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状元家—走进曲阜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

 易之复 2012-05-18
 
 
     曲阜市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状元博物馆”),陈列珍贵文物近千件,展览面积一千余平方米,由四个展厅组成:“梅花香自苦寒来”厅展示了状元们艰辛的科考之路;“一日看尽长安花”厅展示了状元们丰富的文化生活;“孔圣千秋状元师”厅展示了状元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厅展示了状元文化对民俗民风的影响。

  梅花香自苦寒来

  众所周知,状元是中国科举宝塔的顶尖人物,就是进士的第一名。考中状元后就意味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名登龙虎黄金榜”,“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是何等的自豪和荣耀。但涉足科举确实不易,一个读书人从童生到生员(秀才)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考试;考中生员后,还要经过乡试、会试和殿试更为高级的考试。有人统计,从童生到状元要经过数十次的具体考试。自宋代以后,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考取状元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倘若没有超人的才华、坚强的毅力、健康的体魄,高中状元是不可能的。

  状元博物馆中首先有大量珍贵的文物来见证和还原了那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科举制。在状元博物馆的入门简介中有下列话语: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加之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文化的思想正有从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出之势。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感于此,才有了这座以“金榜提名”为主题的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为传承千载国粹,惠及万代后学,经十载寒暑,该馆于大江南北苦苦搜求,抢救劫余珍贵文物1000余件,其中多有绝品、孤品,随着异彩纷呈的实物引导,带领参观者走进时光隧道,徜徉于广博的文化,亲睹教育的传承,触摸时代的脉搏。还可以祈魁星、拜文昌、跳龙门、站鳌头,在游中学、在赏中习、在娱中记、在乐中思。

  无论从状元文化博物馆传承的精神,还是从其馆长大江南北苦苦搜求,抢救劫余珍贵文物的精神而言,“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的要义,古今皆同皆通。

  一日看尽长安花

  “无论如何,做为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我们有必要正视它,客观地评价它,了解它产生的原因,扬弃地对其加以继承和发展,让今天的普通百姓,都能看到当年状元们的生活轨迹,对我们的今天也有很多的现实和借鉴作用。”状元博物馆的讲解人员这样说。

  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以育人重德为教育目的,以有教无类为教育理念,强调“理”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自我觉醒、自我约束,采劝修身治国”、“改过迁善”、“致知践行”的原则和“自省自察”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主张在读书治学中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学以致用。

  “状元博物馆如果仅仅是一些珍贵文物的堆积,那就会停留在肤浅的物质层面上,大量的儒家文化的民间载体,贯穿人一生的衣食住行,更将整个博物馆提高到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层面上来,毕竟民间的文物比皇家的文物更能真实反映当时人民的生存状态。”状元博物馆馆长刘晓如是说。他介绍说,状元博物馆旨在把状元文化作为切入点,以儒家教育为脉络,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梳理。

  古代环境中无处不在、润物无声的教化对培养中国人的道德情感与爱国精神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而教育和教化所推崇的忠、信、孝、悌、谦、恭、俭、约的做人标准及仁爱、和谐、诚信、中庸的价值观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

  中国古代教育,源远流长。长期以来它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民族文化学术思想的变迁等,都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层次性。

  在中国古代,教化就等于“大教育”,包括一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包括一切有教育作用和影响的政治制度措施及社会文化习俗等等,它的实施范围也是全社会性的。教化有明确的目的性,“化”就是感化民众,树立起社会良好风尚、习俗,就是董仲舒提出的“教化行而习俗美”。所以推广教化,又被儒家认为是立国之本。

  自春秋孔子创立儒学以来,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等人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孔子倡“仁”、重“礼”、讲“德”;孟子提倡“仁政”。他们的思想主张,都适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他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儒家提倡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讲究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保证了社会的有序发展。

  孔圣千秋状元师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齐鲁大地一直是文化渊薮之地,文教发达,因此,人才自然相对集中,这在科举考试中也得以体现。有见诸媒体的史料可证,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开始选状元,到清末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甲辰科止,历史上共产生了近800名状元;现在能考知姓名的状元共596人,其中可以考证的山东籍状元36人,分布在全省17个县市。曲阜不愧为孔孟之乡,共产生7名状元,且全部出在唐朝,为山东之首。

