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密德VS毕淑敏:幸福三境

 hnr360 2012-05-30

读书会第85期]施密德VS毕淑敏:幸福三境2012年04月18日 14:30
来源:凤凰网读书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欢迎来到第八十五期凤凰网读书会!2012年3月26日,我们相聚北京单向街书店。本期做客的嘉宾是心灵抚慰大师威廉·施密德和毕淑敏。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寻幸福的路上。只是幸福她忽近忽远,亦实亦虚,越想握住就越易流逝。人生苦短,经不起太多次的回眸,也许是时候静下心,听听过来人的感悟了,于你于我至少也算一点收获吧。

凤凰网读书会官方微博(http://t.ifeng.com/ifengdushuhui)及凤凰网读书频道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ifeng001)进行了预告和提前交流,欢迎加入和关注。

 

编者按

本期读书会我们邀请到两位心灵抚慰大师威廉·施密德和毕淑敏,与他们一起聊一聊幸福的真谛与人生的意义。

什么是幸福?怎样获得幸福?这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命题。但幸福本就无解,她是一种精神的体验,灵魂的意会,也难怪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回答。于是幸福模糊的边界成为了一把双刃剑,每个人都有权利捧起脚边的泥巴去捏造幸福的形状,每个人都能随心地拿起手中的画笔去涂抹幸福的色彩;只是难免心生疑惑,难免忧从中来,我到底幸福吗?我的幸福到底真实吗,抑或仅仅是假象而已?

于是施密德站在哲学的高度,告诉我们幸福有三种境界:第一境为好运,她不受人为力量与意志的控制;第二境为快乐,一些事能给我们带来愉悦、欢快的感觉,但稍纵即逝、难以为继;第三境才是幸福,她基于我们对生活的深刻思索、对不幸的重新认识,是柳暗花明后的豁然开朗,是看山复为山的淡泊高远。

既然我们穷其一生都在思考幸福、追寻幸福的路上,既然让自己幸福是一生的必修课,何不重新调整下你我的幸福版图?学着与生命中或擦肩而过或盘桓不去的挫折、痛苦、绝望握手言和,学着接受生活的多样性与矛盾性。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为自己点燃一盏心灯,即便还没有得到永恒的幸福,至少我们正义无反顾地走向幸福。

施密德谈幸福三境

凤凰网读书:欢迎大家来到凤凰网读书会。今天我们请来了《幸福》一书的作者威廉·施密德和毕淑敏老师。首先请歌德图书馆馆长莫妮卡女士致词。

莫妮卡:大家晚上好,首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有这么多朋友参加活动,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们请两位作家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同时我们也听一听他们各自对幸福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施密德: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

几年前我写了《幸福》这本书,我知道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探讨幸福这个话题,比如说孔子,因此我带着这本关于幸福的书来到中国,跟中国的读者一起分享。

在这本篇幅很短的书中,我要探讨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就是幸福。对于幸福,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在书中按照我的想法,对它进行了种类上的划分。我知道汉语对于幸福这个概念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我所划分的幸福,第一种就是好运,也就是它跟运气有关,它是我们人自己的力量无法影响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多这样的好运,我们能做的就是张开双臂迎接它。

第二种幸福,我认为它其实就是快乐,也就是说去做一些让你自己感到高兴的事。首先你要知道,你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能够让你自己有快乐的感觉,是到公园散步?还是读一本好书?还是喝一杯咖啡?还是跟朋友进行一次长谈,或者一起渡过一个美好的夜晚?这会给人带来愉悦、欢快的感觉。不过,这一类幸福它唯一的一个问题就是延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你不可能永远拥有这种幸福的感觉。

可问题是,我们人类总是希望能够拥有永恒的幸福。这也没有问题,因为还有第三种幸福的方式,但要做到比较困难。它是基于你对生活的思索,而生活它本身包含着很多矛盾的方面,生活当中不仅有让你愉悦的瞬间,也会有不适的瞬间,不仅有欢乐也会有痛苦,不仅有成功也会有失败。我们每个人都要问自己,我能不能接受生活的全部?因为生活并不是只有幸福的瞬间。只有经过了这种深刻的思考,你才能够获得一种开朗的镇定。

可是,还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不幸也是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无法完全摆脱不幸福的感觉。因此,我们必须学着接受生活的多样性和矛盾性。还有你的不幸是不是已经达到让你感觉无法生活下去的程度?如果是这样,你就要从前面我提到的两种幸福方式开始,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美好愉悦的感受,让你能够获得一种新的心灵力量,从而生活下去。

毕淑敏: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幸福

莫妮卡:现在我们听一下毕淑敏老师的看法,她作为中国人对幸福又有怎样的解读?

