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能力】第十章(全文)

 老萝卜头兵 2012-05-29

法规

历史

文学

天文

地理

伟人

军事

时政

生活

收藏

图片

网络

教程

音画

娱乐

素材

【生活】《做人做事》有能力(第十章)

   

10-1了解一点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1-7

  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死亡或者说一个人的一生,按生命成长,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说划分为不同的生命阶段。如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而在生命期内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工作,这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从事一定的工作,就需要接受具备工作能力的职业教育。这样,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与职业有关的,或者是处于职业选择阶段;或者是处于就业阶段;或者已经结束了就业阶段,但仍然在社会上继续从事一定的职业劳动阶段。这样,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人生旅程就是职业生涯。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休普和萨帕等人对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对指导人们开展工作产生过广泛影响。
  1.金斯伯格职业发展理论
  金斯伯格认为,职业发展阶段分为3个时期: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
  (1)幻想期(11岁前):儿童想象他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医生、飞行员、演员、司机等。他们在游戏中经常扮演所喜爱的角色。
  这个阶段职业期望的特点是:只凭自己的兴趣,而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与社会机会。在幻想期,儿童的一切幻想都能如愿以偿。
  (2)尝试期(11~17岁):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在迅速变化。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增强、价值观念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人生的经验。
  这个阶段职业期望的特点是:人们不仅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而且能较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能力。同时,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职业角色的社会意义。但是,他们还不能充分考虑社会就业环境。
  (3)现实期(17岁以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即将步入社会。他们已经把自己的主观愿望、主观条件与社会现实协调起来。
  他们所期望从事的职业也不再是模糊不清的了。他们已将目标集中在几个非常具体和现实的职业上,或希望从事熟练工种职业,或希望从事白领职业,或希望从事专业工作,等等。
  2.休普的模式
  根据休普的划分,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试探阶段(25岁之前):你要经历一个自我考察、角色扮演、探索职业方向的阶段。在探索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是“试验期”,此时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领域,发现了一个起点工作,并试图使之成为终生的工作。“试验期”内可能会有数种工作变换,因为每人都要选择一种最佳配合,既要符合自己的工作兴趣、需要和技能,又要符合特定工作的要求。
  (2)创立阶段(一般在25~45岁之间):根据休普的看法,一个人“一旦发现合适的领域就会付诸努力以获得地位……”在这一阶段,人基本上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并寻求在这一职业领域有所建树,以建立自己的地位。
  (3)维持阶段(一般在45~65岁之间):此时期的人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和成就,他所需做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持和巩固自己已有的地位。在这一阶段人也可能做出新的职业选择,重新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的人进入“事业高原”阶段,知识和能力已出现停滞,那么这些人随即步入衰退阶段。
  (4)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人的身心各方面素质的衰退,职业生涯也处于衰退状态。此时的人们准备离开工作岗位,准备培养自己成为新的角色。
  3.萨帕职业发展理论
  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则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分为三个时期:
  幻想期(4~10岁):儿童从外界获得各种关于职业的知识,在幻想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职业角色;
  兴趣期(11~12岁):儿童以兴趣为中心,对自己所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
  能力期(13~14岁):这一时期孩子们开始更多地考虑自身条件,并有意进行能力培养。
  (2)探索阶段(15~24岁)由三个时期组成:
  试验期(15~17岁):人们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都已有考虑,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择业尝试;
  过渡期(18~21岁):青年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开始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
  尝试期(22~24岁):青年在这个阶段差不多选定了自己的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3)建立阶段(25~44岁),有两个从属期:
  尝试期(25~30岁):劳动者对以前选定的职业并不满意,在找到终身职业以前,变换1-2次工作;
  稳定期(31~44岁):职业模式已经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工作。
  (4)维持阶段(45~64岁):在这一阶段,劳动者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劳动者已不再考虑重新变换职业,只想维持自己的工作成就,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5)衰退阶段(60岁以上):在这一阶段,人的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都在逐步衰退,职业生涯接近尾声。劳动者将退出工作领域,成为职业活动的旁观者。

