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质效应

 bigjeep 2012-05-24
基质效应
2008-3-18发布人:
1  基质(matrix)  尚无统一的解释,曾称为“一种分析物(analyte)的环境(milieu)”,即指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组成。以血清胆固醇(Chol)测定而言,就是指Chol以外血清中的一切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2.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按NCCLS文件的定义,指
(1)标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成分对分析物测定值的影响。
(2)基质对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分析物的能力的干扰。广义说来,基质效应也应包括已知的干扰物(如Chol测定中胆红素、血红蛋白、抗坏血酸等都是干扰物),但目前只将基质效应限于生物材料中未知或未定性的物质或因素(如粘度、pH等)的影响。
3.基质偏差(matrix  bias)  基质效应所致分析结果的偏差称为基质偏差。  用作校准物质或质控物的经过处理的混合血清,由于血清基质的理化性质在处理过程中的改变,在常规测定上往往出现基质偏差。  基质偏差的出现也与分析系统(包括方法、试剂及所用仪器设备)有关,所以有人将基质效应定性为方法、材料与基质的特异性反应。
4.制备物(processed  material)  用于血脂常规测定的校准液(calibrator)及用于技能对比试验(proficiency  test,PT)或室间质量评价(EQA)的样品(如质控血清)。  以Chol测定为例,全酶法测Chol始于1974年,在此以前用化学反应测Chol时,除了一些已知的干扰因素外尚未提及基质效应问题。1979年才由Cooper指出Chol酶法中校准液与病人血清的反应性不同,可使Chol测定值偏低5%~7%。  1994年CAP调查570实验室时用了参考方法定值的新鲜冰冻血清为调查材料,15个同方法测定chol组中仍有11个组出现基质偏差,同时用制备物的4个组中,3个有基质偏差。  有的报告指出TG、HDL-C常规方法与CDC的参考方法比较,有明显偏差,甚至>10%。McNamura等发现血清冰冻可在免疫法(用apoAI与E抗体分离LDL)直接测定LDL-C时出现明显基质效应,血清冰冻保存2~26周后,LDL-C测定值平均偏低10%左右。  由于新鲜血清与冻干血清的apoAI测定值一致,显示冻干对apoAI测定不产生基质效应,故apoAI参考血清以冻干形式提供。但冻干对apoB有极明显的影响,在不同原理的免疫法中,基质偏差高达-26%~+4%,但这种变化也包括apoB分子本身的结构变化在内。所以apoB参考血清是液态冰冻保存的。
5.减少基质效应的方法  Naito等(1993年)提出过减少基质效应的研究方向,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改进室间质评样品,使其作用更像新鲜人血清。  改进仪器设计及试剂组成。  选择方法及方法学参数,使其适应性更强,且容易掌握,对制备物(校准物、室间质评样品与质控物)基质的确切性质不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