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年,我和女儿一起读的书

 阿里山图书馆 2012-06-03

              这些年,我和女儿一起读的书

六一儿童节,我们用一个版的篇幅和大家分享一位妈妈的亲子阅读笔记。她说——

  没有女儿之前,我很少想过读书人的不同。有了和女儿的“同窗共读”,我恍然大悟:大人读书,读的是有用,功利,目标。只有像一张白纸的孩子,才可以从书中,像海绵吸水一样接受“无用”却更广博的情感教育。

  读家:赵为民

  女儿小余,7岁。7个月大开始被我每天抱在怀里“亲子阅读”,已读绘本几千册。

  对于一个成人,7年的阅读生活不至于夸张到要回过头来总结。但对于一个孩子,最初的7年是奠定她一生阅读口味的不可忽视的阶段。

  奥巴马说:“你如果能让一个孩子跨入图书馆,那么你就改变了这个孩子,而且会使他的生命更加美好。”关于亲子阅读和绘本教育,如今我们可以找出的理论支持汗牛充栋。而在7年前的内陆,则是只在个别育儿网站的读书论坛里的新鲜名词。

  说到抱小余读书,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没有在那些绘本上标记下每次读的日期、次数。现在的童书精美异常,哪怕是几年当中每天都要翻阅,哪怕沾了宝贝的鼻涕眼泪奶渍尿迹……也不至于散页丢张。如果有像图书馆借阅卡那样的详尽记录,至少我会更清晰地记得我们俩读那些书的情形。

  亲子阅读不需要正襟危坐,可以在床上,可以在草地上,可以在旅行中的候机厅。只要把孩子抱在怀里,用自己并不完美却让孩子感到安全舒适的声音,娓娓道来。那些在知了叫个不停的午后横卧的沙发床;傍晚小雨纷飞时蜷缩在淡黄色床头灯下;周末俯瞰楼下大人孩子喧闹的飘窗……那些不管多熟悉,还是每次要为书中人物揪心、喜悦、感伤……的每一刻、每一天。对于我,相信也包括小余,我们相拥念过的每一本书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书里的情感和念书时的情景都点点滴滴散落、交融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作为一个师范生,又教过几年书的成人,我惭愧地承认:真正主动、有意识地去读教育书是当了妈妈以后。在这7年间,读过的上百部教育书籍中,在亲子阅读和绘本教育中让我最有收益的是两本书:《朗读手册》和《图画书》。

  上大学时曾有一门必修课:阅读课。当初是糊弄过关的,直到有小余之前,我都感到莫名其妙:读书有什么可研究?自己读、自己想就是了。恐怕也是因此,我对《朗读手册》,在我没有翻阅之前一直是排斥的。大概是因为亲子读书论坛上说到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我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打开的这本书,但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震撼。

  这本号称是“美国50年来唯一销量超过200万册的教育经典,美国各大教育院校指定教材”是堪称其盛誉的。

  它扉页上那段著名的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它从大量翔实的数据入手,告诉我们这些自以为会读书的人为什么要朗读;何时开始朗读;朗读的阶段;朗读要领与朗读禁忌……

  读书苛刻挑剔如我,这本书是简体版一字一句读了若干遍,几年后收到一台湾朋友的借阅,繁体版又认真读了两遍。

  亲子阅读不需要高高在上指点迷津。在给小余的绘本朗读中,我遵照《朗读手册》所教:念书名、念作者名、译者名、出版社,意犹未尽时还会念版权页。所以小余除了最开始会叫的“爸爸妈妈”外,先说的话就是学大人的语气说“出版出版”。我会遵照《朗读手册》所教:照本宣科,因为多嘴多舌会坏了作者的美意。除非小余特意提出问题,否则我要做的只是一字一句如实朗读。绝不像我小时候见到一篇文章必须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如此这般。

  我小时候念的所谓童书大多是安徒生,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西游记,三国演义……在现在童书概念里都不能被划入幼儿读本。《朗读手册》附录的朗读书目和另一本《图画书》中所列的书目,曾经是我一本一本在网上如饥似渴查找、购买的最初书单。

  彭懿编著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同样是给家长的绘本扫盲书。它从彼得兔开始,跨越百年,从作品名称、文图作者、初版时间、出版单位以及规格和页码,所获奖项、上榜排名以及各种推荐记录……细致入微地讲解了64种世界绘本经典。对于初次步入童书殿堂的人来说,实在是大开眼界。

  我很庆幸小余出生在内陆引进绘本的井喷的好时候。

  我很庆幸我在冥冥之中找到了一个曾经的好论坛:“好孩子”网站的亲子阅读论坛。

  论坛兴旺的那几年,几乎每一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妈妈在这个论坛上发掘宝藏,对新书资讯奔走相告。

  记得小余两岁刚上幼儿园时,她同学的妈妈试探地问我:“你也给她念书吧?你知道松居直?”我点头:“我在好孩子网……”那位妈妈马上接口:“哦,那你就深了。”我们俩当时笑起来:“好孩子”这三个字在当时热衷亲子阅读的妈妈当中,像革命者互相找寻同志的“国际歌”一样,像个暗号,是个明显的阅读标识。

  还记得那几年论坛引起的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抢购、囤书风潮。最疯狂当属绝版书《幼儿科学绘本》那套;湖南少儿出版社的《儿童百科全书不列颠版》;还有一次一次的台版绘本高价抢购……

  大人的热火朝天多少也会传达给孩子,小余从小就会问:“这本书绝版了吗?”

