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不可貌相

 杂货店伙计 2012-05-30

 

 

 

 

人不可貌相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俗语,是告诉人们对于他人不能以其长相外貌、以及穿着打扮好坏来作为衡量人的水平高低的标准,就像海水一样它那么浩瀚宽广,显然是不能用斗来测量的。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提倡不要以貌取人,但是能很好的做到这点的还是不容易的。

 

按理来说,现在人们的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都应该知道“人不可貌相”,所以应该做到不歧视别人,事实上还是有些人做不到这点,也许这部分人的素质超高,将“人不可貌相”换为“人必须貌相”,接人待物首先看其外表,穿得好、长得美就贵为上宾,郑重接待或提拔重用;对于那些生活艰难、无权无钱的穿着一般的人就好比对待街头的乞丐一样,正眼也不看一眼。这样的人,在我们周围是存在的,也许你我他都有这样的情结,也许你我的顶头上司、领导恰恰就是这样的人。一般来说这些人讲起大道理来还会假惺惺的强调对人要一律平等,不可以貌取人,实际上却嘴上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是彻头彻尾的双面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挂在嘴边的典故出自何处呢?这句话里那个貌相不佳的人是指的谁呢?这个人相貌不佳的人姓澹台,名灭明。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在今山东武城),是孔子的弟子。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一开始他拜孔子为师时,孔子为了信守自己“有教无类”的理念只好收下他,但对他却爱答不理,让人家坐冷板凳。澹台灭明对孔夫子以貌取人的态度颇为失望,毅然决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刻苦的自学历程。

 

以貌取人的孔子并没把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但深受孔子喜爱的弟子子游(即言偃)却对澹台灭明颇为欣赏。子游从武城宰任上回到鲁国看望孔子时,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对于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大加赞赏,“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用现代话说,就是“做事从不投机取巧走捷径,没有公事从来不到我屋里来。”但孔子却不以为然。澹台灭明经过苦学成才后,南下吴楚游历讲学。虽然澹台灭明相貌丑陋,但他却胸怀宽广,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仅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在教学中还提倡学习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等。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几十年内为江南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的名气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幡然悔悟,不胜感慨:“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澹台灭明后来在他聚徒讲学的南昌百花洲畔去世,当地人民千百年来一直在纪念缅怀这位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先贤——南昌城内有进贤门,东南有进贤县,进贤县有栖贤山,都是因澹台灭明而得名的。澹台灭明曾因相貌丑陋而被孔子所轻,但他最终凭借自己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而且在孔门七十二贤中名列前茅。这则典故告诉我们以貌取人害死人,认识错误要悔悟,要改正,同时又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努力、要坚持,只要拼搏就会取得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