毕淑敏:亲爱的朋友们,看到那么多笑脸,我心中充满感动。我们这里有年轻的,也有不太年轻的朋友,但是幸福对于无论年轻还是已经不年轻的人来讲都是万分重要的问题。今天来自德国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心灵抚慰师施密德先生,带着他的新书《幸福》来到中国,我们欢迎这本书。

我到40多岁的时候才觉得幸福是那么重要,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我觉得幸福是非常稀少的东西,后来我才知道我错了。幸福不是惊天动地、大张旗鼓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金钱,需要万丈光芒,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争取、去奋斗,就会享有自己的幸福。施密德先生这本书让我觉得特别亲切的是,德国离我们很远很远,它的历史、环境和我们是不同的,但是我们都在关注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你今生如何幸福。我最早关注到幸福这个问题,还真的得益于一位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他说人活着第一务就是要使自己幸福。我当时看到这个说法挺惊讶的,我们有很多所谓的目标,我们被社会舆论引导,被一些潮流裹挟,可是你一定要清楚,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幸福。

我刚才说过,我到40岁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我看到的一个小故事。西方某个国家做过一个调查研究,调查“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成千上万的信函飞到了报社,报社组织了一个评选委员会,看看民众对于幸福的答案,最后按照得票多少选出四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妈妈给自己的孩子洗完澡,怀抱着婴儿;第二个答案是医生给病人治好病,目送病人离开;第三个答案是孩子在海滩玩耍,筑起一个沙堡,夕阳西下,看着沙堡自得其乐地微笑;第四个答案是作家写完自己的作品,划上句号。这四种人,经过成千上万人的评选,被列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看到这个答案以后,其实心里面充满了悲凉,大家可能挺奇怪的,说人家在谈幸福,你为什么悲凉?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四种幸福我其实都已经历过。我有孩子,有给他洗完澡抱着他的时候,我原来是医生,也有治好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时候,我可能没有在海滩上筑起过沙堡,但我在我们家附近工地的沙堆上刨过坑,而且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写作了,所以给自己作品划上句号的时候也有过。我之所以难过,是因为我已将这四种幸福集于一身,可是我未曾感到幸福。我想不是这个世界错了,是我自己错了,我对于幸福的认识,对它的把握,对它的追求,有重大的误区,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了一篇散文叫《提醒幸福》。

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施密德先生。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远来和尚好念经”,我这个本地和尚就说到这里。我40多岁才明白了幸福,朋友们,希望你们从现在开始,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幸福。多年后当你们回想起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你们能够听到施密德先生谈他对幸福的看法,一定会觉得这也是一个幸福的时刻。谢谢大家。


【互动环节】

毕淑敏:幸福是灵魂的成就

莫妮卡:非常感谢两位刚才的发言。在座的朋友一定也对幸福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现在我们就把时间留给大家。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很意外我今天成为第一个站起来的人。因为要来参加毕老师和施密德先生的读书会,所以我做了一些功课,看了毕老师的《破解幸福密码》。我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毕老师说人人都会自卑,我今天站起来可能会被很多人评价,有的人觉得我很勇敢,有的人觉得我的问题很愚蠢,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我现在有点激动。

我想问的问题是,像两位这样已经走过许多道路,不断学习、进步,那么你们现在在幸福的路上还有需要克服的问题吗?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包容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不知道像你们这样达到一个境界,这些问题是不是都没有了?如果真的没有了,你们觉得像我们在走幸福这条道路时,最难的部分在哪?谢谢。

施密德:就我而言,我觉得最不幸的是当你怀疑你的目标到底能不能达到时,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能不能实现你定的目标,未来又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面对未来一无所知的状况会让你产生深深的绝望感,我的人生当中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低潮。首先要思考我设定的这个路应该怎样走,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要努力工作,朝着目标迈进,哪怕达到目标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我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能够有勇气去面对这样长时间的过程。今天看到这么多美好的年轻人,我特别激动,这让我回忆起我年轻的时代,虽然在青年时代我经历过很多痛苦和艰难,可是现在回忆起来,保留的往往是特别美好的时刻。

凤凰网读书:提醒大家一下,在座有没有凤凰网读书会的会员,如果有,提问之前请示意一下,前五位提问的会员将会获得嘉宾的签名赠书。

读者:毕淑敏老师,您刚才说您在40岁时才意识到幸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您一直非常仔细地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什么一直到40岁才意识到幸福,您的心态有什么样的变化?

