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与“精典”

 幸福由心 2012-06-02

“经典”与“精典”

 

湖北长江大学文学院   李德龙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近些年来,“经典”一词不甘寂寞,冲出仅仅表示“著作”的樊篱,频频露脸,被人们引申泛化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如:艺术、建筑、饮食等。同时,这种泛化也伴随着“经典”一词词性的变化,该词引申出了形容词性的用法,表示“如同经典一样的”意思。如:经典菜肴,经典建筑,经典曲目,经典卡通,经典剧作;经典的风格,经典的节目,经典的调查,经典的时刻等等。另外,随着该词所指对象的增加,也增添了更多细微的语义特征。例如:“经典壁纸”中的“经典”含有“被广为运用、最时尚的”意义;在“经典活动”中的“经典”则有了“列入常规的、有特殊意义的”含义;而在“经典镜头”中“经典”则有“难以忘怀的、最精彩的”含义。这些语义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使用者站在不同领域、面对不事物所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同造成的。

“经典”词义的迅速泛化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一是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领域的变革引起“回顾、重温经典”的热潮。在此影响下,“回顾经典”,“理论经典”,“经典图书”等字眼 频频显现于各类报刊杂志,遂引发“经典热”,“经典”的出现频率也随之急剧飙升,而该词高频率的运用自然为其提供了泛化契机;二是众多相关领域在市场经济引导下,“品牌意识”骤增,为了宣传、推销、树立品牌等目的,他们也都趁“经典热”的风潮打出了各自的“经典”招牌,这为“经典”提供了泛化途径。如:“经典”被引入电子高科技领域,出现了“经典软件、经典设计、经典游戏”等说法。正因为“经典”一词恰逢这样的时代背景,且自身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所以被纷纷借用,迅速泛化到了各个领域。

“经典”的泛化是社会演变的产物,显示了这一时代人们树立精品形象,彰显品牌内涵的意识。但是当前某些行业浮躁的运营心态在较为紊乱的行业竞争背景下引发了“经典”的泛滥。很多打上“经典”名号的事物缺乏“经典”之实,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经典的颠覆,也使得人民大众对经典的选择和评判无所适从,这一点应当引起行业管理者的警觉,应对其及时规范。其实,还有很多词语也有类似泛滥用法,如“大师、权威、专家”等,多有“名不符实”的运用情况。有人称之为“汉语中的词语在贬值”(《咬文嚼字》2004年第5期)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这个时代深层变革直接影响到大众语用心理的结果,也是汉民族长期以来的美辞化语用心理在当代的变异。该现象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自欺欺人”乃至“缺乏诚信”的后果,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这些说法的使用者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从而适应残酷竞争;同时也刺激大众,努力增强自身的辨识能力。

随着“经典”的流行,一个与之相仿的新鲜词汇“精典”也浮出了水面,且看用例:

1.    立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精典中寻找资源是一条捷径。(《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

2.    我们有许多传世之作、精典之作并不都是大部头的,短小的未必不好。(《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2日

3.    因为《二泉映月》作为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精典,早已家喻户晓、享誉国内外乐坛。(《重庆日报》2000年8月18日

4.    对《智取生辰纲》这样的精典作品进行评点批注是非常符合高中生特点的学习方式。(《中国教师报》2004年11月24日

不难看出,以上四例中“精典”的用法与“经典”并无二致,都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作品。而且,二者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也都大体相似,如:精典网站(经典网站)、精典短信(经典短信)、精典笑话(经典笑话)、精典告白(经典告白)等。只不过二者在词语色彩上稍有区别,“经典”较为正式,更多地使用在文化、艺术等领域;而“精典”则较多地运用于新鲜、时尚的事物上,如“网站、短信、谐趣影视对白”等,显出使用者的求新求异的独特个性。但从以上四例也可以看出,有些“精典”已经去掉头上的“引号”,慢慢地占据了“经典”的一些领地,二者的竞争愈演愈烈。

笔者认为,“精典”的出现主要源于“经典”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典或经典的”一般都是“精品”,人们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创造出“精典”,凸显该物品具备“精品、典范”的属性;二是人们把“经典”误写成了“精典”,如:“世纪英雄打造‘红色精典’”(《精品购物指南》文章标题),而该文内用的却都是“经典”,这种错误又是显在的。

“精典”的出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随着社会的演变、进步,整个社会的分工与消费等方面都在细致化,人们对于事物的质量、功能选择、评价也就越来越高,一个“精”字就可以概括这一现象和要求。笔者比较了几部有影响的词典中“精”的词条发现,近些年来,“精”词条又增加了不少新成员,如“精兵、精读、精良、精品、精算、精准”等,这都准确地反映了这一现象和要求。因此,“精典”一词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精典”属于临时性的修辞造词,通过“经精”的同音异义置换,完成了对源词“经典”的修辞改造。这一改造,使得“精典”在词面上可以直观地显示词义的修饰空间,迎合了当今时代人们择词时的从新、从显(广告宣传者特别注意从词表最大化透露语词内涵信息的心理)的心理内需,从而迅速地掠夺着“经典”的使用领地。

“精典”是当今时代言语运用背景下造词者迎合人们追求词表显在义、追求新鲜表述的语用心理的产物,其出现暗合了当今词汇表义分工精细化趋势的要求。但是,“经典”的内涵与意义都比“精典”丰富,后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前者的,只是与前者新义形成了单项竞争。但是,“精典”的出现及其运用不该也完全可以不和“经典”发生混同,这是有必要进行规范的。如前面所举语例,在表示文化著作经典意义方面,“精典”从词汇色彩上显然不如“经典”,其更适合表示当前既新鲜、时尚有承载精品文化、产品、理念的事物,如网站、时尚、服饰等。关于二者的应用“域”的精细划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