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传中医:产后怕风怕冷之败案解

 峰刘 2012-06-01

古传中医:产后怕风怕冷之败案解

我前些日子看诊一位病人,女性,产后两年来经常怕冷、畏风、出汗、颈腰不舒、胸闷气短。自述不能出门,特别怕风,除了看病基本不敢外出,时时感觉心悸等。面色黄白、体形中等。
下面贴出黄老师的处方:
方子一:姜半夏15g,茯苓15,陈皮15,生甘草5,枳壳15,竹茹15,干姜10,红枣20,厚朴15,苏梗15,栀子15.
方子二:柴胡15,黄芩5,姜半夏10,党参10,生甘草5,当归10,川芎12,白芍20,白术15,茯苓15,泽泻15,防风15.
两个方子各开7贴,隔日一剂,交替服用。
方子三:姜半夏15g 茯苓15 厚朴15 苏梗15 柴胡15 白芍15 枳壳 15 生甘草5 干姜5 红枣15 栀子15 连翘30 水煎服 每日一剂 分4次服(共15付)
方子四:姜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生甘草15g,枳壳15g,竹茹12g,栀子 15g,厚朴15g,苏梗15g,干姜5g,红枣15g。共开15贴,医嘱是服用3 天停2天再继续。
前后找黄老师治疗2个月时间,基本无效,而且有些症状还加重。
请各位来分析本医案败在哪里?应该如何处方。
同一病人之前找的国医治疗
周仲英
2011年5月25日
医生写的病历:产后两年来经常怕冷 畏风 出汗 颈腰不和 胸闷气短 舌苔黄腻 质暗红 脉细滑兼数 经行后期 量少色黑
周老开的方: 炙桂枝15 炒白芍15 炙甘草5 煅龙骨20 煅牡蛎25 生黄芪30 清炒白术10 防风6 大熟地10 山萸净肉10 五味子5 茯苓10 白薇12  生姜3片大枣4枚浮小麦30
七付。都没有什么效果
此案,经过两位国手来治疗,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大家可以来好好讨论。
黄师分别用温胆汤、小柴胡和当归芍药散、解郁汤来治疗,请明白人讲解下此案为何如此来用药,这里面的方证药人是如何来运用的。
=====================================================
相关回帖
A病人有严重的睡眠障碍。这点在发帖者的帖子中没有体现。应该是桂枝附子汤+酸枣仁汤。
B1. 黄师重忘神。很多细节不在病历中。容貌,体型,眼神,动作等等细节需见病人。
2. 周老的方无效,可一定程度说明病人情志问题比较明显。从黄师用药可见。
3. 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楼主的目的根本不是讨论病人,换个方式来“讨论”黄师的学术而已,呵呵。
4. 特意以“学人”姿态出现,可谓用心良苦。
C 善于治疗疑难杂症的周老的方子也无效说明此患者病情也的确复杂,非亲自诊视真不好随便发表相对准确的意见。
D 这则医案很奇怪,黄师临症多年此病人经其手二月未愈不可能,产后气血亏虚,汗多久之及阳,方用桂枝汤加龙牡黄芪制附子如兼腹胀纳差便溏加干姜补脾阳,此类病人很多疗效非常好
E 产后之病,应从女科论治。伤寒方虽好,也必须综合考虑产后特点。仲景论伤寒及伤寒后杂病,未能细论产后诸病,非仲景之错,是著书有所限。我们用经方治女病,若不结合女科专论,那就显得粗率了。此例虽然产后一年,但起因于产后无疑。审因论治很重要。
F 所以经行后期,量少色黑就是非常重要的症状了。
G 产后、经行后期、 量少色黑,而且久治不愈,应当考虑兼夹瘀血,恶风甚考虑黄芪,综合考虑可以参考补阳还五汤加减。
==============================================
古传中医分析要点
1 产后
2 怕风
3 怕冷
4 颈腰不舒、
5 胸闷气短
6 自述不能出门,特别怕风
产后:失血也,阴大损
怕风者何也 津少而不固纳卫气 卫气浮于外 故恶风
怕冷者何也卫气浮于外,而为热邪伤了肺和皮  正所谓内经所言:形弱烁金也。
阳为气,阴为形
形弱烁金者阴津少而阴不固阳(卫气) 卫气浮而为邪热也。邪热伤金也
金者肺也 肺之表者皮也。烁金即是皮与肺受伤受克
肺者金也主降阳气 阳气下降入肾方 为坎之阳(即阴中之阳)
坎阳充足 方能温煦 而不冷
今肺金受伤 引阳下降之力少 故坎阳不足也 故怕冷也
伤寒论176条: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此条即是上述之理的条纹。
可惜今之人,不明此理而认为此176条为传抄失误,有将其改为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或有将其改为表有热,里有寒,白通汤主之。
4 颈腰不舒者何 此处无津液之润泽也 且无肝阳之疏通也
5 胸闷气短者何 肝升化阳不足而导致心阳弱也  
肝升化阳不足者何 肝中血少也
肝中血少者何  阴津液少且坎阳弱也。
总论此病 乃生产后失血,而导致津少,继而卫气浮越而为热邪,伤损了肺降之能也。
我的方 清肺热 补阴津阴液 同时加苦味降阳 如淡竹叶
我的方
生石膏5 知母15 石斛10 黄芩6
党参20  麦冬10 天冬10 白芍10  
生地10 玄参10 北沙参10 桑叶10  
淡竹叶5 山药20  生姜三片 炙甘草6

