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用人】第六章(全文)

 老萝卜头兵 2012-05-29

法规

历史

文学

天文

地理

伟人

军事

时政

生活

收藏

图片

网络

教程

音画

娱乐

素材

【生活】《做人做事》会用人(第六章)

   

6-1重视智囊团的作用

1-10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楚襄王做太子时当过齐国的人质,他回国的条件是献地500里给齐国。回国当上了楚王后,齐国便派人率领车马到楚国索要500里土地。
  虽然自己亲口答应,但这明显是乘人之危勒索人家,襄王不想给,就问计于慎子:“齐国要割去我们的土地500里,怎么办?”
  慎子说:“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献计。”
  果然,第二天早朝几位大臣都提出了主张。
  子良说:“不能不给。大王金口玉言,答应的又是强大的齐国,要是不给,别人就说大王不守信用,以后大王就在诸侯中不好说话。请先给他们,再夺回来。给他们是守信用,夺回来可显示我们的武力。所以我主张给。”
  昭常说:“不能给。君主不能嫌土地广大,而且500里实占去楚国一半。这样,君主虽名为大王,若失去了500里国土,实际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坚决不能给,昭常愿带兵去东地坚守!”
  大臣景鲤则说:“不能给呀!虽然是不能给,但仅靠我们楚国的力量又不能独力守住。大王金口玉言,既然答应了又不兑现,必然在天下人面前背上不义的名声,我们输了理,更是不能独自守住。我建议向秦国求救。”
  三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怎么办,就把三人的计策一一告诉慎子,并问:“您说我该采用谁的计策呢?”
  慎子想了想说:“全部采用。”
  襄王以为慎子在开玩笑,立即恼火地拉下了脸:“你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我可按照他们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们预见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车50乘,向齐国履行献地手续。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马,带兵前往东地驻守。第三天,您再派景鲤求救于秦。”
  襄王说:“行。”一切依计而行。
  子良到齐国交付手续,齐国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国东地接收,昭常立即带兵抵抗,并说:“我租用主上土地,将生死与共!”
  齐国人就问子良是怎么回事,子良回答说:“我是受楚王命令而行动,这是昭常不把楚王与齐王放在眼里。你们发兵进攻吧!”
  齐王大怒,立即组织军队,大举进伐昭常,军队没有开出国境,秦国50万大军已逼近齐国边境,秦国指责齐王说:“你们扣押楚太子不让他回国继位,这是不仁;接着又要夺人500里国土,这是不义。如果你们把刀兵收起来那就没事了,如果你们动手,那我们也等着了。”
  齐王立即害怕了,就请子良回国,又派人去秦国谈和。这样,楚国不动刀枪,土地500里得以保全。
  这就是楚王听从慎子的主意,充分发挥智囊团的综合长处,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三人计策,缺一不可,三种计策运用次序颠倒也不行,尤其是没有慎子的独具慧眼、博采众长,更不行!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见识短,两个人见识长,就是这个意思。智囊团的意义就在这里。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个行动计划便完满无缺。

6-2智囊的作用不可限量

  众所周知,产生新构想的好方法之一是成立智囊团。
  首先是由小集团提出构想,然后再针对此构想予以组合或改良,如此便能得到新的构想。这种方法常使用在各种行业的企划会议中。
  某企业的市场调查部却因采用此法,成为一般人眼中不合常理的部门。原因是该部门的工作内容似乎是从早到晚——甚至到深夜,只是在街上闲逛。
  原来,该部门工作人员的任务是打听什么地方成立了新的商店,并在开店时前往拜访,主要目的在于调查什么商品在日后可能畅销。结果这项工作在外人看来只是每天在街上闲逛而已!
  提出这项构想的职员当时的想法是:“只是呆在办公室,未必能想出新奇的点子。如果能够与消费者接触,并配合季节的变化推出不同的商品,必能受消费者的欢迎。但这项市场调查工作若受到上下班时间的束缚,就很难开展了。”
  据说,当时大部分的中层职员听到这项企划时,均不以为然。因为即使他们能够理解该公司同僚的用意,他们的顶头上司也可能不会同意。
  但出乎意料,当总经理得此构想后,竟立即指示设立新的部门,并由该名职员全权负责。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构想,新的产品也接二连三地销售成功了,更有数项产品成为超级畅销品!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由于上司的宽宏大量,乐意听取下属未臻成熟的构想,并愿意一起讨论,终于创造了成功的奇迹。
  事实上,每位下属必然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构想,然而,当他们发言的时候,却一再遭到否定,如此他们必然心灰意懒,日后便可能不再费心思考,而成为被动、消极的职员。
  反之,不管下属所提出的方案是否不可思议或别出心裁,只要被上司接纳过一次,则他对自己的发言必然信心十足,执行时也能负责到底。这样,也足以促使他产生更多的新构想。

