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易经的来龙去脉

 杂货店伙计 2012-06-02

 

 

 

 

漫谈易经的来龙去脉

 

 

 

 

    易,又称之为金乌,日中金乌。它象征宙心大日以及从那里飘流下来的生命天河。易有其局限性,在于当初仅是流传给东土之后人,而东土之祖即是九天玄女,九天玄女也号称金乌,在商代,称其为玄乌,在黄帝时代,称之为玄凤,后世人称之为凤凰圣母。易就是这位女神传于玄龙的转世伏羲大帝的。其本意是密传回归宙心的功法。

 

    玄女的古道场在辽南一带的海边,她的道场范围很大,北至辽宁铁岭,西至辽西的连山,东至朝鲜半岛。相传,殷商为周灭后,殷商的旧臣箕子率旧部东移辽南、朝鲜,并在朝鲜建国,如今的朝鲜即是殷商的后代,也即是凤凰的后代。玄女传易、八卦于后代,故今韩国的国旗仍以八卦图为图腾。

 

    夏以前的易本为连山古易,修改后的易本传到商汤为归藏易,传至周文王的易本是第三易,即如今的周易。

                               

    易很简单,就是八卦及衍生卦共六十四卦象,史前在文字出现之前,是用图象传递信息,既快又省事,一目了然。但以图象当语言、文字,流传下来,后人难以悟解,故又创文字符号。古汉字,字字为符号,如果说,古梵文是咒,古汉文就是符。

 

    实际上,另一空间与这一空间是重合的,现在叫平行宇宙。比如,你坐在一把椅子上,另一空间的生灵同样同时也可坐在这把椅子上,而双方并无干扰。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这是因为虽是空间相同,但时间维度不同。

 

    周易是以天地为开篇,即乾、坤两卦。此两卦是易之门,易之根,它告诉后人,世上万物均是天地所生。易的显意是,告诉人们如何顺天地而造业生存,密意是,如何逆天地而求得回升。

 

    周易也可称之为“天地易”,周得之易。表示“周”是替天行道,天命取代殷商。殷商得“归藏易”而得天下称王,其仍属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氏族社会仍以母系为重,王位相传是以母系之间相传。因为归藏易是坤卦为首,乾卦为次,表示地生万物而辅之,地为体而天为用。故殷商之前的部族社会,均视母为先祖,其庙宇供俸的都是女神庙,即九天玄女庙。

                                       

    周以替天行道为名灭了殷商,周易以乾为首卦,以坤为次卦,视万物为天之时,地之利相合和而生。

 

    若是将道德经与易对照看,道德经的全部思想内容完全来源于易。但在上古,易被视为神门所有,为在朝人所把持,故而以后,在野人修行,就以道德经为典,并作为道门总纲。但在当时,老子做道德经,其原始之意也是为在朝人而做的,但在朝者已有易为神门经典,故而道德经为在野修行者所用。

 

    自周以后,王者自称为天子、行天道,并以龙为先祖先尊,服龙袍,自命为人中之龙,天龙之子,而将王后,视为凤之子,为人中凤。

 

    殷商以前的古易,是连山古易。以艮卦为首,以兑卦为次。艮为山,表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人居山顶洞中),兑为天雨,天雨降而生万物。又,艮为庙,表天尊、神,兑为巫,为代天行语。艮为始又为终表成,兑为发,为展表程。

 

    连山古易的用途有二:一是占卜用以知天意断吉凶,是古人类与天人联络的一种通讯工具;二是古人修行的方法,艮表止,兑表观,表要如山一样,打坐入静如不动,终止一切念,并于此观天语,观万物之本质。在易中,艮又表门,人道之门,如山去坐,艮又表径道,表入道之途径,兑为言,为“冲”,为羊(潜龙),要沿径上冲,冲开山门。

 

    三种易的变迁,表示在上古时代,殷商以前的古人,生存的意义在于修行回归,认为天地相去不远;至殷商时,已发现天人已远,回天的可能性极小,故归藏于地,适应地上生存;至周,立足于地,为更好生存,而应顺天而行。

 

    但尽管如此,在周易的密意里,仍是保存着修行回天之法门。其显意是告诉世人如何去生存,其密意是王者,神门的人密修回天之术。

 

    易中的解说有:“天地定位”,天人归天而去,地人落地而就,已成定位。“山泽通气”,修行者必须静坐如山,变泽水(精)为气,上通。“雷风相薄”,静极之时,气浪如风,伴随一种雷鸣般的隆隆之声(海潮音),“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与阴阳相错成,。此句有两解,其一若要顺天地而生,则水火不要相射,其二,若要逆天地而死,则水火相射,即抽坎中真阳补离中虚,降离中真阴而补坎中满。“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若想在人世好好生存,则要顺天行,按易之显意走,若要“知来”,即回归天上,则要逆天地而行。此为易之密意,而就上天传易的本意是,告诉世人应如何逆天修行而回归。

