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街:北京琉璃廠文化街

 沪学 2012-06-02

北京琉璃廠文化街




  聞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廠文化街,位於現在北京的和平門外,西至宣武區的南北柳巷,東至宣武區的延壽寺街,全長約800米。實際上從曆史上遠在遼代,這裏並不是城裏,而是郊區,當時叫“海王村”。後來,到了元朝這裏開設了官窯,燒製琉璃瓦。自明代建設內城時,因為修建宮殿,就擴大了官窯的規模,琉璃廠成為當時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廠之一。到清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後,這裏變為城區,琉璃廠便不宜於在城裏燒窯,而遷至現在的門頭溝區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廠”的名字則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裏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遊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
  
  清初,在原琉璃廠廠址上修建了師範學堂,這就是現在的師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廠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為了琉璃廠集市的中心,也是後來廠甸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
  
  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榮寶齋的前身是“鬆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著名書法家陸潤庠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於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裏的常客。不知您仔細看過《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和那幅《開國大典》的照片,裏麵那位蓄著長胡子的著名老者沈鈞儒先生使用的鎮尺,就購於榮寶齋。
  
  想清末民初時,榮寶齋、大千畫廊等琉璃廠老店紛紛爭懸名家書畫於窗前。引來人們駐足觀賞,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當時,也是數榮寶齋名畫最多而最為熱鬧。榮寶齋最著名的又要數木版水印和複製品。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術為一體,使水印品的藝術更臻完善,曾得到魯迅先生的讚許。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榮寶齋的一些傳統工藝更是大放異彩。榮寶齋的複製印刷品技術,已達到“登峰造極,酷似原作”,足以以假亂真的地步。榮寶齋複製的名作如《文苑圖》、《清明上河圖》等,曾先後在許多國家展出,引起無數名家驚歎,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在世時,幾乎辯認不出哪幅是他的原作,哪幅是複製品。
  
  改革開放以來,在北京市和宣武區各級政府的支持和倡導下,琉璃廠經曆多次翻建和修繕,使這條著名的文化老街又煥發出新的青春。如今的琉璃廠文化街,成為廣集天下圖書、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的所在,成為國內外遊客光顧老北京文化的必遊之地。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按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