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牡蛎与文蛤

 猴小妹小姐 2012-05-21

牡蛎与文蛤

热度 2已有 133 次阅读2011-11-20 10:06

牡蛎与文蛤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刚出世的幼蛎,能在水中自由游泳,但当它们遇到合适的环境,就开始固着在岩石或其他坚硬的海中物体上,幼蛎一旦固着,就像钉子入木似的,变成终生不会爬动的动物。牡蛎的两扇贝壳,各有各的用处。一扇坚厚的贝壳始终固着在岩礁上,一点不会移动;另一扇比较平坦的贝壳则能一上一下的自由开闭,从海水中吞食各种小生物。潮水能够给牡蛎送来丰盛的食物。当涨潮的时候,牡蛎被海水淹没,它就张开贝壳,海水从它的体内流过。牡蛎就是依靠这个水流过程,来进行呼吸和摄食的。潮水退去后,牡蛎便将贝壳合拢进行休息了。而且牡蛎的“进餐”有一定的时间性,喜欢在明月当空的晚间进食。

    从这些生活习性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药性,一般的动物都是要活动着主动觅食的,而牡蛎却无法活动,它只能是守株待兔,单纯依靠静止地等待食物往往会被饿死的,牡蛎能生活的很好,说明它有一种吸引能力。它是静止的,能把活动的东西吸进来,可见其自然习性就是以阴吸阳,因此能够收敛固涩,用于自汗、盗汗、尿频等。收敛的作用会把气血越收越紧,甚至结聚成有形的东西,而牡蛎恰恰相反,它又能软坚散结,用于痰核、瘰疬、癥瘕等。这种和收敛相矛盾的作用怎么解释呢,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甲类共同的性质,如鳖甲、龟板、海蛤等,都是味咸质坚,味咸就能软,质坚就能破;第二个原因是牡蛎特有的,它能引阳入阴,结聚的东西都是偏于阴中无阳,是一团死阴,现在把阳气引入阴中,就能把结聚的阴气化开,因此能够散结。牡蛎在小柴胡汤中是治疗的胁下痞硬,一般认为它是归少阳的药物,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知道少阳的一个特点就是有时间节律性,如往来寒热等等,牡蛎因为固定在了礁石上,没有主动性,它的作息时间表就被潮汐安排下来,潮水上来时它张开,潮水退时它合拢,潮水的起落是很准时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牡蛎的节律性,而且前面提到牡蛎喜欢在明月当空的晚间进食。说明它除了日节律外,还有月节律,总之这些都是因为日月地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的。牡蛎的外形也有一个特点,即两扇贝壳不对称,表现的很偏,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各方面都不偏,就表现为一个圆,圆形的东西运转起来是没有节律性的,如果这个圆一偏,就变成了椭圆,椭圆一运转起来就会形成节律,并且从三阳的分布来看,太阳和阳明分布处于身体的前后,相当于正的位置,只有少阳处于身体之偏。这种种原因都说明了牡蛎是适合治疗少阳病的。

