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传中医:产后怕风怕冷之败案解我前些日子看诊一位病人,女性,产后两年来经常怕冷、畏风、出汗、颈腰不舒、胸闷气短。自述不能出门,特别怕风,除了看病基本不敢外出,时时感觉心悸等。面色黄白、体形中等。下面贴出黄老师的处方: 方子一:姜半夏15g,茯苓15,陈皮15,生甘草5,枳壳15,竹茹15,干姜10,红枣20,厚朴15,苏梗15,栀子15. 方子二:柴胡15,黄芩5,姜半夏10,党参10,生甘草5,当归10,川芎12,白芍20,白术15,茯苓15,泽泻15,防风15. 两个方子各开7贴,隔日一剂,交替服用。 方子三:姜半夏15g 茯苓15 厚朴15 苏梗15 柴胡15 白芍15 枳壳 15 生甘草5 干姜5 红枣15 栀子15 连翘30 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4次服(共15付) 方子四:姜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生甘草15g,枳壳15g,竹茹12g,栀子 15g,厚朴15g,苏梗15g,干姜5g,红枣15g。共开15贴,医嘱是服用3 天停2天再继续。 前后找黄老师治疗2个月时间,基本无效,而且有些症状还加重。 请各位来分析本医案败在哪里?应该如何处方。 同一病人之前找的国医治疗 周仲英 2011年5月25日 医生写的病历:产后两年来经常怕冷 畏风 出汗 颈腰不和 胸闷气短 舌苔黄腻 质暗红 脉细滑兼数 经行后期 量少色黑 周老开的方: 炙桂枝15 炒白芍15 炙甘草5 煅龙骨20 煅牡蛎25 生黄芪30 清炒白术10 防风6 大熟地10 山萸净肉10 五味子5 茯苓10 白薇12 七付。都没有什么效果 此案,经过两位国手来治疗,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大家可以来好好讨论。 黄师分别用温胆汤、小柴胡和当归芍药散、解郁汤来治疗,请明白人讲解下此案为何如此来用药,这里面的方证药人是如何来运用的。 ===================================================== 相关回帖 A病人有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点在发帖者的帖子中没有体现。应该是桂枝附子汤+酸枣仁汤。 B1. 黄师重忘神。很多细节不在病历中。容貌,体型,眼神,动作等等细节需见病人。 2. 周老的方无效,可一定程度说明病人情志问题比较明显。从黄师用药可见。 3. 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楼主的目的根本不是讨论病人,换个方式来“讨论”黄师的学术而已,呵呵。 4. 特意以“学人”姿态出现,可谓用心良苦。 C 善于治疗疑难杂症的周老的方子也无效说明此患者病情也的确复杂,非亲自诊视真不好随便发表相对准确的意见。 D 这则医案很奇怪,黄师临症多年此病人经其手二月未愈不可能,产后气血亏虚,汗多久之及阳,方用桂枝汤加龙牡黄芪制附子如兼腹胀纳差便溏加干姜补脾阳,此类病人很多疗效非常好 E 产后之病,应从女科论治。伤寒方虽好,也必须综合考虑产后特点。仲景论伤寒及伤寒后杂病,未能细论产后诸病,非仲景之错,是著书有所限。我们用经方治女病,若不结合女科专论,那就显得粗率了。此例虽然产后一年,但起因于产后无疑。审因论治很重要。 F 所以经行后期,量少色黑就是非常重要的症状了。 G 产后、经行后期、 量少色黑,而且久治不愈,应当考虑兼夹瘀血,恶风甚考虑黄芪,综合考虑可以参考补阳还五汤加减。 ============================================== 古传中医分析要点 1 产后 2 怕风 3 怕冷 4 颈腰不舒、 5 胸闷气短 6 自述不能出门,特别怕风 产后:失血也,阴大损 怕风者何也 津少而不固纳卫气 卫气浮于外 故恶风 怕冷者何也卫气浮于外,而为热邪伤了肺和皮 阳为气,阴为形 形弱烁金者阴津少而阴不固阳(卫气) 卫气浮而为邪热也。邪热伤金也 金者肺也 肺之表者皮也。烁金即是皮与肺受伤受克 肺者金也主降阳气 阳气下降入肾方 为坎之阳(即阴中之阳) 坎阳充足 方能温煦 而不冷 今肺金受伤 引阳下降之力少 故坎阳不足也 故怕冷也 伤寒论176条: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此条即是上述之理的条纹。 可惜今之人,不明此理而认为此176条为传抄失误,有将其改为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或有将其改为表有热,里有寒,白通汤主之。 4 颈腰不舒者何 此处无津液之润泽也 且无肝阳之疏通也 5 胸闷气短者何 肝升化阳不足而导致心阳弱也 肝升化阳不足者何 肝中血少也 肝中血少者何 总论此病 乃生产后失血,而导致津少,继而卫气浮越而为热邪,伤损了肺降之能也。 我的方 清肺热 补阴津阴液 同时加苦味降阳 如淡竹叶 我的方 生石膏5 知母15 石斛10 黄芩6 党参20 生地10 玄参10 北沙参10 桑叶10 淡竹叶5 山药20 治疗总则:1清肺 皮 大肠 胃之热 2 补阴 3 清膀胱里的湿热 上方还在 1 2 上打算 另外有部分 产后 数年 夏季怕冷异常 盛夏之月着棉衣者,也当用此理治之。 对黄师用药预后的推演: 前后找黄老师治疗2个月时间,基本无效,而且有些症状还加重。
----- 依据其方药观之 发帖人回复
回 50楼(天虚子) 的帖子 ----所言不虚,是的 天虚子:
名医类案
1有盛夏之季依旧怕冷裹棉衣者 用 大承气汤 愈者 2有盛夏之季依旧怕冷裹棉衣者冬时用极冷之水淋身 可用古传中医之理思考之。而所谓非怪病怪治也。第二个医案提示:冬者阳藏于里,淋身者作用于皮而清皮热肺热也。 治法总有其理 玉屏问:
怕风者何也 津少而不固纳卫气 卫气浮于外 故恶风 怕冷者何也卫气浮于外,而为热邪伤了肺和皮 为什么卫气浮于外恶风呢,卫气应该在哪里,热邪那里来的不明白啊? 天虚子回:
回玉屏:这个用 心易医图 可以较好地说明不过现在没有画。那么我就用语言来阐述下。
卫气行于表,穿梭于腠理,,我们知道卫气是属阳的 我们画三个同心圆< 最外面的圆的线条表示皮 中间的圆的线条表示卫气运行的轨道 最里面的小圈的线条表示津和液 先建立这个图的概念,我们再继续 阳的本性是升发 津和液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点请看论坛经典诠释 当津缺少了,那么吸附卫气的力量就不足,结果就是卫气脱离了其运行的轨道,卫气本性为阳为飞散,那么就会散到最外面的圆上,而这个离开轨道的卫气,就已经演化成邪热了,首先就会损伤皮(肺之表),皮受伤进一步就会波及到鼻子(肺之窍),然后就是肺。如果继续发展那就会波及大肠 那么千金苇茎汤其实就是波及到大肠的阶段。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入里了 由于 大肠 小肠 胃三者都是胃属,那么这个邪热就可能伤小肠和胃。邪热伤胃则是把胃里面的胃阴损伤。此时中焦已乱,天下成乱世之局,各种变化不能尽数。 卫气浮于外就是指卫气离开自身轨道,那么在轨道上的卫气好比是个防线上的部队,现在部队不在防线上抗敌反而去损伤最外的屏障皮,外风即进来作乱故恶风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