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压力山大” 教师如何不被压垮

 阡陌躬耕 2012-05-29

“压力山大” 教师如何不被压垮

编者按:教师焦虑、抑郁、失眠、自杀、暴力管教学生等事件近年来有增长趋势。据专家介绍,教师目前已经成为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其原因可追溯至个体人格特征、社会压力与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无论其根源多么复杂难解,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与职业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众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刊出“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系列专题,与读者分享相关的调研文章、专家解读与个案剖析,同时欢迎广大一线教师来信来稿,反映自己在生活与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思考。我们期待与大家共同寻找解决之道。

  ●教师已成为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 ●压力可以成为精神疾患的直接诱因

  ●教师的压力源来自哪里 ●教师如何有效缓解压力

“压力山大” 教师如何不被压垮

安徽省含山县环峰小学教师在涂鸦墙上涂鸦减压。

  ■本报记者 杜悦

  1 别让“炸药包”瞬间点燃

  一位教师在博客中戏称自己起了个外文名字——“压力山大”。殊不知,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心理压力更甚。

  近日,一项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半数以上的一线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五成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一些医学专家也指出,近年来中国民众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我国职业人群中抑郁和焦虑状况已较为严重,而教师已成为各种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隐性的精神疾病患者与普通人看起来没有太大差别,这是因为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师、医护工作者、社会工作者、艺术家等职业在国内外都属于高压力人群,日益增大的压力有时会成为精神疾患的直接诱因。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说,精神疾病与每个人的遗传因素、心理与性格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都有关联。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个人内心的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增加等原因,都会引发压力,并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直接诱因。许多人平时看起来和常人差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工作、婚姻、子女等方面的压力时,挫折就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

  那么具体而言,目前教师主要经受着哪些压力的困扰?这些压力又来自哪里?教师应如何减压、调整情绪,身心健康地投入工作呢?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阳光兴学计划”课题组。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高文斌、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委员会委员罗静等专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下面是他们对教师压力的详细解读。

        2 普遍感到社会压力越来越大

  教师的社会压力源自社会、学校、教学工作与人际关系在内的各种因素,有时社会压力与职业压力是交叉甚至重叠产生影响的。

  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社会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个有学识的人,同时也要做学生学习的模范,集学问家、道德家于一身。社会对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存在较高要求:普通话要向播音员看齐、粉笔字要与书法家不分伯仲、讲课要具有演讲者的风采、写作要有作家的功底……总之把教师看作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高大全”。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其实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会造成角色超载,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

  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过分要求。现在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读完高中课程和完成大学学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好工作。从这种简单的目的出发,他们会更注重现实的、可以看得到的收获,这种高期望又转化为对教师的高要求,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性格培养完全归为教师的责任。家长的过分要求和不理解使得教师的压力感更加强烈。

  相对较低的经济地位。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其社会地位,如果教师总为生活发愁,当然不会有良好的情绪。

  3 职业发展遭遇瓶颈

  教师的职业压力某种程度上与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

  “量化管理”模式与超负荷的工作量。90%的中小学教师每周要上15-20节课;要批改大量作业;备课、写教案、做课件;出试卷、改试卷、写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组织学生参加名目繁多的竞赛;迎接各式各样的检查、评估;与家长打交道;班主任还要处理大量的班级管理工作,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看“两操”、宿舍管理,等等。

  有些学校在管理上出现了过度量化的现象。从教案的书写到教学的总结,从读书笔记的字数到家访记录的人数,从转化后进生的进度到论文的数量,无不要求一一记录。这种“量化管理”模式的泛化,导致了一些低效、重复工作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时间,无形之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当。现行的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这使得学校不自觉地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无视学生原有基础而按照班级最终成绩排名对教师进行奖惩。在一项调查中,85%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升学压力是自己最大的压力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挫折。

  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既要处理好与领导、同事及学生的关系,又要协调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其中,领导的不恰当批评、教学理念的不同、个性特征的差异以及家长的不信任与不理解,都会使教师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之下。特别是在与家长意见不统一时,得不到领导相应的支持常常会使教师陷入 孤立无援的境地。压力还产生于同行之间的竞争。有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中人际敏感倾向、敌对倾向、恐怖倾向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一些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了障碍。

  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奉献给了工作。工作与生活混在一起,影响到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同时也会影响对家庭问题的处理时机。家庭不和睦,会使得教师压力倍增,一旦缺乏完备的支持系统,工作本身的压力将更难得到缓解。
4 为什么面对同样压力每个人反应不同

  教师心理压力的产生与个体心理特征及人格气质等有直接关联。面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反应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人格特质因人而异。当面对共同的内外部压力时,由于个体从属于不同的性格特质,所反映的态度和结果也就截然不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竞争无处不在,一部分教师由此失去了安全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对另一部分教师而言,竞争却激发了其更高的工作热情。面对改革的冲击和竞争的挑战,具有乐观、坚韧人格特质的教师能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采取直接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应对社会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压力。而具有脆弱、悲观、神经质人格特质的教师则更可能采取分心或否认等消极策略,假装问题不存在,或者只要有可能就回避面对这些问题。

  多种角色的冲突。教师经常要充当多种多样的角色,比如:学生眼中的老师、学生的家长代理人、为人父或为人母、知识的传播者、榜样示范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甚至是学生的“替罪羊”,等等。一些教师在角色转换时产生了心理困难与心理压力。例如,经常有教师子女抱怨:“妈妈在家里仍是一副老师样,老把我的成绩和她班上的学生相比;她在家里不像妈妈,像个老师!”这样的教师不能及时从教师的角色转换到父母的角色,在家中不能和亲人很好地相处,从而也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负担。

  自我期望过高。据调查,不少教师在工作中将理想中的教师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过高期望,所制订的教学工作目标、计划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教师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扮演社会期望的完美教师形象,导致期望与现实、付出与成就失衡。教师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是造成过度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一味地追求尽善尽美,极易在工作中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导致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并对教育的实效性产生怀疑,加重内心负担。

  5 教师如何应对压力

  面对林林总总的压力源,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心理调适和压力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调整至平衡良性的心理状态,以保证更好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有的教师能感知到外界的压力和挫折,但无力挣脱,于是将这种挫败感归因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能力不足。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将导致习得性无助,即不管自己怎样努力还是无法实现目标,也就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而有的人则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外力因素,如同事不配合、没有经济条件等。不正确的归因,如单纯将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就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个性、优缺点和工作能力,以至于在未来的工作中对自己估计过低,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受的挫折是外部条件造成的,与自身无关,长此以往在工作中就不会有大的成就,工作效率降低。很明显,上述方式都属于较为消极的应对方式,教师应当寻求一些积极的应对方法与思路。

  改变认知,宽容自己。改变认知是应对压力的方式之一,这要求教师养成积极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教师首先是人,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然后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不妨告诉自己:我不是神,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也是。因此,不要再被一些不完全合理的社会期望、要求所左右。相反,只有正确看待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沉重的工作负担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教师一方面希望尽自己所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却觉得时间紧迫,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从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可见,压力的产生与时间管理是否有效有关。此外,因为工作没能完成而用非工作时间去完成,自然会影响家庭生活,如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影响跟子女的沟通,等等,这样又增加了教师的愧疚感和压力。

  教师在管理自己的时间时,要把教育教学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分类: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例行工作。较为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方式,如记录时间,找出无效时间的“杀手”;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的结合,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等,也能缓解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感。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4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