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解读:造成教师心理疾患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

 文学顾事 2021-07-27

造成教师心理疾患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  

杨恭田

近日,一项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半数以上的一线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近五成教师认为“工作太累”, 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86.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备课、上课、应付检查、对付考试。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一些医学专家也指出,近年来中国民众心理疾病呈高发态势,我国职业人群中抑郁和焦虑状况已较为严重,而教师已成为各种心理疾患高发人群之一。众所周知,教师职业在国内外属于高压力人群,日益增大的压力有时会成为精神疾患的直接诱因。有些教师平时看起来和常人差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完全健康。当其面临工作、婚姻、购房购车、子女等方面的压力时,挫折就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导火索” ,瞬间点燃“炸药包” 。

  那么具体而言,目前教师主要经受着哪些压力的困扰?这些压力又来自哪里?教师该如何化解这些压力、端正心态,愉快幸福地投入工作呢?为此,笔者想就造成教师心理疾患的原因及其化解对策谈谈想法和体会。

  一、造成教师心理疾患的原因

  一是工作压力。90%的中小学教师每周要上15--20节课,承担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繁重的教学任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内课外辅导学生、组织学生参加名目繁多的竞赛;迎接各式各样的检查、评估;处理班级日常管理事务、家访等等工作。

当今学校出台的管理教师的制度方案,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准则出谋策划,决策者们挖空心思用“事事与经济利益挂钩” 的制度把教师们捆绑在学校坐班,教师们任劳任怨、辛勤耕耘,随时接受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埋头拼命的向学生要分数。满怀信心、充满激情的教师们经长期的磨训,无奈地削足适履,选择“适应现实” ,被乖乖的训化成木纳的“犁田式” 或“机器型” 的“师呆子” 。校方从不为教师订阅或印阅教育教学类资料,阅览室、图书馆徒有虚名。教师们既没空闲,也没机会洗脑充电,更不用说“走出去” 吸收素质教育的新鲜空气。学期结束,依据学生考试分数给教师排名定档次,发相应档次的绩效工资,排在中下档次的教师黯然神伤,变成盛夏烈日下的一颗小草萎蔫掉。排在末档的教师,面临着淘汰出局,发配到边远山区任教的惩罚。以上情况不是个别现象,更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当今教育管理实实在在的弊端之一。

二是经济压力。教师的经济待遇不高,满足不了一个普通家庭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购房、购车等超前消费,寅吃卯粮,严重透支,成为名副其实的“房奴”“车奴”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其社会地位,如果教师总为生活发愁,幸福教育从何谈起?

三是社会、家长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社会、家长要求教师不仅要做个有学识的人,同时也要做学生学习的模范,将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及性格培养完全归为教师的责任,要求教师集学问家、道德家于一身。例如要求教师普通话要向播音员看齐、具有演讲家风采、写作要有作家功底等等。总之把教师看作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高大全” 。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其实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会造成角色超载,给教师带来无形的压力。

  思想观念问题。“家有三担粮,不当孩子王”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有些年轻人走上三尺讲台不久,感觉不对劲,思想就有问题了,特别是分配到农村的教师,面对艰苦条件和年幼无知的孩子,心浮气躁,加上周围同事领导关心不够,就把心思专注在考研、考公务员、搞关系改行“走人”上 ,学习的东西都无关教育,身在曹营心在汉,提升教育教学学习力成为空话。

  四是家庭压力。学校工作与家庭平衡出现问题,如教学任务繁重,未能兼顾家庭责任、缺乏家庭的支持等,都会给个人带来压力感。如果教师处理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同时也会影响对家庭问题的处理时机。家庭不和睦,会使得教师压力倍增,一旦缺乏完备的支持系统,教学压力将更难得到缓解。