 

    上述“易”中的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但历代易学家,对这段文字均不作解,是因为难解机中密故。对修行者而言,易中功法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古人至今人,大多按易的显意、顺意去注解易,这不能说不对,但这仅仅是易的一个方面,易本已明确指出,史前天尊传易,是在于让世人逆行易回归,万不得已,则顺行易而生存。

 

    老子曾为周王朝天子门下书记官,周王族藏密书之官,故得以得见易本,从中悟出,证出“大道”之理,而著道德经传于后世。并从此,将神门密法传于在野之“道人”。而王朝中人虽有易之密本,神门之典,却安于享乐而不知修,如此,千百年来,密意渐渐失传。

 

    易本有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古圣人即指玄女,昔即古,圣即圣母,凤凰圣母,是她作易传于后人,并让人以神物即蓍草以大衍之数成卦象。在起用蓍草时,要默默祈奏神明,以得神助,即请神,上香,拜供,这样以蓍草起卦方能灵验,方可通灵。

 

    易本言: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为,顺易行,即和顺于“天道”,则人及万物生存,而逆行天道,则回归于天。这里“道”指天,指宇宙之法则,指一。“德”,指人。“理”,指万物生发之理。“性”,指人。“命”,指天。此句的意为,只有明白了万物生命的本源(理、义),而尽修其性,方可归命于天。

 

    易本有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句话是指史前天尊为后人留下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这句话是孔子注解易说的。

 

    推原方能知始,知道天地间人及万物是怎样生成的。即,你从何处来,故而也知你将、你应该往何处去(反终)。你是宙心顺天河飘流下来的生命光音能量体,是天地的造化,冲和之气。有了形体,那么,你还应返归天河而去。故而孔子注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人是由精、气、魂组成。而现代气功学及道门,往往称魂为元神,在古代,生命光音能量体,入人体者,称之为魂,人死则魂飘离。若魂呈上升状,称之为神,若魂呈下堕状,则称之为鬼。

 

    孔子指出,人体中的精、气是可知、可见的,故称之为物,为有,而魂是不可知、不可见的,故称之为变,变即变化莫测,变神、变鬼莫测,难以把握。但是用易、学易、修易就可以“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即指出,周易可以测出,你死后是为鬼还是为神。

 

为何九天玄女的道场在辽南,波及辽北铁岭,辽西连山以及朝鲜半岛?这是一段史前古史。中华天人在辽南仙人岛登陆,先遣军即是玄龙的罗刹战团,水路是珠王的海人战团。    

 

攻下辽南之后,西王圣母与玄女的军阵到位,在辽南盖县的团甸建立了东都。现今,辽南一带的山中,仍有一些巨大的石棚,非人力之所造,此即当时兵营所在地。那时作战的敌方主要是西洋女王的白鲸战团。

 

    以后,西王圣母率兵西征,攻至昆仑而止。西征时,玄女未去,居辽西连山古灵山庙作易,玄龙及珠王、月娘(即青娘)留守辽南,并北进铁岭,东征朝鲜,稳固东都。西王圣母在昆仑又建了西都,又称地都。当时的天庭称为清都,玄龙当时的职位是“清都山水郎”,天庭总侍卫。

 

    西王圣母西征时,将碧霞元君留守泰山镇山东,令白娘留守钟山镇江南。以后就是人神杂居时代。在黄帝战蚩尤时期,黄帝兵败退居泰山,并跪拜九天玄女求救。在那时,蚩尤军不仅攻占了中原,而且从海路已打到辽南与玄龙及珠王、月娘的天人留守军大战,后留守军兵败,西潜连山,而此时,黄帝在中原大克蚩尤,蚩尤兵败,以后,黄帝在辽西建女神庙以祭九天玄女。

 

    描述殷周之际大战的“封神榜”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那时,天人与地人杂居的一段史实。那次大战实质是通天教主与原始天尊之间的大战,凡人及天人均卷了进去。战败的三霄娘娘:琼霄、云霄、碧霄就被发配(封神)至辽南的迷镇山。如今,辽南迷镇山上的三霄娘娘庙仍是香火不断,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附近三个县均放假三天,朝山赶庙会的人几十万之众。因为辽南一带的人,多是殷商之后代。

 

    原始天尊及太上老君是保周朝的。以后周朝气数已尽,太上老君转世为李耳,为周朝向春秋时代各国宣说复周之教,然而无法扭转周朝灭亡之事。老子的道德经,实为周朝而作,但周气数已尽,人力、神力都无济于事。

 

    孔子五十岁开始学易,故而他说:五十而知天命,并不是说,凡是人一到五十岁就可知天命,而是通过学易而知天命。孔子学易而得易,了知了“神无方而易无体”。

 

