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用 简释“人体处处皆太极”

 我爱太极剑 2012-05-29

 

“人体处处皆太极”之辞,出自清末民初时期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这理论与著名太极拳家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浑身都是手”之说有同工异曲之妙。顾先生的“太极浑身都是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太极拳中的攻防功能,而陈鑫之辞既含有人体的阴阳学理,又合太极拳走架出圆和攻防原理。

  一、何谓“人体处处皆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谚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这说明惟有一阴一阳才算合太极之义,有阴无阳,或有阳无阴均非太极。“人体处处皆太极”,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人体中固有的部位和机能,阴阳在机体内外的分布及其功能的发挥。

  人体部位有上下、内外之分,上属阳,下属阴;外属阳,内属阴。比如,头顶的“百会”是人体诸阳脉汇集之穴,它属阳;裆内的会阴穴,它是各条阴脉总会,所以属阴;十二经脉的手三阳、足三阳经循行于手、足外侧,属阳;手三阴,足三阴,循行于手足内侧,属阴;督脉位于背后中线由下而上,属阳;任脉位于胸腹前由上而下,属阴;阳维、阳跷;属阳;阴维、阴跷、属阴。冲脉、带脉都与阴阳经相交。体内的五脏、六腑,脏属阴,腑属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虽有阴阳之分,却是两者贯通,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脉气循经运行,脉脉相通,依此去维持体内气血平衡,促使机体健康。如果阴阳失和,气机失调,就会导致不同疾病产生。

  人们经过练习太极拳,可以促进体内气机的旺盛及阴阳平衡,提高人体机能,这与太极拳谚说的“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本意是相统一的‘此乃人体处处皆大极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是说太极拳动作必须出圆弧。所谓圆弧,不仅指平面正圆形,而且有立圆弧、平弧、斜弧、后弧、顺弧、逆弧等等的圆弧形线路出现在全身周围,从头至尾闾,从手至脚,凡是能够活动的部位,均有各种不同圆形出现。全身上下、左右,有近百个大小不同,构造不同,形状不同,活动程度不同的关节,在太极拳走架之间,这些关节极大部分均有各自的圆弧表达出来。躯干是个大太极,各个部位是小太极,大太极一转,各小太极随之而转,不存在一处死角,周身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圆弧的连环,真可谓人体处处皆是圆。

  太极圆中分阴阳,根据太极拳的虚实和技击原理,各个不同的圆弧中,均含有阴与阳两个点,阳点为实,它是技击中的触着点,阴点随于阳点之后作为后盾。动作时圆弧中有阴阳之分。它不同于第一层人体固定的阴阳部位。如胸腹部前中线的任脉(阴),背部由下而上的督脉(阳),手、臂内侧的手三阴经,外侧的手三阳经,这些阴阳位置是固定不变的,阴经不能变为阳经,阳经也不会变成阴经。但是它们之间阴阳的脉气却是循径相通,阴阳相和的,循行太极之道。

  而太极拳动作划圆弧分阴阳也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的,有变化的,在同一个部位上,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阴可亦阳,阳能变阴。以揽雀尾挤势为例;右掌由后向前挤出,以掌背为劲点、这是与对方推手时的触着点,故掌背为实、为阳,掌心在后为虚、为阴;待挤劲到位后,右掌平弧内旋,手心翻向下形成捋势,在右掌内旋之间,便是阴阳变化的过程。这时,掌心由阴变阳,掌背由阳转为阴,以上阴阳变化的过程就在于右掌内旋之间,每一个进退之中,全身上下所有部位各自都有不同的圆弧产生,而这些圆弧中,均存在着一阴一阳两个点。根据实际的用法不同,有时阳(击点)在圆弧的外侧,这时内侧为阴(虚);也有阳(击点)在圆弧的内侧,这时外侧为阴(虚)。阳(击点)在圆弧外侧的,运用的是由里向外起离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掤、挤、按、蹬、穿、靠等这些招式,劲均是由内向外发出。阳(击点)在圆弧内侧的,一般的运用在由外向里起向心力作用的招式。如:採、捋、套、扣、封、拿、擒、滚等招法。
 
  当然,在技击实用之间的阴阳变化也不是纸上所谈的那么刻板,而是相当灵活、变化无穷,这方面的感受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获得,逐一去领悟陈鑫“人体处处皆太极”这一论点。

[page]

 

  二、何说“太极浑身都是手”
  
  “太极浑身都是手”一辞,是太极拳先辈在长期太极走架中的经验总结,它与“人体处处皆太极”中第二层含义相互融贯,同出一源。

  人体本来只有一双手,何谈“浑身都是手”呢?这主要是指习太极拳者经过长期的太极拳锻炼,走架松柔沉稳,自头至尾椎,从肩至指梢,从胯至脚趾,上下均能一概放松,使其节节松开,又能处处合住,毫无僵硬出现。在此基础上,动作时,逐一去琢磨人体中各个关节和部位的骨骼构造,以及它们运动中的旋转角度,对这些有了认识之后,再经过耐心的,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与有这个方面体会的好友切磋,通过实践,渐渐悟出自己的心得,这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上不只是一双手了,而是“浑身都是手”。也就是周身上下的各个部位,都含有攻防作用。有了这方面心得之后,练拳时就会感到妙处无穷,以致进一步增强太极拳锻炼的信心和提高拳艺质量。

