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孔子的安贫乐道

 网络教室 2012-05-31

对于安贫乐道, 孔子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 他汲汲于功名利禄, 两次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在“二知其不可为之的道路上, 勇猛进取, 铸造了儒家思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翼。 第二个阶段, 是他四处碰壁后, 重又回到鲁国。此时的他, 已经磨去了棱角, 消除了浮躁, 沉淀了激情, 以一种淡定的心态, 住进了儒家的“ 精神后院”, 他在这个“ 后院: 传道授业, 著书立说, 修身养性, 最终, 建立了自己的儒家思想体系. 而这个“ 精神后院的奠基者, 是少不了颜渊的。 颜渊和孔子不一样, 也和孔子的其他弟子不一样。 他不是一个积极入世者, 他更侧重于通过内省, 来完善自己。 这从孔子对他的评价和他自己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出。 孔子有一段国人皆知的, 对颜渊的评价:“贤哉, 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乐。 贤哉, 回也!” 这就把颜渊的安贫乐道, 活化了出来。 能够“ 安贫乐道”, 在孔子看来, 就是君子。 因为孔子自己也有同样的思想: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安贫乐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 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 信念; 准则。 安贫乐道境虽很贫困, 仍乐于坚守信仰。 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 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

孔子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有许多的表现。<< 陋室铭>>中写到: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徳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大概意思是: 山不在于有多高, 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气; 水不在于有多深, 有了龙就有了灵气。 这个简陋的屋子, 只是我(屋子的主人) 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藓痕迹碧绿, 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 映入竹帘里。 平时和我交谈旳都是博学的人, 沒有无学问的平民。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阅读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沒有嘈杂的奏乐声来扰乱我的耳朵, 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 西蜀有扬子云(西汉文字家扬雄) 的玄亭。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 但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里面) 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这篇文章就对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有了很好的解读。<< 陋室铭>>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与世无争。 这种生活态度与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是不容的。 但有他的可取之处, 比如, 人不能贪, 要洁身自好。以一种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方式参与社会竞争, 就会一生平安, 永远知足快乐, 少一些贪官, 少一些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 社会会更太平。

<<爱莲说>>中写到: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他的大概意思是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挺洁净地树立在水中,人们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地玩弄。我认为菊,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喜欢牡丹的人,应该很多吧!

陶渊明曾说过;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现在社会中有许多因不安于贫困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可见这古老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有重要的意义。他所谓的“安贫”,并不要求所有人都安于贫困,而只是特指那些要当社会管理者的“道德君子”和已是社会管理的“身份君子”,希望他们不要将公共权力用于谋取私利,以求得普通百姓的生活富裕和社会稳定。孔子社会思想中的“惠民”观点,就是以君子们的安贫来换取普通百姓的生活富裕和社会稳定为基本内涵的。但在后世儒家学者在体会孔子的安贫乐道中也没真正地理解,将忧天下苍生的孔子置换成了欺蒙百姓以安贫为乐的伪君子,完全扭曲了孔子思想中的民本主义和人道主义,成了麻痹人思维能力的致剂。

孔夫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要安贫乐道,但是现代社会竟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刀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的多少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意味,那么我们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去应该如何为人呢?孔子安贫乐道在今天的解读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自己快乐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点,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更多地去帮助别人,让我们在现今社会中正确发扬安贫乐道德精神吧!

 

                                 

                                                  侯思羽

                                                高二《六》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