  在诸多的山东籍状元中,趣闻趣话多多,其中不乏兄弟状元与父子状元。

  孔纬,今山东曲阜人,字化文,生年不详,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己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孔纬为孔子后裔。少年丧父,兄弟三人皆依于叔父。其弟孔纁为咸通十四年状元;弟孔缄为乾符三年状元;其子孔崇弼亦登进士科,官至散骑常侍。于是,17年间一门兄弟三人考中状元,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兄弟三人状元,此为科举考场内为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据说,历史上的孔纬为人疾恶如仇、公私分明、处事果敢。权要为亲友谋官者无数,均被其拒绝。唐僖宗朝堂势危,移住陈仓时,召百官见驾靖难。孔纬辞别病危之妻,对别人说:“大丈夫岂以妻之故,怠君父之急乎?”毅然前往陈仓救驾。晚年悲晚唐乱世,不肯服药治病,后人称贤相。僖宗亦因其救驾有功,赐号“扶危启运保义功臣”,食邑四千户,恕十死罪,盛极一时。

  有史料为证,历史上的父子状元也出在山东。梁颢(公元963—1004年),郓州须城人(今东平县),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乙酉科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开封知府。梁有三子,长子梁固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己酉科状元,历任密州通判、户部判官等职。成就了历史上惟一的父子状元。更让人钦羡的是,梁颢的三子梁适虽然没中状元,但官位累至宰相。世人谓之“一门三仕两状元”。

  还有一段状元佳话出自山东。版本多源自民间传言,真实与否不能确信,但其背景据信是济宁最大的儒商世家孙氏“玉堂酱园”。话说某朝某代孙氏祖孙三代坐在一起比本事,因孙子和祖父皆有功名在身,济宁民间的说法是两头的一老一少祖孙俩都是状元出身,而唯独中间的那位因为身体残疾,不得博取功名。有功名在身的祖孙俩和他比本事,自然对他瞧不上眼。祖孙俩皆从内心认为有如此儿子和老子,脸上无光。看出端倪后,身残不输志的先对祖父状元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再对孙子状元说:你老子不如我老子。此言一出,弄得以功名自傲的祖孙俩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也觉惭愧,俱感其资质不下本人,遂再不敢小瞧与他。自此,民间对这位诨号“孙咕噜”的智慧和巧辩大加赞誉:有状元老子和状元儿子,足见其能,亦不出其父其子其右。

  畅说“孔圣千秋状元师”,其故事可谓不胜枚举,比如潍坊点击查看潍坊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的“状元胡同”、“连中三元”的青州状元王曾、青州博物馆现存的明万历年间的状元赵秉忠,答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之“状元卷”、山东武状元轶事(相关武状元话题详见本专题)等等。这些状元故事,加上除山东外的华夏大地上不同地域的状元文化典故,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科考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有些人对个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想得少;有些人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不知道道德底线在哪里,不知道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是什么,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面对如此多的诱惑与机遇,不知应该以何为荣,以何为耻。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每一个民族都应有其民族精神,每一个人也应该有其荣辱观念。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不知荣耻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荣辱观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已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提出以“仁”“义”为代表的荣辱观,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成为儒家文化中的八德“仁、义、礼、智、信、忠、勤、俭”。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一经发表立即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强烈关注和巨大反响。正是这一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荣辱观为我们找到了鲜明的是非价值尺度,找到了价值和道德的归宿。

  儒家文化中的八个关键字“仁、义、礼、智、信、忠、勤、俭”完全可以对“八荣八耻”进行恰如其分的精辟概括和浓缩。而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又恰好对儒家“八德”做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新诠释,使儒家文化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得到了又一次展现。

  儒家“八德”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忠”字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义”字代表的集体主义精神、“智”字代表的尊师尚学精神、“勤”字代表的自强不息精神、“仁”字厚德载物精神、“礼”代表的隆礼重法精神以及“俭”字代表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淀、形成的优秀民族精神,构成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着力点之一。