6-3领导利用智囊“六戒”

  智囊团是个好东西,企业领导的决策离不开智囊团的帮助。但下述六种不正确利用“智囊”的倾向,则需加以警惕纠正。
  1.临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决策
  某些领导在重大决策方案上报前,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决策工作不按科学决策程序进行,遇到上级领导催报决策方案时,才火烧眉毛、临渴掘井,匆匆召集“智囊”会议,当场就拍板敲定决策方案。
  2.只求单方案决策,无多方案可供选择
  某些领导在对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咨询时,以“为省事”、“图方便”、“节约经费”作为借口,只求“智囊”提供一个决策方案,然后急不可待地批准实施,鲁莽行事。
  3.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排斥异己意见
  某些领导表面上很尊重“智囊”的独立性,但实际上,在进行决策咨询时,缺乏理性的思考,喜欢挑选一些符合自己心意的“智囊”进行决策咨询,把持有不同意见或相反意见的“智囊”加以排斥。
  4.越俎代庖,完全依赖“智囊”决策
  有些领导胆小怕事,懒于思考,不敢决断,完全消极地依赖“智囊”决策。他们对“智囊”惟言是听,惟计是从,没有主见,毫无异议,“智囊”也就“越俎代庖”,这是违背领导科学基本原则的。
  5.求全责备,对“智囊”的期望值过高
  某些领导把“智囊”看做“万能博士”、“智慧之神”,认为其意见或建议是“万全之策”。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智囊”并不是十全十美、万无一失的“神人”。
  6.不辨“智囊”素质之良莠
  有些领导在进行决策咨询时,虽有虚心求教于“智囊”的“热心”,却缺少认真鉴别其真伪、判断其优劣的“细心”。他们往往是病急乱投医,不辨“智囊”良莠,结果劳民伤财。

6-4要听听反调

  孔子说,爱护士兵如不能驱使士兵,厚待士兵如不能命令士兵,那么爱护和厚待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所以士兵若违反军纪,误了军机大事,将领对他就不可再讲情面了。无情的原则最后还是不应该被情的仁爱所淹没、取代。当罚者就罚,当斩者就斩,就如诸葛亮当年挥泪斩马谡一样。
  作为一个领导人,统率一个集体,领导一群员工共同奋斗创业时,不能独断专行,大家的事要发动大家想办法,大家来做。这样,领导人不能总是听“好话”,更多的时候要听听周围人唱的反调。“反调”虽然不免刺耳,但其中往往蕴含真理,蕴含着合理化的建议,于人生有补,于事业有益,一如带刺的仙人掌,摸之刺手,用之却有巨大的药效。
  “好话”,哪怕是一捏一把水的谎话,都能调动听者的情绪,能满足听者的自尊心、虚荣心,因而听起来确实顺耳些。如果这“好话”,再加进点糖,添进点蜜,那就更加有滋有味了,听起来自是如食甘饴,如沐春风;恶言,特别是那些损人、伤人、毁人的恶毒话,往往是无中生有,恶意攻击,自是如刺如冰让人触之心疼、心寒。
  但是,实为忠言、大实话的“恶言”似乎不太受欢迎,因为它太直、太实,能一下掀出老底,一针刺中痛处。所以“好话”总是吃香,“恶言”总是倒霉。
  但仔细一想,脚踏实地的人还是应不要为“好话”所陶醉,“好话”听过之后,除了心花怒放,热血加剧流动一阵之外,似乎再也于事无补;至于“恶言”中的那些恶毒话,自是应嗤之以鼻,不必往心里装,免得郁气伤肝;那些实为忠言、直言的所谓“恶语”,听起来虽然不太顺耳,但极有益处,亦如良药,虽然苦口却能治病。
  一个集体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往往有绊脚石和荆棘,只有与集体休戚与共的人,才会思索如何回避这前进路上的障碍,他们唱唱反调,更多时候是部下出于对领导的爱戴,对集体的赤诚、关心。明白了这点,就应给唱反调的人予以保护,而不应当厌弃,更不应当给小鞋穿。
  诸葛亮曾说:“政治清明的国家,人民敢于直言,行为正直。”还说:“一国之主如果只喜欢报喜不喜欢报忧,拒听诤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奸臣就得以逞其恶。君主有眼不观察目前局势,就如同瞎子;有耳不听旁人的意见,就好似聋子。”
  领导又“瞎”又“聋”,在工作上免不了要倒台翻车。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可不断地纠正错误,弥补缺漏。免得日后吃大亏、栽跟头,闹得一蹶不振。

