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权
日前在河南卫视的一档鉴宝类节目中,一位名叫安子熙的女嘉宾满心欢喜地端出“干爹”送给自己的翡翠挂件,结果却被当场鉴定为玻璃做的地摊货。正当节目视频被当做笑话疯传于网络时,该女嘉宾又通过微博澄清自己是“托儿”,表示节目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演戏,都是节目组付钱安排的。(《新民晚报》5月16日)
无论是假翡翠牵出假干爹,还是假嘉宾抖出假节目,不管是节目设计也好,还是女嘉宾“搏出位”也罢,综艺节目如此具有煽动性的剪辑,甚至不惜以造假来博取收视的行为,实在是太不应该。
今年3月29日,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李耀申表示,将加强对媒体有关文物节目、栏目的管理,提倡宣传普及文物鉴赏知识类节目,限制文物估价类节目,禁止在节目中进行文物交易。然而在这一纸“限估令”下,这些电视鉴宝栏目不但没有采取任何调整措施,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本该求真的电视节目变成了虚构的娱乐节目。当观众对此炒作习以为常,当观众不再谩骂和唾弃的时候,才是综艺节目的真正悲哀。
任何事情,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底线。省级卫视的身上承载着教化公众、引导舆论等功能,公然造假愚弄观众,显然已经突破了媒体自身的行业底线。电视节目允许策划,但策划不是造假。央视媒介分析总监袁方博士坦言:“节目造假其实就相当于欺骗观众,虽然电视台只是为了提高收视率,观众没有经济上的损失,但电视台失去的是公信力。”电视媒体如果意识不到愚弄观众的后果,电视监管部门如果不能严管这类弄虚作假的节目制作者,葬送的将是电视媒体行业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