毕淑敏:其实什么时候认识幸福对我们而言都不晚,只要生命存在,我们就依然可以学习、可以成长。四十不惑吧,中国的古话很有道理的,没到的时候真的不行,到了之后突然就明白了,说起来有点宿命。我希望各位20岁的时候就能够明白,明白了多好啊,你会减少很多苦闷。我记得我年轻的时候,碰到的有些事情真的过不去了,像听到好朋友背后说坏话,或者丢了五块钱,或者评选没有过关,或者心爱的衣服破了一个口子,都会让我很难过。我特别希望你们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明白唯有生命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有的困苦都是生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我原来觉得幸福是毫无瑕疵的,它应该没有任何阴影,应该是纯粹、美好的,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们的是,它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去决定外界所有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去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简短的一句话,幸福其实是灵魂的成就。

毕淑敏:向生命的韧性致敬

读者:毕老师,您好,我是清华大学心理系大二的学生,我选心理系是因为我初中时候读过您的一篇文章叫《忍受快乐》,从那时开始,我对人的心理探索有了一种概念。也许我们在生活中接受到很多正面能量,很容易觉得自己很幸福,但如果我们接触到很多别人的悲伤和不幸,怎么还能从世界上感受到幸福的力量?我想听听两位嘉宾的看法。

施密德:我曾经在瑞士的一家医院做了十年的心灵抚慰师,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也经常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在我每天跟病人接触的过程中,我都有这样的感受,我很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回答。后来我发现当你觉得你看着别人的痛苦已经快到你的极限时,你必须闭上眼睛,然后扭头走开。听起来有点不人道,但这是你必须要渡过的心理难关,之后你才能重新汲取支撑你心灵的力量,这样你才能够在第二天更好地帮助其他人。我现在很想听一听毕老师是怎么回答的。

毕淑敏:有人跟我说过,心理医生就是垃圾桶,他们把各种各样的苦难、挫折、沮丧、悲哀,甚至仇恨、恼怒一股脑宣泄在你那,你怎么能受得了?对我而言,第一我深深感动于这些人对我的信任。你想,我们素昧平生,但他觉得他在困苦中能够信赖我,他把他遭遇的那些幽暗时刻和感受告知给一个人,而这个人是我。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人世中相依为命的信任感。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这个时刻他把我引为知己我还是很感动的。第二,有的时候我听到的悲惨遭遇使我不寒而栗,他们所遭到的创伤之险重,他们流出的淋漓鲜血,漫天漫地地涌来,我听到他们说这些的时候,除了为他们感到深深的忧伤,同时也对生命的韧性充满敬佩。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依然在寻求一个解脱之法,他们依然没有丧失对人最后的信任。

这两条会让我的心里产生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在这种危机的时刻我要和他在一起,我要尽我的力量去帮助他,用我的内心温暖他,把人性的光明传递给他。虽然我知道每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最后的决定权在他手里,但是我会尽我的力量、和他分享我的经历,帮助他走过这段泥泞而混乱的时期。绝大多数时刻我能跟他一起走过,但我也很同意刚才施密德先生所说的,有实在受不了的时候,那只能尽力而为,确保自己内心的坚定,不要被滚滚的浊流吞没。我们只是助人自助,最终的力量还是要来自那个人的内心。谢谢大家。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非常激动今天能在这里。首先我想表达一下对毕淑敏老师的喜爱,我的妈妈也是您的忠实读者,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您的书了,包括您的散文和随笔,印象最深的是《我很重要》那一篇,导致很长时间我的QQ签名放的都是“我很重要”这四个字,觉得自己渺小的心理和观念一下被改变了。

我想问的是,幸福是个很泛泛的概念,所有人都会追求幸福,但是没有人知道幸福在哪里,刚刚施密德先生说喝一杯咖啡,逛一下公园也很幸福。您说您是在40岁时发现的幸福,您幸福的点究竟在什么位置?同时希望施密德先生也能谈谈您是更愿意品一杯咖啡还是更愿意看到我们这些笑脸?谢谢。

施密德:我相信毕老师一定感受到了幸福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充实的生活所带来的幸福,这种幸福能够延续很久的时间。同时毕老师也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就是人生一定是由幸福和不幸组成的,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是由喜悦、绝望这些互为矛盾的因素共同构成的。我觉得毕老师应该已经参透幸福的秘诀,也许以前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和概念来描写这种幸福的状态,我觉得这就是来自充实生活的幸福。
施密德:不要对幸福有过高的期望

读者:毕老师,施密德先生,您好。我是在校大学生,一直以来我有两个困惑:第一个是幸福的人一定快乐吗,快乐的人一定幸福吗?第二个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在衣食住行上都没有问题,也不缺乏理想,但就是不高兴,我想问一下,您能从您的人生经历中给我们点启示吗?谢谢。

施密德:我觉得你提的第一个问题非常好。快乐的人不一定总是幸福的,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根据我的观察,有很多人看起来非常快乐,但是其实这些人可能心里藏着很多忧伤。反过来,幸福的人不一定总是很快乐,比如你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之后,你的情绪已经触底了,也许在这种时刻你会隐隐感到一丝幸福,因为你知道你已跌落到井底,你不怕继续跌落,接下来你一定会慢慢升上去。这是很微妙的时刻,很微妙的感觉。