    庄子曰:“易以道阴阳”,认为神、道、阴阳是指的同一物,阴阳变化莫测谓之神,一阴一阳成对而生谓之道,描述阴阳生生之变化谓之易。古人认为“道者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已也。”又曰:“分于道谓之命,形于一谓之性。”宙心在旋转运行,生命光音子流生生不已如气化流行,分离宙心之后,在气化流行之中形成命,由命返源归一,谓之性,性即是指生命光音能量体。

 

    道是宇宙冥冥变化的规律,是神之所为,神之所为亦是无为;道既然是规律,则宇宙间一切万物的始终变化都有必然性,即符合道的规律,此即“定数”。而冥冥中神的所为,仅是这必须性中的偶然性,而这偶然性实质也是必然性。

 

    孔子认为:易与道一样,它是道的缩影,无思、无为,寂然不动,但是却能通理天下。孔子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于此。”易能通理宇宙、天地、万物之变化,除了神,又有谁能作易呢?故而,孔子曰:古代圣人都是极为重易的,卜筮时都要行斋戒以礼神、敬神。

 

    孔子曰:“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言大业。”    

 

  这里所说的大极,以后的古人解释为大极就是太极,若如此,老子的道德经就与易矛盾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与无是同时产生的,但后文也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样,老子就把无定为无极,有定为大极,把无定为道,道生一,即无生有。一生二,即有生阴阳(两仪),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反映出孔子与老子在无极、大极、两生四、二生三上观点的不同,这也是儒教与道教的根本性分歧点。孔子说的两仪(阴阳)生四象,即老阳,老阴,少阳,少阴。老子说的二生三,二指阴阳,三指天、地、人三才。

 

    老子的道德经,与孔子解注易,在一、三与四上有了矛盾,故而后世人说,孔子是唯物的,老子是唯心的。近来,又有人著书,说老子也是唯物的,是辩证的,但是都没有解说为什么在一、三与四上有不同。

 

    如何解释老子、孔子在一、三与四上的差别呢?

 

    老子道德经的“道”是指无极,又以“无”描述道的状态,无极的状态,老子曰:道生一,无中生有,即无极生太极,一有表太极,一生二,即有生阴阳亦即两仪,即太极生阴阳,二生三,老子曰是阴阳生三才,即天、地、人,然后就是三生万物,即天、地、人生万物。

 

    孔子注解易说:“易有大极”。即此易就是老子所言的道,称之为大极,大极即指虚空、宇宙,再具体说就是宙心。宙心就是宇宙,宙心可以机械的理解为大园(宇宙)中的小园(宙心)即◎。但不要忘了,宙心之光音又充满着宇宙,充满着整个虚空界。是尽虚空的。佛门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里尽虚空易解,遍法界是指全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和全部空间,即所有维的空间。

 

    大极就是无极,孔子就是文字大家,不会把太写成大,后人曾分析,是否是孔子少写了一点,孔子说:“是生两仪”。即大极生、产生、阴阳,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老子曰:太极生阴阳,孔子曰大极(无极生阴阳)。

 

    这里,老子引进一个有与无的概念,老子曰:无中生有,即无极生太极,老子在道德经上又说,有与无是同时产生的,无先无后,即无极与太极是同时产生的,但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又画蛇添了一足,说了句无中生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指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说,无为始,有为母。

 

    问题是如何去理解老子说的“无”、“有”。这里的无、有指的是同一物的两种形态,无与有都是对宙心的描述。无是指宙心的静态,有是指宙心的动态。静态时,宙心浑然一体,混混沌沌,动态时,高速旋转生出两仪三色。动从静中来,静极而生动,即无中生有,亦即无、有同生而异名,同谓之玄。“玄”字是古人对宙心的命名,玄鸟,意为从玄中飘飞出的鸟,玄龙意为从玄中飘落下的龙。

 

    老子把动态的宙心称之为太极,把静态的宙心称之为无极。孔子把易称之为大极,易即宙心,大极概括了宙心的动、静两种形态,大极包含无与有。

 

    孔子注易:两仪生四象即老阳——无形无相,老阴——有形有相,少阳有相无形,少阴有形无相,此四象包括了宇宙中一切时空中的生命形态。在这里,从二以后,孔子与老子分手了,孔子注易中是从四象的角度往下分析,而把三才:天、地、人反映在卦位上。即初、二交为地,三、四交为人,五、六交为天。

 

    老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首先,老子论定:有(阴阳、两仪)是万物之母,在这里,与两仪生四象不矛盾,但老子特别强调,万物中的重点,天、地、人也可以解为:天、地、间。间即人间,以间中人表示、代表天、地间一切生灵。天是指空,地是指时,人是表示,空间、时间所制约的生灵。天、地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生灵存在所取的形相。

 

    老子的道德经实质也是对易的注解,注解的方式是总括。而孔子的注易,有总注也有分注,即有意译也有直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