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老街]总督署旧址南院门

 天天见钱 2012-05-31

南院门,位于西安城内,因街的北侧有总督署,与鼓楼北巡抚署“北院”相对,俗称“南院”,并以此为街名。今简称南院门,原为总督署址。
西安解放以前的繁华地区,以钟楼为中心。东至端履门、大差市,家庭生活用品和服装商店居多;西至南、北广济街,布匹、颜料和铁瓷器商店集中;南至东、西木头市以至南门,以山货为主,也是银匠楼(金银首饰加工店)以及盐店较集中的地方;北至西华门,主要是京广杂货日用品店铺,另外尚有北院门、城隍庙、民乐园等。以上这些地区,除钟楼四周商旅辐辏外,其他多为山货、干果商行等专项经营,惟独南院门从清末至民初,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长期是西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院门之所以能成为古城西安当时繁华地区之佼佼者,是因它东连竹笆市,土杂山货集中,西接广济街,多为日用铁器用品商店,离此处不远的盐店街,有好几家“票号”(银行)与钱庄,北边的“亮宝楼”近在咫尺,南边是一连通粉巷和五味什字的东西大道,交通便利,此其一;再者,“秦中自古帝王州”,历朝各代的官署衙门以及达官贵人的府第公馆多在古城西南隅,均距南院门不远,因而人烟稠密,此其二。也就是说,是由于人文环境及地理条件的优越,造就了南院门之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30年代,南院门有各类大小商号店铺不下60多家。当时流传的顺口溜:“绸缎布匹老九章,钟表眼镜大西洋,西药器械世界大药房,金银首饰老凤祥,购置鞋帽鸿安祥,要买百货慧丰祥,南华公司吃洋糖,想生贵子藻露堂”。
  “老九章”是家绸缎庄,在东西大道之南,专营绸缎,不售其他商品,货源多采购自江浙苏杭一带,货真价实,花色齐全。 1931年,浙江宁波人许庸令先生在南院门购进鼎立商馆铺底(在街心花园西侧),开设“亨得利”钟表眼镜公司,是西安第一家大型钟表店。1934年,宁波人周庆标在南院门开设“大西洋”钟表行;继有北平慎昌钟表行经理张寅生来西安在南院门开设“慎昌”钟表行。这两家的门面装饰都比“亨得利”新颖。1936年秋,亨得利钟表行经理另在南院门开设“亨达利”钟表行,其门面装潢比前几家更胜一筹,当时可谓最“洋”的了。专营眼镜的有“德华斋”眼镜店(位于“亨得利”南邻)。 “老凤祥”金店(位于东西大道稍东路北)是浙江的一家富商来西安开设的,专营金银首饰,货真价实,赢得信誉。当时如果是“老凤祥”的金货(上面砸有“老凤祥”字样),拿到金店、银行兑换现金,不扣成色,声誉很高。天津人开设的鸿安祥鞋店(位于街心花园东北方向),营业厅挂有“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招牌,不但货真价实,而且保退保换,从而赢得顾客信任。此外,鞋帽业尚有新履制革公司(以制皮鞋著称)、健本长鞋店、鑫记帽庄等,尤以后者与“鸿安祥”齐名,各式各样的呢绒帽、毛皮帽、布棉帽,一应齐全。那时男士多以头戴“鑫记”家的呢子礼帽,足登一双“鸿安祥”家的礼服呢面、皮革底的圆口鞋或皮鞋为时髦。“慧丰祥”是南院门较早的一家百货商店,民国初年设于街心花园西边,它的北邻有家“鼎立商馆”,也是一家较早的百货店。另外,在南院门正街,现在的古旧书店地址的兢业百货商店,院门巷东口的“鑫新成”都是较大的百货商店,其他的小百货店就有十多家,如中牛市巷北口的“任松山”和“自新成”,民众教育馆门前的摩登商店(即“义厚长”)和聚宝布店等,经销各色花布、绫罗绸缎、京沪呢绒、苏杭被面,满足市民所需。上世纪30年代,为抵制日货,在车家巷对面,有田涵荣等开设的“中国国货公司”,专售国产日用百货(即现在的工商银行址,已修建成大楼),也值得一提。所谓“南华公司”,其实是家食品店,成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1954年公私合营,建店前后凡30年。旧址在今南院门碑林区中医医院对面。“南华公司”初成立时,经理姓邵,一年后,由连东带掌的虞炳林接替。虞是浙江人,先同几个好友在南院对过合股开设“老九章”绸缎庄。过了两年,他自己拿出两万元做资本,开设了这家食品店,该店从上海请来几位名师制作当时最新颖的上海糕点,像咸点心、咸饼干、面包、油酥糕点等,当时在西安都是第一次上市,自然成了热门货。特别要说的是所谓“洋糖”了。商店以每月40块大洋从南方聘请了一位戴姓师傅,制作各种式样的水果糖,群众称之为“洋糖”(以区别于西安原来流行的用粮食熬制的饴糖),为了给新产品水果糖打开销路,该店不惜工本,给四五十个小贩每人做一件印上广告的背心,发一把摇铃,一个食品盒盘,在每个盒格里装上各色水果糖,并在盒盘的两边钉上环子,拴上带子后套在脖子上,小贩一手托着盒盘,一手摇铃,串街走巷,沿途叫卖。甚至到附近乡镇、外县赶集市庙会。一方面卖糖,一方面也作了宣传。这样一来,生意越做越红火,“洋糖”一时供不应求,远近闻名。南院门最早的“点心铺”,有正街的天香春、院门巷的稻香村,后来南院门正街开了一家兢业罐头公司,以经营罐头为主,兼营糖果糕点,但其生意俱没有南华公司红火。

