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西第一奇功—都江堰

 480529 2014-09-17
  在成都小住了一段时间,准备回老家了,考虑以后可能难得再来成都,便产生了想去都江堰的念头,号称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川西第一奇功的都江堰究竟怎样的奇,还得自己亲自去体验,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521这天,天气晴好,趁孙子上幼儿园去的空闲时间,我赶忙坐上了从成都温江开往都江堰的长途汽车,车票才10元钱,一个多小时后,便进入了都江堰市。此时车上仅剩下两个人,除我外还有一中年男子,一问,才知道我们俩都是从外地来成都,都是冲着都江堰这个名声而来的,那男子是从广州来的,他主动邀我一起游玩,好互相拍照留影,当然我也欣然同意。花45元买了张半价优惠票后即进了景点大门。

图片

 

进门后不久,在伏龙观游玩时,又认识了两个都是单个来游玩的游客,一个是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山东姑娘,另一个是湖北小伙,于是我们四人结伴而行,从伏龙观一直走到了鱼嘴,途经宝瓶口、离堆公园、飞沙堰、安谰索桥等景点。二王庙在山上,我因时间和身体的原因,没有上去,便与他们分手了。看完鱼嘴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大至情况已基本清楚。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图片 



图片 

 

    岷江出自岷江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委任知天文、识地理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离堆在内、外江之间。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图片 
宝瓶口



图片 
宝瓶口和右边的山丘离堆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他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图片

远眺鱼嘴


图片
鱼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图片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当然,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2仟多年来一直发挥巨大效益,还与它建立的岁修制度分不开。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图片 

 卧铁复制品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都江堰风景:

图片 
 传说李冰在伏龙观降服了一条孽龙

图片
龙头龟背,可能就是被降服的龙吧

图片内外江分水图

图片 



图片

安谰索桥

图片

分水亭


图片
山上是二王庙

图片

南桥

图片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由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了解了这些,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二王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


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现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每年的农历624日正值鸟语花香之时,受到都江堰恩泽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二王庙焚香祭祀,怀念都江堰的缔造人李冰父子。二王庙此时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李冰父子,伟大,不朽也,值得纪念,值得缅怀。


联想到当今社会,每年不是水灾就是旱灾,难道就没有办法治理吗?现在离李冰时代已经前进了二千多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怎么有些事情却反而倒退了呢?中央电视台报道:近三十年来,我国湖泊已减少了十分之一,243处消失的湖泊,有近一半是人为造成的,追究了吗?制止了吗?有关职能部门和那些当官的干什么去了?近些年,生态资源严重破坏,江河堤坝多年失修,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如果有什么工程,便是大动干戈,耗费巨资,还不一定搞出一个好工程出来,面对古人,羞愧吗?二千多年前的李冰当上蜀国郡守后想到的是为人类服务,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现在当官的大多是“朝钱看”,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就是这个“朝钱看”成了祸国殃民的祸根,成了历史车轮前进的阻力。惩治腐败是时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