  从荣辱观到建设和谐社会,又可见识儒家文化的影响和传承。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人文 

状元及状元文化刍议(代序)

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确立后所出现的特有名词,即科举考试中第一名的称谓。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迦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的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长达1280余年的时间里,状元作为士人学子的最高追求,不仅成为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且也成为各个阶级及其阶层所艳羡的荣誉。就在各行各业对状元的苦苦追求和企羡的氛围中,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深远的状元文化现象,时至今日,这种现象仍随处可见。因此,状元及状元文化现象,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要想对中国状元及状元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首先就得对科举制度有所认识和了解。

中国第一个状元孙伏迦

李昂堵后门遭讥讽

王维粉墨登场求状元

场外应试得状元

古稀之年自点状元

落榜举子,重榜状元

以质朴见知得状元

“一生负看花心”

伏势强带硬要的状元

穷苦自励登榜首

广东的第一个状元莫宣卿

孔氏昆仲三状元

武功卓绝的文状元卢郢

唐宣宗与“桂里状元”邹松垣

 

宋代第一对父子状元

“大丈夫应自树功名取富贵”

手搏状元王嗣宗

《三字经》中的状元梁灏

”一叶落而天下秋“

”三元“宰相王文正

文思迟钝、最后交卷的状元

兄弟状元同一榜

“为状元者当衣此”

“七字舍人”吕溱

“不叫二郎人压却”

生事不足难行志

“顽石在上”也夺魁

瞒天过海摘桂冠

科场“假手”终为魁

状元和尚无垢子

“三绝状元”张地祥

一代名臣邹应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代之宝”的辽国状元张俭

宋朝探花,金国状元

 

明代状元趣事

胡广侥幸成状元

“酒状元”曾记

“姓名状元”邢宽

连中“三元”的商辂

及第一年便参大政的状元彭时

被老百姓神化的状元罗伦

六十花甲戴金花

“为争长媳失佳偶”

才高貌丑真状元

因名“吴情”丢状元

“状元不足喜,儒业费登攀”

“廷试决不让一人”

御笔滴出来的状元

孝子状元史大成

【转贴】趣话“状元”

[font=楷体_GB2312][size=4][color=sienna][b]Hi,朋友们,大家好,又见面咯!最近正在看几本历史方面的书,其中有一本《状元史话》,海珠对其中的内容很感兴趣,所以今天也想借“中华五千”一角整理一些相关知识供大家分享了解。

历史上有关于状元驸马的小说戏剧层出不穷,然而你知道吗?真正的状元驸马是有的,但是只有一个,那就是晚唐时期的郑颢,他娶了唐宣宗的万寿公主。郑颢,字奉正(或云养正),祖籍河南荥阳,后来迁居河清(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南)[/b][/color][/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4][color=sienna][b]另外,戏曲中的“女状元”并非杜撰,但严格说,历史上真正参加科考而成为“女状元”的也只有一位,她就是太平天国时期20岁女子傅善祥。(见下方介绍) 

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岁。尹枢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

状元之省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247年间,共产生状元49人。

状元之府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辖境相当今苏州市及吴县、常熟、昆山、吴江等县市),共有状元24人。

状元之县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出状元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至乾道八年(1172年)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状元英雄

历史上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祐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濬(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

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

  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

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 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

 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

 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

  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

盘点最传奇的十大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郑颢

  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实际上中国历代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郑颢一位。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b]脸皮最厚的状元——裴思谦

  唐文宗时,宦官仇士良掌权,朝臣的生杀予夺,都掌握在他的手中。裴思谦当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裴说:“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相扑扑出的状元——王嗣 

  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

 身份最高的状元——赵楷

宋徽宗的三儿子赵楷,偷偷地参加了重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由于他文采的确非凡,竟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在殿试中发挥更是出色,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徽宗。徽宗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就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据传清朝康熙帝也曾偷偷参加科举,并获得第三名(探花),但毕竟不是状元。所以赵楷便成了中国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

