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鸿墨轩3dec 2012-05-29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顏真卿楷书《鹿脯帖》(拓本二种)


    颜真卿之妻因病服药,需要“鹿肉乾脯”,致书友人李太保,请求惠及,是为前帖。待收友人所送鹿脯之后,又书致谢,同时送友人几味药,祈祝身体健康,说不久要前往拜谒,是为后帖。前帖署款:“廿九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后帖末尾此本残缺。后人白纸条抄录缺文与款裱补左边,款曰“二十日颜真卿状上。”前后帖行楷草书存十二行。

    据前人考证,李太保者,乃李光弼。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拜太子太保;颜书前帖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后帖时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后帖有“春寒”之语,当为初春时节16。其时,李光弼年57-58岁,颜真卿56-57岁。李氏是唐朝元老,与真卿一样,平抗叛军,效忠王室。真卿对李氏“辄恃深情”,先后致书请其惠及小米、鹿脯。知二人情谊深厚。
    开首有少数字为楷体,余则行草书。《鹿脯帖》前三行字体较大,楷法端庄,余则变小,秀劲俊丽。行草者字间绝少连笔书,多是字字狡立,笔意严谨,神气蕴含,行气平正而婉和。清初孙承泽评曰:“宋拓鹿脯帖,与三稿稍异,而沉毅激昂,力透纸背,书至此神矣。吾每观张长史真迹,气韵古岩,此帖无不一一宛合。鲁公言累代书法皆手传口授,以至长史。公之所得者深矣。”宋米芾评说《鹿脯帖》“浑厚纯古”,确是楷行兼备的颜书的又一新面目。
    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9行,计82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此帖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李光进书。李光进是李光弼之弟,官至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帖中称:“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颜夫人韦氏其时正在病中,需鹿肉佐药,可见其家境艰难。帖原为安师文旧物,《忠义堂帖》刻本当是墨迹摹勒上石者,远胜其他宋拓。

    是帖著录首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太子太保李光进书。帖云:“惠及鹿脯,甚慰所望。”可见,是颜真卿向李光进乞得鹿脯后所书。


释文:
    阴寒,不审太保所苦何如?承渴已损,深慰驰仰。所检赞犹未获?望於文书细检也。病妻服药,要少鹿肉干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幸甚幸甚!专驰谒不次,谨状。二十九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谨空。

 

    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唐代宗大历元年(765),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三年(768)四月,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了一首《送妻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杨妻将这首诗作为离婚的证据呈献颜真卿。颜看了杨诗后,非常同情杨的遭遇,钦佩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为此,颜还将《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众。这则判词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  
    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有唐一代,尤其在“安史之乱”后,佛、道盛行。颜真卿原本熟谙佛道文化,自乾元以后,与僧侣、道士的交往明显增多,并热心宗教活动,其诗文、书法创作也多与此有关。在抚州四年,他也热心于道教活动。初到临川,即为道士谭仙岩书《马伏波语》。大历四年(769年)正月,倾慕晋代道士王、郭二真君修道异事,他派人赴崇仁县华盖山寻访遗踪,又重修二真君神坛,亲自撰书《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铭》。三月,寻访临川井山晋代女道士魏华存仙坛遗迹,撰书《魏夫人仙坛碑铭》,对时人增修观宇之举备加称赞。同月,游井山华姑仙坛,撰书《华姑仙坛碑》,详细记述了本朝道姑黄令微修炼升仙一事。四月,僧人智清、什喻和道士谭仙岩共同修复的抚州谢灵运翻经台旧宇告竣,颜真卿亲临法会,撰书《宝应寺翻经台记》。大历六年(771年)三月,抚州临川县宝应寺创建律藏院,立戒坛。颜真卿亲为撰书碑文,颂述律宗传授渊源。四月,游南城县麻姑山仙都观,撰书《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对仙人王方平、麻姑的奇异道术推崇备至。  
    他在抚州期间,利用政事之余进行创作,大历六年(771)将所赋诗文编成《临川集》10卷,可惜原集已佚,今存与临川有关的诗1首、判词1篇、碑记5篇,尤以《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最为著名。该《记》分大、中、小字几种版本,初以其小楷本全记刻成石碑竖在麻姑山仙都观内。后人又在碑背镌刻了卫夫人、诸遂良、虞世南、欧阳洵、薛稷、柳公权、李邕等人的楷书。该字碑被历代书法家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临摹研习的范本。后几经毁失,都以其拓本翻刻传世。1992年江西著名篆刻家、省书法协会副主席许亦农先生以大字楷书镌刻,重新竖碑于南城麻姑山。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颜真卿一生书写碑石极多,流传至今的有:《多宝塔碑》,结构端庄整密,秀媚多姿;《东方朔画赞碑》,风格清远雄浑;《谒金天王神祠题记》,端庄遒劲;《臧怀恪碑》,雄伟健劲;《郭家庙碑》雍容朗畅;《麻姑仙坛记》,浑厚庄严,结构精悍,而饶有韵味;《大唐中兴颂》,是摩崖刻石,为颜真卿最大的楷书,书法方正平稳,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广平碑》,书法开阔雄浑;《八关斋报德记》,气象森严;《元结碑》,雄健深厚;《干禄字书》,持重舒和;《李玄静碑》,书法遒劲,但笔画细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样。
    欧阳修曾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顏真卿行书《鹿脯后帖》 