  浑身究竟有几双手?太极拳就其技击内容来说它不拘泥于推手。论技击的真正含义,人体各个部位的运用不该有限制,应根据客观情况,从实际出发,遇到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招法对敌。指、拳、腕、臂、肘、肱、肩、头、胸、背、腹、臀、胯、股、腿、膝、脚、踝、跟、趾等全身20个部位,左右并有40个部位,各自都能使出不同程度、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招法,并可一处多用。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各种招法能在100个以上,根据应用需要,施出它们各种的招法,去对付犯己之敌。

  要使全身每个部位均能参与技击应用之列,这还要明白各部位的构造及其形态,知道它们的活动范围和转动的极限度,并与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相符合。为阐明各部位“一处多用”这个概念,本文只从以下三个部位略作简释:比如肩部,肩有内、背侧、上靠的四种技法;肘有前、后、上、下、外、滚的五种以上用法,还不包括屈肘的拿法;臀部在人们印象中在太极拳技击上没有什么地位,总以为臀部仅是起平衡重心的作用,其实,臀部在打击对方下部时很有威力,可从左、右、后三方靠击侧后之敌,并能向下坐压对手的膝部,还可配合两手将背后之敌挑起,向前翻出等。

  这三个部位,都不如手和脚那样圆活灵巧,不属于变化多端的部位。肩、肘、臀尚且一处有四个以上的招法,那么全身上下的左右面,含有100个以上的招法可施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部位、构造不同,它们的力量与作用不相等而已,以上便是“太极浑身都是手”的概况和简释。

  “人体处处皆太极”,“太极浑身都是手”,是对太极拳走架和应用的高度概括。这两个论点的创导者,对太极“拳”内涵的掌握,其见解非同一般。他们是通过对太极阴阳之义与人体周身上下、内外的每个部位做过无微不至的深刻研究、分析,并在长期走架实践中取得极丰富的经验之后,所悟出来的心得体会。所以能够把全身上下、内外一切部位的活动,包容在一句话之中。它既不乏具体内容,又能将那些具体复杂的内容,从阴阳两仪至拳术原理提炼到高度的抽象之中,辞简义深。先辈们的练拳境界确令后人敬佩之至。

 

 

推荐下面太极拳理论知识文章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太极拳步法的结构  正确习练太极步
 陈式太极拳懒扎衣式杂谈
  形于手指是实现太极拳循经之法度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上)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下)
   陈氏太极剑技击法门   太极拳身法纠偏
 太极起势制敌的时机和变招
 谈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太极拳形神解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的力学原理
  以拿还拿走天涯  太极球功法浅述
 武派太极拳之身法轻灵
 意气力结合练太极
 李雅轩太极拳论汇编 李雅轩  李雅轩太极拳论 李雅轩
 李雅轩太极拳论 (1)作者:李雅轩  李雅轩太极拳拳论 (2) 李雅轩
 李雅轩太极拳拳论 (3) 李雅轩  李雅轩太极拳拳述论 (4) 李雅轩
 李雅轩太极拳拳论 (5) 李雅轩  李雅轩太极拳拳论 (6) 李雅轩
 太极拳习练必要“大松大软”/陈龙骧  跟李雅轩先生学拳后对推手的感悟
 李雅轩宗师谈太极拳的呼吸  陈龙骧:李雅轩先师传授的太极步法
 练功夫的步次 李雅轩  陈龙骧: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陈龙骧:大松大软的练法  李雅轩:太极拳
 陈龙骧 阐述太极拳推手要领  李雅轩先生太极打手回忆录 作者:李雅轩
 大松大软-太极技击之必需 作者:陈龙骧  李雅轩宗师谈太极拳对人身体的好处
 李雅轩宗师谈练太极拳不用力的道理  李雅轩宗师的太极拳歌
 李雅轩:回忆前辈拳形  李雅轩:练太极拳有五忌
 李雅轩:太极拳论  李雅轩:推手精论
 李雅轩:名家发劲的神态  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图南太极拳精髓【祝大彤】  太极拳最大的秘密是“松”---祝大彤
 太极拳古典拳论养生解析  太极揉手最舒服的身心滋润
 听劲与喂劲
 追随洪均生练太极拳
 杨氏太极传人田兆麟二三事
 从“太极十年不出门”说起
 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太极拳焦点辩证考(上)
 太极拳焦点辩证考(下)
 浑圆功夫 五形解说
 太极拳技击的三个阶段
 自学太极拳的困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