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六年级左右孩子的需要反观我们的给予——孩子篇之六

 MouseHappy 2012-05-31
★  六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学习特点:

生活中的思维一方面是六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前文已有论述),另一方面是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建立观点的方法,这在每个个体身上因家教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总体而言,缺乏“实在”和“敦厚”熏染的家庭,孩子看问题时会比较肤浅和急躁,喜欢表现自己,但又不够成熟,常常没有想好便脱口而出。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这从小学伊始,甚至幼儿时期就表现出来,这是时代带给他们的新鲜特点,与我们当年有很大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到了六年级,这个由家长百般呵护走向孩子相对自立的分水岭,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会非常强烈,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这个懵懂的世界。同样喜欢表现,但那些有“实在”和“敦厚”熏染家庭的孩子,会在有限几次碰壁后反观自己,会下意识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实在”和“敦厚”教育的好处,也是我们父母亟待加强的方面,因为这对孩子一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以及更广泛的生活本领的建立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简言之,最为通用的一种思维是,静观静听〔接触事实和观点〕——活联活想〔同自己原来接触过的事实和观点比照,广泛联系,发挥想象〕——勤查勤问〔勇于质疑,并努力寻求答案,通过查找和沟通〕——笃记笃信〔知识和观点只有不断累积、整合才能融入自己的思维,才能遇到新情况去判断、评价〕。这是最为严谨也最为实用的思维方式,掌握它对我们一生有用,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和事都能从容应对。然而你有否发现,建立这种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在”和“敦厚”。

这里主要谈及的是语数外三科学习上的思维。小学阶段的知识十分有限,用六年的时间学这些知识,实在是很漫长。为什么我们拖拖拉拉地要把有限的内容放在六年里完成?很多家长不解。那些所谓教育机构和教育专家,提倡“超前”教育,激进的家长会让孩子在家自学初中甚至高中的内容,并沾沾自喜地认为超过了同龄孩子一大截。而大多家长受宣传蛊惑,给孩子报提前两个月的所谓“新五年级”“新初一”之类的超前班。这种超前班其实不是真正的超前,而是对孩子的严重不信任。我们的六年设置,是根据孩子的发育发展特点来的。课堂知识的学习,其实用一半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够掌握得很好,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绝不仅仅是课堂知识学习,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过集体生活,来体会彼此,来接受引导,接受家庭引导和学校引导二者的融合跟碰撞,不断感知“个人和集体”这样一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这是人之为人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成长的要义。获得这样的经历,设置六年,以及初高中六年,是非常合理的。这样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学一些技能本领,陶冶性情,玩那些和年龄相符的所有东西,这更能彰显孩子们这些年“活着”的意义。可大多数孩子和家长,过的却是对课堂知识疲于应付、狼狈不堪的十二年,也即“应试”的十二年。

已经升入六年级的孩子,再怎样回头检视这逝去的五年,都无法重来,于事无补了。无论过去怎样,这一年的目标就是应试成绩,就是冲着优A来的。但家长千万不要为了这个加大孩子的逆反和厌学情绪,否则就算考上优A,对孩子和未来整个家庭的伤害都将得不偿失。有好的安排和规划,从思想上让孩子松弛有度,家长用好的方法敦促,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体系前提下,努力配合学校老师,轻松又愉快地完成小六,达到优A,甚至兴趣爱好不耽误,都是完全可能的。

小学阶段,女孩的成绩比男孩普遍要好。这主要因为小学知识虽然已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别,但由于知识较浅,在男孩擅长的抽象思维和女孩擅长的形象思维上体现不出各自的优势。成绩好主要在于女孩较听话,按部就班地遵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这样比较容易出成绩。到了初中、高中,太“听话”的孩子,就转为死板和不灵活了。不光是形象思维,尤其在抽象思维上,不活跃便很难适应知识的强度和灵活程度,女孩很快会被男孩超越。举我自己的例子,我小学一直在班上保持前三名,绝大多数情况下位列第三。考第一的男孩,非常聪明,思维灵活,反应很快,又相对踏实,每日作业都能以超人的速度完成,然后就是狂打游戏爬墙上树上房揭瓦掏鸟蛋打水仗。他总是第一。第二是个女孩,很听老师话但在同学当中很傲慢,尤其对男孩(不过小学生这一点很可爱),但这似乎让她少了很多干扰,成绩一向在第二。但就他们二人的发展来看,男孩的贪玩成了他的软肋,初高中的成绩在中偏上,并不突出;女孩则因为理科吃力,选读文科,但数学仍然是最大要害,成绩到高考也一直平平。我的情况是,小学很听话,老师也较喜欢,成绩基本在第三。初中数学和化学相对弱一些,其它科目不错,中考前考入区重点高中的保送班,记得是一百个名额,但我的成绩靠后。我觉得在这一段,我的思维偏向女孩,这也导致我高二时选读文科。不过在文科班一直保有理科的优势,包揽几门理科课代表,还常常在物理课上挑老师的毛病。可以说,我的高中开始不听话了,尽管家教颇严,但在内心深处,我已开始建立属于自己人生的观点。八年后的今天,回头望,这些观点尽管不够成熟,但仍令我非常满意,它们让我时时怀想。