    文蛤也是海中的贝壳,和牡蛎有很多共同之处,如软坚散结等,文蛤也能引阳入阴,因为它咸寒质重,善于降下。所以它和牡蛎的引阳入阴机理是不同的,牡蛎靠的是收敛,文蛤靠的是降下。《长沙药解》记载文蛤:“清金利水,解渴除烦,化痰止嗽,软坚消痞。”因此它能把上焦的结热痰湿散开并推逐下去。在《伤寒论》中第141条是专门论述文蛤散的:“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伤寒的大法是病在阳,应以汗解,如果下之过早,可能形成热入因作结胸,这里并没有下之过早,而是用冷水潠之、灌之,因此文蛤散证形成的病机和热入结胸是不同的,下之过早是提前撤兵,导致敌人顺势攻了进来;以冷水灌之虽然没有撤兵,却给敌人增加了兵力,把正气包围的更紧了,所以烦热的更厉害了,并且意欲饮水,而肉上粟起又是寒郁之证,外寒内热本是大青龙汤证,但这里是意欲饮水而不渴,说明这种烦热不是大青龙汤证的散漫之热,主要是郁滞造成的,可以说大青龙汤证的烦热是因为机体要抗邪而激发出来的,文蛤散的烦热就象打气筒把气体压缩以后会发热一样,这种情况虽然没有结胸结的紧,也是有结滞的趋势,所以和结胸证的许多条文放在一起。可以说大青龙汤证邪气还在表,结胸证邪气入里,文蛤散证是邪气头已入内(弥更益烦),尾还在外面(肉上粟起)。由此也可见损己与益敌比较起来,损己的危害更大,能让敌人直接就进来,涂炭生灵,形成结胸,这种错误的治疗简直愚蠢的象宋襄公,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攻进来,还“不鼓不列”,“不擒二毛”;而益敌虽然是帮助敌人勉强进来了,里面的正气还在顽强抵抗,使体表留有一部分邪气进不来。结胸证因邪气已经不在表,其治法以攻下与散结为主,用甘遂、半夏等;文蛤散证因结聚的不实,而且邪气已经进来一部分了,留在外面的只是尾巴,所以也不可能象大青龙汤一样把它发出去,就选用既能散结又能引阳归下的文蛤来对治。但毕竟文蛤没有解表的作用,所以“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增强外散的力量。如果患者平时阳气不足,用冷水潠之以后,正气无力化热,也没有抵抗的力量,所以邪气直接入里导致寒实结胸,就要给予温下的白散。对于文蛤散证,有不少医家认为应当是用文蛤汤,理由是本证体表有邪气,而文蛤又没有解表作用,倒是文蛤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文蛤、生姜、大枣)解表清里,对本证更为合适。比较一下就发现,文蛤汤其实是大青龙汤把桂枝换成文蛤,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吐法虽然不是汗法,但也是向外驱邪,《伤寒论》中把吐法引起的变证叫做“小逆”,既错误不严重。因为吐法是不会引邪入里的,大不了表邪不解。文蛤汤应该就是应用于这种情况,外邪没解同时又伤了津液,导致渴欲得水而贪饮,这和大青龙汤的病机有些相似,因此用大青龙汤的底子解表清里,同时把辛温的桂枝换成咸寒滋阴的文蛤(在《金匮要略》中也有一个文蛤散,用文蛤一味,杵为散,专治“渴与饮水不止者”,说明文蛤善于止渴)。可以看出文蛤汤证的主要矛盾还在体表,文蛤散就不同了,它是邪气借助冷水的力量,已经攻入了体内,只是因为体内的正气并没有撤兵,导致邪气不能顺利深入,在体表还遗留一部分,主要的战场已经不在体表了,正气和邪气在体内混作一团,这时还有两种作战方法,一种比较仁慈,尽量地把邪正分离一下,然后进攻邪气,文蛤散和小陷胸汤就是属于这种情况,文蛤本身就有散结和咸降的作用,小陷胸汤中的半夏能散结,瓜蒌能降下,散结是想将正邪分开;第二种方法就不太人道了,邪气和正气已经展开肉搏战了,短兵相接,根本不可能分开,这时只能从大局出发,用重炮把敌我都轰炸掉,大陷胸汤就是起这个作用的,方中没有散结的药物,因为正邪已经渗透交叉了,结的太死,散结无济于事。不要以为大陷胸汤只是攻下邪气,它对正气同样杀害,所以轻易不使用。好在没有伤害大本营中的肾精,所以通过病后的调养能把正气恢复起来;邪气被除掉以后,本次疾病就算结束了,因此最后还是正气胜过了邪气。海里的贝壳很多,象海蛤、文蛤、魁蛤(瓦楞子)等,大致都能散结又能降下,治疗上焦的痰热结而咳逆。牡蛎、瓦楞子等又能治酸,应该没有什么深意,估计和西药中的氧化镁或氢氧化铝镁乳合剂等制酸药物道理一样,仅仅是中和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