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精进和邪精进

 阿龙333 2012-06-02

正精进和邪精进

玛欣德尊者 讲述

    接着再讲另外一个也是很重要的心所——精进(viriya)。精进源自字根viri,是英雄的意思。精进的特点是努力、支持与奋斗。作用是支持相应名法,犹如一间老房子受到新柱子的支持不会倒塌。现起是不放弃,对目标锲而不舍。近因是悚惧感,或者能激起精进之事。

    精进是对一个目标作出努力。一般人努力地赚钱,这属于精进;一个人努力地追求名利,这也是精进。总之,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付出努力与奋斗,就是精进。不过我们不讲这种世俗的精进,我们讲的精进是要为了禅修、为了断除烦恼、为了证悟正觉所付出的努力与奋斗。有一句话说:“只要有正确的方法,精进被视为是获得一切成就的根本。”正因如此,我们所说的精进称为正精进(sammà viriya)。正精进是什么呢?是正确的精进。相反的,错误的精进就是邪精进。错误的精进与正确的精进之间有甚么区别呢?在于方法正不正确!

    大家有没有听过“南辕北辙”的故事呢?我们先讲这个故事,然后再来比喻精进不要用错地方。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个魏国人想要到楚国去,于是他带足了盘缠,雇了辆好车,请了技术精湛的车夫,驾上骏马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方,但他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往北方走。他走到半路时遇到一个朋友,问他要去哪里,他说:“我要去楚国。”“你要去楚国怎么往北去呢?你应该往南走才对!”他说:“不用怕,我的马跑得很快。”“你的马跑得很快,但是朝这个方向走是到不了楚国的啊!”他说:“不用怕,我带的盘缠多。”“你的盘缠多,方向错误只会花冤枉钱啊!”他说:“不要紧,我的车夫驾车技术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他能不能够走到目的地呢?不能!无论他的马跑得再快,盘缠再多,车子再好,驾车技术再高明,自身条件再优越,只要方向错误,其结果只是离目标越来越远。

    我们修行也要找对正确的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同时也要有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佛陀在80岁般涅槃之前,躺在古西那拉城的沙喇双树间,当时他已经非常疲累了。那天傍晚来了一个名字叫苏跋达(Subhadda)的出家人。苏跋达是一个到处游方寻找真理、寻找解脱方法的人,他见过许多大师,当他听说佛陀来到古西那拉城,于是赶去拜谒。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阻止不让他见佛陀。苏跋达说:“我听说如来出世很稀有难得,但今夜就将要般涅槃了。我有疑问想请教沙门苟答马,请带我去见他。”阿难尊者说:“请不要打扰如来,世尊很疲倦。”他们争执的声音让佛陀听见了,佛陀说:“阿难,不要阻止他来见如来,他是真的有问题来问的,不是为了打扰我。”于是苏跋达走到佛陀面前,问道:“朋友苟答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沙门婆罗门,他们是僧团的领袖,有很多的随从,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也教导修行的方法。他们所有人皆已证悟呢?还是都没有证悟?或者有些人已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呢?”

    世尊回答说:“够了,苏跋达,且不管他们所有人是皆已证悟,还是都没有证悟,或者有些人已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苏跋达,我将要说法,你要好好地听,善作意之!苏跋达,凡是在一种教法中(dhammavinaye,法与律中)没有八支圣道的话,那里就不可能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这里的沙门是出家人的意思,沙门所追求的目标是解脱,即四种圣道与圣果。如果一种修行体系离开了八圣道,就不可能出现圣者。圣者分为四个阶段,即佛陀所说的四种沙门。

    佛陀接着又说:“凡是一种教法中有八支圣道,那里就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苏跋达,在此教法中有八支圣道。苏跋达,唯有这里才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其他外道则无沙门。”

    佛陀肯定地说了一句话:“苏跋达!在此,只要比库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汉!”

    佛陀又说:“苏跋达,为了寻求什么是善法,我二十九岁出家。自从出家到现在,已经超过五十年了。”超过五十年就是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再加上六年的苦行,一共有五十一年。“除了如理法之地以外,并没有沙门!”