我们具体到各科来谈一谈。

先说语文。语文作为语言的学习,主要侧重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此外就是字词句、音形义的积累。小学阶段,从考试来看,记忆性内容重于运用性内容。基础和阅读占六十,作文占四十,而阅读中的“解释加点词意思”虽然有结合语境来作答,但标答几乎就是该词的词典含义,所以仍然是记忆性题目。作文,照目前备文应考的态势来看,也几乎成了“记忆性”题目。由此,在语文上,如果要保分,和其它孩子竞争不处于劣势,就必须重视和加强记忆性内容的学习。但如果要在竞争中保有优势,和其它孩子拉开差距,就只有争作文了。而光靠记忆备文,又远远不够。首先备文就跟押宝一样,在方向上押中押不中是一说(其实现在的作文题没有明确的方向,都是一些抽象的词,发挥余地较大),就算押上,又怎样套用在这个题目上呢?有的孩子,文章准备得不错,但生搬硬套,甚至最后拟题出了常识性错误,导致语文成绩丢掉十分以上。多么关键却又多么容易得到的十分,可就这样丢了。到了六年级,很多老师只注重记忆性内容的强化,只抓基础和阅读,作文几乎放掉,到最后用备文来应付。抓记忆性内容是保险的做法,因为每个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在最后这一年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齐头并进地来练作文。这就需要每个家长和孩子自己有个小算盘,跟着老师的同时也要走自己的路,加大一些适合自己需要的作文训练。

数学到了六年级,难度明显增加,一些老师拿奥数题给孩子们训练,搞得孩子们去找北大、清华学生,甚至博士也解不出“正确答案”来。其实基本题型和做法都在书本上,老师额外引入的练习,我们都想努力去搞懂,但搞不懂也不需要刻意,毕竟难题只是填空和大题的最后一道,分数有限,你难大家都难。平时做的难题和考试真题的接近程度也值得商榷。最重要的是先去把基础夯实,把那些能拿的分十拿九稳地拿到,有精力之余,再去攻克难题。考试中的这部分难题,也都是由一个个基础知识组成,不过复杂一些罢了。基础部分则非常容易,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轻松应对,这可以腾出足够的时间去攻克难题。唯一要格外注意的,是基础题由于粗心导致丢分,非常可惜。相较难题而言,克服基础题的粗心更为重要!

英语同样是语言的学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年头,可大多入门就没有入好,可又不得不学,这件无法让自己愉悦的事情,变得十分痛苦。小考前区里会给出像考纲一样的适当范围,这部分严格按照学校要求来做,问题不大。问题在于阅读的第二篇和首字母,都是课外部分,就只能凭能力了。我一直强调,英语学习和古文学习是一模一样的。思想上先解决发怵的问题,然后在好的时间用好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并每日保持规律性的朗读、阅读,久而久之,成绩自然上来了。英语语法是过去的英语专家为了普及英语,给“笨人”发明的“笨办法”,是中国人对英语的解释。现在的孩子这么聪明,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很强,最好的办法是培养语感,而不是抠语法。有了好的方法,加一点韧劲,坚持去做,功到自然成。

简言之,这三科的能力体现,就是基础知识上的记忆能力和考试细心的能力,语文的作文能力,数学的克服粗心能力(再次重点强调)和难题解决能力,英语语感及其在阅读、完形、首字母上的运用能力。

了解这些,有助于家长安排孩子这一年的学习,以及对课外班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