对于中国年轻人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你不要对幸福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往往失望也就越大。所以尽量不要设置太高的期待,学会珍惜你现在的生活,特别是友谊,朋友不是自己跑来的,是需要你付出很多努力去赢得的,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维系。

读者: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的学生。我很高兴见到毕老师,您的作品我基本都读过,给了我很多精神的力量。我知道施密德先生也是心灵抚慰师,我想问问您二位,你们最喜欢哪种心理治疗趋向,就是哪一个流派?这个问题稍微有点专业,但是应该有很多人感兴趣,希望两位能够给我一个回答。谢谢。

毕淑敏:也满足一下我自己的好奇心,我喜欢施密德先生的流派。

施密德:首先我要澄清一点,大家可能对我心灵抚慰师这个职业有一点误解。我是学哲学的,心灵抚慰师的工作和医院专门的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哲学家,我不太懂心理学,所以在这里不敢乱讲,会犯错误的,我只是解释一下我们的工作流程。病人可能先去找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跟他交谈之后,诊断说这个病人其实没有心理疾病,只是需要找一个伙伴倾听,所以把病人派到我这里;反过来,我跟一些患者交流,可能发现这个患者有很严重的心理疾病,所以就让这个病人去找心理治疗师。哲学探讨的问题是怎么样思考,所以哲学是不能完全取代心理治疗的。至于心理治疗当中的流派,每个流派当然都宣称自己是最优秀的流派,至于评判应该交给实践。

毕淑敏:我回答一下你的问题,我主要学习的是人本主义的流派,我特别喜欢马斯洛说过的一句话,“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人本主义流派有两大重要的出发点:一个是人性本善,一个是人可以改变。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出发点,第一个和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吻合,第二个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会不断成长,成长会带来改变。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把这个世界和自己看得太悲观,对别人和自己都要充满希望,我喜欢这个流派。谢谢。
施密德:朋友是幸福的基础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想问个问题,人生经历的很多痛苦都是不能左右的,难道我们真的只是上帝的玩偶吗?面对很多痛苦,我们只能顺受,不能反抗吗?您有信仰吗,您会将信仰作为心理的港湾吗,还是通过跟别人的交流?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以前得过忧郁症,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方式解决,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吗,有其他的方式来解脱自我吗?

施密德:我刚才多次提到,充实的生活可以带给你幸福,并且可以持续很久。同时我们要接受生活当中除了欢乐也会有很多痛苦,这个问题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承受多少和多深的痛苦,界限在哪里?当痛苦超出了你承受的范围,你就要想办法减少、缓解这些痛苦,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要有朋友,要有爱你的人;第二个办法才是药物。在我看来,第一个办法比药品有用的多。

毕淑敏:我看你一直在后面举手,特别执着,我觉得你的精神挺可爱的,从这儿看你真是个美丽的女子。你刚才说你经过很多磨难,可能在这样公开的场合我们无法做一个细致的讨论,你说你以前得过抑郁症,记得一定要看医生。除了药物以外,刚才施密德先生说得挺好的,你要有支持的系统,要有朋友,不是饭友,是那些平时精心培养和了解的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我想我不是好汉,所以要多几个桩,当我遇到苦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不会丧失自己的信念。我知道有人理解我,知道自己在朋友那是有价值的,我不需要去确认,就知道他们会始终珍惜我。有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被全世界抛弃了,但如果你有一个坚定的圈子,你知道至少他们并未抛弃你,这点特别重要。还有就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倘若你所处的环境和你的价值观有剧烈的冲突,我觉得无论有多少钱都不要留在那里,离开那个地方,好吗?祝福你。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是传媒大学的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好像大家对于幸福的感知越来越少了,我们好像很难获得简单的幸福了。我想问一下,您对幸福和欲望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理解的?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还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表现?

施密德:我觉得你可能受到英国文化强烈的影响,虽然他们也很注重幸福的研究,但他们可能把快乐和幸福的概念混淆了,在德语里这不是一个概念。洛克和本杰明说过,欲望的最大化就是幸福。比如你很喜欢喝酒,喝酒让你快乐,你原来也就喝三杯,最大化的话可能是三瓶,但这个快乐持续的时间非常短,你可能要牺牲掉以后的一段时间。如果你一个星期不喝红酒,过了一个星期你只能喝一杯,你获得的快乐可能比你原来喝三杯或者三瓶都要大,所以有时要学会限制自己的欲望。
施密德:比幸福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意义