    所以我们知道修行的核心是八支圣道。八支圣道是通往圣者、圣谛之道的八种要素。我们要精进,就要通过八圣道来修行;如果离开了八圣道,就谈不上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精进有正精进、邪精进,跟目标也有关系。目标就是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你追求的是世俗的成就,那么你的精进也可以得到世俗的成就。世俗人都很辛苦,他们也是在精进,但是精进的目标是为了得到名利、钱财、色。我们的精进是为了远离烦恼,为了息灭贪瞋痴,我们为了修行所付出的努力称为正精进。

 

    精进到底有哪些具体做法呢?佛陀在《大念处经》里说:

    “诸比库,什么是正精进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正精进有四项内容:

    第一、提防未生之恶。对于还没有生起的不善念头、不善心、不善行为,我们要预防它,不让它生起。如果我们有某种坏习气,就要提防它,不要让它滋长,不要让它再控制我们,不要让我们的心被它所左右。

    第二、去除已生之恶。自己经常会生起的身语意之恶,要努力改正,要使我们的身语意清净。

    第三、使未生之善生起。哪些是未生之善呢?还没有培育的戒,应当培育直到圆满;还没有培育的定力,要培育使它圆满;还没有培育的观智,要培育直到圆满。所以,还没有培育的戒定慧要培育起来。培育善行、善心、善念,这是使未生之善生起。

第四、培育已经生起之善乃至圆满。如果现在正在持戒,要很好地持戒,使戒清净圆满。如果正在培育定力,要使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力,越来越圆满。如果还没有证得禅那,要精进努力以证得禅那。对于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应当培育其他的业处,使禅那既强有力,又快捷敏锐。要培育观智,对世间无常、苦、无我的观智。我们要培育的智慧不仅仅是世间的智慧,更要培育出世间的智慧,因为出世间的智慧(道智)能够断烦恼。因此,在这里所说的善是戒定慧,是八圣道,是佛陀教导的法。

    因此,正精进有这四样内容,我们必须付出努力做到这四样内容。要谨慎提防还没有生起的贪瞋痴,身语意的恶行、不善行。对于已经生起的贪瞋痴,已经造作的恶行,已经形成坏习惯,要努力去除它,这称为精进。对于还没有生起的善行,如果没有布施,现在应当布施;还没有持戒,现在应当持戒;如果没有定力,现在要培育定力;没有证得禅那,现在应当证得禅那;还没有培育观智,现在应当培育观智。为了圆满戒定慧、修习止观所付出的努力称为精进,这种精进称为正精进。对于拥有禅那的禅修者,不要贪着禅那;假如贪着禅那的快乐,则没有做到第四点。他应当使禅那越来越强有力,越来越稳定,然后再以禅那的定力为基楚进一步修观。修观也不是目的,修观的目的是为了生起道智、断尽烦恼。道智属于出世间智,唯有用出世间智完全把所有的烦恼断尽,才可以称为圆满。圆满的意思是三学圆满、戒定慧圆满。甚么叫三学圆满?你不用再修了,不用再学了,这时叫无学,这个时候才叫圆满,已经圆满了戒定慧。如果还没有圆满,那就是有学。如果连一样都没有圆满,那叫凡夫,连有学都沾不上边。

 

    在培育精进的时候要注意一点:精进必须是正精进。什么是正精进?恰当的正精进,正确的精进,才叫正精进。这里精进的意思是:不要过度,也不要不足。我们要的精进是中道的精进,精进不能够偏离中道。“中道”就是离开极端,也就是说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五根平衡。哪五根呢?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在这五根当中,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精进根是指努力,定根是指心保持平静。因此,精进根属于动的,定根属于静的。过度的精进会使一个人躁动不安,心没办法平静。大家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精进过度会头晕、头胀,或妄想很多、烦躁不安。定根太强而精进不够,人会懒洋洋、懈怠、无精打采,心沉滞不前,也就是过度平静,静到不会动,定过头了。因此定根与精进根要平衡,定根与精进根平衡就是在稳中求进。定根偏于稳的、平静的;精进根是动力。动过度而不稳是轻浮;只是稳而不前进是停滞。所以修行一定要诸根达到平衡。

    信根和慧根也要达到平衡,这无论是对学佛还是对修行都很重要。信根过强容易迷信。有哪位大师、上师来了,听说他会加持、会念咒,很灵验,大家一窝蜂涌过去;哪一尊神很灵,大家一窝蜂涌过去拜;就连听说符咒很灵,烧成灰喝了什么病都能除掉这都有人相信!这些是迷信,是信根过度而慧根不足。慧根过强也不行。好像有些学者,懂得的佛学知识很多,但就是不信,你叫他做,他就是不做;但你叫他品头论足,他可以评论整一个晚上,好像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讲给你听,但就是做不到,这就是慧根过强而信根不足。信根和慧根要达到平衡,我们的信——对佛法僧的信、对导师的信要建立在智慧上,这种信才叫正信,才叫智信,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迷信。不探究原由就盲目地信,叫做迷信。