治疗总则:1清肺 皮 大肠 胃之热 2 补阴 3 清膀胱里的湿热

上方还在 1 2 上打算

另外有部分 产后 数年 夏季怕冷异常 盛夏之月着棉衣者,也当用此理治之。

对黄师用药预后的推演:
前后找黄老师治疗2个月时间,基本无效,而且有些症状还加重。

----- 依据其方药观之  加重的症状当为怕风  和睡眠<
发帖人回复
回 50楼(天虚子) 的帖子
----所言不虚,是的
 
天虚子:
名医类案
1有盛夏之季依旧怕冷裹棉衣者 用 大承气汤 愈者
2有盛夏之季依旧怕冷裹棉衣者冬时用极冷之水淋身  而获愈者
可用古传中医之理思考之。而所谓非怪病怪治也。第二个医案提示:冬者阳藏于里,淋身者作用于皮而清皮热肺热也。
治法总有其理
 
玉屏问:
怕风者何也 津少而不固纳卫气 卫气浮于外 故恶风
怕冷者何也卫气浮于外,而为热邪伤了肺和皮  正所谓内经所言:形弱烁金也
为什么卫气浮于外恶风呢,卫气应该在哪里,热邪那里来的不明白啊?
 
天虚子回:
回玉屏:这个用 心易医图 可以较好地说明不过现在没有画。那么我就用语言来阐述下。
卫气行于表,穿梭于腠理,,我们知道卫气是属阳的
我们画三个同心圆<
最外面的圆的线条表示皮
中间的圆的线条表示卫气运行的轨道
最里面的小圈的线条表示津和液
先建立这个图的概念,我们再继续
阳的本性是升发  发散,那么要让卫气不散出去那就要用阴来吸附他。而吸附卫气,使卫气不脱离运行轨道的阴就是津液(好比地球上的人 物体不往太空掉落,是因为地球的引力,注意哦是垂直于圆切线往四周散开哦,不是平面只往下掉)<

津和液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点请看论坛经典诠释  古传中医:津液解
当津缺少了,那么吸附卫气的力量就不足,结果就是卫气脱离了其运行的轨道,卫气本性为阳为飞散,那么就会散到最外面的圆上,而这个离开轨道的卫气,就已经演化成邪热了,首先就会损伤皮(肺之表),皮受伤进一步就会波及到鼻子(肺之窍),然后就是肺。如果继续发展那就会波及大肠 那么千金苇茎汤其实就是波及到大肠的阶段。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入里了

由于 大肠 小肠 胃三者都是胃属,那么这个邪热就可能伤小肠和胃。邪热伤胃则是把胃里面的胃阴损伤。此时中焦已乱,天下成乱世之局,各种变化不能尽数。

卫气浮于外就是指卫气离开自身轨道,那么在轨道上的卫气好比是个防线上的部队,现在部队不在防线上抗敌反而去损伤最外的屏障皮,外风即进来作乱故恶风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