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羽《灵光系列》的价值及意义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灵光第56号·漂浮的残圆》 张羽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与90年代活跃于水墨画坛的其它几位实验性水墨画家一样,张羽实际上也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文化情境中。对水墨性媒材的情有独钟,凸现了他艺术家身份的东方性。而东方性在以现代科技为龙头、现代工业文明为主体的世界一体化潮流和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即使不被看作是保守主义的,至少也是非前卫主义的一个标志。以至在时髦前卫的当今中国的一些“前卫”批评家眼中,与影梘、现成材料、装置、行为等当代西方艺术惯用的媒材和手段相比,水墨这种纯粹东方式的古老艺术媒材,充其量也只能用来作为艺术家自娱或自语的材料工具。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但张羽之热衷于水墨表达,显然并非为了自娱,他也决不会满足于那种所谓的“水墨性自语”。尽管他真实地感到水墨绘画能使他“在自己认定的领地里尽可能使艰难的人生轻松起来”,使他“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片宁静”并“随之飘然,畅游于一个清静、安详、平和、圣洁的世界,魂灵得到了净化”①然而他始终坚持以水墨作为艺术表达的媒材,其初衷乃是因为水墨天生“有着一种特别自在的灵性和独特的韵味,是任何材质都不能替代的”,“黑色本身就有一种神圣、庄严、厚重、深刻、幽深的感觉,有一种吞没一切的能量”,因此可以用来营造他自己的水墨空间——精神图式,而最终的目的则是以水墨的精神图式来撞击现代心灵,以“水墨性操作”来挑战“今天的物质至上主义、功利主义、泛商品文化和为反叛而反叛作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思潮。”②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也许,在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实用主义论者看来,张羽的挑战多少有些唐·吉诃德式的悲剧意味,但如果我们不把艺术当做是名利场上角逐的手段,而是把艺术看作人类面对自身诸多难堪境遇时的反省,看作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象征性表达,就会发现往往只有在这种悲剧意味的挑战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的精神。诚然,科技革命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视觉经验,这种新的视觉经验来自空前扩大了的宏观和微观视野,也包括了速度、力量、光感以及影像与声音的错位组接带来的一系列新感觉。它击碎了我们原来对于世界的整体感受,使之成为一堆无法聚合的时空碎片。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经济生活带来的断裂感破碎感加剧了艺术中自我意识的扩张,同时也加剧了自我感受的传达与艺术的公共性——普遍可传达性——之间的矛盾。于是,我们看到艺术家们不断采用新的语言材料和结构方式来直呈自我感受,并希望这种自我化的表达具有公共性。但是艺术中自我意识的扩张除了加剧逭种断裂感和破碎感以外,很难在反省当下境遇方面再有所作为。因为“自我意识”通常是用摆脱约束、追求放纵的方式来获得表现,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自由主义已经在文化格局中占了主导地位,约束也就几乎不存在了。这时要求放纵的冲动已经失去张力——或说创造力,成为文化商人促销“时髦生活”的手段。依照丹尼尔·贝尔的观点,在工业化之后的时代恰恰是一个要超越自由主义的时代,他说:“要理解这种超越,就需要神圣感”,因为它是“理解一个人的自我、一个人的民族、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人在事物格局中地位的超世俗手段。”③张羽的《灵光系列》正是力图超越世俗生活的直呈,以象征东方文化精神的水墨媒材来营造具有神圣感的精神图式;用近乎仪式化的水墨符号,使我们直接面对无法理喻的生存困惑,反省当下生活的荒诞和谬误。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张羽的《灵光系列》不仅超越了世俗生活的直呈,以一种独特的水墨性精神图式重新聚拢、整合我们对这个世界支离破碎的感受,同时也是对文化碎片的超越直呈的聚合与感悟,更有意义的是它们也超越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相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形形色色的灵光显现中可以看到作者缅怀传统、追寻信仰的努力。对传统文化精神和图像资源超越时空的征用和重构,不仅显示了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之当代转换的可能性,也破除了抽象艺术的标准只属西方现代主义的神话。“灵光”图式远非西方现代主义标准属下的“张力”和“表现”特征可以概括。张羽的睿智在于将代表西方文化烛照幽微的智慧之光与代表东方文化的“具有吞没一切的能量”的内省感悟之墨,作了超越文化逻辑的组接,墨与光分别作为东西方艺术传统的象征,在“灵光”中互为表里,相生相发。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传统精神和文化价值隐藏在运用媒材与技法的新经验之中,为了追求水墨表达的丰富性,张羽采用极端减少的艺术图式,在漂浮的残圆和破方中凸现水墨精致微妙的变化特质。图式的单纯和墨象的精微,共同烘托出一种顾念永恒的浓郁宗教情绪,显较一些借用宗教图式符号来渲染宗教精神的作品更为感人。宗教情绪可以直接唤醒我们的深度体验。刻意宣扬的宗教精神则反使人感到浮夸和骄矜。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张羽以他独具个性的水墨实验,证实了东方式的抽象表达方式可以臻至某种前所未有的神圣境地,水墨抽象可以作为当下感受的载体,中国传统水墨的“澄怀观道”方法完全具有容纳当下经验和展现开放视野的文化功能。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注释: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① 见《二十世纪来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第一辑,第32页,天津杨柳青画社1993年。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② 摘自艺术家笔记。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
③ 见《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224页,三联书店1989年。中国艺术批评家网http://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