6-5探察下属的真心话

  如果知道下属的真正心意,就算有反对的意见,也能马上有对应的策略。
  那么,探察下属的真心话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
  尽管如此困难,还是有以下的正攻法。有相当的经验,适当的判断力、洞察力都是必要的,这些都是领导者无论如何都应学会的技巧。
  1.以发问做引导
  利用对事情的发问,来了解对方真正的感受与想法。这并不是所谓的诱导盘问,而是要彻底地以对方的立场着想。
  误解这个解释的话,反而会引起反效果。
  “关于这一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关于这个,你觉得如何呢?”
  像这一类的说法,都是尊重对方立场而发问的表现。若是以追问的态度发问,只会造成反效果,这一点必须切记注意。
  2.不经意地问出原因
  要直接地以“为什么……”发问时,如果太咄咄逼人,对方一定是三缄其口,避而不答,若是不刻意地问起,反而较能探出真心话。
  “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呢?”
  “这是为了什么?”
  边问边观察对方的反应。
  如果善用此法得宜,则不失为一个有效方法。我们不知有多少次被重复问到“为什么?”那原因自然是因为感觉到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事,而较容易被说服。
  3.坦率地问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对于较难应付的人,坦率地发问是很重要的。
  “你直接说,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像这样直接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于“直接说”这三字词,人们都会特别在意,这是一般人的心理反应。
  4.注意表情和态度
  尽管不了解对方内心真正的想法,也可以从对方的表情、态度判断,人内心的感受会从表情反映出来。
  5.试着触怒对方
  虽然说正攻法很难,一般通常是有经验的领导才使用这个方法。人在生气时,往往所说的都是真心话,当触怒对方后,会引起对方的反应:“你都这么说的话,我也说出我的想法,因为你……”而慢慢将自己真正的心声说出来,你也有这种经验吧!
  有时候在商量行不通的情况下,可视对方的情况而定,试着触怒对方,也是一种方法。