读者:两位老师好。有人说感受生活的人觉得生活是痛苦的,思考生活的人觉得生活是幸福的。请问你们怎么看待这句话?还有你觉得幸福在人类追求的价值阶梯里排在什么位置,如果不是最高,还有哪些在它之上?谢谢。

施密德:我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叫《幸福》,但是其中有一半的内容都在探讨意义,因为比幸福更重要的就是人生的意义。意义产生于关联,举例来说,我们在品尝中国美食的时候,通过美食获得了和周围世界的联系,除了品尝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感官,我们可以看、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触摸,这些感官对人的心理感受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你现在设想一下,当然这个设想可能让你不太舒服,你忽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感官,失明了、聋了或者哑了,你能想象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设想会让你意识到身体各种感官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非常重视我们的感官,要不断使用它,发挥它的功能,比如触摸的功能,我们可以用手触摸其他人,用手摸书,这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感知方式,可是大多数人已经慢慢失去这种体验的方式了。

读者:两位老师好。有一句话说,独立的灵魂都是孤独的,即使你有知己,也无法否认、无法避免这种孤独。我想问孤独是不是意味着不幸福,还是说即使孤独也可以幸福?如果可以,有什么条件吗?谢谢老师。

毕淑敏:我觉得孤独也能幸福,好像大家特别高兴听这个话。人注定孤独啊,就算一直有人和你在一起,但面对死亡的时候一定是孤独的。人一定要练出和孤独相处的能力,要学会在孤独中自得其乐,感受那份安宁。人群人群,人是要成群的,人习惯寻找归属感、安全感,当你一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安,甚至有被抛弃、被否认的感觉。所以面对孤独的能力是需要修炼的,需要慢慢处理的。我现在可以安然面对我的孤独,可以把这个当成灵魂独自安息的机会。外面有那么多信息、那么多事情要处理,如果有孤独的时刻,就请你珍惜,把它当成生命正常的状态,自得其乐。
毕淑敏:我可以把握我的人生了

读者:您好,您说您在不惑之年体会到了幸福的意义,我想请问您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谢谢。

毕淑敏:多好的问题啊。我想最重要的改变是我觉得我可以把握我的人生了。在此之前,因为有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所以心灵内部充满了无助感,那种随波逐流,那种对前程的不确定感常常让我不安。但我现在越来越安宁了,我知道世上有一些事情是我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的。我们常常说“命运”,什么是命呢?大概就是那些先天不能动的东西,比如你是中国人不是德国人,比如你是女生不是男生,比如你的父母是农民不是大学教授,还有我们的相貌。但有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就是我们后天的努力,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世界,我们应该尽可能把能改变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加以改变。把这些事情做好以后,我心里面的稳定感就极大地增强了,我知道一定会有灾难,一定会有人性的幽暗面,当我把它们看得更清楚了以后,我觉得反倒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大树和小草都在世界上生存着,所以尽管这个世界泥沙俱下,我们依然对它充满了希望,我们依然可以安然地面对。谢谢你。

读者:毕老师您好,我注意到今天到场的多数是大学生,我跟他们的情况不太一样,我已经工作了10年,是个中年人了,遇到的问题可能跟他们也不太一样。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政治转型期,很多中年人遇到这样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不安全感,对财产、对感情、对事业的不安全感;还有一个是挫败感,有的时候我们完成了一个目标,却发现跟自己想的有差距,跟别人比较也会有差距。我想请问一下,怎样战胜或者克服这种挫败感和不安全感呢?我想听听具体的办法,而不是道德上的说教。谢谢。

施密德:现在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这种不安全感和不可知感是非常强烈的。西方发展过程中虽然也经历过类似的时期,但可能程度不太一样,所以可能不像中国人感觉到的这么强烈。大学里我的第二专业是历史,我也经常体会到这种不安全感,所以就常对自己说,你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你应该感到骄傲。不是说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会发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会有发展停滞的时候,也许你会渴望变化,可是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经过快速发展的时期后,可能会有很长时间的停滞期。无论生活在怎样的时期,一定要经常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坚持住。有一天当你当上了祖父母,你的孙子在教科书中读到你们时代的事情,恳请你为他讲讲,可能感觉就不一样了。
毕淑敏谈家庭幸福与个人幸福

读者:我的问题很简单,我想问问个人幸福和家庭幸福的关系,还有二位是如何诠释家庭幸福的。谢谢。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在追求自己幸福和家庭幸福时,我应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毕淑敏:我基本同意你的看法,就是我们的幸福里面包含家庭的幸福。把家庭的幸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是不是就是“牺牲”?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如果你觉得家庭的幸福对你非常重要,你可以以此为轴心来处理你的理想、事业等,不必管其他。比如我就是一个家庭观念特别重的人,孩子高考那年我什么文章都没写,整天在家,我觉得很高兴,而且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他本身构成了我的幸福感。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们知道家庭、婚姻、子女都会成为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老师和您儿子的关系就特别好。

毕淑敏:一般,没你想的那么好。

读者:我想知道您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什么秘诀,还有您是怎么经营婚姻和家庭的?