最悲惨的状元——陈安

[明太祖朱元璋年间,福建闽县人陈安于洪武三十年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巧的是,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榜一公布,北方士子不服。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张信、陈安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本来莫须有的事,可是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下场极为悲惨。

 最受人推崇的状元——康海

明孝宗时,28岁的康海进京参加会试,他发誓要夺得第一名,可惜的是,第一名还是被鲁铎夺去了,他仅仅得了第四名,康海不服气,对众人说:“会试时让了鲁铎,殿试时决不再让他人!”殿试时,康海果然发挥出色,一举夺魁。其文章令主考官拍案叫绝。送皇上审阅时,孝宗也赞不绝口,声称:“我大明一百五十年来,无此佳作,此卷变今绝古!”遂朱批康海为状元。

当初会试时康海不服鲁铎的气,这次自然有人不服他的气,第二名孙清便是一个。他对众人说自己的文章比康海的强多了。待到他看到康海及第时的文章,叹服。跑到康海家里,对着他拜了半天,称自己甘愿为徒。皇上、首辅和同年的赞誉,使康海名扬天下,朝野景慕,争一睹其风采。能与康海家沾上点边的,都引以为自豪。康海的祖父曾在南京做过官,南京人便声称:“康状元乃南京风水所出。”康海的文章如此令人推崇,可惜的是,我们无法看到那篇变今绝古的奇文了。

 富有传奇色彩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便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间丁丑科的状元。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加之思路、写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意思是,今天无论如何,赖也要赖在考场里把文章写完,怕到时挨饿,所以要带足干粮。

果然,天黑了,考生们都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过来催他交卷。他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就发给他几支蜡烛。这时他带的36个馒头早已吃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这件事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与他同榜的探花做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自此,“饽饽状元”李蟠传遍士林。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中状元前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在那年的4月25日夜,他与同僚储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班。此三人都顺利通过了会试,准备参加于4月26日举行的殿试。储、童二人想回寓所准备明天的殿试,便对老实的毕沅说:“我俩书法好,有望夺魁。你书法不行,就别做非分之想了,替我俩代劳吧。”清朝殿试的确有偏重书法的现象,而毕沅的书法又的确不行,就答应了。

当夜,陕甘总督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没想到第二天殿试考时务策,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储重光中了榜眼,童凤则列二甲第六。当储、童二人得知那晚的事后,无不嗟叹。

 隋代状元(进士)榜

张损之 孙伏伽 侯君素 杨 纂 房玄龄 温彦博 黄凤麟

唐代状元榜

孙伏伽 陈伯玉 杜 绾 李 琚 羊袭吉 常 衮 李 博 杨 凝 张正甫 陈 讽 班 肃 李顾行 韦 谌 裴 俅 李 余 李从实 狄慎思 莫宣卿 刘 蒙 赵 峻 许佑孙 归 黯 羊绍素 崔 詹 崔 液 宋守节 姚仲豫 严 迪 贾 至 杨 护 卢 庚 王 溆 王 储 牛锡庶 李 程 徐 晦 李固言 卢 储 李 合 陈 宽 崔 岘 顾 标 于 瓖 裴延鲁 归仁绍 郑合敬 陆 扆 崔 胶 卢文焕 李 超 弓嗣初 常无名 李 嶷 崔 曙 杨 誉 洪 源 张 式 魏弘简 卢 顼 郑巨源 武翊黄 尹 极 白敏中 韦 筹 郑 确 郑 颢 卢 深 颜 标 薛 迈 李 筠 孔 缄 郑贻矩 苏 检 裴 格 赵 蒙 郑 益 李 昂 虞 咸 王 阅 李巨卿 杨栖梧 杨 凭 崔元翰 尹 枢 李 随 王源中 张又新 郑 冠 宋 刓 李 肱 卢 肇 于 珪 崔 铏 孙龙光 郑昌图 孙 偓 李 瀚 赵观文 归 佾 杨仲昌 许 且 范崇凯 王正卿 刘 单 杨 儇 萧 遘 丁 泽 薛 展 贾 棱 封孟绅 柳公权 郑 澥 李 群 杜 陟 裴思谦 郑 言 张温琪 李 亿 韩 衮 孔 纁 郑 蔼 杨赞禹 崔 谔 归 系 吴师道 王 维 徐 征 赵 岳 杨 纮 齐 映 黎 逢 郑全济 苑 论 陈 权 韦 瓘 独孤樟 柳 璟 李 珪 崔 囗 易 重 李 郜 孔 纬 郑洪业 归仁泽 崔昭纬 崔昭矩 杨赞图 裴 说