  南院门还开有不少药店,都很兴旺。世界大药房位于街心花园的东北隅,原系蓝田人孙姓所创办,经营西药及一般医疗器械,后来发展到经营百货。五洲大药房位于街心花园的西北隅,是上海五洲大药房的代销店,还有华美大药房,专营西药。而中药铺则主要集中在五味什字一带,各有秘方名药,济世救人。其中名列榜首的就是创办于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藻露堂”药店,其祖传秘制的“培坤丸”功能特异,解除千万妇女的痛苦———它具有调经活血、补血安胎、止带种子的功能,因而疗郊显著,成为驰名省内外的妇科良药,数百年来经久不衰。位于竹笆市北段的达仁堂中药店(系天津达仁堂的分店,开设于1935年10月,经营的中成药质优效验),深受用户信赖和欢迎,使该店跃居同业之首,成为古城著名大型中药店之一。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的1908年,陕西早期同盟会员焦子静、张铣集资创办了“公益书局”(地址起先在马坊门,后又迁移到竹笆市北段路西,即今阿房宫电影院对面),经营书报纸张,并附设印字馆,实际上是同盟会员的联络点。民国四年(1915年),迁至南院门正街(今古旧书店址),改名酉山书局。与此同时,同盟会员薛峻在南院门开办的“正谊书局”,性质与作用同公益书局类似。南院门还有一个“武学研究社”,是新军中的同盟会员钱鼎、张钫、党自新创建的,以研究军事为名,实际上是新军中的同盟会员秘密集会、研讨革命事宜的地方。
  1925年,作为中共陕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的魏野畴,为了开拓党的宣传工作,在南院门开设了一个推销进步书刊的书店,叫做“青年书店”(旧址在今市委的对面,今大芳照相馆的东边),同时也是一个党团同志活动的据点。  民国时期,南院门地区已集中了一批书店。除了广场东、西两家较大的书局———世界书局和中华书局外,“三联书局”更是当时进步青年经常光顾的地方;其他民营书店还有大东书局、大成书店、亚光书店,以及大车家巷北口附近的七八家古旧书摊,这几家书店多售线装书,兼售文化用品。至今薪火仍传的西安“古旧书店、澍信古旧书店,还在南院门原址上维持和经营着(不过,前者已经公私合营而国有化)。在正街的东边路南,解放前有个“商务印书馆”西安分馆,解放后修建了“西安市第一医院”。
  杨虎城将军主陕时,进步人士曹冷泉曾在五味什字主编《西北文化日报》副刊,广泛联系了一批知识青年;此外,民主人士成柏仁创办的《秦风日报》和后来刘文伯主办的《工商日报》,在抗战期间联合出版发行(报馆设在五味什字南首中段)。该报敢于针砭时弊,故颇受读者欢迎。抗战胜利后,因该报发表“反内战、反独裁”言论,触怒了国民党反动派,不久即遭到捣毁和查封。  著名爱国进步人士李敷仁,在他所创办的《老百姓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后,又于1945年创办了《民众导报》(报社即设在南院门),继续揭露国民党政权的反动和腐朽,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并联络其他进步刊物和进步人士,积极推进民主运动。李敷仁的这些革命行动,引起敌人对他的仇恨。1946年5月1日清晨,李从五味什字《秦风工商日报》馆访友归来,路经南院门,刚走到省立图书馆门前,突然被三四个特务绑架,用汽车拉到咸阳北原苏家庄大战壕边枪杀(但由于特务们未击中要害,被当地群众救醒,后党组织派人来接往陕甘宁边区)。