10-2寻找你的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关乎你的一生;
  职业期望决定着你职业生涯的成败。
  什么是职业理想呢?
  职业理想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作出的想象和设计。掌握职业理想形成的规律及其特点,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有助于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职业生涯中重要的一步,而且参加工作后有利于在职业岗位上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个人对未来的生涯都有自己的理想,而职业理想常常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职业理想就是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一种奋斗目标,它与职业生涯选择息息相关。
  据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发现,有93%的青少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有职业理想,它像金石一般叩击着孩子们的心扉,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想。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职业理想天真烂漫,他们之中,有的想做一名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有的想当一名军用武器设计师,“在战争中显本领”;有的想成为一名昆虫学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职业理想具有明显的浅近性、易变性和模仿性特征。
  到了中学时代,孩子们的职业理想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对职业的社会意义、职业种类、职业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因而职业理想开始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自主性等内涵。
  到了青年时代,职业理想就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它更为现实和融进生活。
  职业理想从产生、形成到进一步的变化发展大致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1.职业理想萌发阶段
  从3岁到10岁左右,处于幼稚期的孩子开始萌发某种职业的倾向性。最常见的例子是,当家长或老师问及孩子长大了要做什么时,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科学家、演员、歌星、侦探、警察……更多的是天真烂漫的幻想或想象。
  2.职业理想初步形成阶段
  一般从11岁到17岁的青少年开始对职业进行评价并探索自己的职业前途,有的孩子甚至把理想的职业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去准备。但这一阶段的认识和思考尚缺乏全面性、深刻性和稳定性。其职业理想往往是多种目标并存,而且经常变化。
  3.职业理想具体化阶段
  18岁以后,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在这个阶段人们打算从事的职业,已具体地稳定在为数不多的几种上,甚至连就业的公司、部门及地区都考虑到了。因此,较有目的、有计划的就业准备会成为事实,直接或间接的择业行为亦会发生。有的人在考虑职业的同时还设想了自己所要追求的生涯成就。
  4.职业理想调整阶段
  一个人的职业理想形成后并不意味着就不变化和不发展了。就业前后,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职业理想并不一定能完全如愿。因此,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会有一个根据客观实际,对职业理想进行调整的阶段。
  5.职业理想稳定阶段
  职业理想什么时候会稳定下来,不继续发展或发生变化,得因人而异。如有的人职业理想可能要到退休之后才能稳定下来,有人早在中年期就稳定下来了。
  你必须首先确定自己想干什么,然后努力奋斗,才能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树立理想目标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避免浪费时间,避免漫无目的地瞎干,从而使你能集中精力去达到理想的目标。
  作为你所特有的主观想法或意识,职业理想的主要功能有:
  1.对求职、择业和进行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
  人们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便是其心目中进行职业选择的过程。一个人的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其具体的择业行为会因此而直接受到影响。一个人的心目中有了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和具体的目标,必然就会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去努力,为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做好有关的各种准备。由此看来,职业理想对于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决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影响,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推动人们想方设法去获得理想职业的力量,即推动人们求职和进行就业准备的动力。
  2.实现个人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必要条件
  个人理想包括个人的事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当你从个人的工作业绩、成就的角度去看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时,其个人理想便体现为个人的事业理想,即人们常说的个人的抱负和志向;当你从个人的吃、穿、住、休息、娱乐、恋爱及婚姻家庭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时,这种个人理想往往被称之为个人的生活理想。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做出成绩并实现自己的抱负,几乎都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关。个人取得的成就和成绩,多数是在职业理想推动下取得的业绩,如职业运动员创造了体育方面的世界纪录,科学家有了重大发明等。只有极少数人取得的成就或成绩才是属于“业余的”,而这些影响着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声望及生活方式等等。
  3.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桥梁
  社会理想所向往、追求和设想的总是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至整个社会的形态。职业理想所向往、追求和设想的却离不开职业、岗位及就业这样的中心。在人的所有理想中,社会理想的作用和地位最为重要,决定和制约职业理想及其他理想。职业理想是在社会理想指导下,对社会理想的落实和具体化。在就业成为人们为社会做贡献的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无论是社会群体、集团还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可能以无职无业的方式去实现其社会理想。而总是要通过从事一定的职业,并以此为依托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由于职业是人们实现社会理想的依托,人们求职、择业、进行就业准备,乃至取得工作上的成就都要受职业理想的影响。

