尽管作者很严肃,但读之却令人哭笑不得,颇具黑色幽默的效果。

这个人就是郭沫若。1972年,郭沫若出版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书:《李白与杜甫》,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关于李白;关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在关于李白这一部分中,郭沫若高度赞美了李白,这里且按下不表。在关于杜甫这一节中,郭沫若同志对杜甫进行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解读。

比如对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郭同志是这样解读的:“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能有这样明白的认识,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过问题还得推进一步: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推论到这一层,杜甫的阶级立场便不能不突露出来了。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对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郭沫若的评价也大体相似:“杜甫自己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人,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和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这种人正合乎地主阶级、统治阶级需要,是杜甫理想化了的所谓良民”。

最雷人的还是郭沫若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奇谈怪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来说,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比住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恨人。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孩子们拾取了被风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亏得诗人大声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儿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比他穷困百倍。”读完这段,阶级仇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哦卖糕的,杜甫啊,你真是太罪大恶极了。

郭沫若为什么要对杜甫进行近乎仇恨般的批判呢?据说是因为伟大领袖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因此,为了迎合领袖的意思,郭沫若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写成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如果还能被称为著作的话。如此看来,倒是网友们对杜甫的恶搞,动机要单纯得多,也可爱得多。

近来网民们 “杜甫很忙”系列的涂鸦,引发了一批正义人士的强烈不安,他们义正词严地指出:“杜甫精神是民族之光,绝不容许杜甫形象被侮辱,恶搞杜甫不能没有民族底线”。“如此恶搞诗圣,这是对文化的亵渎。”我不知道网民的行为是否真的如此严重,但我知道的是,对于杜甫的颠覆,绝非始于今日,早在40多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就批评过杜甫,彻底颠覆传统上关于杜甫的评价。这些文字,在今天看来,尽管作者很严肃,但读之却令人哭笑不得,颇具黑色幽默的效果。

这个人就是郭沫若。1972年,郭沫若出版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本书:《李白与杜甫》,这本书分为三部分:关于李白;关于杜甫;李白杜甫年表。在关于李白这一部分中,郭沫若高度赞美了李白,这里且按下不表。在关于杜甫这一节中,郭沫若同志对杜甫进行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解读。

比如对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郭同志是这样解读的:“为一个封建时代的诗人,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就能有这样明白的认识,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过问题还得推进一步:既认识了这个矛盾,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也就是说:你究竟是站在哪一个阶级的立场,为谁服务?推论到这一层,杜甫的阶级立场便不能不突露出来了。他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对杜甫的名篇《三吏》、《三别》,郭沫若的评价也大体相似:“杜甫自己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的人,六首诗中所描绘的人民形象,无论男女老少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滤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驯善得和绵羊一样,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这种人正合乎地主阶级、统治阶级需要,是杜甫理想化了的所谓良民”。

最雷人的还是郭沫若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奇谈怪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来说,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比住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恨人。使人吃惊的是他骂贫穷的孩子们为盗贼。孩子们拾取了被风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亏得诗人大声制止,喊得‘唇焦口燥’。贫穷人的孩子被骂为盗贼,自己的儿子却是娇儿。他在诉说自己的贫困,他却忘记了农民比他穷困百倍。”读完这段,阶级仇恨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哦卖糕的,杜甫啊,你真是太罪大恶极了。

郭沫若为什么要对杜甫进行近乎仇恨般的批判呢?据说是因为伟大领袖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杜甫。因此,为了迎合领袖的意思,郭沫若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写成了这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如果还能被称为著作的话。如此看来,倒是网友们对杜甫的恶搞,动机要单纯得多,也可爱得多。

 

本文发表于2012年4月3日《温州商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