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视频:翰墨春秋(三)小楷与馆阁体 | 书法欣赏

 鸿墨轩3dec 2012-05-20

书法视频:翰墨春秋(三)小楷与馆阁体

 
    书法视频简介书法本来就是从汉字的实用书写活动中形成的艺术形式,在印刷技术被发明以前,所有需要保存和传播的文献,都必须依靠手工抄写或拓印来完成。随着楷书的逐渐成熟,和纸张作为书写载体的全面普及,使数量繁浩的抄写需要,变得越来越容易做到。到魏晋时期,通过抄写方式来保存传播经典文献、佛经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而为了使字迹整齐美观以及阅读方便,这种实用书写在技巧形式上,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基本规律。小楷就是在这一形式中形成的书法品种。

    传说“书圣”王羲之在为我们留下很多精美奇绝的行书、草书书法作品的同时,也曾创造过《黄庭经》、《乐毅论》等一些小楷佳作。他还为一位孝顺的女子书写过碑文。相传汉代少女曹娥因父亲溺死,遂投江寻找父亲尸体,自己却也不幸身亡。为了“以彰孝烈”,官府特地为曹娥立碑宣传。《曹娥诔辞卷》写本,传说是王羲之所书,其笔法圆劲、结字淳古,也是晋代小楷名迹之一。

    隋唐时期是楷书完全成熟并繁荣发展的高峰期,大量的写经书籍抄本以及小字墓志等书迹,标志着此时的小楷水平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在唐代,统一政权长期稳定,大批文人仕子入仕为官,各类书籍编纂活动连续不断,都使日常抄写活动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产生了一批专门以小楷书写为生的职业书手。如专为善男信女抄写佛经的叫“经生”;为政府所雇佣所提供书写服务的叫“誊录书手”。书法视频。这些人在楷书技巧的运用上娴熟统一,而且在保持风格特点共性的同时,也能与当时的名家相互影响与渗透,从而产生了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

    后世书法家如元代的赵孟頫、倪瓒,明代的文征明、王宠等人,也都是善写小楷的高手。书法名家基于对技巧的成熟把握和自觉运用,在创作中,更善于总结小楷的技巧规律,并体现其书法欣赏审美要求。与经生和职业炒手相比,这些名家的小楷作品更能体现各自的风格特点与艺术追求。对楷书在实用性基础上提高艺术性的表现起到了带动作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说,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步入仕途,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从唐代以来,多少仕子十年寒窗、刻苦攻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出人头地。不过,在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中,光有满腹诗书和见识主张还不够,书法水平的好坏,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有时候书法甚至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备受重视,应试者小楷书法作品的好坏也是考核中的主要标准之一。不仅如此,入仕为官以后,为了书写奏折、公文,小楷仍然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读书人来说,小楷是不可或缺的技能。清朝对科举考试和官场中的书法要求极为严格。不仅字迹要清晰工整,不能有涂改勾划,而且绝不允许使用异体、别体字形。如果违反了这些要求,作为考生便失去了录取资格,作为官员则会受到处分。在这种气氛下,清代小楷形成了一种整齐规范的统一面目,因为这种面目主要是为皇家或朝廷服务的,所以被称为“馆阁体”。

    清代的“馆阁体”发端于实用的小楷,又逐渐扩大到书法创作中,尤其是皇宫或皇家园林中陈列的书法作品,也都符合“馆阁体”的形式要求。具体表现为:点画圆润光洁,字型方正整齐,墨色浓重黑亮,当事人概括为“乌、方、光”的三字诀。在考试和公文等实用性书写中,要求小楷的规范工整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一味的要求楷书整齐雷同,面貌千篇一律,则与书法艺术表达性情的要求相违背。过分苛求细节,更是失去了科举取士的本来意义。清代有真才实学但只因书法不佳,便遭压抑排斥的不乏其人,而“馆阁体”的盛行于世,更是对清代书法特别是楷书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