五代十国状元榜

崔 邈 陈 逖 崔光表 王 彻 王归璞 黄仁颖 徐寅 郭 晙 王 朴 扈 载 简文会 梁 嵩 王克贞 伍 乔 卢 华 寇 湘 王 溥 乐 史 邱 旭 张 确 费黄裳 王崇古 卢 郢 杨 遂 邓 及

 宋代状元榜

杨 砺 张去华 马 适 苏德祥 李景阳 刘 察 李 肃 刘蒙叟 柴成务 安德裕 张 拱 刘 寅 安守亮 宋 准 王嗣宗 吕蒙正 胡 旦 苏易简 王世则 梁 颢 程 宿 陈尧叟 孙 何 孙 仅 孙 暨 陈尧咨 王 曾 李 迪 姚 晔 梁 固 张师德 徐 奭 张 观 蔡 齐 王 整 宋 庠 徐铎 王尧臣 王拱辰 张唐卿 吕 溱 杨 寊 贾 黯 冯 京 郑 獬 章 衡 刘 辉 王俊民 许 将 彭汝砺 许安世 叶祖洽 佘 中 徐 铎 时 彦 黄 裳 焦 蹈 李常宁 马 涓 毕 渐 何昌言 李 釜 霍端友 蔡 薿 贾安宅 莫 俦 王 昂 何 焕 沈 晦 李 易 张九成 汪应辰 黄公度 陈诚之 刘 章 王 佐 赵 逵 张孝祥 王十朋 梁克家 木待问 萧国梁 郑 侨 黄 定 詹 骙 姚 颖 黄 由 卫 泾 王 容 余 复 陈 亮 邹从龙 曾从龙 傅行简 毛自知 郑性之 赵建夫 袁 甫 吴 潜 刘 渭 蒋重珍 王会龙 黄 朴 徐元杰 吴叔告 周 坦 徐俨夫 留梦炎 张渊微 方逢辰 姚 勉 文天祥 周震炎 方山京 阮登炳 陈文龙 张镇孙 王龙泽

 辽代状元榜

 高 举 高 正 郑云从 石用中 王熙载 吕德懋 王用极 张 俭 陈 鼎 杨又玄 初 锡 南承保 邢 祥 李可封 杨 佶 史克忠 刘二宜 高承颜 史 简 鲜于茂昭 张用行 孙 杰 张克恭 张仲举 张 渐 李 炯 张 昱 张 宥 张仁纪 刘 贞 刘师贞 冯 立 邢彭年 王 寔 王 棠 张孝杰 梁 援 王 鼎 张 臻 赵廷睦 刘 霄 刘 瓘 李君裕 张 毂 文 充 冠尊文 陈衡甫 康秉俭 马恭回 李 石 刘 祯 韩 昉 王 翚 李宝信 李 球 边贯道

 西夏状元榜  李遵顼

金代状元榜

刘 伪 许 必 胡 砺 赵 洞 石 琚 吕忠翰 杨建中 王彦潜 常大荣 郑子聃 任忠杰 孟宗献 徒单镒 张行简 王 泽 孙用康 杨云翼 张 檝 纳兰胡鲁剌 李俊民 李 演 张 本 李献能 斡勒业德 富珠哩察罕 王 鄂 卢 亚 李 塘 赵承元 郑时昌 武明甫 赵安时 赵安荣 刘 海 李 安 张继祖 刘文龙 元 堪 刘仲渊