毕淑敏:第一个是有关我孩子的问题,他大约12岁的时候很严肃地对我说,以后你就说你自个儿,别说我。从那之后,我基本上是遵循他的指示做的。谈到和子女的关系,我觉得平等就好。比如就某个问题而言,这是我的看法,你可能不同意,但是作为你的家长、你的朋友,我有责任把我的想法真诚地告诉你,但是决定权依然在你手里,而且如果你被我说得受不了了,你可以不打招呼转身就走,他真的用过两次。

第二个关于家庭,家庭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年轻的时候,包括现在,你们都会困惑家庭和事业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我的办法就是经常调换它们的位置,有的时候工作第一,我就知会我的亲人,最近工作特别忙,如果你没有要紧的事,就不要打断我的工作。那有的时候家庭第一,我就会放下工作。这样处理让我觉得这不是牺牲,只是自己的一个人生选择,它仍然在我控制的范围内。谢谢你。

读者:两位老师好,刚才听两位老师的描述,觉得只要踏踏实实过我们的生活,就能感受到真实的幸福。可是这是个物质至上的社会,虽然我们内心明白,但有的时候,没有那么坚定。比方说像我自己,我有高薪的工作,但我为此可能需要牺牲我的亲情、我的健康。所以我该如何选择呢?放下快速的脚步去感受生活,培养亲情、友情?两位老师能给我些建议吗?还有一个问题,我想问问你们是怎么看待儿童时期遭受的心理创伤的?

施密德:人生总是会经历不同的时期,你不一定非得把你的注意力平均分配。可能一段时间对你来说工作很重要,那么你就拼命工作,当你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你就会获得一定的自由,可以将我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家庭和孩子上。我自己也是一位父亲,我有四个孩子,前两个孩子出生时,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工作上,后两个孩子出生时,很长一段时间我基本上把工作放在第二位,主要关注孩子。这个必须由你自己做出一个决定,别人没办法提建议或者指导,关键看对你而言哪一项是最重要的事情。

关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每个人都有,一个孩子不可能没有经历过挫折、伤害就能够长大。但是你要承认这个童年,不管是怎么样的,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都要带着它生活下去。我们是不可能抛掉童年的。
施密德:生活不会永远和谐、宁静

读者:今天非常开心能够见到毕老师和施密德先生。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家暴,还有我外婆的去世。我童年经历过父母离异,我的母亲有中度精神分裂症,我的学业是由我的亲人支持读完的。我现在想探索一下能不能回归我的原生家庭,理清我所遇到的困惑。我曾经求助于基督教,希望从信仰中求得宽慰,我知道我的内心有非常坚定的信心,我非常热爱生命,也希望自己能够坚强地走下去,得到幸福。两位大师能不能给我一点指点,让我能够更加坚定。谢谢。

施密德: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妇女之家”,女性如果遭到家庭暴力,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到“妇女之家”寻求庇护。你有权利决定要不要忍受他的暴力。在两个人的爱情或者婚姻生活中,有很多种相处的方式,但暴力是一个不能跨越的门槛。所以你可以选择离开他,问题是你离开他后要到哪里去。我们德国有“妇女之家”,现在也有“男性之家”,因为也有男人在家里受欺负虐待,然后离家出走,当然这是另外的题目。你离开现在的家庭后,能到哪里去,有关系很好的朋友或家人接纳你吗?

读者:我中学最好的朋友跟我也有同样的经历,父母离异,他大四时已经考上研究生了,但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结果自杀了。从那以后,我就没有一个支持系统,也就是没有真正的朋友了。不是说我不去寻找,是因为我没有遇到。虽然我自己也纠结了很长时间,但我现在的状态还是可以的,我对生活还是充满了信心。一些同事带我去过教堂,我加入了一个婚姻小组,他们给了我心理上的支持。我也寻求过心理咨询师,我是学教育学的,在大学里工作了四年,我自己还是知道怎么去修复的。但不管怎么说,最终我可能要面临一个单亲妈妈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单亲妈妈是很难生存的,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带着孩子去国外,这样可能会好一些。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施密德:出国也是一个选择,很多西方国家都为年轻、有潜力的中国学者提供奖学金,去那里你可以接受另外一种教育,也能够跟你到现在为止的生活拉开距离。也许在西方国家,你的生活会有其他新的可能性。

读者:两位老师好。说实话,我现在感觉非常的不幸福,因为我非常饿,下班没吃饭就过来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听两位老师谈论关于幸福的话题,跟朋友们一起分享幸福,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可以忍受饥饿。这个是不是意味这着追求幸福要忍受痛苦呢?