10-3如何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人才教授指出,职业定位可以分为以下5类:
  1.技术型
  持有这类职业定位的人出于对自身个性与爱好的考虑,往往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而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
  2.管理型
  这类人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人员,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高层领导职位,因此他们将职业目标确定为有相当大职责的管理岗位。
  3.创造型
  这类人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4.自由独立型
  这类人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在大公司里工作,很多有这种职业定位的人同时对自己也有相当高的技术职业定位。但是他们不同于那些单纯技术型定位的人,他们并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从业。非技术自由独立型的人往往会成为自由撰稿人,或是开一家小的零售店。
  5.安全型
  这类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与安全,他们为了安稳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
  为了更好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先拿出一张纸,仔细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要点记录在纸上:
  (1)你在中学、大学时投入最多精力的是哪些方面?
  (2)你毕业后第一个工作是什么,你希望从中获取什么?
  (3)你开始工作时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有无改变,为什么?
  (4)你后来换过工作没有,为什么?
  (5)工作中哪些情况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
  (6)你是否拒绝过调动或提升,为什么?
  然后,根据上面5类职业定位的解释,确定你的职业定位。

10-4掌握成才的4大规律

  职业就像一个门槛,门里门外是你生活的两个不同的天地。有了职业,就等于迈进了“门槛”。但进门以后,优劣表现,却是因人而异的。人之成才,是人发展的最高标准,职业活动就是实现成才理想的“梯子”,能否发挥“梯子”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更优秀。这倒不是人人都自私,而是人的需求层次是逐级递增的,人不仅有吃、穿、住、行等生存需要,而且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视为更高的奋斗目标。表现不凡是人的社会地位的最宝贵的资本,同时也是人才的基本要求。
  因此,成才是人所共有的愿望,成才的过程就是在职业生涯中奋斗、实践、自我表现和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
  人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是社会对某一特定的人的称谓,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能,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人才学认为,人才有“潜”“显”之分。所谓潜人才,是具有人才素质而没被社会发现和承认的人才,属于人才的潜伏状态;所谓显人才,是显露出人才素质被社会承认的人才,是人才的显露状态。人才“潜显说”、人才“素质论”,强调素质对于人才的规定性作用,把外在的社会条件看成影响因素,社会条件只能使人才有潜显的差别,却不能改变人才的本质,也并不影响人才的基本地位。
  职业学中的人才观点与上述观点不同,它认为人才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概念,而不是反映个人自身素质的概念。作为一个人,遗传的先天素质差别是有的,但大多数人的差别并不大。人的才智能力大多是后天实践得来的。增长才干的过程也是发挥潜能的过程,又是创造业绩,得到社会承认的过程,自然也是人才成长的过程。
  每个人的身上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适应时代需要,人能成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称为人才。如果你才能素质较高,由于环境的阻碍,才能无法发挥,或者发挥出来也不被承认,仍不是人才。这表明你缺乏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信心和意志的体现,是决定你能否成才的关键。
  所谓成才规律,最基本的就是职业成才规律。因为职业活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生涯实践活动,你的社会价值很大一部分凝聚在职业活动中。没有职业,你连起码的生存都谈不上,更谈不上锻炼、发展和自我完善,也就失去了与别人比较优劣、脱颖而出的手段。
  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有出类拔萃的行为表现,而这些表现正是在职业生涯实践中显露出来的。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知识结构和技术技巧要求,每个人从事职业活动都有得到锻炼,以至实践成才的机会。只要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学习和钻研知识和技能、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谁都可能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人才。人才不是生来如此的天才,也不是谁也不能企及的怪才。人才是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间、地点,群体中有不同的人才标准。横向分不同的专业,每种职业中都有表现优异的人才;纵向分高级、中级、初级等不同的层次,这些层次是根据个人在某一类职业中表现出来的能量的大小确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每一类职业都能成为人才,在每一个职业群体里也都有人才存在。
