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络学说是怎么形成的?

 淄水渔夫 2012-06-01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的形成源于古人对经络系统形成的认识。关于经络系统的形成,自其来源主要有:

    ① 古代生活及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古人在生产活动中,由于某些坚硬的物品的尖端碰触到人体某些部位,从而产生一些异常的感觉或治愈某些疾病。如飞来的碎石片伤及头顶相当于“百会”穴处,头痛消失或缓解;荆棘刺入虎口相当于“合谷”穴处,牙痛消失;树枝碰伤小腿前部相当于“足三里”穴处,则使腹痛得到缓解……,由此发现一些体表特殊的、具有解除病痛的“点”——即腧穴;再由无意识到有意识测试身体中的众多的穴,并将具有相同治疗作用的点连结起来,形成“线”,即经络。

    ② 按跷、气功等医疗养生活动中主观体验的总结。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可以照查之。”即认为通过气功修练,可内视人体经脉。另外也有报道,用“外视”法亦可观察人的经络。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在服用长桑君的药后,可见墙另一面的人,并能尽见疾病部位是在人的腠理、血脉,还是在脏腑。③经络敏感人的描述。在砭石、针刺等医疗活动中,发现经络敏感人,而他们对针刺、砭石的反应及其传导的描述,常常成为经络学说建立的客观依据。可见经络系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长期过程。

    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资料,已证明了经络学说的形成的渐进性。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与经络有关的资料有两种,即《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两种资料与《内经》有关论述相比有如下特点:

     ① 只有十一脉,没有十二经。

    ② 分为手足三阴、三阳,但手脉称“臂”不称“手”,手三阴只有少阴太阴而无厥阴,只有臂二阴。另一种资料则称肩脉、身脉与齿脉,而不称手三阳。

    ③ 十一脉中只有四条经脉提及与脏腑的联系,且除足少阴与肾联系外,其余三脉所联系脏腑皆与《内经》不同。

    ④ 十一脉的起止点、走行方向与《内经》不同,且无相互衔接,亦无“循环无端”的记载。

    ⑤ 每脉的病证皆较《内经》简略,其中一种还分别有“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的记载。

    ⑥一种资料每脉后记载了灸法,未记载针法;另一种资料则根本未提及治法,且二者皆未提及腧穴。由此可见,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要早于《内经》。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问世,标志者经络学说的形成。可以认为《内经》经络理论是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医学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将经络的有关知识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在《内经》中不仅系统论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的详细循行、络属脏腑、表里关系,以及病证表现,而且记载了与十二经脉密切相联的十二经别、十五别络,及经筋、皮部等内容;对奇经八脉亦有分散的记述;记载了解160个腧穴名称,并且提出了经络中气血运行如自然界水流和日月运行相联系的“循环不已”、“如环无端”的论点。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对经络学说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使经络理论日趋丰富与完善。《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一词;晋代皇甫谧在《内经》、《难经》、《明堂孔穴》的基础上,编成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书中记载腧穴达349个;唐代甄权对古代“明堂图”(即经络穴位图)进行修订,并以彩线标记之;宋代王惟一主持铸造了经络腧穴“铜人”模型,并编著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较之甄权的明堂图又进了一步;宋代王执中在其编著的《针灸资生经》中对腧穴进行了增补;元代滑寿在泰必烈《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的基础上,编著而成了《十四经发挥》一书,此书丰富了经络、腧穴的内容,并成为后世研究经络者的主要原因参考书;明代李时珍对奇经八脉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汇集与考证,写成了《奇经八脉考》;明代杨继洲参照历代文献,著成《针灸大成》,使经络、腧穴的资料更为详实、丰富,成为集针灸之大成者;清代姚阑所著的《本草分经》一书,主要论述了分经用药的知识。

    综上所述,经络学说导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及医疗实践,形成于《内经》,是《内经》作者在古代对经络认识(可能包括汉代马王堆出土帛书的有关经络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医疗实践活动,以哲学思想为指导,进行系统整理而形成的。后世医家在《内经》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代有发展,从而使经络理论及其应用不断丰富和完善,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