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双补汤 人参6克(单煎兑服), 黄芪12克, 白术12克, 茯苓12克, 甘草12克; 当归12克, 川芎12克, 白芍药12克, 熟地黄12克, 肉桂3克。 人参:【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归脾、肺、心经。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用量】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白术:【性味】苦、甘,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6~12g。 茯苓:【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备注】(1)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 1.5~9g。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当归:【性味】甘、辛,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 6~12g。 地黄:【性味】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能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用法用量】鲜地黄:12~30g。生地黄:9~15g。 白芍药:白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主入血分,敛降而微升散; 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之功能,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症 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开郁燥湿等功效。中医药理论认为川芎“辛香走窜而行气,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头目而祛风,下入血海以调经。并外彻皮毛,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故常用于内服,主治头痛眩晕、风湿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肿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寒痹痉挛、痈疽疮疡以及产后瘀阻腹痛等病症。 肉桂:【 俗名】 官桂、桂皮。【 性味】 性热,味甘辛。【 功效】 温中散寒,健胃暖脾,通利血脉。 黄芪:【性味与归经】:甘,温。 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 黄芪柳叶片
|
|
来自: wangchuidong > 《2010年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