  在科研领域建树超群的是人才;在行政管理方面显露才华的是人才;在工业生产中的能工巧匠,以及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佼佼者也都是人才。人才现象是职业生涯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个别或偶然的现象。
  1.因子增长规律
  所谓因子是构成人才的必要因素。人才学认为人才的要素有五个方面,即:德,指社会思想、伦理道德和心理品质;才,指才能,包括各种能力和科学的方法论;学,指学问,包括各种知识;识,指业务领域的见识,包括其他各种生活领域的见识;体,指健康的身体。
  这些因子包括了先天的和后天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内在的和外在的等等。随着各种人才因子在量上的不断积累,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人才因子的大量增长,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飞跃,即从非人才而转化为人才。而人才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进至衰亡。这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
  各类人才都是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中成就的。其发展过程常常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定型,由无名到有名。急于求成,想走捷径,常常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2.才能聚焦规律
  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但各种才能的能量却是有限的。因此,依据自己的最佳才能,选准成才目标,调集才能和精力形成聚焦能量,攻其一点,突破成才,这就是才能聚焦成才的规律。
  不能否认,世界上有少数天才人物,他们在很多领域都能做出杰出的贡献;但是就智力常态分布情况看,多数人需要“聚焦”才能成才。马克·吐温说:“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3.扬长避短规律
  人的才能幼芽具有质的多样性与量的差异性。这种差别是由天赋素质、后天实践与主观兴趣爱好不同产生的。一般而论,你是在最佳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扬长避短(或克短)走向成功的。
  扬长避短是成才过程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为所谓人才,都是以自己的一种或几种见长的才能得到社会承认的。扬长,首先认准自己的长处,即最佳才能,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自幼喜爱条件下的“水到渠成”式。
  志向朦胧条件下的“层层剥笋”式。
  情绪激动条件下的“忽然发现”式。
  社会调节条件下的“多次碰撞”式。
  才能之短,有的可以避,有的则不能避,只能克。克短,是为了更好的扬长。
  4.境遇协调规律
  人才的成长,处在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开放系统中,需要主观与客观的协调一致,即在锤炼内在成才的因素的同时,不断认识环境、反馈调节、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才能达到成才目标。
  境遇协调可分为3个层次:大环境(时代)协调——适应时代潮流,满足社会需要为进步事业谋利益;亚环境(职业)协调——利用有利条件,发掘潜在有利因素,改变不利条件,形成和谐向上的人才结构和工作气氛;小环境(家庭)协调——正确处理家庭关系,特别是爱情婚姻关系。
  如以调节类型来划分又可分为常态调节、顺境调节和逆境调节3种。
  常态调节的中心环节是战胜“马太效应”。所谓“马太效应”,指的是人才成长过程遇到的社会惯性,即:有声誉的人才所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而潜人才的劳动成果则难以得到承认。战胜马太效应的调节战略是优势积累。
  顺境调节的中心环节是防止骄傲自满、粗心大意、不求上进,保持谦逊、细心、进取。
  逆境调节的中心环节是坚定意志、鼓起信心。别林斯基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身处逆境,气馁志摇,只能被逆境挫败。
  你的生命周期包括幼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才能发展和社会表现是不一样的。
  幼年是你的才能萌芽时期,也是各种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应视为人才因子的最初积累期。
  青年是你发展的冒尖阶段,朝气蓬勃,勇于探索,没有包袱,最富有革新的精神。不少人是在青年时期脱颖而出的。你的人才因子积累到青年,就有条件发生质的飞跃而成才。
  中年是你发展的茁壮阶段,年富力强,工作效率高,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水平,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中间作用。
  老年是你发展的成熟阶段,知识渊博,经验丰富,对中青年的成长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每个人的成才飞跃在时间上并不一致。在少年时期早熟成才的是极少数;拖到老年成才的也不多;青年时期冒尖成才的比较多,而在中年时期完成成才飞跃的最多。当然不同行业的人,其成才的时间不尽相同,成才的周期也各不一样。音乐、艺术、体育、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人才一般较早可以成才,中医、历史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一般成才较晚。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个共同的最佳年龄区。
  据统计,世界科技人员成才的最佳年龄区在25-45岁之间,其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在中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科技人员的成才时间略有推迟,现在出成果的大都是40、50岁的人。要成才,就要顺应自然规律,抓住成才时机,发挥“梯子”的作用。

