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建利:“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

 高歌1 2012-06-02

“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焦建利:“深度融合”彰显信息技术的效益

  随着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样化。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正在兴起,我们需要用新思维系统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人才培养亟待创新

  当前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在高等院校,教学并没有真正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当前高校的业绩评价机制。第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国外的学校,人们几乎很难看到那些“一切为了学生”之类的口号和标语。但是,从课程设计、教室规划、教学组织、学校的氛围、日常活动等几乎所有的环节和场合,都能感受到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渗透其中。第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未能做到很好的协调统一。第四,教学模式创新不够,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不够。

  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无论是国外,还是在我国,一方面,不少人几近狂热地推动技术的教育应用,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在不断地质疑其投入产出以及应用效益效率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国内和国外都很普遍。事实上,从1928年甚至更早开始,这个质疑就一直困扰着教育信息化领域。每当有新技术被引入课堂的时候,人们总是会问:教学真的改变了?在什么地方改变了?是什么真正引发改变?我认为,这些质疑还将会继续存在,会继续不断地被追问。

  过去十多年,我们谈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在“十年规划”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必须“深度融合”。为什么要强调“深度融合”?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现有的整合缺乏深度,不是有机整合。归根结底,《规划》试图通过这四个字来强调和突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效益和效率。教育技术存在的理由在于提升教育的生产力。而所谓的深度融合,其目的就在于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投入产出比,其核心就是提升教育的生产力。目前,有关“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外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该研究强调技术、教学法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且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叠加、机械应用、表层应用。它所追求的东西就是有机整合,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深度融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