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不可貌相″的由来

 三清书屋 2019-07-14
"人不可貌相″的由来

“人不可貌相”是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指认定人的好坏,不能以容貌来预判他的才能、品质和行为。那么,“人不可貌相”这句话,最初是谁说的,又指何人呢?这是来自春秋晚期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故事。

在春秋末年,孔子开班讲学,十里八乡的年轻人争相报名,其中有一个叫澹台灭明,字子羽的年轻人,模样长得有点古怪,面貌丑陋,还带几分凶相,请求孔子收为弟子。

"人不可貌相″的由来

孔子见他相貌不扬,面容甚恶,不符合君子应有的形象。并以貌取人,颇为嫌弃,爱答不理,拒绝入学。

澹台灭明受到冷遇后,颇为失望,毅然离开孔子,开始了漫长的刻苦自学历程。他经过了二年多对儒学的勤奋学习,挑灯夜战,终于出类拔萃,自学成才,这时孔子对他的看法才有所转变。

"人不可貌相″的由来

澹台灭明,为了施展才华,南下吴国、楚国等地讲学,传播儒家学说。由于他勤勉敬业,严谨修行,品德高尚,学风端正,深受百姓拥戴。

在南昌钟陵县的钟陵山讲学时,求学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将整座山都挤满。他挑选出资质较好的一部分学生,留下来日夜授学。培养了南昌人的好学之风,和学有造诣,人品端正的300多名得意弟子,成为社会精英。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学派。此时,当年落魄的澹台灭明,已是儒家大师,终于得到了孔子的赏识,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了纪念澹台灭明,后将原来的钟陵山改名为栖贤山。

"人不可貌相″的由来

澹台灭明游历各国,名望愈来愈高,孔子发现他的诸多优点后,对弟子懊悔地说:“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字子羽)。”

后来人们就把孔子说的这句话译为“人不可貌相”。

因澹台灭明对普及儒家理论贡献卓著,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封加“金乡侯”;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澹台子”,终成历史名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