    《清净道论》中说:“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唯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

信根过强,人偏于感性,感性太强容易误事,容易冲动。慧根太强的人偏于理性,喜欢品头论足,爱批评,甚至虚伪,就像一个人吃了过量的药一般难以治疗。我们学佛修行要感性与理性两者达到平衡,不要盲目,但是也不要世智辩聪太强。我们接受一种观点、一种修行方法,先要考虑它符不符合佛陀的教导,若符合佛陀的教导,就应当相信、接受、依教奉行,不要犹豫不决。好像你明明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宝山,人家都在捡宝,你却拿着放大镜在研究“这个是什么?它的成份是什么?”没有用!信根过强也不行,慧根过强也不行,要达到平衡,平衡就是中道。中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平衡,不要走极端。修行一定要行于中道,不落两边。

 

    同样的,培育七觉支也要达到平衡。是哪七觉支呢?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念觉支”是把心完全沉入所缘,不会忘失禅修的对象,这是念觉支。

    “择法觉支”是智慧,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修行的时候要有择法觉支。择法觉支就是不迷信,做事情要先择法,以正见为前导。我们知道这样的修行是好的、是对的,这样的修行、这样的心态不会偏于一边,不会过度用力,这是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是为达成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奋斗,这是精进觉支。

“喜觉支”是内心对所缘有兴趣,对修行的目标有兴趣,也就是喜欢禅修。

“轻安觉支”是身心的轻快、轻安、舒适,不会修出一大堆问题,身心要轻安。

“定觉支”是定,是平静、心一境性,心的单纯。

“舍觉支”是身心的平等、中舍,不偏于任何一边,不会极端,不会过度,修行恰到好处,这是舍觉支。

这些都称为觉支(sambojjha?ga)。觉支,又称正觉支,由巴利语sambodhi + a?ga组成。sambodhi是正觉,即完全的觉悟、正确的觉悟;a?ga是因素、成份。因此,sambojjha?ga就是导向完全觉悟的要素,导向正觉的条件。导向正觉的要素有七种,只要想觉悟,就要培育这七觉支。七觉支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是念觉支。念觉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

第二组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这些是偏于动的,与精进根相似。

第三组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这些是偏于静的,与定根相似。

佛陀在《相应部》中举了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想要让火熊熊燃烧起来,但是却往火中加湿的草、湿的柴、洒水、撒泥沙等,火可不可以烧起来呢?不能!同样的,如果禅修者的心偏于沉滞,反而去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他的心会越来越沉滞,越来越钝。如果说一个人想要让火烧起来,往火中加些干的草、干的柴,火会不会烧起来?会的!同样的,如果禅修者的心没有力的时候,应当培育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如果一个人想把火熄灭,但是却往火中加干的草、干的柴、干的牛粪,那么火会不会灭呢?不会!同样的,如果禅修者的心躁动不安,他想要让心平静下来,却去培育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是不适合的。他应当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如果一个人想要把火熄灭,然后往火里洒水、撒泥沙,火可不可以灭呢?可以!同样的,如果禅修者的心躁动不安,很亢奋、很兴奋,这个时候他应当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运用在禅修也是这样,禅坐时如果妄念纷飞、心很烦躁,应当培育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让我们的身心平静,保持中舍。让身心轻松、放松,这是轻安觉支;让心平静、单纯,这是定觉支;不要执取其他的外缘、对象,这是舍觉支。如果一个人的精进力不够,心力不足,就应当用择法觉支,思维佛陀的教导,应当精进努力,提升对禅修的兴趣,这就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无论在任何时候,他都应当把心投入禅修当中,不要忘失禅修的目标,这是念觉支。

精进是这样运用的,达到平衡的精进是中道的精进。如果大家真的去修行的话,中道精进一定很管用;然而如果大家只是听却没有去修行,这些话也只是隔靴搔痒。

 

节录自《阿毗达摩讲要》新加坡版第七讲〈杂心所〉

 

《阿毗達摩講要》新加坡版:觉惠法师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