    二 、教师如何应对压力对策

   面对林林总总的压力源,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心理调适和化解压力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调整至平衡良性的心理状态,以保证更好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有的教师能感知到外界的压力和挫折,但无力挣脱,于是将这种挫败感归因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能力不足。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将导致习得性无助,即不管自己怎样努力还是无法实现目标,也就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而有的人则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外力因素,如同事不配合、没有经济条件等。不正确的归因,如单纯将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就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个性、优缺点和工作能力,以至于在未来的工作中对自己估计过低,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受的挫折是外部条件造成的,与自身无关,长此以往在工作中就不会有大的成就,工作效率降低。很明显,上述方式都属于较为消极的应对方式,教师应当寻求一些积极的应对方法与思路。

  一是提高认识,端正心态。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但什么是幸福?幸福的依附是什么?并无参考标准,每个人对它的体验和感悟也并不相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有人总“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美的风景都在远处”,甚至认为当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个人自身价值。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就像做人,本质上没有人格尊卑之分一样。社会的分工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一样。科学家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企业家创造财富促经济发展;工人用双手制造社会必需产品;农民以汗水浇灌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等等。每一种职业,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存在价值。认识到这一点,就有利于我们认清自身教师岗位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平衡我们的社会心态。

当然,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不说明职业没有“辛苦指数”、利益分配的差别。医护人员工作日夜不分,辛苦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白天上课,晚上备课,辛苦劳碌却又清苦。城市的环卫工人辛苦更甚,报酬不多,却时刻呵护美丽的家园。像张丽莉一样,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教师职业的追求,尽管工作非常出色却仍然“不在编”、 收入低,但还是谢绝了改行转业的建议,在她心里,职业并无贵贱,奉献不分大小,有一分劳动收入,就要做十分满意之事。简言之,类似张丽莉老师的人心目中,生活是美丽的,他(她)们善于在平凡工作中寻找自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正是象张丽莉老师一样,关键时刻才会挺身而出,穿透灾难的阴影,创造生命的奇迹,点燃社会“爱心火炬” ,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正是许许多多这种“小人物”的使命感、责任感、满足感、幸福感,铺垫了社会进步的基石,支撑了社会文明的精神大厦。

二是心存厚爱,乐观向上。教师要化压力为动力,在压力和困难中学会体验幸福教育,享受教师职业幸福。而幸福与贫富、地位等等一切外部世界物化的东西无关,关键取决于人的心境,取决于心中的“爱”。瘸腿的人在大街上看到双脚都截肢的人无忧无虑,悠闲哼唱小调很幸福,他也感到很满足。5月25日,哈医大一附院专家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告诉张丽莉已经失去双腿的事实。在得知自己的真实病情后,丽莉异常平静说:“即便是那刻我的生命没了,我也不后悔,更何况我现在还活着,就算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也不后悔!”躺在重症病房的她,仍然一直放心不下班里的学生,还要给学生们写鼓劲信......

如果因压力大而自寻短见的人,这种人本身心中就缺少“爱”, 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突如其来的车祸面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张丽莉,一名普通的年轻女教师,勇敢地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为学生的生命安全撑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勇敢与怯懦、崇高与卑微,高下立现。因而,在这一瞬间,让人们看到生与死选择的背后,其实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撑。

据张丽莉老师同事介绍,为了带好初三毕业班,张丽莉老师选择先不生孩子,每天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学生身上,每月还无私的资助贫困学生100元,这一点一滴的付出,让身边的同事很是敬佩。张丽莉在重症病房苏醒过来第一句话是“我还能做教师吗?”她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学生飞翔。“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张丽莉“心存厚爱” ,用热血见证了师德的高尚,高度彰显了一位人民教师的无私、光荣、伟大,闪耀着人民教师高尚师德的灿烂光辉。

相反,近期极少数教师因种种原因而自杀,其中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赵鹏的遗书写道:“活着实在太累了,天天这样无休止的上班让人窒息,所领工资只能月光,我决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这里。”张丽莉老师的英雄壮举与赵鹏老师的自寻短见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更深层次思考与感悟?值得广大同仁深深的思索。

三是自我减压,合理调适。当下教师的压力非常大,工作压力、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让教师感到身心疲惫。这种压力全社会普遍存在,不管是谁都或多或少有压力,都会有类似十月怀孕的阶段性过程性“疼痛” ,“蚌病成珠”, 玉汝于成。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整个社会的财富谁来创造,没有动力一切都无从谈起,也令人无法想象。