我有一段话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也想听听老师的评述。幸福与我们每个人的觉悟息息相关,对什么的觉悟呢?我想是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认知。幸福不是一个起点,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种状态。有一个哲人说如果我们的心处在平和、宁静、快乐的状态中,我们就是幸福的。怎么追求这种平和、宁静和快乐呢?这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忽略、无视我们遭受的挑战和身处的困境,而是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平衡的一种追求。

施密德:你在这种和谐的状态下会感到幸福,但这种状态不是永恒的,也就是说,你在生活中不可能一直维持这种状态。因为我们都是人,人不可能停留在某一个时刻,我们必须遵循时间规律,继续往前走,继续寻找。这不是人类面临的新状态,在历史上、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一直都是这样的。重要的是你要意识到我们的生活不会永远这样和谐、平和、宁静,会有很多不幸、不和谐的状态出现,学会我接受它,当经历过不和谐、不幸之后,你可能对人生有不一样的感悟,你幸福的程度也就不一样了。对于我来讲,如果今天晚上要让我做出选择,一个是参加这个活动,另外一个是晚饭,我可能也会选择忍受饥饿来参加,我们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
毕淑敏:于无聊处觅幸福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不要说我无理取闹,我觉得很重要,我想问两位老师能给我留一下签名吗?

第二个问题在座很多朋友可能也有共鸣。我觉得孤单很多时候能给我带来幸福,比如我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练习书法或者画画,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寂寞不一样,寂寞可能是一种浮躁,一种内心的抓狂,它有时候不自觉地闯入我们的生活,这个时候往往有人告诉我说是因为我不够充实,我尝试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像读书、练书法、听音乐,但是我还是逃脱不了这个状态。两位老师能不能分析一下寂寞的状态,以及我们在寂寞时碰到的心理障碍?谢谢老师。

施密德:如果问题太多,我们可以待到明天早上啊。我和毕老师从事精神方面的工作,经常需要面对孤独。怎么样学会承受孤独?这个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而且我们练习的方法不见得你也适用,因为每个人每段时期的心理状态都不一样。随着年龄的推移,有一天你会学会怎样承受孤独的。

毕淑敏:第一我这儿有一点糖,刚才特别饿的小伙子,来来来。第二这个美女要签名,一会儿可以给。

关于寂寞的问题,你可以干点活儿嘛。如果是我,我就干些平常不愿意干的事儿,像擦地板、清理桌子这些,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慢慢就过去了。给精神一些弹性,它经常会不高兴,也不能要求它像一个精良的仪器一样永远不出差错。寂寞就寂寞好了,要不就到外面去买衣服,但是不能成瘾,不能买太多,或者去看望一下朋友。你会找到很多的方法,百无聊赖、不知怎么办的时候,找一点这样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生活就平添乐趣了。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是清华大学大一的学生。首先我想请问毕老师能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到我们清华来做一场讲座,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您的智慧和魅力。

第二,我是您忠实的读者,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很喜欢写一些东西。我想问一下,你们在写作的时候是想寻求自己心理的宣泄呢,还是希望通过你们的书来拯救民众的痛苦,给大家带来幸福?谢谢。

施密德:我就是因为无聊所以写了这本书。是样子的,我当时写这本书一方面因为自己想弄清楚这个概念,另外我也观察到很多人他们不断地追求幸福,可是对幸福的无度追求最终却导致了他们的不幸。所以我想通过这本书来提醒这些非常渴望得到幸福的人,你一定要找到追寻幸福的方式,这个方式对你来说不仅是有帮助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施密德与毕淑敏的“幸福菜谱”

读者:两位老师无疑是今天到场所有人中阅历最丰富的,同时你们也是知名的作者和心理学家,所以我很希望两位老师能够回答我一个问题。我知道幸福没有一个菜谱,按照123去做就可以获得,但是我觉得总有一定的方法。两位老师能不能从你们的人生阅历和学术钻研中给我们提出三点建议,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菜谱,但能让我们大家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快一点。谢谢。

施密德:第一点,每天让自己拥有一个美妙的时刻,哪怕非常短暂。运气好的话会碰到外在的力量让你拥有这样美好的时刻,此外你还可以自己制造机会。

第二点,不要抱着这样一种态度,就是一个月30天我天天都得幸福,其实一个月只有一天是幸福的,而其他29天只是普通的生活,这种比例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要有好朋友,这是所有幸福的基础。

