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思考

 liuzaa 2017-12-27

蔡跃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今天下午受邀参加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建筑专业中心组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组织的学校2017年教学论坛,论坛上建筑工程学校全面展示了学校在信息化上的创新探索,我感到非常震撼,作为信息化领域的研究者和推广者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答案!受主办方邀请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点评,在点评的基础上整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思考——教师视角》一文,后续愿与同仁一起不忘信息化初心,砥砺前行,让信息化更好服务于教学!

 

1. 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宏观层面: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效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领导要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教师要提升信息化教学的领导力;

微观层面:马克·普伦斯基(MarcPrensky)于2001 年提出“数字原住民(数字土著)” 和“数字移民” 概念。数字移民指因为出生较早,在面对数字科技、数字文化时必须经历并不顺畅且较为艰难的学习过程者。数字移民习惯于文本阅读。数字原住民指那些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世界,生活在一个被计算机、互联网、手机、平板、电子游戏、数字音乐等数字科技包围的时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我们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我们是数字移民(中国1994年),我们习惯于文本及打印后阅读,他们习惯于屏幕阅读,数字化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

目前各种新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包括微课、MOOCs、翻转课堂、混合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我们的老师非常迷茫,我们一定要思考什么样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可用于教育的技术,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才是适度的应用,如何才能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2. 教师要具备的什么样的能力

接下来我想谈谈在教师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技术知识正逐渐成为教师知识体系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成分。2006年米什拉(Punya Mishra)和科勒( Matthew J. Koehler) 在舒尔曼的教学内容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TPACK是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教师必备的知识框架。TPACK是由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相互作用而成的,有效的教学并不是孤立地把技术应用到原有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之中,而是技术与内容、方法三者之间整合的结果。

TPACK形成“技术教学知识”,即关注技术与教学法的交互作用。特定的教学法需要哪一类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撑,特定的技术又可以引导教学法的创新。而最中间的重叠部分,则是技术、内容和教学三个因素的复杂整合,当前优秀的教师要有能力协调这三个因素。我认为教龄在 5-10 年之间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的可能性更大。一方面,他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法方面已基本成熟,技术的应用有了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的个人成长的动力更强。

实践中很多人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应该率先发动青年教师参加,因为他们愿意尝试新技术,技术水平较高。恰恰相反,青年教师鉴于内容和教学法知识的不成熟,即使乐于应用技术,但应用水平很难保证。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应用中存在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辅助观。有的教师设计的“整合点”多如牛毛,但是,偏偏不关注突破教学重点和化解教学难点。

第二,人灌变电灌。也就是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内的大容量、快节奏,教学效率看起来提高了,但是真正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未为可知。

第三,整合层次不高。“整合”实践中存在着情境激趣、突破重点难点和发展思维能力三个渐次提升的层次。情境激趣表现为“整合”初级阶段特征,而突破重点难点是当前“整合”的主流,发展思维能力则是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之一,是“整合”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深度融合的重要的指标。

其次我们来谈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深度融合有三个标志:

第一,由教师整合转向师生共同整合。

第二,由教师呈现的资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第三,由教师工具转变为学生工具。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从教师用,转变为学生用;从支持教师讲授,转变为支持学生合作讨论、知识表达、学习反思等。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而不仅仅是教师的工具。

应用为王,我们需要关注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现象。教育信息化的路修好了,也有很多车了,车上的货物也不少了,但是到教室就差那么最后一公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应用。因此学校层面,主要的侧重点应该以教师创新教学为目标,至于优质资源只是应用创新的副产品而已,万不可成为主要工作。相关的关系可能是:先教学模式,后资源积累;先创新应用课例,后获奖课件;先翻转课堂,后精品微视频。

在信息化视野下,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这是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


4. 混合学习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最后我想谈一下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设计(Blended Learning Design)连续五年被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提及,是趋势列表关注度最高的趋势。混合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相当盛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混合学习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混合学习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混合式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创新第一热词,它整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体验,让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对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速度远远超出传统模式。这里我简单谈一下构成混合学习的是三个部分:

(1)在线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在线进行的,在线学习期间学生自主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路径和速度。

(2)在受监督的实体场所面对面的学习部分。

(3)一种整合式的学习体验。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这两部分一定要共同构成一个整合性的课程,不能是学生在线学习了一些内容,然后回到传统课堂通过听课来复习内容。

最后用三句话与今天下午在场的所有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勉:

(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就是用新技术构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来革新教与学的方式。

(2)信息技术,它本身并没有特定的这种去改变和影响教学的功能,它的这种改变一定是我们的教师。信息技术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我们教学中最关键的魔术师。

(3)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思想的火焰,信息化无疑是点燃火焰的那根火柴。

再次感谢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举办的本次活动,感谢学校的邀请,祝福学校在信息化内涵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关注蔡博士说,听蔡博士说职业教育那些事儿,专注职业教育信息化

关注蔡博士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