元代状元榜

护都答儿 忽都达儿 普颜不花 霍希贤 泰不华 林济孙 宋 本 捌 剌 张 益 阿察赤 李 黼 林亨 笃列图 王文烨 同 同 李 齐 拜 住 陈祖仁 张起岩 张士坚 阿鲁辉 帖木儿 王宗哲 朶烈图 文允中 薛朝晤 牛继志 侻 征 王宗嗣 买 住 魏元礼 宝 宝 杨 輗 张 栋 赫德溥化

 明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b]

吴伯宗 丁 显 任亨泰 黄 观 张 信 陈安阝 韩克忠 胡 广 曾 棨 林 环 萧时中 马 铎 陈 循 李 骐 曾鹤龄 邢 宽 马 愉 林 震 曹 鼐 周 旋 施 盘 刘 俨 商 辂 彭 时 柯 潜 孙 贤 黎 淳 王一夔 彭 教 罗 伦 张 升 吴 宽 谢 迁 曾 彦 王 华 李 旻 费 宏 钱 福 毛 澄 朱希周 伦文叙 康 海 顾鼎臣 吕 柟 杨 慎 唐 皋 舒 芬 杨维聪 姚 涞 龚用卿 罗洪先 林大钦 韩应龙 茅 瓒 沈 坤 秦鸣雷 李春芳 唐汝楫 陈 谨 诸大绶 丁士美 申时行 范应期 罗万化 张元忭 孙继皋 沈懋学 张懋修 朱国祚 唐文献 焦 竑 翁正春 朱之蕃 赵秉忠 张以诚 杨守勤 黄士俊 韩 敬 周延儒 钱士升 庄际昌 文震孟 余 煌 刘若宰 陈于泰 刘理顺 刘同升 魏藻德 杨廷鉴

 [b]大西政权状元榜[/b]

大西国,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发动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统治。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同年,张献忠于成都建立“大 西国”政权,年号大顺。大西国科举设文、武二科。仅存文状元龚济民、武状元张大受。其他情况不详。

清代状元榜(按及第先后为序,括号中数字为及第公元年份)[/b]

傅以渐(1646) 吕 宫(1647) 刘子壮(1649) 邹忠倚(1652) 麻勒吉(1652) 史大成(1655) 图尔宸(1655) 孙承恩(1658) 徐元文(1659) 马世俊(1611) 严我斯(1664) 缪 彤(1667)

  蔡启僔(1670) 韩 菼(1673) 彭定求(1676) 归允肃(1679) 蔡升元(1682) 陆肯堂(1685)

沈廷文(1688) 戴有祺(1691) 胡任舆(1694) 李 蟠(1697) 汪 绎(1700) 王式丹(1703)

王云锦(1706) 赵熊诏(1709) 王世琛(1712) 王敬铭(1713) 徐陶璋(1715) 汪应铨(1718)

邓锺岳(1721) 于 振(1723) 陈德华(1724) 彭启丰(1727) 周 澍(1730) 陈 倓(1733)

金德瑛(1736) 于敏中(1737) 庄有恭(1739) 金 甡(1742) 钱维城(1745)梁国治(1748)

吴 鸿(1751)秦大士(1752)庄培因(1754)蔡以台(1757)毕 沅(1760)

 王 杰(1761)秦大成(1763)张书勋(1766)陈初哲(1769)黄 轩(1771)

金 榜(1772)吴锡龄(1775)戴衢亨(1778)汪如洋(1780)钱 棨(1781)

 茹 棻(1784)史致光(1787)胡长龄(1789)石韫玉(1790)潘世恩(1793)

王以衔(1795)赵文楷(1796)姚文田(1799)顾 皋(1801)吴廷琛(1802)

 彭 浚(1805)吴信中(1808)洪 莹(1809)蒋立镛(1811)龙汝言(1814)

 吴其浚(1817)陈 沆(1819)陈继昌(1820)戴兰芬(1822)林召棠(1823)

 朱昌颐(1826)李振钧(1829)吴钟骏(1832)汪鸣相(1833)刘 绎(1835)

 林鸿年(1836)钮福保(1838)李承霖(1840)龙启瑞(1841)孙毓溎(1844)

