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甸的出家风俗 三

 行为准德为先 2012-05-18
缅甸的出家风俗 三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  录入: 管理员  上传时间:2007-09-07  点击次数: 458

  出家后,在寺院得接受教育。寺院让他们跟常住的师父们一起早早起床、坐禅;给他们上课,传授佛教知识、修行的行持威仪、日常功课及祈祷祝愿等佛事。一般都不让他们偷懒。不过一般来讲,他们都不会偷懒,反而比某些常住师父还精勤。早上三点半起床去坐禅,他们也都起来了;晚上十点钟睡觉,也坚持从晚上七点坐到十点;中午又坐一整中午;吃完午饭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休息,又从中午十二点坐到下午两点;两点到四点是日常课诵;五点又要看长老说法的录像。时间安排得相当紧,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休息,所以很累。而且他们刚从家里出来,家里每天吃三顿,到寺院后只能吃两餐,因为上座部佛教是提倡过午不食的。但他们在行持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及长期出家的僧人之处,持戒还好象更加精严呢!他们中有人告诉我说,因为他们希望这短期的出家生活能过好,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二十天,但却要当好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并期望以此功德超升他们过世的亲人。

  缅甸有这样的说法:“一人出家,全家沾恩”。因此很多人出家后都很努力用功,虽然出家才两三天,但看他们走路、坐禅,还真像那么回事,并不易看出他们出家时间的长短。例如,在幸福坐禅中心一切行动都得慢,走路、吃饭、坐禅、拜佛等都是慢速度,走路时慢慢地抬起,轻轻地放下,立定一会儿再抬起放下;吃饭时把饭菜慢慢地送入口中,轻轻地嚼,一顿饭最少要花一个多小时,长老们还常提醒:“要慢!越慢越好!”这种慢速度真快把人憋坏了。别说西方国家的人忍受不了,恐怕当代的中国人也难以忍耐,真用纸笔都难以形容;因为实在太慢了,只有亲身经历一回才知道。但你看他们都做得极好,走路时轻轻缓行、凝然庄重,坐禅时坐得挺直自然;吃饭时寂静默然,连咀嚼的声音都不易听到,更别说咂嘴咋舌了。更为可贵可敬的是连那些只有七八岁的顽皮淘气的小沙弥都变得十分乖巧,各吃各的饭,没有一个人讲话。要是在家里,象他们这样的小孩,不但会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说不定还会争饭抢菜呢!而在寺院里,他们都象大师父一样,严肃认真,威仪齐整,只见那一桌子团团围坐的都是小沙弥(因为他们不能和比丘同桌吃饭),既是那么地可爱,又是那么地可敬,无论大人小孩、男女尊卑,在无言中令人生起一种崇高圣洁的感觉。

  二

  在缅甸,当一个人出家后,无论你是出家一辈子,还是几天或十几天,只要一穿上这身袈裟,大家都把你当真正的出家人看待。比你先出家的僧人,甚至身份比你高出几倍的法师、长老,都会称你为法师、师父,而自称学生、弟子;俗家人更是把你当僧宝看待,不仅一般的居士信徒对你恭敬有加,迎面碰到你会低头合掌避让一旁,连你的爷爷、奶奶、父母、兄长都得给你磕头顶礼。开始我还觉得这不可思议,让人难以理解,就问同房住的缅甸同学:“听说在你们缅甸,连爸爸、妈妈都得给出家的儿子磕头,这是真的吗?”他回答说:“是真的!”我接着问他:“放假回家后你妈也给你磕头吗?”他说:“磕啊!怎么不磕呢?当然磕!”我再问他:“当你妈给你磕头时,你不会觉得难为情,受不了吗?”他笑着对我说:“这有什么难为情的?佛陀时代就是这样。佛陀的父亲不是也顶礼佛陀为师吗?再说我们缅甸是上座部佛教,见袈裟如见佛。父母顶礼的不是他们的儿子,而是三宝。”

  确实,缅甸佛教是如此的,若你穿着袈裟,只要是佛教徒,无论长幼尊卑,都对你很恭敬。但当他们脱下袈裟后,又给了我们另外一种感受。我在幸福坐禅中心住的时间虽短,但出家朋友却结识了不少,当他们出家期满后,看着他们对长老和我们告别,脱下袈裟,穿上俗装,头还是光光亮亮的,转眼间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但立刻坐到地板上,不能再和出家人平起平坐,还得给我们磕头顶礼;而我们不但得接受他们的顶礼,不能还礼,还得称呼他为居士、施主,弄得很尴尬,真不知如何称呼他们才好。叫他们法师那是不行的,他们已经不是法师了。称他们施主、居士呢,一时之间又觉得难以改口。因为几分钟前还叫他们法师!看着他们遗下袈裟而去,不禁使人想起了很多很多,只觉得同道中又少了许多人,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我问这些出家圆满的朋友,对于他们的“出家”是怎样的感受!他们都说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如今终于完成了。他们告诉我,在缅甸,人生中有两件大事,第一是出家,第二是结婚。一般都是先出家后结婚,只有出过家才有姑娘和他们结婚,也只有“出家”后才算成人了。而今他们出过家了,完成了一件大事,所以很开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