解放前,西安有几家电影院。较早的有阿房宫、民光电影院,比较迟的是宝珠电影院,这三家电影院都集中在南院门附近。位于竹笆市北口路东的阿房宫电影院,是西安第一家电影院;第二家就数位于马坊门7号(即现在市电影公司家属楼及冷饮厂)的民光电影院,1933年开办(创办人于孝先,乃于右任先生堂弟)。1959年因故停业,前后凡20多年;位于南院门7号的宝珠电影院(即现在的西安市照明器材厂),1946年建院,断断续续开机约5年,即行停业。  南院门最早的照相馆是“罗庆云”(位于南院门正街西头路南,罗本人以他的名字命名店名);接连又有广东人来此开设了大芳照相馆(位于“罗庆云”东边);天津人开设了英华照相馆(以后迁至东大街);还有庐真照相馆等。  在古玩文物方面,阎甘园先生是最大的行家,名气很大。1924年7月,鲁迅先生来西安讲学时,课余还多次经西木头市去过南院门一带散步,曾专程到南院门阎甘园家看画。阎是陕西最早办报(《广通报》)先驱者之一,曾游学东瀛,提倡新学,又是古物、名画收藏家,以此引起鲁迅的浓厚兴趣。此外,还有好多家,如“汉中王”(掌柜是汉中人,姓王),“古董李”等;小古董摊点就有十几处。  在今南院门东首,市税务二分局地址,原是“福建会馆”。该会馆的戏楼,就成为当时各剧社演出的好地方。  1914年夏,袁世凯派陆建章率军入陕,剥夺了督军张凤翔的权力,张的莫逆之交惠春波也被免去省警察厅厅长职务。惠遂于梁家牌楼山西会馆办起了“榛苓社”以戏剧宣传革命,并聊以自娱。后来,惠春波看中了“福建会馆”内的剧场,进行演出。当时学生出科的佼佼者有须生和家彦、旦角何振中等。1924年秋,“荣华社”趁“榛苓社”外出演出之际,到“福建会馆”演戏,年底以缺少名角,上座不高,即转赴高陵;30年代初,原先在南大街路东银匠会馆演出的“正俗社”(始建于1918年,由东关毛子良兄弟创办),移到福建会馆。该社所培养的英华济济,知名艺人有李正敏、靖正恭、李正斌、康正绪等,尤以旦角李正敏最为出色,被誉为“秦腔正宗”;1933年,“牖民社”(由名丑苏牖民以“榛苓社”部分学生为班底组建),借旧军人冯钦哉势力,强占福建会馆,并由冯出资仿照易俗社样式改建剧场,使其成为当时西安第二座较完美的剧院。名角有傅建民、楼英杰等。此后,李正敏自己组建“正艺社”租用福建会馆继续演出。但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掀起内战,物价飞涨,剧场收入捉襟见肘,李正敏只得带领社员流浪演出,挣扎谋生。从此,福建会馆剧场只能隔三间五地被外县剧社,以及晋剧、京剧名角临时租用。  说到南院门,就不能不提到“亮宝楼”。1900年,慈禧太后驻跸西安,各地官员大肆向慈禧进贡“纳祥”。太后回銮时,动用了大车3000辆,也未拉完,仍留下了不少古玩和工艺品,1910年,陕西巡抚恩寿遂把督署的东院改作“劝工陈列所”陈列珍宝,民间称为“亮宝楼”。1914年,原设在梁府街(现青年路东段)学务公所的省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迁入“亮宝楼”(后改名“中山图书馆”);1937年改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直至解放后改名为“陕西省图书馆”,门开在西大街。当年的“亮宝楼”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砖券的拱形门有两扇朱红色的门扇,坐北朝南数十米的门墙,镶嵌着精美的砖刻,门脑上的砖刻竖形匾额“中山图书馆”五个大字是于右任先生的手迹。门洞内的影壁由四扇可以开启的屏风式木门组成。走进二进院子拾阶而上便是一座两层的“藏书楼”,慈禧题写的“静观自得”的青石横额镌于门楣上方。院内东西两侧和后面的长廊曾陈列过一些极有价值的碑石及文物。1918年,一美国文化盗窃分子企图盗走昭陵六骏中之四骏(均已打成碎块),幸被西安群众发现而截获后,便安放在亮宝楼内;同时在此展出的还有景云钟(以上二者现藏于碑林博物馆内)之类的文物珍品,所以这里实际上就是西安的一座历史文物博物馆,后院西北原有角门,这里曾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是清总督行署的花园,1931年被改建为“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内有一个大会场,是当年群众集会、演讲及举办展览的场所。后来在院内东北角端对马坊门方向开了一个大门,进门右侧的铁栅内饲养着熊、狼、狐狸之类动物,供人参观。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西安解放初期。  1934年,火车(陇海线)通到西安。嗣后,商业重点逐渐转移到中正街(今解放路)、东大街一带,南院门开始冷落。尤其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安与江浙等地的交通受阻,南院门各大商号的货源受到严重影响。1938年入冬后南院门商业区又成为日机轰炸的重点目标,这直接影响了南院门的繁华。  如今的南院门略显寂静与严肃,曾经热闹的场面早已荡然无存,唯有“南院门”三个字依旧留存在老西安的记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