作为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方方面面压力,理应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广大教师自己也要学会自我减压,消费要量入为出,办事要量力而行,减少盲目攀比心理,切勿做“车奴”“房奴”;要学会自我开脱,自我疏导,要有点“阿Q” 精神,寻找理由“我的脚踏车胜过你的小轿车--环保安全”“ 我的泥土房胜过你的洋别墅--简单省心”“ 我的精神财富远胜过你的物质财富--流芳百世” 等等方法为自己生存创造愉悦宽松心理环境,合理调节情绪,始终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在工作学习中找希望,在学生同事中找乐趣,在亲情朋友中找幸福,在野外锻炼中找灵感。

张丽莉老师的处世心态“淡定”, 处逆不惊、从容镇定,不急不躁、踏踏实实,懂得生活、爱岗敬业,自我调节方法值得同仁们学习,她曾在微博中写道: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她的愿望是:与我的家人在一起,做个好妻子,当个好女儿。

 四是改变认知,宽容自己。改变认知是应对压力的方式之一,这要求教师养成积极的思维和行动模式,正确看待教师这一职业。教师首先是人,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一员,然后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不妨告诉自己:我不是神,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也是。因此,不要再被一些不完全合理的社会期望、要求所左右。相反,只有正确看待社会、家长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应对压力。

 五是学会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沉重的工作负担是教师职业所固有的,教师一方面希望尽自己所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却觉得时间紧迫,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从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可见,压力的产生与时间管理是否有效有关。此外,因为工作没能完成而用非工作时间去完成,自然会影响家庭生活,如减少了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影响跟子女的沟通,等等,这样又增加了教师的愧疚感和压力。

 教师在管理自己的时间时,要把教育教学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分类: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例行工作。较为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方式,如记录时间,找出无效时间的“杀手”;长期目标与短期计划的结合,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等,也能缓解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感。

另外,当前中小学的职称体制存在很大问题,中学教师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小学教师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就到头到顶了,职称不能再升,教师就感到工作没有奔头没有动力, 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学习力、创新力的积极性。如果国家尽快实施中小学的职称可以再上一级台阶评正高级,能更高层次的提高教师经济待遇,那么教师因有政策引领力,还会去“奋斗不止” , 提升教育教学学习力 ,勇攀职称高峰。

活在当下,享受生命。我始终认为,生命是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好死不如赖活” ,与其你用死的勇气来结束生命,倒不如发掘自身的潜能为社会、为人民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张丽莉老师为了救学生,舍生忘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脚踏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呢?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人民的教育事业呢?

解铃还须系铃人。如何化解对教师的压力,关键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为此,笔者化解压力的妙招是时刻铭记: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社会转型,时代更新;识时务者,奋勇前进!为人师者一定要弘扬先辈们“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大无畏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铁人王进喜;悔不悔,看看楷模张丽莉;甜不甜,尝尝滋味心体验。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志存高远,爱国爱教;要立德育人,为人师表;要爱岗敬业,与时俱进;要廉洁从教,甘于奉献;要端正心态,阳光向上;要学习楷模张丽莉,誓志不移为人师。学高为师心态好,幸福快乐育桃李。 

作者简介

杨恭田,男,19646月出生。1984年8月参加工作,江西师大思政专业本科毕业,中学政治高级教师,2005年获高级中学教师资格,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老师爱生如子,把自己无私爱心满腔热忱地倾注到学生身上。他所任教的班级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同年级前茅,学生的学风、素养明显优于其他班级。2009年11月,制作课件参加全省竞赛荣获一等奖。杨老师能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00多篇。多次应教育部邀请进京参加一等奖颁奖大会暨素质教育研讨会,2013年7月6日,应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邀请,非常荣幸出席《中国教育报》创刊30周年庆典大会,获得《中国教育报》“忠实读者” 称号,并得到了教育部长的亲切接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