 

    《鹿脯后帖》约书于永泰元年(765年),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6行,计58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是帖著录首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刻本存《忠义堂帖》,为颜真卿与太子太保李光进书。帖云:“惠及鹿脯,甚慰所望。”可见,是颜真卿向李光进乞得鹿脯后所书。《鹿脯后帖》“承美□痊损,更加保重”,当为“承美疹痊损,更加保爱”。


释文:

    惠及鹿脯,甚慰所望。春寒,承美(阙一辽)痊损,更加保爱。真卿有一二药,烦宜常服,谨令驰纳。少间借马奉谒,不次。二十日,颜真卿状上太保大夫公阁下。    

 

                                                                                               

延伸阅读(一)
颜真卿之“拙”
   
    说颜鲁公“拙”,当然不是指他的书法。颜体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我指的是,像他那样的高官,居然会闹到写《乞米帖》的地步,不得不借米度日。   
    《乞米帖》写在公元765年,正值关中大旱,江南水灾,农业歉收。按理说,粮食再紧张,也不至于影响到颜真卿家,他当时已官拜刑部尚书,知省事,封鲁郡公,按现在级别来套,大约比省部级还要高一点;况且他又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既有功劳又有苦劳,不说养尊处优,至少能做到衣食无忧吧。可是他偏偏就闹到了“举家食粥”,“今又罄竭”的地步,于是不得不向同事李太保求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谈到困窘的原因,他也直言不讳,因为自己“拙于生事”,除了俸禄,他不会创收、生利,没有别的生财之道。   
    颜鲁公身为三朝元老,久经宦海,阅人无数,他不会不知道“生事”之法,加之门生故旧遍于朝野,只要稍稍动动脑筋,都能大发横财。可是他却不屑于那样干,他有自己的处世原则。    
    书法界常有字因人贵的说法,不无道理。而在颜真卿这里,却是字因人重,忠贞正直的人格为其瑰丽书法添辉,骨力遒劲的书法为其雄壮人生增彩,做人与写字相得益彰,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圆满的统一。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其人格同样颇具感召力。反之,若论书法,蔡京、秦桧的字都写得好,堪称“大家”,可是一想起他们干的那些坏事、丑事,不由得会“恨屋及乌”。还有一个“书法家”也不能不提,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长于书法,能写一笔颜体,南昌街头挂满他写的牌匾;但他更长于“生事”,任职不到两年,就生出700多万外快,结果东窗事发,被处以极刑。而他遍布南昌商肆的“墨宝”,也几乎一夜之间被铲除得干干净净。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时下,许多官员都喜欢研习书法,也多师从“颜柳”,那么,如果同时也能认真研读颜真卿的《乞米帖》,在学习他的笔法筋骨时,也学学他的“拙于生事”,廉洁自律,执政为民,善莫大焉。                                                                 (据《文汇报》)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颜真卿行书《广平帖》

 

    书于大历十三年(778年)。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5行,计19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此帖历代金石题跋所注者寥寥,仅在《容斋四笔》中有过记载,刻本仅见《忠
义堂帖》。帖中所称“得示问《广平碑》本”者,实指《宋璟碑》,广平公为宋璟之爵。《宋璟碑》,颜真卿撰文并书,大历十三年(778年)刻立。

 

延伸阅读(二)
颜真卿妙手写判词:为离婚案写判词
  判词,乃古代官府断案之公文,同于现今之判决书。本是历史时期的“官样文章”,但偶尔亦有妙趣横生、新鲜可喜者,亦不乏精妙之语、发人深思之词。
    唐代颜真卿在刺史任上时,曾为一件离婚案写了判词。案情简单,妻子嫌丈夫杨志坚无钱无权,没出息,要求改嫁。颜真卿判决准其改嫁,但要挨二十大板,对丈夫则给予赏赐并安排工作。这篇判词在颜真卿《文忠集》里完整录下:“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王欢之廪既虚,岂遵黄卷;朱叟之妻必去,宁见锦衣。污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阿决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赠布帛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仍令远近知悉。”

  颜真卿不愧为文学家,一篇判词,骈散互用,两个女子嫌夫贫贱而改嫁的历史典故并列(王欢是前燕人,妻子嫌他穷,把他的书烧了,要求改嫁,王欢后来在苻坚为帝时任太子少傅;朱叟是西汉的朱买臣,以卖柴为生,妻子改嫁,朱后来任会稽太守,把她和后夫接去官舍,妻子愧而自缢)。文字写得很漂亮,典故亦贴切。                                   (据《法制日报》)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颜真卿行书《叙本帖》

 

    《叙本帖》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3行,计13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帖云:“卢八仓曹足下,叙本甚是佳制耳。”意为卢仓曹曾进叙本一章于颜真卿阅,得到颜的赞誉。故此帖又称《与卢仓曹帖》。但卢仓曹是何许人、书于何时,无考。此帖早见宋《绛帖》、《忠义堂帖》等。

 

唐代顏真卿楷书《鹿脯帖》、行书《鹿脯后帖》《广平帖》《御史帖》

    颜真卿行书《御史帖》


    《御史帖》未署书写年月。刻帖。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7行,计63字。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御史帖》仅见留元刚《忠义堂帖》,且字口漫漶,论指何事、书于何时、书与何人,无从查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