  还记得早先那个热热闹闹的论坛里,身先士卒的亲子阅读推广人并不是后来冒出来的众多学院派专家,而是一个个内秀、知识渊博、有学问、富有童心的年轻妈妈们:两小千金妈,Tanya娘,丁丁妈,小妖妈……这些亲子阅读的实践者和推手惠泽的不仅是自家的孩子,更有数不清的像我和小余这样的家庭。我有时候忍不住猜想:小余的童年如果没有绘本阅读,还会是今天这个小余吗?

  如今的绘本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小余上小学后,我发现诸多课外教育机构的语文课已经越来越多地把得奖绘本列入重点授课内容。但在7年前,大批的买书、念书并不被很多人所认同。在小余幼儿园阶段,我无数次被人质疑:怎么不教教小余写字、认字?怎么不教她背诗词?在无数次大人打量孩子们的比较中,小余确实不是能出口成章的那个;和同龄的小孩子一起,她也没有特别的共同语言:同样是羊,小余喜欢的是英国的肖恩笑笑羊,而排斥大多数中国孩子都迷恋的喜羊羊。她酷爱的古纳什小兔也是不熟悉绘本的小朋友所不了解的。那些让她每次听得红了眼眶的《三个强盗》,《雪人》,《獾的礼物》,宫西达也系列……都不能帮助她在孩子们的即兴才艺比赛中添加任何光彩,反而像个被锯了嘴的葫芦,也像茶壶里煮饺子,说不出,道不出。

  亲子阅读与小余所受影响的百分比,对我来说,恐怕是个永远也答不出来的计算题。就像我永远分不出哪口米饭更重要,哪盘菜长了小余的力气,哪块肉充足了小余的血脉一样。

  我很庆幸在多年的被质疑中,因为《朗读手册》的教导一直坚定地认定:一定要珍惜人生不识字的这短短的三五年。学前的不识字而听读绘本,实际上有助于孩子的感官——听觉和视觉的发展。上了小学后的小余,据老师反映,比其他孩子 “会听讲”,被我一厢情愿地认为应该更多归功于她从小的看图听书。

  没有小余之前,我很少想过读书人的不同。有了和小余的“同窗共读”,我恍然大悟:大人读书,读的是有用,功利,目标。只有像一张白纸的孩子,才可以从书中,像海绵吸水一样接受“无用”却更广博的情感教育。

  三岁时的小余会一遍一遍要大人给念《獾的礼物》。小小的人儿,安静地一遍一遍听,眼睛湿润,却绝不掉泪。我只应她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念,最多时一天念了20遍。不读《獾的礼物》已经多年,至今我还记得书的最后:“獾给每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礼物,等到最后的积雪融化了的时候,动物们的悲伤也慢慢地融化了。每当提到獾的名字,说起獾的又一个故事,大家都露出了微笑。” 而另外那些快乐的绘本,《巴士到站了》之类五味太郎式的小幽默,娘儿俩每次都会心一笑,一笑再笑。相信这些情感是一点一滴渗入到小余的血液中的。

  像朗读绘本不需要添枝加叶的解说一样,亲子阅读也不需要画蛇添足的点评。国内出的几乎每一本绘本都有的腰封、书评夹页,都被我在拿到书的第一时间扯掉。小余自己的小书房里,上万本绘本,我只保留了《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与《旅之绘本》的书评夹页。

  当你诚心诚意地蹲下来,和孩子一个水平线地看世界时,孩子的眼光经常让我们刮目相看。在大人的概念里,大块的黑色、蓝色应该是表示阴郁和压抑吧?和小余一起读《三个强盗》我惊讶地发现,她竟然可以无师自通地从大块的黑色蓝色里读出幽默欢快的情绪。小余爸爸说小余:“三岁时《三个强盗》,七岁时还《三个强盗》。”真真的是“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经常有其他大人赞叹小余的手不释卷。其实读童书最不需要强调“坚持”二字。你听见有人特别强调自己“坚持一日三餐”吗?还是要说《朗读手册》,它里面一以贯之的,不是要教孩子“如何”去阅读,而是详尽且具体地指导大人怎样教孩子去“渴望”阅读。等有一天,小余们像“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那样自然阅读,亲子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大半了。

  亲子阅读的7年,我会一直提醒小余:书是人写的,尽信书不如无书。面前这本书,重要的不是它斩获过怎样的大奖,而是要听你的心告诉你:它是怎样一本书。让孩子逐渐树立起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亲子阅读重要的目的之一吧。

  有智者说过:“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影响到未来。”

  基于这个观点,我坚持谨慎地预习小余的童书。小余出生后,我把我曾经喜爱的几十本几米漫画束之高阁,包括不给小余念有口皆碑的《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以及沈石溪动物系列小说故事。我希望小余在幼年形成性格期间尽量避免多愁善感的熏染,希望她的性格更多大气、阳光和温暖。

  如果一定要在童书中找一个我所希望的将来的小余形象,我希望几年后的少女小余像《女孩的进化史》中的卡波妮娅那样。那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在反复捶打着这样一句话:“女孩最好的嫁妆是,智慧,智慧,智慧”。

  我感谢上帝,让我在小余最小的时候,遇到了绘本,实践了亲子阅读。而这样的实践,还会日日、月月、年年地持续下去。

  我和女儿。一起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