6-6谨慎选择咨询对象

  有一家公司的总领导说过:“我自己所作的决定,有不少是错误的,其之所以错误,都是因为偏听了别人的意见。”这似乎是企业经营者、中级领导的通病。作为领导,应该倾听下面的反映,但必须有选择地听取,偏听偏信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决策,甚至采取错误的行动。
  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人,企业里经常有下述三种类型的人物。
  一种是游泳式的人物。
  这种人会在各种领导之间游来游去,专门寻找内部权势问题而有所行动,他们从不适应工作需要而主动去解决什么问题。当领导之间没有什么权势上的矛盾时,这种人非常安稳,一旦发生权势争执,他们就如鱼得水立即活跃起来。
  其次是万年不平式的人物。
  有时下属对于领导制定的方针或决策坦率地提出意见,对不公平的处理公开表示不满,上级领导对这些有勇气的直谏,是应该倾听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万年不平式的人物,指的是那些一见领导便喋喋不休大发牢骚的人。
  再就是交际式的人物。
  这种人哪怕在办公室里,也总是嘻嘻哈哈,用些“今天天气好”之类的废话来消磨时间,再不就是过于热衷社交活动。
  如果领导把时间都花费在上述这些人身上,则将一事无成。要想分秒必争,对这些人物只能是敬而远之。
  领导稍有空闲时,应该和下述一些人谈一谈,听听反映。
  其一是官僚式的人物。
  这种人非常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一有什么问题,他们就马上翻看规章说:“这事违反规定。”他们对新的主张、新的计划常常迎面阻挡,不容易疏通,也不提出什么方法。因为他们熟悉组织的规章制度,当领导认为不需要采取什么行动的时候,倒可以听听这种官僚式人物的意见。
  其二是经济学究式的人物。
  这种人最适于反映经营情况,研究经济形势的发展或关于市场需要的分析预测,还善于用统计或图表来标明产品销售量的趋势或价格变化的趋势。然而,他们却没有掌握形势变化的才能,不会在形势变化中准确地抓住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领导征求他们意见时需要注意,单纯听取这些经济学究的汇报,往往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如果领导把时间花费在下述这几类人的身上,也常常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其一是浣熊式的人物。浣熊这种动物在得到猎物吞食之前,有放在水里反复摆弄的习性。这些人跟这种动物一样,总盘算在什么时候提出报告,什么时候做出结论,却总是无限拖延,言而不行,行而不果。
  其二是旱伞式的人物。
  这种人随声附和,胸无定见,总跟着有利的形势转。领导如听取他们的意见,处理问题时就会优柔寡断。
  领导要采取行动时,应该以下述的实干家作为合作对象。实干家也有若干类型,一种是眼光敏锐的人,对企业或个别单位发生的问题最为敏感,在人们尚未注意时他就能看出迹象,并能准确的抓住问题;另一种是精于探索的人,对各类的情报或新知识都热心搜求,并能鉴定新管理技术的效果如何;还有一种是思想活跃的人,这种人说出的话,常常出人意料语惊四座,能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脚踏实地地有所创新。此外还有:上级的方针或判断有误时敢于犯颜直谏的人;不回避危险或意外情况的人;能在缜密的计划中看出进取方向的人;不尚浮夸专门实干的人。凡属上述类型的人,都是领导咨询的理想对象。
  领导听取这些实干家的意见,可以增强制定新计划或新策略的信心,从下属或同事之间找到这种实干家,就获得了可以共商大计和一致进取的同志,他们定能帮助领导提高工作效率。

6-7如何采纳下属建议

  出主意的人有的是,困难之处在于判断谁的主意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取正确的信息,提出适当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以下要诀将帮助你学会怎样利用好的建议,排除没用的建议。
  其一,不需要就拒绝。如果你不需要别人的建议,你就拒绝他,要态度温和但语气坚定。你可以说:“你的建议我将铭记在心,但我这次要按自己的想法办。”如果你已下定决心,就不要再征求意见,你的犹豫会使人以为你在寻求帮助。拒绝一定要坚定。如果对方为你担心,你可以表示后果自负,你可以说:“我已决定了”。
  其二,不要暗示对方回答你想要的答案。许多人会极力顺着你的想法说话。因此,如果你想得到客观的答案,你就要学会正确的提问。例如,如果你问对方“我想自己开一家修理计算机的公司,你觉得怎么样?”对方只要还有点同情心,他就会附和你的想法。你要想听一听真正的意见,就要这样提出问题:“这个地区开计算机修理公司有没有前途?”
  其三,说明你需要何种具体建议。你要说清楚你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样双方都能节省时间。如果你想检验自己的想法,或者希望别人支持你的决定,你要直接说出来。
  其四,不要因为表面因素而错过好的建议。有人拒绝某项建议是因为他曾经听说过它太理想化、太复杂或者太简单。这都不能说明这个建议不好。
  其五,问该问的人。如果事情非常重要,你应该努力找一个适当的人选帮你出主意。有的人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征求意见,这种作法不可取。这个要诀很少有人能做到。
  其六,多问几个人比少问要好。很少有人能把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到,即使有这么一个人,找起来也会费尽周折。你需要的是了解情况却未卷入其中的人,是对事件有兴趣却没有感情牵扯的人。你可以多问几个人,看他们看问题有何相同和不同。
  其七,评估建议的可靠性。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言听计从,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相反。然而,对于重大的决策还是评价一下对方建议的可靠性,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他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他是否了解足够的信息?他是否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
  其八,建议的依据是对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极少数的建议和对方的人生观、价值观无关。例如,你干某项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是升迁的机会?是工资高低?还是其他?这只有你知道。别人提建议,你拿主意。
  其九,告诉对方你已问过许多人。有的人觉得你征求了他的意见就得照他说的办,否则他会觉得没面子。你不用自己去得罪他,你可以告诉他你已经问过许多人。如果你恰巧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他会认为是别人的建议比他的好。
  其十,表示感谢。当你向别人致谢时,不要笼统地赞扬,而要点明他的哪个意见对你帮助很大。即使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你也要向他花费精力提出建议表示感谢。