10-5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

  专业是一个人经过系统的学习获得的某项才能或本领。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很细的社会,在各种各样的工作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你一旦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便可以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你的特长和优势。可是,现实状况常常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你所学的专业不一定能用得上,你获得的工作不一定就是你所学的专业工作,你需要服从社会对你的分配和选择。在有些情况下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你只能去适应你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工作就是痛苦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往往会选择社会上的热门专业,使自己学成之后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对应的专业工作。例如前几年,社会兴起了经济热潮,许多人都去学财会专业;这几年,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大家又都去学电子专业。这说明一个人的专业知识能否派上用场,要看社会的需要。
  许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前途焦虑。有远见地选择专业,关系到前途问题,但这也未必是决定因素。
  实际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都不是绝对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才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过于求时,这类人才价格下跌,形成我们所说的冷门专业;当供少于求时,此类人才价格上涨,形成热门专业。
  专业与职业不同。人们常常提到专业要对口,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10年、20年前毕业的大学们,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以前所学的专业一致的大概只有20%。所以,非热门专业的学生不要气馁,因为专业与职业有很大的差别。不要认为自己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就没有了去热门行业中发展的机会,热门行业同样有不同类型的工作,同样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
  知识与能力是有差别的。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能力是两码事,与能不能在将来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也是不同的概念。
  大学教育中培养出来的还不是成型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若一个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习能力的话,他的就业前景就会比较好。
  现在,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这样也能把冷门专业的学生变成热门专业的学生。纵使没有第二学位,经过学校里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也能从事热门专业的工作。而这种能力不仅是专业知识,也包含智商、情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
  人们常说的冷门热门是从收入方面考虑的,而一个人现在的收入和将来的发展是不同的。从个人发展上来看,有些人由于自己的成长经历、所受的教育、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自己的理想等因素,决定了不适合在热门行业发展。
  若一个人真正热爱一份工作,即使它看上去好像是冷门的职业,也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学冷门专业是有希望的。就像10年前,想学国际贸易和会计专业的人真是挤破了头,那时这两个专业是最大的热门,可现在却变为了冷门。其实有的专业就像“潜力股”,今天看起来被人冷落,说不定哪天会被人发现它的价值。而有些专业目前看起来属于“热门股”,也许一转眼就往下跌了,到那时你想出手还来不及呢。所以,即使学冷门专业,也不要灰心,也许你现在选的是“潜力股”,等着上涨吧!
  现在的冷门或许是明天的热门。大学生在学校最要紧的是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思想品质等综合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用人单位在招贤纳士时,主要看的是你的性格,在大学期间做了哪些社会性工作,再看看什么工作适合你,并不是你学什么专业就会让你做这个专业的工作。其实很多人做的并不是本专业的工作。就业门路是很宽的,即使学习的是冷门专业也不用怕。
  不管你学的是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都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具备一定的能力、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冷门和热门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相互转化。正所谓:英雄不论出身。
  专业知识是社会对人才的一种划分。对个人来说,专业知识是你所学的有侧重的知识,但当社会不需要你的所学时,你就要迅速地调整自己,改变自己。一个同学喜欢古文学,研究生毕业后分回母校任教,可是学校撤消了古文学课,英雄无用武之地,结果他感到非常苦闷,又不愿意搞其他的专业,完全成了社会的局外人。像这种人才,若由国家养起来专门从事研究工作,或许会有一定的成果,但在经济时代,这种专业确实应该及时调整,个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的需要中得到实现。
  因此,自己的专业要辩证地看待,既要看自己的需要,又要看社会的需要。成功的人往往将两者完美的结合,失败的人往往只取其一。