 萧锦忠(1845)张之万(1847)陆增祥(1850)章 鋆(1852)孙如仅(1853)

 翁同龢(1856)孙家鼐(1859)钟骏声(1860)徐 郙(1862)翁曾源(1863)

 崇 绮(1865)洪 钧(1868)梁耀枢(1871)陆润庠(1874)曹鸿勋(1876)

  王仁堪(1877)黄思永(1880)陈 冕(1883)赵以炯(1886)张建勋(1889)

  吴 鲁(1890)刘福姚(1892)张 謇(1894)骆成骧(1895)夏同龢(1898)

  王寿彭(1903)刘春霖(1904)     [u]注:其中1652年和1655年分满榜和汉榜[/u]

     太平天国状元榜

  武立勋 傅善祥 杨朝福 吴容宽 刘闼忠 朱世杰 乔彦才 叶春元 刘盛培 范朴园 沈抡元 吴镇坤 汪顺祥 陆培英 徐首长

 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是不准入考场的,虽偶有传闻也有女状元、女驸马之说,但那只是女扮男装所为,倘若露馅便有欺君之罪,轻则下狱,重则砍头示众。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选拔贤才,开科取士,并破例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参与朝政。消息传出,天京城为之一震,贤才淑女,踊跃赴考。虽战乱不久,但声势之浩大,礼仪之隆重,在当时实属罕见。

 开科之日,地处夫子庙的考试院(今江南贡院)外火炮齐鸣,炮声中,绘龙画凤的考试院大门徐徐打开。当时正主考是杨宣娇(详细词条见洪宣娇词条),副主考是张婉如、王自珍。应试女子二百多人。试题是《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书香门第出身的南京女子傅善祥,因受翰墨之熏陶,经书典籍无所不通,诗词歌赋无所不能,而且生得聪明伶俐,端庄大方,才貌双绝。她独辟“难养”之说,举了很多自古以来贤淑女子助夫之功,为天王洪秀全所欣赏。三天后,锣鼓喧天,礼炮齐鸣,大红金榜高悬于天王府前,傅善祥以才学兼优考取女科状元,洪秀全除赏赐黄缎一匹、红绉二匹外,又特赐花冠锦服,洪宣娇亲自为她戴花,傅善祥披红挂彩,跨马游街,一路上锣鼓笙箫,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游行三天,城中百姓夹道争看,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京城,“但见街头巷尾中,众口连呼傅状元”。

 

 

  三天后,傅善祥被派到杨秀清东王府担任女簿书,相当于主任秘书。二十多岁的傅善祥性情温和,文思敏捷,很快取得了东王的赏识和信任,封为东殿尚书,批答章奏,撰写来往公文,参与机要,成了东王府运筹帷幄的得力助手之一。

 

 

  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鉴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将随军家眷单独组织起来,担任后勤工作,称为“女营”。定都天京后,改称“女馆”,严禁男子入探,夫妇同居,亦犯天条当斩。可是天长日久,引起不满。傅善祥很想改革,便婉转地向东王进言:“天王在永安时,答应攻下金陵为登天堂,许夫妇团聚,今仍不准有家,不足服众”。东王与天王商量后,下令许夫妻一月团聚一日。不久,清军大举攻城,粮食紧缺,库金入不敷出,每年还要拿出几万两银子养活十三、四万妇女,实在是个不小的负担,傅善祥再次大胆向东王建议,撤销女馆,许夫妇回家团聚,年轻未婚女子亦令婚配,这样一来,既减少了军费,又平息了怨言,东王和天王采纳了傅善祥的意见,并令她主办此事。傅善祥深入女营,把姐妹们的性情、年龄、相貌写在纸上,一一为其撮合,拿着龙凤合挥的青年男女,欢天喜地地向傅善祥道谢而去,“女馆为之一空”。

 

 