6-8鼓励大家积极发言

  有时候,你不要忽视下属的几句牢骚和气话,如果能马上捕捉住,这往往是一些你最需要、最真实的情况,能帮助你发现工作中被一些表面现象所掩盖的不足,从而使你能够迅速给以矫正。
  也会有一些巧嘴多舌的人,会经常跑到你的办公室来,故做神秘地给你透露一些小道消息。你且不要信以为真,因为你不知道这消息里究竟掺了多少水分,更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告诉你这些小道消息。对于这些向你报告小道消息的下属,你也不必有讨厌之意,甚至声色俱厉。假如对方是出于好意,岂不伤了对方的自尊心吗?你要和颜悦色地感谢对方所给予的信息。但也要善意的提醒对方,请对方把信息的正确性再确实一下,然后再告诉你。你要让对方明白,提供一些确凿的信息会更好一些。
  你不能总是以领导命令的方式,将几位下属叫到你的办公室来,以生硬的语气,让他们给你的领导工作提出意见,对部门发展提出看法。这往往会形成场面的紧张化,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制造一种宽松的气氛,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以目光、表情来传达你对大家的信任,相信大家是会畅所欲言的。
  即便是你遇到了什么突如其来的难题,也不要风风火火地把下属找来,神色急切地向他们寻找对策。因为你作为领导都慌张到这种地步,下属哪里还敢提出什么对策呢?就算是有万全之策,你这副样子,也容易把下属已有的对策压在肚里,不敢道出。因为万一事情有什么闪失,他们怕担不起责任,反而会受到你的怪罪。
  没有信息的沟通是不行的。大家对你领导的工作好坏的评价,如果你一无所知,那么你也就不知道自己在下属心目中的地位,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是交口称赞,还是不得人心。
  你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至走进了泥潭,却还未发觉,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了。
  你作为一名领导,要能够广泛地接触下属,了解情况,洞察端倪。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在不利的事物出现之前就先加以预防,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下属如果出现了不满情绪,你也可以早早做说服工作,以免出现不良势态。
  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只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下属如果发觉你是一位霸道的领导,听不得意见和建议,抵触情绪就会滋生发展。终有一日,你的上司也会发现真实的情况,而你从领导位子上跌下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6-9成功得到员工的反面意见

  你有没有问过别人:“嗨,你对我到底有什么意见?”这样的问法,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些支吾之词。但是,如果要管理和指导好员工,就一定要能得到他们的反面意见。
  要想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就必须和大家沟通,明确表示你愿意随时听取他们的意见。
  1.采用正确的方法征求反馈意见
  让人们打开心扉,告诉你他们对你作为领导是怎么看的。不要和他们争论或者试图纠正他们的看法,你应该感谢他们,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意见,作为正确的意见接受下来。你要下决心聆听和考虑他们的意见,创造一种多听他人意见的气氛,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明智决定。通过征求并接受反面意见,可以了解下属对你有什么期望,而不必去揣摩他们有什么想法。
  好的征求反馈的方法有助于做好这件事。避免使用疏远别人或令人感到是在受责备的言辞。
  比如说:“我一直在考虑自己的领导作风。我知道大家觉得我……”后面再补上具体内容。这句话向听者表明: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不受人欢迎,也表示你对此是认账的、负责的。另外,由于你愿意与对方谈论一些个人的事情,听者还会因此而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这是使别人站到你这一边的关键一步。他们会帮你实现你所希望的变化。
  不要讲:“我听说,你说我……”这听起来有指责的味道。不要牵涉到对方,只谈自己。
  2.采取坦诚的态度
  要让对方告诉你,你做的哪件事让别人对你有那种看法。可以这样问:“据你观察,我的哪些做法让别人对我有这种看法?”
  这样问就表明:你知道自己做的某些事情使大家产生了看法。你不知道是哪些事,而对方知道,对方可以跟你说。
  这时应该明确表示你并不希望那样,并且说明你打算改变这种情况。可以这么说:“你知道,我不希望别人这样看我,我希望能改变你的看法。”你没承认也没有否认别人的看法,也没有责备谁错了。你只是说不希望别人用目前的这种看法看待自己,而且希望有所改变。光是这种做法,就可以使别人对你有新认识。要表明自己的诚意,就要以毫无威胁感的方式不断征求反面意见,即使受到批评也不要争论,不要试图纠正他们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坚持听取意见并与大家协商,直到对今后怎么做达成一致。然后就按此采取行动。
  3.征求下属的建议,问他们希望你怎么做
  不要问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问题。如果问这样的问题,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快,别人很可能随口附和你。但他们对你的看法却不会有所变化。
  如果你让别人有机会告诉你,他们如何看待你和你的所作所为,反过来他们也会给你提供一些信息,帮你更有效地领导他们,更好地与他们共事。最终,他们对你的看法也会改变。但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你过去事情做得太绝,或者别人怀疑你的动机,就更要花时间。