10-6寻找事业的“资本”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有一笔资本,你的资本在哪里?资本就在你自己身上,是努力、进取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搞建筑首先应当打图样,筑路不能把材料随地乱铺,雕刻也不能随意拿起石头来乱刻一阵就能成功。同样,做任何事,都要先有一番计划与准备不可,草率成就不了事业,历史上也从未有过这种例子。
  社会上很少有在年轻时没有打好基础,到后来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一般的成功者,在晚年能获得美满的果实都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就播下了好的种子。
  你对任何事都不要存着奢侈的希望,而应该先将学问与经验一点点地灌入自己的脑中作为将来成功的本钱,要知道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受过好的教育和受过良好训练的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是受过训练的人。在过去,任何人只要品行不太坏、做事有头绪,就可以获得工作。现在已经不行了。
  或许你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你去专门学校学习,尤其是你还有一份沉重的负担。若你每天能抽出一个钟头来自学一门课程,将来所得的成就一定非常可观;这比到处东翻翻西看看的读书方法,要强好几倍。
  若一个人时刻留意充实自己的生活与学识,不浪费休闲时间,凡是与他的事业有关的信息,他无时不注意,做事敏捷——像这样的青年人,很肯定他的前途一定充满希望。
  许多人都受过好的教育,处理一些事情也有经验,似乎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但是他们仍过着平凡的生活,甚至一败涂地。为什么这样呢?原因在于他们从不肯努力求学,无力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我常听许多人说自己年轻时耽误了求学的机会,以致现在失去一个良好的工作机会;也有人说,虽然积累了许多钱,但因缺乏经验,以致今日没有什么成就。一个人,岁数大了、钱也有了、天资也不笨,可是因缺少这方面的学识与训练,对他所想的工作不能胜任,这多么可悲。
  更可悲的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到了中年后更提不起精神了,失去了自信力,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累积起来的学识与经验,是成功的资本,你必须储存这些资本,应当集中精力、毫不懈怠、积年累月地去进行。这样累积起来的资本才是无价之宝,你必须趁年轻时把握机会、努力学习,那么你将来的“收成”一定会很可观。
  有一次安基罗先生去看他的朋友莱菲尔画师,正好莱菲尔出去了,他就拿起画笔在莱菲尔的画布上写了“伟大”两个大字,以此表示对朋友的敬佩与激励。莱菲尔看到这两个字后,十分高兴,激动不已,并激励自己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希望你也将它牢记在心,最好把它写出来贴在你的办公室或卧室里,常常注视默诵,一定能获得很大益处。
  你做事没有进步将是你前途最大的障碍。当你初离学校时,可能抱着很大的希望,想尽一切力量,完成一桩伟大的事业;或者打算努力自修,以求做事进步,准备开始去过愉快的社会生活;或建立一个理想的家庭。
  但你刚一开始工作时,一切外界的诱惑就纷纷来到,它们使你不能安心自学、工作,甚至把你拖入堕落的深渊里。若你对工作不再感兴趣,那你就完了,一切人生的愉快、幸福、安乐全都将离开你。除非你幡然醒悟,痛下决心,重新踏上一个求进步的轨道;不然的话,虽然你的年纪渐增,才能却开始渐退,就只好过着失败的生活了。
  现在你就下定决心!不论你的情况怎样,不要忘记“求上进”,不随意消耗任何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你的学识、经验、思想没有一样可以不求进步,若你能这么去做,即使你的工作受阻时,也会有力量求得恢复。只要具有真才实学,就不怕阻挠重重。即使你没有大笔财富,世人也会看重你,你身上所具有的财富是他人无法抢走的。
  健康、学识、信用和常识,是人们进入社会、成就事业的必备资本。爱迪生说:“专门学问的功用仅及普通常识的一半。”一个有了专门学问的人虽然足以自豪,可是在应付一些困难上,远不如那些有实际经验与丰富常识的人。专家可能不难实现他们伟大的理想,有专门学问的天才往往能从自然界发现真理并加以利用。但如果他们没有常识,那么他们的理想与发现对于日常生活就没有什么用处。
  有一句俗语说得非常好:“在你注视光明的星空时,请不要忘了屋里的蜡烛。”世上大部分人都太轻视常识,以为那是不足为奇的,平时他们不愿意去注意它,可有时只因欠缺常识而做错了事或导致失足,但仍不自觉,还怪命运作祟。他们总不能获得进步,他们一切的错误与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
  除了常识以外,你还需要具备各种优异的技能,才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机会。成千上万的人都专心致志地寻求机会,一个人若没有一种特长,即使你手中握着大学文凭,背靠着亲戚朋友,也没有用。若你真想求得机会,最好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出路。什么事情只想依赖他人,总是靠不住的。
  总之,你要尽量培养本领,将它积存起来。你不需要表面上的财富,可是你的内涵却非得十分富足不可。请从今天起,努力增加自己内在的财富——你要有一副健全的体魄、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善可亲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性格。你有没有才学,他人都能从许多方面看出来,例如:你的眼睛、你的谈吐、工作成绩和你对他有无诚意。若你的内在的确富足,那你就像一朵初开的玫瑰,走到你身边的人,能马上欣赏到你的美丽与芬芳。
  一个活泼、和善可亲的人,到处会受人欢迎,每一个与他交往的人,都会感到亲切愉快。一个人有了这种品格,就无异于为自己增添了无穷无尽的资源。
  你希望别人了解你有多少金钱吗?你希望对方知道你有多少股票、多少田产吗?这都是无聊的念头。只要你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信用,随时都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人格是你最有效的自荐书。人格伟大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个有百万家产的大富豪,见到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如矮子见了巨人一般;一个以邪术发了财的人,遇见一个严正不苟的穷人,一定会显得很窘迫。现在的家庭和学校,要谆谆教导青年人,使他们清楚人格的重要和它的伟大价值,否则那真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你应该利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赚取那些属于名誉上的财富。