毕淑敏:第一条,每天鼓励自己五次吧。要发现自己身上优秀的地方、进步的地方,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常常鼓励别人,或者看到别人的优秀之处,可是我们不太鼓励自己。一天给自己找到五条以兹鼓励的地方,试试看吧。我曾经给朋友出过这个方子,他说我不行,我没有。我说你今天头发洗得很干净,没有头皮屑,精神状态很好,这个就算一条。

第二,鼓励你的朋友五次。我特别同意施密德先生反复强调的,我们要有一个支持系统,要有自己的朋友。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你附近的人,你向他们发出五次鼓励,多吗?不多。你试试看,周围的人一定会还你一个微笑,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有趣、很有善。

第三,一天五次,想一想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最终的目标,我们每天是被潮流裹挟而去,想着这一趟地铁能不能赶上,今天的饭好不好吃,今天工作能不能完成,都是些很琐碎的事情,但是真的是会磨掉我们对于幸福的耐心和敏感。去看看远处的方向吧,我所说的方向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很实在的东西,你可以看星空,看朝阳,看北京的树叶重新变绿,可以看那些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这跟我们做人的最终目标是相联的。

我以前从来没有给人出过这样的主意。一样5条,共计15条,希望大家共同做一做。
施密德: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实现生命的可能性

读者:两位老师好。我有一个小表弟,小学四年级,他经常问我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他觉得人就是一直上学、工作,然后死去。我告诉他,生命本来没有意义,需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前夜寻找意义,寻找快乐。“生命活着本来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是从毕淑敏老师的书里看到的,所以我把老师那本《风不能把阳光打败》给他看了,但我又在想,把您的书给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看到底好不好?我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还不需要思考那么多关于人生、快乐、死亡、意义的问题。所以我现就想问您,您觉得这种年纪的孩子是否应该看您的书,思考这些问题?

施密德:因为我是四个孩子的父亲,所以我有一个请求,无论孩子多小,当他提出类似问题的时候,你一定要严肃对待,并且尽可能认真地给他一个答案。我的孩子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死亡,死亡之后是怎么样的,你要跟孩子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孩子童年时期经历的创伤就是不允许提问,所以不管他的问题是什么,都要认真对待,和他一起寻找答案。我的孩子问我“死”了之后会怎么样,我告诉他人死了之后会展开另外一段人生,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相信我们死后有另外一种人生,只不过我们不清楚是什么样的人生。我们要尽可能认真地回答,哪怕只是他个人的想法。你要相信人生的意义就是存在一种可能性让你实现你的生命,你就是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而生的,你需要在你的人生中找到只有你才能完成的这种可能性是什么。

毕淑敏:我的那个书是不是现在就可以给四年级的小朋友读,我觉得可能还是不行。那些话是跟大学生讲的,是跟传媒大学的学生讲的,它的主旨是你必须为你的人生找到意义,这个对太小的孩子来说不容易。我特别同意施密德先生刚才说的,不要搪塞问题,要认真回答他们。但具体用什么方式来回答,可能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为孩子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理解能力、所处的情景都是不一样的。我个人觉得,首先要肯定他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教育孩子有一个很大的毛病,总爱说这些问题你现在不要想,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这就给他划了一些思维的禁区,对于他广阔、自由的想象力以及他求知、追索的习惯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觉得应该鼓励他提问,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回答,为了掩饰反而掐断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体的分寸需要父母自己拿捏,但是这个原则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

莫妮卡:我现在感到非常为难,因为之前活动安排的时间是两个小时,现在我们已经超时了。但是大家的热情这么高涨,所以让大家最后提两个问题。

读者:我想问一下毕老师,我是大一的新生,刚来北京没多久,我比很多人幸运,我有幸福的家庭,很好的同学、朋友,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对现在生活中的每一点、每一滴都非常满足,是否这种满足就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幸福呢?

毕淑敏:你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运气特别好,是吧?第一,我觉得不要和别人比,你要记得一生都不要和别人比,你觉得幸福就好了,你坚信就好了,不要比。你不要去问我现在幸福吗?你觉得幸福就是幸福。

读者:我是凤凰网读书会的会员。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读书会,这是一个小幸福,但是我们怎么从小幸福延伸到大幸福呢,也就是说如何活到当下?第二个问题,怎么更好地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

施密德:我前面提到比幸福更重要的是探究生命的意义,这个意义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感官上的享受,品尝美食,观看美景,跟亲密爱人接触获得,这都是一些寻找意义的方式;第二,意义存在于关联之中,你要不断寻求与别人的关系,跟朋友、家人、爱人的亲密关系。还有你上学的时候跟同学形成的集体归属感,或者你在公司里面找到的归属感;第三,意义产生于对人生的思索,就像你提的问题,你要进行自我鼓励,你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你要相信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莫妮卡:非常感谢两位嘉宾跟我们进行倾心的交谈,也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与我们的活动。今天的读书会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