  两年后,清军派奸细张继庚在太平军中组织叛乱集团,但很快被东王杨秀清破获。在审迅中,张继庚反咬太平军老战士八百多人,连副主审官胡元炜也被牵连,杨秀清一怒之下,将这批人全部斩首。并把推荐胡元炜任主审的兴国侯陈承瑢、卫国侯黄玉昆革去爵位,监押审查。傅善祥怀疑九千岁误中奸细反奸计,便冒险进殿劝谏:“天朝有令,凡罪当诛,必有人证物证,今仅凭清妖口供,岂不造成冤案?万望九千岁三思而行,免得将士离心”。不久,东王将陈、黄二侯放出,恢复了爵位。后来傅善祥又多次劝谏,均未被采纳,便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考题中除了孔子难养论的滥题,还有一道题是写诗,规定“欸一声山水绿。”傅善祥的答案同样精妙至极,把山水行舟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思想的一大重要内容,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传统儒家所推崇的普遍和谐更是在思想理念、目标追求、实践方法中都贯穿了“和合”这一主线。总的看来,“和谐世界”的构想,具有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当代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是今人的聪明才智与古代圣贤的智慧的结合,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以贵和尚中为其价值追求,以中庸为其实现方式,这种传统的和谐思想,无疑对团结人民、凝聚民族精神起着积极作用。

  观古思今,只有我们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努力从个人做起,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牢记“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当各行业的“状元”,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或许是状元博物馆试图告诉人们的。

 

 

白馬寺,僧到赤烏年。 【 《詩話總龜後集》四四《釋氏門》引《雪浪齋日記》】
   范元凱
    贈兄崇凱 【 《全唐詩》二九五作何兆詩,題為《贈兄》。首句「兄」《全蜀藝文志》作「君」○《全蜀藝文志》二○「崇凱,內江人,奏《花萼樓賦》為第一。其弟元凱,亦自負其才,故贈兄」云云。○今按:本詩前有李白《送友人內江范崇凱》五律一首,查各本《李白集》題下均無內江范崇凱五字,王琦亦未加注,不知楊慎有何依據。特記於此。】
   ○李太白论诗

 李太白论诗云:“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於声调俳优哉?”故其赠杜甫诗有“饭颗”之奂,盖讥其拘束也。余观李太白七言律绝少,以此言之,未窥六甲,先制七言者,视此可省矣。

  ○李太白相逢行

  太白《相逢行》云:“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中珠箔开。金鞭遥指点,玉勒乍迟回。夹毂相借问,知从天上来。怜肠愁欲断,斜日复相催。下车何轻盈,飘飘似落梅。娇羞初解佩,语笑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云月中见。相见不相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言三青鸟,却寄长相思。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壮年不行乐,老大徒伤悲。持此道密意,无令旷佳期。”此诗予家藏乐史本最善,今本无“怜肠愁欲断”四句,他句亦不同数字,故备录之。太白号斗酒百篇,而其诗精练若此,所以不可及也。

  ○李白帖  眉州象耳山有李白留题云:“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疑如濯魄於冰壶也。李白书。”今有石刻存,又见《甲秀堂帖》。   ○李白横江词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古乐府《乌栖曲》:“采菱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太白以一句衍作二句,绝妙。

 ○李馀临邛怨  藕花衫子柳花裙,多蓍沉香慢火薰。惆怅妆成君不见,空教绿绮伴文君。”李馀,成都人文宗太和八年状元。

蜀士在唐居首选者九人,谢洪陈伯玉,内江范金卿,阆州九枢,枢弟尹极,夔州李远,巴州张曙,绵州于环。

乐府诗话:卷五     升庵诗话

  ○何兆章仇公席上咏真珠姬

  “神女初离碧玉阶,彤一(一作彩。)云犹拥牡丹鞋。应知子建怜罗袜,顾步徘徊拾翠钗。”章仇兼琼时为成都节度使。

 何兆 - 诗人简介    何兆,四川人,唐朝诗人。

 何兆 ??? 诗人主要作品  赠兄  出自:《全唐诗》 范元凯

洛阳纸价因兄贵,蜀地红笺为弟贫。

南北东西九千里,除兄与弟更无人。 

出自:《焦氏笔乘》芙蓉十二池心漏,薝卜三千灌顶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