10-7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可见一个人错入某一行当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在古代,“嫁错郎”似乎比“入错行”还要严重,因为一个女人嫁错了人又不能离婚,而如果“入错行”,倒还可以改行,也不会有什么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不过现代社会恐怕是倒过来了,女人嫁错了郎大不了离婚,而男人入错了行事则难办,虽然可以转行,但谈何容易!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他所从事的工作令人感到十分惊讶,他是一家蔬菜公司的搬运工人。当年他从学校毕业后去当兵,当兵退伍后又一时找不到工作,便经人介绍到蔬菜公司当临时工,赚点零用钱。没想到一干就是几个月,由于已经习惯了那种工作和周围的环境,也就没有积极去找别的工作,于是10多年以来,他一直干着这一工作,年近40,他更不想换工作了。他说:“换工作,谁会要我呢?我有什么专长可以让人用我?”于是他只好继续在蔬菜公司当搬运工人。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人走上社会的第一次择业是十分重要的。也许客观环境会影响你的一辈子。也许你可以说,当我在某一个行当干得不愿干了,再换个行当不就解决了吗?也许你可以做到,而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因为一个人在某一行当工作久了,时间一长可能就习惯了,加上年纪一大,家庭负担更重,便会失去转行时面对新行业的勇气;因为转行就得从头学习,重新开始,同时又怕影响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另外,有些人心志磨损,只好做一天算一天;有时还会扯上人情的牵绊、恩怨的纠葛,种种复杂的原因,让你感到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说哪个行业好,哪个行业不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提醒你“千万别入错行”呢?理由主要如下:
  第一,要找个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找工作可不像穿衣服,可以随便找件穿上,今天穿了明天再换。何况现代人穿衣也很讲究呢!工作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一生。因此找工作要睁亮眼、把心定,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找你喜欢的工作,找个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怕人耻笑而勉强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工作!
  第二,转行并不容易。找工作可不像进入超市选择商品,你想要什么就拿什么。当你放弃以前的工作去找新的工作时,新的老板会考虑你以前有无相关的经验,你以前的业绩等。当你以前干的与想要寻找的工作毫不相干时,你就失去了一种优势。再说,人总是有惰性的,即使你不喜欢某一工作,做了一、两个月之后,也许你习惯了,你就会被这种天生的惰性套牢,不想再换工作了,日复一日,不觉得三年五载已经过去,到你真正干不下去而想转行时,那就真正很难了。
  第三,千万不要涉入非法行业。一个人如果真的入错了行,只要从事正业,这也可以维持。但有些行当是法律所不容许的,它们是人生的陷阱与深渊,千万不能掉入,否则你很难脱身,只有断送自己的生命。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有些人还要从事这些不法行当呢?因为这种行业可能让你致富,而且不那么艰辛。事实上,一旦你进入这些黑行当,你就是在刀口上行走,你就面临着警察的追缉、法律的制裁、同行的陷害,不吃牢饭不送命,也要被人看不起。浪子回头金不换,谈何容易,有些人因为黑饭吃惯了,最后还是回到本行……当你面临这些诱惑时,千万要脑清目明呀!
  第四,良机不可失,岁月不饶人。当你确实发现自己真的“入错行”,并有心转行时,那就寻找新的良机,一旦找到机会,就当机立断,铁了心,毅然转行,并在新的行当里重新开始,立志有所作为。那种明知自己入错了行,又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只能是徒自空叹,虚度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