6-10怎样对待不同意见

  唐太宗是个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美名的皇帝。他曾问魏征:“人怎样才能不受欺?”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太宗深以为然。但太宗在纳谏过程中,自我中心意识也时时露头。比如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出嫁时,其嫁妆排场要超过大女儿。为此魏征直言谏明。太宗到后宫见到长孙皇后发狠道:“总有一天杀掉这个乡下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当众侮辱我!”皇后不敢多话,马上换上朝服煞有介事地向太宗祝贺:“古语说得好'君明臣直'。魏征的直是陛下英明的缘故,妾特向陛下祝贺。”太宗这才消了气。其实皇后还是用巧妙的恭维话解决了问题。
  唐太宗到了晚年,批评也不大听得进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常是夸夸其谈,务必压倒对方为止。刚强高傲,日胜一日,以致生活上好色自戕,竟服食方士丹药,政事上又有多处失误。
  为什么同是一个唐太宗,却前后判若两人呢?唐太宗曾因群臣不肯进谏而问过魏征。魏征回答说:“陛下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伎言,中间悦而从之。今则不然,虽勉从之,犹有难色。所以异也。”魏征这里只是有保留地从唐太宗脸色变化这个表面现象来说的,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唐太宗在执政之初为了保住江山,除了自己的励精图治外,还需要文武官员为他效劳,因此,不平等待人不行。后来,他的翅膀硬了,江山坐稳了,他的帝王思想也就大大膨胀起来,俨然是一个行为万世师、言体万世法的皇帝顶峰。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顺耳声所代替。自己既然那么正确、英明、伟大,还要别人啰嗦干什么!于是,“一言堂”的匾额也就这样挂了出来。
  唐玄宗早先是个有为的明君,他励精图治,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他那时所任用的宰相,都是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人。虽然接受时对一些尖锐的批评有时也难以容忍,但他毕竟明白,这是为他好。所以他对人说,我虽然瘦了,但天下人都肥了,国家富强了,这就是纳谏的好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可以集思广益地得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主意,这样便能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克服因一个人思考、决策的种种局限和弊病,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唐玄宗的前半生就是因为坚持了纳谏,才使唐朝实现“开元之治”的。但是,后来随着事业有成,有了一定权威以后,他慢慢就不重视倾听别人的意见了。开始是可有可无,逐渐变得不耐烦,最后干脆把纳谏之门关死,从此,他成了目不明、耳不聪的昏君,因为他听到的只是包围他、封锁他、顺着他心说的那些顺耳之言,看到的也只是他喜欢看的那几个人,于是李隆基、杨国忠这样的人物就应运而生成为“宠臣”了。闭目塞听的结果是他被小人坏人包围,成了昏君。不久就成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由明君向昏君的转变就是由纳谏到拒谏开始的。因此,虚心接受不同意见对领导人来说绝不是一件小事。唐朝有一位学者说:“谔谔能昌唯唯亡。”更把纳谏提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